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2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2202546
择时穴位刺血治疗胃(肠)火牙痛的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2年3月25日 零月丽 谢雍宁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观察按子午流注择时取穴刺血治疗胃(肠)火牙痛的疗效。 方法 将76例符合胃(肠)火牙痛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用子午流注纳子法于辰时(胃火)、卯时(肠火)刺血治疗,对照组则服用黄连解毒片。 结果 1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4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6.73,P﹤0.01)。 结论 用子午流注择时取穴刺血治疗胃(肠)火牙痛疗效确切,且无副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择时刺血;子午流注;胃(肠)火牙痛;疗效

    [中图分类号] R245.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3(c)-0106-02

    牙痛是临床常见痛症之一。引起牙痛的原因很复杂,但从中医角度来说,造成牙痛的原因无非是虚证和实证两类。虚证有肾虚牙痛,实证有风火牙痛、龋齿牙痛、肝火牙痛、胃(肠)火牙痛等。笔者2010~2011年采用子午流注择时于相关穴位刺血治疗胃(肠)火牙痛,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6 例胃(肠)火牙痛患者均为本科门诊患者,按患者意愿分为两组,每组38例。治疗组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最小者12岁,最大者68岁,病程最短6 h,最长4 d。对照组男18例,女20例,年龄最小者10岁,最大者70岁,病程最短7 h,最长5 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牙齿疼痛剧烈,呈持续性锐痛,牙龈红肿较甚,或出脓渗血,肿连腮颊,有时张口困难,同时可见头痛、口渴、口臭、尿少、便秘等,舌苔黄腻,脉象洪数。

    1.3 排除标准

    (1)其他原因引起的牙痛,如三叉神经痛、牙本质过敏、牙齿隐裂或牙外伤等;(2)牙痛的其他中医辨证分型,如风火牙痛、龋齿牙痛、肝火牙痛、肾虚牙痛等;(3)见血即晕或合并其他严重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疾病者。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子午流注纳法择时及选穴:上牙痛者,于气血流注胃经最盛的辰时(即上午7:00~9:00)取胃经子穴历兑刺血。下牙痛者,于卯时(即上午5:00~7:00),气血流注大肠经最盛时,取大肠经子穴二间刺血。操作方法:患者取适当体位,在选取的穴位上常规消毒,用采血针在穴位上快速刺入1~2 mm,挤出血液数滴,至挤不出血为止。用消毒棉球擦净血迹,最后用酒精棉球消毒针孔。疗程:每日1次,3 d为1个疗程。对照组:用黄连解毒丸口服,每日3次,每次9 g,疗程同治疗组。

    1.5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经治疗3 d内疼痛完全消失。有效:3 d内疼痛大为减轻,但未完全消失。无效:3 d内疼痛无明显改善。

    2 结果

    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按子午流注择时取穴刺血治疗胃(肠)火牙痛的总有效率(92.11%)明显高于对照组(68.42%),两组总有效病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6.73,P ﹤0.01)。

    3 典型病例

    患者1,女,23岁,本单位职工之女,就诊时间为2010年5月16日。患者晚上因吃烤肉,至半夜牙痛发作,疼痛难忍。查:左下牙智齿长出一半,齿龈红肿,痛牵颊部,张口受限,口臭,脉象浮数。诊为肠火牙痛。其时正值早上6:40,正是大肠经工作时间,当即给予右侧大肠经子穴“二间”穴刺血,挤出暗红色血液数滴。约15 min后牙痛缓解。第3天复查,牙龈红肿完全消退,张口、咀嚼功能正常。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患者2,男, 53岁,就诊时间为2010年1月16日。患者两天前因吃火锅后开始牙痛,且愈痛愈烈,以致张口困难,只能进半流食。查:右侧上颌第二磨牙牙龈红肿,溃烂溢脓,触之出血,伴口臭、便秘等症状,苔黄燥,脉洪。诊为胃火牙痛。于8:30(7:00~9:00为胃经工作时间)给予左足厉兑穴刺血,泄出暗紫色血液十余滴,刺血后疼痛大减。第2天于相同时间相同穴位再刺血一次,疼痛完全消失。3 d后复查,红肿溢脓等均已消失,牙痛痊愈。

    4 讨论

    子午流注针法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天人相应”整体观的体现[1]。其强调时间因素对针灸效应的影响,强调人体经脉的气血随时间的不同有着不同的盛衰变化,并以阴阳五行的生克变化来推算人体气血的流注开合和相应的经脉穴位,从而构成了针灸学中颇具特色的治疗体系[2]。笔者采用的是子午流注纳子法。这种方法按日按时开穴,穴上有时,时上有穴,把针灸治疗的部位、手法、时机三者融为一体,从而加强了经络的调整作用,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3]。牙痛是指牙齿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为口腔疾患中常见的症状之一,可见于西医学的龋齿、牙髓炎、根尖周围炎等,属中医的“牙宣”、“骨槽风”范畴。从经络辨证来说,足阳明胃经络于上齿,手阳明大肠经入于下齿。胃(肠)火牙痛多因素体火盛,兼过食膏粱厚味、辛辣刺激等食物,致胃腑积热、胃火循经上炎而引发牙痛[4]。《素问·针解》说:“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刺血疗法正好符合这一治疗原则[5],同时按脏腑虚实而补母泄子灵活取穴[6]。根据“泻则乘其盛”等理论,笔者于相关经脉经血最旺时取穴刺出淤滞恶血,厉兑为胃经五输穴中的子穴,二间为大肠经五输穴中的子穴,实则泻其子,通过泻血给邪以出路,达到协调阴阳、疏通经络、清热泻火、消肿止痛的目的。

    按子午流注规律择时循经取穴刺血治疗胃(肠)火牙痛,具有治疗时间短,见效快,无毒副作用,无耐药性,复发率低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运用。同时还应告诫患者注意口腔卫生,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良好习惯,饮食清淡,忌酒、膏粱厚味及热性动火食品,保持大便通畅,勿使粪毒上攻。这样才能彻底杜绝胃(肠)火牙痛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吕柱文,杨映军. 牵引按抖法加子午流注取穴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 湖北中医杂志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729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