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3521
3岁前,好妈妈一定要懂的育儿心理.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3月2日
第1页
第7页
第11页
第25页
第46页
第60页

    参见附件(5245KB,127页)。

     3岁前,好妈妈一定要懂的育儿心理是关于幼儿教育的书籍,主要讲述了在孩子三岁之前,作为妈妈一个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接纳他的成长方式,塑造好性格。

    3岁前,好妈妈一定要懂的育儿心理内容提要

    《3岁前,好妈妈一定要懂的育儿心理》由木紫编着。3岁前是宝宝发展的关键期,比如,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性格发展的关键期、动作发展的关键期等。而这个时期也是一个危险期,因为这个时期的宝宝受到遗传因素、生活环境以及父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影响,会出现一些心理偏差,比如,胆小、黏人、自私、懒惰等。妈妈如果无视这些心理偏差,在将来的发展过程中这些偏差可能就会成为宝宝性格的主要特征,不利于宝宝形成健全的人格,进而影响心理健康。《3岁前,好妈妈一定要懂的育儿心理》着眼点在家长容易忽略、不够重视而对宝宝成长又很关键的心理方面,帮助家长了解0~3岁宝宝的心理特点,从而科学养育。

    3岁前,好妈妈一定要懂的育儿心理作者信息

    木紫,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致力于家庭成功教育研究,孩子心理健康与有效学习的研究与写作,进行个案咨询服务。在家庭教育上,主张“以人为本”,进行“个性化培养”,让“每个孩子成才”。

    3岁前,好妈妈一定要懂的育儿心理目录

    第一章 人生从这里起航:安全感

    常识1 0~1岁“口唇期”

    正视“口唇期”宝宝的需要

    发展宝宝的信任感

    常识2 1岁宝宝分离焦虑

    宝宝有分离焦虑很正常

    妈妈智慧点、狠心点

    常识3 宝宝吃手、啃脚丫子

    不只是吃着玩那么简单

    根据年龄应对

    常识4 宝宝“恋物”

    宝宝恋物的“度”

    积极改变宝宝

    常识5 是否需要“延迟满足”孩子

    关于“延迟满足”

    3岁前,及时满足宝宝的生理需求

    常识6 宝宝有被遗弃感

    与生俱来的被遗弃感

    多给宝宝幸福感

    常识7 依恋妈妈

    宝宝依恋妈妈为哪般

    满足依恋引导独立

    常识8 宝宝讨厌爸爸

    爸爸爱的方式不够好

    尽职尽责养育宝宝

    第二章 关键期,接纳宝宝的成长方式

    常识9 宝宝扔东西

    空间敏感期

    支持宝宝的“空间”活动

    常识10 宝宝抢着自己做

    1~3岁,宝宝有了自主意识

    支持孩子自主自立

    常识11 宝宝爬来爬去

    没爬过的宝宝动作不协调

    怎么引导宝宝爬

    常识12 宝宝的说话能力

    幼儿语言发展关键期

    创造语言发展的机会

    常识13 遭遇秩序敏感期

    天生的秩序感

    培养宝宝好习惯

    常识14 宝宝自言自语

    这是宝宝成长的必然过程

    尊重宝宝的自言自语

    常识15 宝宝学别人说话

    宝宝处于模仿敏感期

    重复是宝宝学习的必要手段

    常识16 “臭美”宝宝

    审美敏感期

    让宝宝美起来

    常识17 抢来的饭香

    宝宝的占有欲

    培养宝宝的交换意识

    常识18 宝宝乱撕书

    宝宝不懂书的重要

    将错就错,促进宝宝成长

    第三章 闹情绪为哪般

    常识19 人小脾气大

    溺爱惹的祸

    接纳宝宝的情绪

    常识20 宝宝何时学规矩

    宝宝2岁前,不适宜学规矩

    2.5~3岁,给宝宝立规矩的关键期

    常识21 宝宝“闹独立”

    第一逆反期

    尊重宝宝的特殊感受

    常识22 宝宝任性

    任性是一种心理需求

    试着让宝宝懂事

    常识23 宝宝哭泣,怎么办

    通过哭声了解宝宝需求

    终止无谓的哭闹

    常识24 宝宝强词夺理

    强词夺理是学来的

    妈妈巧拆招

    常识25 宝宝不愿意当众表演

    支持宝宝建立自我

    妈妈控制一下自己

    常识26 宝宝高声尖叫

    倾听宝宝的尖叫声

    试着理解宝宝

    第四章 尊重宝宝的智力发展过程

    常识27 3岁前宝宝很“健忘”

