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9年第21期
编号:13417686
百草枯中毒患者外周血NLR及降钙素原水平与其早期预后情况的相关性研究(1)
http://www.100md.com 2019年7月2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9年第21期
     【摘要】 目的:研究百草枯中毒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血清降钙素原(PCT)联合检测对患者早期预后情况的评估价值。方法:以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百草枯中毒患者共50例为研究对象,设置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健康体检志愿者共5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入院后的第1、3、7天,对照组体检当天进行血清NLR与PCT水平检测。随访中毒者中毒后1个月的预后情况,按照存活与死亡情况分为存活组與死亡组。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NLR与PCT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第1天与对照组相比NLR值与PCT值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时间的推移NLR与PCT值呈现逐渐上升趋势。死亡组患者在第1天的NLR水平与PCT水平均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存活组在中毒后第3天的NLR水平与PCT水平最高,而至第7天NLR水平与PCT水平则下降。第1天的NRL水平与死亡风险呈现正相关关系,BRL水平上升则死亡风险增加(P<0.05),PCT水平与死亡风险为正相关,PCT水平降低则死亡风险降低(P<0.05)。结论: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外周血PCT水平及NLR值显著高于正常人群,NLR值与PCT水平越高则患者死亡风险越高。

    【关键词】 百草枯中毒;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血清降钙素原; 预后研究

    doi:10.14033/j.cnki.cfmr.2019.21.0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9)21-0-03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逐渐增大,人们的心理问题逐渐加重,部分人群心理抗压能力较低者可出现轻生念头与行为,其中百草枯中毒为急诊科临床常见的中毒类疾病[1-3]。百草枯中毒患者的病情进展迅速,预后较差,病死率高达50%~70%。研究表明急性百草枯中毒与炎症反应、免疫与氧化应激反应有关,在炎性反应体系中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血清降钙素原为近年来全身性炎性反应的新发现标记物,对炎症反应相关疾病的评估及预后评估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在许多危重性疾病临床治疗中受到广泛关注[4-5]。现有研究中有关NLR与PCT水平在百草枯中毒患者中的检测仍较为少见,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百草枯中毒患者共50例进行研究,检测其NLR与PCT水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百草枯中毒患者共50例为研究对象,设置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健康体检志愿者共50例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18~70岁,平均(45.67±10.59)岁;服用量10~70 ml,平均(39.67±4.32)ml。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18~74岁,平均(46.32±11.49)岁。观察组纳入标准:(1)患者服用单一种类毒药百草枯;(2)患者口服百草枯至入院时间<12 h。排除标准:(1)患者同时合并其他药物或毒物中毒;患者在近期1个月内存在外伤史、感染史、脓毒症史等情况;(3)患者合并脏器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等情况;(4)患者为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脱落标准:(1)患者在入院24 h内死亡或放弃治疗;(2)患者资料不全;(3)患者自行退出研究。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内容经笔者所在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并通过,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且配合良好。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按照《急性百草枯中毒诊治专家共识》2013版本中有关要求进行治疗:早期进行催吐与洗胃、导泻、利尿、补液、糖皮质激素冲击疗法、血液灌注及血液透析疗法等[6]。

    1.3 观察指标

    1.3.1 常规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自服毒到就诊间隔时间、毒药剂量、简化急性生理评分(SAPS Ⅱ)指标。

    1.3.2 实验室指标 观察组患者分别在入院后的第1、3、7天,对照组在体检当天抽取静脉血3 ml,使用EDTA-K2进行抗凝,3 500 r/min速度离心5 min,分离血清后在-20 ℃条件下保存检测。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常规血常规检测,计算NLR值,NLR=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使用免疫定量分析法对患者血清PCT水平进行检测。

    1.3.3 预后指标 观察观察组的院内存活情况,出院患者中毒1个月内存活情况,分别计入存活组与死亡组。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NLR与PCT水平差异对比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第1天与对照组相比,NLR值与PCT值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时间的推移NLR与PCT值呈现逐渐上升趋势,见表1。

    2.2 死亡组与存活组NLR与PCT水平差异对比

    结果显示,死亡组患者第1天的NLR水平与PCT水平均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存活组在中毒后第3天的NLR水平与PCT水平最高,而至第7天NLR水平与PCT水平则下降,见表2。

    2.3 NLR与PCT水平对死亡分线的预测价值分析

    第1天的NRL水平与死亡风险呈正相关,NRL水平上升则死亡风险增加(r=0.701,P<0.05);PCT水平与死亡风险呈正相关,PCT水平降低则死亡风险降低(r=0.756,P<0.05)。, 百拇医药(李治 杨启蓉)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