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2年第22期 > 正文
编号:12250749
丹参多酚酸盐对MODS患者DIC的防治
http://www.100md.com 2012年8月5日 段宝民 张蕴 逯锦涛 李兵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探讨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患者应用丹参多酚酸盐对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防治作用。 方法 对68例MODS患者积极处理原发疾病,其中A组38例患者入院后即给与丹参多酚酸盐200 mg,1次/d;B组30例患者不给于含丹参成分中成药;均每周2~3次监测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血小板(Plt) 计数。 结果 两组患者比较在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患者比较在PT、APTT、Fib值异常率、D-D阳性率、Plt进行性减少发生率、DIC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丹参多酚酸盐能够通过改善血凝状态,从而对MODS患者并发DIC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关键词】

    丹参多酚酸盐;MODS;DIC

    

    MODS是一组死亡率较高的疾病;重症感染、休克、多发伤、呼吸心跳骤停等疾病不但是DIC发病的诱因,同时也是MODS发生的原因;DIC可以是MODS发生时的一个系统脏器,也可以是重症患者的独立死亡原因。因此对于重症患者积极防治DIC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应用丹参多酚酸盐,观察其对MODS患者DIC的防治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68例MODS患者均来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间本院EICU资料完整患者。原发疾病为休克、脓毒症、多发伤、急性呼衰、重症胰腺炎、心肺复苏术后、药物中毒等;符合MODS诊断标准[1];符合DIC诊断标准[2]。排除标准:原发出凝血性疾病、活动性出血、血栓性疾病、恶性肿瘤、肝病等。

    1.2 方法 

    1.2.1 处理 所有患者入院时进行APACHEⅡ评分,均每周2~3次监测的血浆PT、APTT、Fib、D-D、Plt计数、进行DIC诊断筛查。

    1.2.2 试验分组 A组共38例,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龄(42.03±19.41)岁,入院后即给与丹参多酚酸盐200 mg静脉滴注,1次/d;B组30例,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40.76±18.90)岁,治疗期间不给于含丹参成分中成药。

    1.2.3 观察项目 连续两次血浆PT、APTT、Fib值异常、D-D阳性发生率,Plt计数进行性减少发生率,确诊DIC发病率、治疗终结死亡率。

    1.3 统计学处理

    以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均值±标准差( x ±s )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计数资料用 χ2 检验。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

    2.1 A、B组入院时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609),两组具有可比性,见表。

    2.2 A、B组PT、APTT、Fib值异常、D-D阳性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Plt计数进行性减少发生率、确诊DIC发病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终结死亡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274)。见表

    3 讨论 

    MODS是严重创伤、感染和病理产科等原发病发生24 h后,同时或序惯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脏器功能不全以至衰竭的临床综合征。DIC是指不同病因导致局部损害而出现以血管内凝血为特征的一种继发性综合征,它既可由微血管体系受损而致,又可导致微血管体系损伤,严重损伤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是ICU患者发病和病死的首要原因,SIRS、MODS,DIC是危重病研究热点。

    研究认为[3,4] MODS过程中内皮细胞受损是机体凝血-抗凝血机制紊乱的重要机制。内皮细胞在各种细胞因子的刺激和其他炎症介质的相互作用下被活化,主要包括抗凝血-凝血失衡、粘附分子的表达及炎症介质的产生,从而使机体处于前凝血状态和倾向于凝血状态。相反,由于凝血-抗凝血机制紊乱,微血管内微血栓形成,组织器官血供减少,功能受损。Gando S等[5]研究证实DIC时微血管系统处于炎症反应的机能紊乱状态,并且可以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

    MODS原发或继发损害可致机体释放内毒素、白介素(IL)、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等细胞因子,诱导内皮细胞及单核细胞表达组织因子(TF),激活凝血系统并加速凝血酶的产生,而凝血酶能刺激单核细胞生成 IL。上述细胞因子也可激活纤溶酶原,使纤溶系统被激活,FIB 降低,D-D升高,血液呈高凝状态,形成微血栓。血液中的内毒素、凝血酶等多种因子,可直接激活血小板,促进凝血反应。研究表明丹参多酚酸盐可抑制血小板聚集[6],具有很强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7],保护内皮细胞作用,防止内皮细胞活化,丹参多酚酸盐可以改善一氧化氮(NO)、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水平[7,8],进而阻止凝血因子释放和激活;丹参多酚酸盐有清除自由基和抗脂质氧化作用。可以清除超氧阴离子和羟基自由基,从而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具有显著的抗脂质过氧化损伤作用。实验研究表明, 丹参多酚酸盐对多种因素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且在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同时,对胶原诱导的血小板释放5-羟色胺也有显著抑制作用。丹参多酚酸盐通过抑制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阻断血小板与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的黏附及其血液凝固瀑布反应;并通过降低TXB2和P-选择素水平,发挥显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从而有助于维持血运和预防血栓形成。丹参多酚酸盐可通过减少内皮素的释放,改善血栓素/依前列醇(TXA2/PGI2)系统的平衡状态,从而减轻心肌细胞的损伤。还可通过抑制内皮细胞参与的炎性反应、改善能量代谢、促进血管内皮细胞迁移、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及减轻钙超载等机制,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织进行保护。丹参多酚酸盐具有良好的保护肝细胞损伤、促进肝细胞再生作用,其主要机制包括改善肝脏局部血液循环、抗脂质过氧化、阻滞钙离子内流和提高网状内皮系统吞噬作用等;另外,还可通过抗肝细胞变性、坏死,间接抑制肝纤维组织重吸收,从而阻断肝纤维化的进程。

    本组病例观察PT、APTT、Fib值,D-D阳性发生率以及DIC的发生率,通过以上机制表明MODS患者应用丹参多酚酸盐在一定程度上能干预DIC过程和治疗DIC,同时丹参多酚酸盐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了微血管内血栓的形成,保持了器官的灌注,为原发病的救治赢得了机会;本组病例最终死亡率比较无显著差异,可能和观察病例样本较少有关、同时未能详细分析促发死亡是否与DIC发生有关。

    参 考 文 献 

    [1] 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MODS中西医结合诊治/降低病死率研究”课题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诊断标准、病情严重度评分及预后评估系统和中西医结合证型诊断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870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