    3岁前,宝宝的记忆形式

    有意识地锻炼宝宝的记忆力

    常识28 3岁前,宝宝不会数数

    数数,不急

    只问耕耘莫问收获

    常识29 宝宝是个“游戏迷”

    游戏是宝宝的生命

    和宝宝科学玩游戏

    常识30 发现宝宝的优势智能

    神奇的多元智能理论

    早教:发掘而不是填鸭

    常识31 宝宝不认字

    建立自我比识字重要

    陪宝宝多看图画书

    常识32 宝宝问个不停

    宝宝到了“询问期”

    耐心回答宝宝的问题

    常识33 宝宝是个“破坏狂”

    破坏也是建构

    支持一下宝宝

    常识34 宝宝迷恋沙子

    沙堆是儿童的乐园

    最益智的玩法

    常识35 宝宝“倒视”

    “倒视”不可怕

    帮助宝宝树立“直立”概念

    常识36 2岁宝宝,把家里翻个底朝天

    那是宝宝的生活

    抓住这个不错的教育机会

    常识37 宝宝是个小电视迷

    电视不是宝宝的伴儿

    有选择有限制性地看电视

    第五章 从小细养出来的好性格

    常识38 宝宝不长个儿

    预防心理性矮小症

    让宝宝快乐起来

    常识39 宝宝很“宅”

    “宅”在家里,不利成长

    带宝宝活跃起来

    常识40 在家是“龙”,出门成“虫”

    龙变虫:社会退缩性行为

    2岁以后,鼓励宝宝多与人交往

    常识41 宝宝喜欢听好话

    夸奖对宝宝成长有利

    家长要说对好话

    常识42 宝宝胆小

    宝宝怕什么

    锻炼宝宝的胆量

    常识43 宝宝嫉妒心强

    宝宝的“嫉妒心”

    减少、改变嫉妒心理

    常识44 宝宝性格内向

    天生性格内向

    内向孩子也能活跃

    常识45 宝宝“10秒钟”耐心

    考虑到宝宝的生理特点

    锻炼孩子的专注力

    常识46 女孩和男孩不同

    分清男孩、女孩心理的不同

    按着性别培养宝宝

    常识47 宝宝“自私”

    宝宝自我敏感期

    1.5~2岁,宝宝分享能力发展关键期

    第六章 处理好“糟糕”行为

    常识48 宝宝不走路,总让抱着

    配合宝宝,走或者不走

    想办法让宝宝爱走路

    常识49 宝宝好攀比

    攀比心是天生的

    家长不要惯着宝宝

    常识50 宝宝不礼貌

    与环境有关

    教宝宝懂礼貌

    常识51 宝宝打人

    不是简单的攻击性行为

    处理好打人行为

    常识52 宝宝摔倒,怎么办

    宝宝摔倒时

    宝宝摔倒后

    常识53 宝宝“人来疯”

    “人来疯”的宝宝可能更聪明

    不要强行制止宝宝

    常识54 宝宝欺负小动物

    可能是受了委屈

    想办法改变宝宝的心情

    第七章 从宝宝的特点出发,调理宝宝生活

    常识55 宝宝不好好吃饭

    不当喂养,导致宝宝失去饥饿感

    千万不要追着喂

    常识56 宝宝不吃青菜

    宝宝不认识青菜

    把青菜包装起来

    常识57 宝宝爱吃零食

    宝宝爱吃零食

    有节制、有选择地食用零食

    常识58 宝宝晚上不睡觉

    找找不睡的理由

    培养按时睡觉的习惯

    常识59 宝宝做噩梦

    为什么做梦

    家长不要喊醒宝宝

    常识60 宝宝尿床

    可能是吓的

    妈妈巧面对

    常识61 宝宝不运动

    运动促进成长

    抓住关键期,培养宝宝运动兴趣

    第八章 解开妈妈眼里的成长难题

    常识62 宝宝不愿去幼儿园

    这个时期,宝宝免疫力较低

    宝宝入园后,妈妈的功课

    常识63 宝宝怕就医

    宝宝都怕疼

    想一些特殊的方法

    常识64 宝宝怕小动物

    恐惧小动物的理由

    培养宝宝和小动物的感情

    常识65 生病后变娇气

    病中,不过于纵容

    愈后,不要百依百顺

    常识66 宝宝摸生殖器

    摸摸很正常

    想办法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3岁前,好妈妈一定要懂的育儿心理截图

    封面

    扉页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3岁前,好妈妈一定要懂的育儿心理木紫编著.—北京: 中国妇女出版

