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呼吸内科 > 其它 > 呼吸衰竭
编号:13655922
N—CPAP在早产儿RDS及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临床应用分析(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2月1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435
     【摘要】 目的:分析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及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以供临床工作参考。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6月-2014年5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56例早产儿RDS及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纳入本研究,均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接受N-CPAP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对比治疗前、治疗后l、24 h时患儿动脉血气指标和呼吸频率(RR)的变化。结果:56例患儿经N-CPAP治疗后50例成功,5例患儿需行气管插管辅助机械通气治疗,1例患儿家长放弃治疗。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l、24 h时患儿动脉血氧分压明显升高,二氧化碳分压明显下降,pH值明显上升,RR明显下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CPAP在早产儿RDS及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治疗中具有满意的临床疗效,可迅速缓解缺氧症状,减少有创通气治疗,今后可将其推广应用。

    【关键词】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早产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呼吸衰竭

, http://www.100md.com     中图分类号 R563.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35-0140-03

    N-CPAP通过对有自主呼吸者在整个呼吸周期的吸气相和呼气相均提供一定的正压,保持气道处于一定的扩张状态,增加肺泡通气,使呼吸做功减少,从而达到改善血气指标,避免气管插管,减少呼吸系统并发症之目的。N-CPAP具有简单易行、高效、无创等优点,近年来在新生儿呼吸窘迫或呼吸衰竭的救治中应用较广泛[1]。本文分析了N-CPAP在早产儿RDS及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6月-2014年5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56例早产儿RDS及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纳入本研究,胎龄28~36周,平均(32.65±1.83)周;出生时体重950~2250 g,平均(1938.45±220.58)g;日龄1~5 d,平均(2.02±0.61)d;其中男32例,女24例。
, 百拇医药
    所有患儿出生后出现呼吸窘迫,临床表现为紫绀、呻吟、三凹征、呼吸急促、吐沫等,均符合第4版《实用新生儿学》中关于RDS的诊断标准,部分患儿进一步发展为呼吸衰竭[2]。肺部X线片呈现毛玻璃样改变、支气管充气征和白肺等典型表现。研究对象剔除严重先天性畸形、胎粪吸入所致的严重感染、重症呼吸性酸中毒、PaCO2超过60 mm Hg者。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接受抗感染、静脉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综合治疗,保持患儿安静,适当应用镇静剂。选择合适的鼻塞固定于面部,初始吸入氧浓度(FiO2)为0.40~0.60,通过氧流量调节呼气末正压(PEEP),使PEEP维持在4~6 cm H2O。之后根据经皮氧饱和度监测结果调节FiO2,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节PEEP[3]。如患儿FiO2≥0.60,PEEP≥6 cm H2O,PaO2<50 mm Hg,PaCO2≥70 mm Hg,pH值<7.2时需改为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4]。如患儿FiO2<0.30,PEEP<3 cm H2O,血气分析结果正常,生命体征稳定时可撤机,改为头罩吸氧[5]。
, http://www.100md.com
    1.3 评价标准

    N-CPAP治疗成功:生命体征稳定,紫绀、呼吸困难症状缓解,呼吸暂停消失,顺利撤机,无需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N-CPAP治疗失败:病情改善不明显或持续加重,需要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或治疗过程中患儿死亡[6]。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6例患儿经N-CPAP治疗后50例成功,治疗成功率为89.29%;5例患儿需行气管插管辅助机械通气治疗,占8.93%;1例患儿家长放弃治疗,占1.78%。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l、24 h时患儿动脉血氧分压(PaO2)明显升高,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明显下降,pH值明显上升,RR明显下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 百拇医药
    3 讨论

    新生儿RDS是新生儿常见的危急重症,多发生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多由于出生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所致。早产儿出生时胎龄越小,RDS发病率越高,临床表现为气促、紫绀、三凹征、呼气性呻吟,甚至出现呼吸暂停,肌张力低下,低血压甚至休克。早产儿的呼吸中枢功能和呼吸系统发育尚未成熟,肺容量、功能残气量均较小,易发生肺泡萎陷,呼吸窘迫和呼吸衰竭的发生率较高,如临床处理不当,可导致患儿死亡。早产儿一旦怀疑为RDS,应尽早给予呼吸支持以挽救其生命。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虽然可迅速纠正患儿缺氧症状,有效地解决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但作为一种有创性操作,其导致患儿气道损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的风险也大大增加。且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患儿自主呼吸频率快,常需应用大量的镇静药物和呼吸抑制药物以控制自主呼吸,不利于患儿的恢复。目前在新生儿急救医学领域应用无创呼吸支持治疗已成为研究重点[7]。

    N-CPAP是一种无创通气方式,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应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中。该项技术通过鼻塞对有自主呼吸的患儿在呼气相和吸气相均能保持一定的正压,有效扩张萎陷的肺泡,增加肺内气体容积和功能残气量,同时可增加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释放,提高肺的顺应性,改善通、换气功能,减轻呼吸负荷,从而迅速纠正缺氧状态,达到呼吸支持的目的[8]。N-CPAP通过空气与氧气混合使FiO2准确可调,满足了新生儿对低浓度氧的要求,同时可减少额外呼吸功,防止早产儿产生呼吸肌疲劳。早期使用N-CPAP可减少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应用,肺部感染和心肺功能衰竭,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肺部感染、心肺功能衰竭等机械通气能够并发症的风险。有研究发现,N-CPAP比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能够更好地改善通气、缩短呼吸支持时间,从而缩短早产儿住院时间,其所引起炎症反应程度也较轻微。目前这一技术已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逐渐推广应用,在挽救早产儿生命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9-10]。, 百拇医药(谢飞燕)
1 2下一页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呼吸内科 > 其它 > 呼吸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