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8年第1期
编号:13248917
王永炎教授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总结(3)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月5日 《中国当代医药》 2018年第1期
     3.2 化痰通腑

    董建华先生提出了“通降论”的学术观点[13],就理论渊源而言,王永炎教授也常言先师董建华先生在脾胃病方面提出的“通降论”是创制化痰通腑法的启示和理论基础,从“通降论”到“化痰通腑”是对“传承创新”的最好诠释[14]。

    王永炎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际应用中,发现很多处于中风病急性期的患者,都会出现便秘、舌红苔黄腻、脉象弦滑等一派痰热腑实证的征象,且病情可迅速变化,进一步加重脑窍的气血逆乱。王永炎教授针对此病机创制了化痰通腑饮,方用全瓜蒌、胆南星清肠化热、涤痰熄风,重用生大黄,因其苦寒之性峻下通便可泻热;芒硝具有软坚散结之功,可助大黄共奏通浊泻下之力。给予化痰通腑饮治疗后,患者的神志、舌苔、脉象均有转危为安之势,从而死亡率和致残率也均有所降低。如若有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脉實等症出现,则更是必用之征。他还指出,用药不宜过量,服至大便通泻,腑气通降即可,同时还需根据病情变化中的正邪盛衰之势,灵活配以扶正、祛痰、活血、平肝等法。临床中,要根据患者的症状,评估正邪盛衰之势,做到稳、准、狠地用药,用对时间和剂量,效果便可立竿见影。化痰通腑法的诞生及推广应用,体现的正是王永炎教授对董建华先生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创新的完美结合,而这也是需要我们学习并不断发扬继承的中医学术精神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84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