    社,2012.1

    ISBN 978-7-5127-0376-6

    Ⅰ.①3… Ⅱ.①木… Ⅲ.①婴幼儿心理学Ⅳ.①B844.11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 (2011) 第 244066 号

    3岁前,好妈妈一定要懂的育儿心理

    作 ? ? ? ?者: 木紫编著

    策划编辑: 姜 ? ?喆

    责任编辑: 万立正

    封面设计: 吴晓莉

    责任印制: 王卫东

    出 ? ? ? ?版: 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发行

    地? ? ? ?址: 北京东城区史家胡同甲24号 ? ? 邮政编码:

    100010

    电? ? ? ?话: (010) 65133160 (发行部) ? ? ? ? ?

    65133161 (邮购)

    网? ? ? ?址: www.womenbooks.com.cn

    经? ? ? ?销: 各地新华书店

    印? ? ? ?刷: 北京联兴华印刷厂

    开? ? ? ?本: 170×230 116

    印? ? ? ?张: 15.25

    字? ? ? ?数: 210千字

    版? ? ? ?次: 2012年1月第1版

    印? ? ? ?次: 2012年1月第1次

    书? ? ? ?号: ISBN 978-7-5127-0376-6

    定? ? ? ?价: 25.00元

    ? ? ? ? ? ? ? ? ? ? ? ? ? 版 权所有·侵权必究

    (如有印装错误,请与发行部联系)

    前言

    有人说,每个有出息的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位好妈妈。我非常赞

    成这句话! 因为妈妈的修为、妈妈的思想高度决定着孩子未来发展的

    高度。

    孩子来到世间,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个个体要发展,就需要获

    得外界的支持和帮助,而妈妈是孩子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最值得信

    赖的主体环境因素。妈妈的认知决定孩子所受的教育方式。如果妈妈

    认识到在多元化的意识形态下,要想孩子不堕入懒惰、自私、网瘾、自杀、犯罪、吸毒等罪恶的窠臼,孩子需要具备独立、理性地选择价

    值目标的能力,那么,妈妈心中的教育主体就一定是孩子,制订的教

    育计划、教育目标也会以孩子为主角。

    从宝宝呱呱落地的时刻起,妈妈就要熟悉不同阶段宝宝的生理、心理现象和特征,懂得宝宝所处的关键期。特别是 3 岁以前,是孩子

    多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比如视觉能力、爬行能力、语言能力、审美

    能力、自主意识,等等。关键期是孩子发展自身能力的高效期,一旦

    错过了这个时期或者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长大以后可能难以弥补。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妈妈是否懂得这个道理对孩子一

    生的影响巨大。所谓 3 岁决定孩子的一生,就是从这里来的。那些存

    在着某种性格缺陷的孩子,比如自卑、交往能力差、动手能力差、不

    会选择、不懂规则、自制力不强等,都可能是因为 3 岁前没有受到良

    好的养育造成的。

    我们都知道,当下的家长都把养育宝宝当成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事

    情来做,到头来有的家长却遗憾重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了解

    或者不重视宝宝的成长规律,不懂得 3 岁前宝宝的心理特征。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比如,宝宝八九个月的时候,进入了爬行的关键期,这个时候喜

    欢到处爬。有的妈妈怕宝宝弄脏衣服,或者蹭了手部、腿部的皮肤,沾到细菌等,就禁止孩子爬行,早早把孩子放进了学步车。妈妈觉

    得,尽快学会走路,不爬也行。妈妈却没有想到,此时一个很重要的

    成长问题正等待着她,几年后,会给她带来新的成长烦恼。由于宝宝

    小的时候缺少充分的爬行训练,导致有的孩子患上了感觉统合失调

    症,视听、视动、听动失调。上学后很容易发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听不清老师布置的作业,写字歪歪扭扭、作业速度很慢、有阅读障碍

