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7年第9期
编号:13062975
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癌的临床效果观察(1)
http://www.100md.com 2017年3月2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第9期
     【摘要】 目的:对应用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癌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2014年1月-2015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1例手术治疗的结肠癌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中,依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成观察组(37例)和常规组(34例);观察组实施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常规组实施传统根治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情况、临床效果。结果:通过对比,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常规组,淋巴结清除数多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術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淋巴结转移复发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癌的临床效果更确诊,手术更为安全,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值得临床实践应用。

    【关键词】 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术; 结肠癌; 复发率

    doi:10.14033/j.cnki.cfmr.2017.9.02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9-0048-02

    结肠癌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恶性消化道肿瘤,其病因主要是纤维素、高脂肪食物摄入缺乏。临床早期症状主要为腹胀、消化不良等,伴随病情发展,逐步出现腹痛、脓性血便等,对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带来极大影响[1]。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结肠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临床上主要采取手术切除癌变组织及淋巴结来治疗,但预后不够理想,有较高复发率[2]。临床实践发现,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术可有效提高预后质量。为此,本文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1例结肠癌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系统探讨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71例结肠癌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均通过影像学、病理学检查确诊,符合结肠癌的诊断标准。排除心肝肾功能不全、细胞转移、合并严重并发症等患者,无手术禁忌证,均知情并同意本研究。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成观察组和常规组,分别为37例和34例。其中,观察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36~58岁,平均(45.7±4.1)岁;盲肠癌5例,升结肠癌19例,肝区结肠癌13例;Dukes分期,A期12例,B期16例,C期9例。常规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34~57岁,平均(44.5±3.8)岁;盲肠癌4例,升结肠癌20例,肝区结肠癌10例;Dukes分期,A期9例,B期17例,C期8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检查,并进行积极的营养支持、平衡电解质等治疗,术前禁饮食。常规组患者均实施传统根治术治疗,具体操作:全麻,行仰卧位,常规消毒及铺巾。先通过腹直肌行切口,使右侧结肠充分暴露,同时在回肠的末段和横结肠的中段把系膜妥善切开,然后有效分离回结肠、结肠右侧的静脉及中动脉右分支,再结扎切断。然后在结肠外侧把腹膜切开,同时把肝结肠韧带予以切开,使结肠肝曲妥善分离。再将胃结肠韧带右部切开,妥善分离横结肠右段,有效清除淋巴组织,再关闭结肠系膜,全面检查无误关闭腹腔。

    观察组患者均实施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术,行仰卧位,全麻,常规铺巾、消毒;在腹部右侧正中处行一切口,严格遵循无瘤操作。先于横结肠、回结肠末端进行结扎,把肿瘤组织包含于封闭腔,然后在其远、近两端分别注入适量5-FU(按30 mg/kg)。再从内往外沿着胃大弯把大网膜分离到右端,再将其右血管进行结扎,然后清除幽门下部、十二指肠第三段浅表等部位的淋巴结。然后找到结肠根部,自其下侧切开系膜,把肠系膜血管及分支进行解剖,妥善结扎系膜间的血管分支。再将侧壁腹膜切开,沿着小肠系膜到右髂总动脉处,妥善剥离右Toldt筋膜,往下游离到肛提肌部位。将横结肠、回肠予以切断,在实施回结肠吻合术,妥善缝合,完成手术。术后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尿氟嘧啶、奥沙利铂等辅助化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除数,术后随访12~15个月,掌握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淋巴结转移复发等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资料均通过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手术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要少于常规组,而淋巴结清除数显著多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和淋巴结转移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淋巴结转移复发率均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2。

    3 讨论

    结肠癌是发生于结肠黏膜上皮部位的一种恶性肿瘤病变,以中老年男性患者居多。因该病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且病情发展较缓,通常在患者检查确诊已为中晚期,使临床治疗的难度大幅增大[3]。当前,临床上主要采取手术和化疗方式进行治疗。其中,结肠切除术是最为主要的治疗方法。由于右半结肠的解剖结构相对复杂,再加上淋巴结的清除面较广,因而使得手术难度增大。研究表明,临床上结肠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是为淋巴结的转移复发,所以如何有效减少术后淋巴结转移复发[4],是提升手术效果,改善生存质量的关键。

    传统根治手术操作步骤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术中为避免接触到肿瘤的无瘤操作法。因存在较大的手术风险,术者往往担心大出血,而未能清扫到第3站的淋巴结[5]。二是先切开右结肠外侧腹膜,游离结肠和肿瘤体,再切断和结扎左侧相关血管支,但这不能完全确保自血管根部结扎。前种方法基于理论实施肿瘤的根治,后者则基于临床实践以肿瘤切除为主。但不管是哪种操作方法,均易引起肿瘤细胞经血液转移,增加了复发风险[6-7]。, 百拇医药(雷用钊 尹梅玲)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