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7年第9期
编号:13062247
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左室重构的相关性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17年3月2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第9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10月-2016年7月在笔者所在医院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266例为研究组,按1928年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制定的心功能分级标准分为3组:心功能Ⅱ级组76例;心功能Ⅲ级组85例;心功能Ⅳ级组105例。另选取健康正常者40例作为对照组一起纳入研究。所有对象年龄46~85岁,平均(62.75±12.85)岁,研究组平均病程(5.49±2.64)年,其中男214例(70.0%),女92例(30.0%)。各组年龄、性别、糖尿病史、吸烟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研究组为确诊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且病程至少2年的患者。排除有严重肝肾疾病、发热、肿瘤、血液系统疾病、胆道疾病、严重营养不良的患者、近期有重大手术及外伤的患者。

    1.3 研究方法

    收集所有慢性心衰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血清白蛋白、BNP,超聲测定左室舒张末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及射血分数,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和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用t检验,相关性分析用直线回归分析法计算相关系数,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不同心功能组血清白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血清白蛋白水平随着心衰程度加重而下降,与CHF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而BNP及LVMI随着心衰严重程度加重而逐渐呈升高趋势,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血清白蛋白水平与BNP水平、LVMI呈负相关(r=-0.343、-0.352,P<0.05)。

    3 讨论

    血清白蛋白是血浆白蛋白主要组成部分,由肝脏合成,具有维持血浆渗透压、结合和运输物质、抗休克、抗氧化等生理功能,通常仅被认为是反映营养状况或慢性疾病危重程度的指标之一。有研究发现,血清白蛋白含量与C反应蛋白水平呈负相关[3]。Vincent等[4]提出低蛋白血症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各种并发症的状态,是影响疾病预后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且目前血清白蛋白检测手段非常成熟,简便易行。Horwich等[5]报道,低白蛋白血症是一个有效预测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指标。也有研究表明营养不良、慢性消耗是心力衰竭不良预后有力的危险因素[6]。近年来,有研究表明低蛋白血症可诱发并加重心室重构从而加速心衰的进展[7]。孙志军等[8]研究发现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参与了CHF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且CHF患者出现低蛋白血症使心衰程度进一步恶化。

    本研究显示血清白蛋白水平在CHF患者中有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NP及LVMI水平高于正常人,随着心功能程度的加重,其各项指标差距也越来越明显,血清白蛋白水平心功能Ⅳ级组, 百拇医药(赵凤 任聪慧 刘成洲)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