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9年第12期
编号:13343397
化湿九法指导下的穴位应用(2)
http://www.100md.com 2019年4月25日 《中国当代医药》 2019年第12期
     1.2祛痰化湿的相关穴位

    痰湿涉及五脏六腑,一般以脾、胃较为严重[7]。临床可选取阴陵泉、丰隆、天枢、大横、曲池、水道。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之合穴,健脾祛湿,是化湿要穴。丰隆乃足阳明胃经之络穴,可化痰利湿,为化痰之要穴。两穴合用,可分利水濕,蠲化痰浊[8]。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天枢为大肠的募穴,两穴相配,加强祛湿效果。大横为局部取穴,可祛湿助运。

    2健脾化湿

    2.1脾虚湿盛的表现

    脾虚多指因脾气虚损引起的一系列脾脏功能失常的病证[9],脾气虚弱,湿浊内停运化失常,故脾虚湿盛,常表现为纳少、腹胀、便溏、气虚或阳虚、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缓或弱或细。临床包括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型。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10]。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营养障碍,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

    2.2健脾化湿的相关穴位

    脾病主要为运化、升清、统血功能失常。脾喜燥恶湿。脾虚失于运化水液,水湿不运,或是因为脾虚而导致气血生化乏源,血虚充养不足;抑或是脾气虚,导致水湿下注,带脉不固。阴寒内生,水湿内停[11]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71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