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药房》 > 202021
编号:13793839
临床药师对1例婴幼儿肠套叠穿孔术后抗感染治疗方案的优化(2)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1月1日 《中国药房》 202021
     婴幼儿的结肠壁薄,无明显结肠带与脂肪垂,升结肠及直肠与后腹壁固定较差,极易发生肠套叠[1]。婴幼儿肠套叠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占婴儿肠梗阻发病率的首位,其发生率在1岁以下儿童患者中大约为50/100 000,且男孩发病率较女孩高,男女之比约为(2~3) ∶ 1[2]。肠套叠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婴幼儿肠套叠几乎均为原发性,其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对于病程在48 h内的原发性肠套叠,若血便症状出现不超过24 h,则其治疗主要为灌肠疗法,目前灌肠复位方法包括空气压力灌肠法和钡剂灌肠水压复位法,复位率大约为80%~90%[1]。但灌肠疗法极易引发肠穿孔,一般灌肠穿孔多为鞘部破裂,系梗阻远端穿孔,如果肠腔内容物污染腹腔,则会引起腹腔感染,甚至血液感染[1]。因此,对于并发穿孔的肠套叠患儿,应早期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这对于改善其不良的治疗结局具有重要意义。婴幼儿肠穿孔继发的腹腔感染致病菌主要为革兰氏阴性肠杆菌和厌氧菌,少数情况下会有肠球菌的感染,并且由胃肠道穿孔引起的感染通常是多种病原菌的混合感染,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时应覆盖上述两类主要致病菌[3]。但是婴幼儿处于生长发育中较为特殊的时期,其自身的药动学/药效学(PK/PD)特点明显区别于成人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62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