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06年第4期
编号:11529979
肝炎后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的临床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08年2月24日 魏 国 何 敏 范合璋 蒋良双 王 伟 袁成雷
第1页

    参见附件(272KB,2页)。

    魏国 何敏 范合璋 蒋良双 王伟 袁成雷 成都市第十人民医院外科 成都市第十人民医院外科 成都市第十人民医院外科 成都市第十人民医院外科 成都市第十人民医院外科 成都市第十人民医院外科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肝硬化病人的胆囊收缩功能及胆囊病理性改变,探讨肝硬化病人胆囊结石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240例肝炎后肝硬化病人接受胆囊收缩功能测定、B超判断胆囊病理性改变。所有结果采用χ2检验。结果240例肝炎后肝硬化病人中胆囊有病理性改变者72例、胆囊功能减退者156例、胆囊功能减退合并胆囊病理性改变者62例。其中62例胆囊功能减退合并胆囊病理性改变者胆囊结石发生率达35.5%(22/62),与胆囊正常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2=9.05P0.01)。肝功能A级胆囊结石发病率为25.7%,B级为31.2%,C级为36.4%,三者之间胆囊结石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级胆囊动力减退发病率为48.6%,B级为66.7%,C级为85.7%,A级、B级之间胆囊动力减退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χ2=5.40P0.05);A级、C级之间胆囊动力减退发病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2=13.7P0.01);C级、B级之间胆囊动力减退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级胆囊病理改变发病率为25.7%,B级为22.6%,C级为42.9%,A级、B级与C级之间胆囊病理改变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χ2=4.76P0.05、χ2=7.99P0.01)。结论胆囊病理性改变、胆囊收缩功能减退是肝硬化病人胆囊结石发病率较高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肝硬化 胆囊结石 胆囊收缩功能 胆囊病理性改变

    【分类号】R657.3;R657.4

    肝炎后肝硬化病人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非肝硬化病人。有报道认为肝硬化病人胆囊结石的发病率为29% ̄34.6%[1 ̄3]。国内外不少学者对其机制进行了探讨,提出包括胆汁酸不足等多种学说。本研究通过检测肝硬化病人的胆囊收缩功能及胆囊病理性改变,探讨肝硬化病人胆囊结石发
------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肝硬化病人的胆囊收缩功能及胆囊病理性改变,探讨肝硬化病人胆囊结石发生的可能机制。 方法240例肝炎后肝硬化病人接受胆囊收缩功能测定、B超判断胆囊病理性改变。所有结果采用χ2检验。结果240例肝炎后肝硬化病人中胆囊有病理性改变者72例、胆囊功能减退者156例、胆囊功能减退合并胆囊病理性改变者62例。其中62例胆囊功能减退合并胆囊病理性改变者胆囊结石发生率达35.5%(22/62),与胆囊正常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2=9.05P0.05);A级胆囊动力减退发病率为48.6%,B级为66.7%,C级为85.7%,A级、B级之间胆囊动力减退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χ2=5.40 P<0.05);A级、C级之间胆囊动力减退发病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2=13.7 P<0.01);C级、B级之间胆囊动力减退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级胆囊病理改变发病率为25.7%,B级为22.6%,C级为42.9%,A级、B级与C级之间胆囊病理改变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χ2 =4.76 P<0.05、χ2=7.99P<0.01)。结论胆囊病理性改变、胆囊收缩功能减退是肝硬化病人胆囊结石发病率较高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肝硬化;胆囊结石;胆囊收缩功能;胆囊病理性改变

    【中图分类号】R657.3+1 R57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555[2006]04-41-0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72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