    等问题。

    孩子的成长需要经历一个系列阶段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

    殊的目标、任务和冲突。各个阶段相互依存,后一个阶段发展任务的

    完成依赖于前一个阶段冲突解决的情况。任何一个阶段做不好都是对

    宝宝成长过程的阻碍。

    所以说,要成功养育一个好孩子,先要懂得孩子的心理,知道宝

    宝想要什么,什么才是当下宝宝最需要的。而这一切不是生来知之

    的,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学习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努力

    站到一个生命的制高点,充分满足宝宝,恰当引导宝宝,让宝宝拥有

    一个既有高度又有长度的人生。

    目录

    封面

    扉页

    版权

    前言

    第一章 人生从这里起航: 安全感

    常识1

    0~1 岁“口唇期”

    正视“口唇期”宝宝的需要

    发展宝宝的信任感

    常识2

    1 岁宝宝分离焦虑

    宝宝有分离焦虑很正常

    妈妈智慧点、狠心点

    常识3

    宝宝吃手、啃脚丫子

    不只是吃着玩那么简单

    根据年龄应对

    常识4

    宝宝“恋物”

    宝宝恋物的“度”

    积极改变宝宝

    常识5

    是否需要“延迟满足”孩子

    关于“延迟满足”

    3 岁前,及时满足宝宝的生理需求

    常识6

    宝宝有被遗弃感

    与生俱来的被遗弃感

    多给宝宝幸福感

    常识7

    依恋妈妈

    宝宝依恋妈妈为哪般

    满足依恋引导独立

    常识8

    宝宝讨厌爸爸

    爸爸爱的方式不够好

    尽职尽责养育宝宝

    第二章 关键期,接纳宝宝的成长方式

    常识9

    宝宝扔东西

    空间敏感期

    支持宝宝的“空间”活动

    常识10

    宝宝抢着自己做

    1~3 岁,宝宝有了自主意识

    支持孩子自主自立

    常识11

    宝宝爬来爬去

    没爬过的宝宝动作不协调

    怎么引导宝宝爬

    常识12

    宝宝的说话能力

    幼儿语言发展关键期

    创造语言发展的机会

    常识13

    遭遇秩序敏感期

    天生的秩序感

    培养宝宝好习惯

    常识14

    宝宝自言自语

    这是宝宝成长的必然过程

    尊重宝宝的自言自语

    常识15

    宝宝学别人说话

    宝宝处于模仿敏感期

    重复是宝宝学习的必要手段

    常识16

    “臭美”宝宝

    让宝宝美起来

    常识17

    抢来的饭香

    宝宝的占有欲

    培养宝宝的交换意识

    常识18

    宝宝乱撕书

    宝宝不懂书的重要

    将错就错,促进宝宝成长

    第三章 闹情绪为哪般

    常识19

    人小脾气大

    溺爱惹的祸

    接纳宝宝的情绪

    常识20

    宝宝何时学规矩

    宝宝2 岁前,不适宜学规矩

    2.5~3 岁,给宝宝立规矩的关键期

    常识21

    宝宝“闹独立”

    第一逆反期

    尊重宝宝的特殊感受

    常识22

    宝宝任性

    任性是一种心理需求

    试着让宝宝懂事

    常识23

    宝宝哭泣,怎么办

    通过哭声了解宝宝需求

    终止无谓的哭闹

    常识24

    宝宝强词夺理

    强词夺理是学来的

    妈妈巧拆招

    常识25

    宝宝不愿意当众表演

    支持宝宝建立自我

    妈妈控制一下自己

    常识26

    宝宝高声尖叫

    倾听宝宝的尖叫声

    试着理解宝宝

    第四章 尊重宝宝的智力发展过程

    常识27

    3岁前宝宝很“健忘”

    3岁前,宝宝的记忆形式

    有意识地锻炼宝宝的记忆力

    常识28

    3岁前,宝宝不会数数

    数数,不急

    只问耕耘莫问收获

    常识29

    宝宝是个“游戏迷”

    游戏是宝宝的生命

    和宝宝科学玩游戏

    常识30

    发现宝宝的优势智能

    神奇的多元智能理论

    早教: 发掘而不是填鸭

    常识31

    宝宝不认字

    建立自我比识字重要

    陪宝宝多看图画书

    常识32

    宝宝问个不停

    宝宝到了“询问期”

    耐心回答宝宝的问题

    常识33

    宝宝是个“破坏狂”

    破坏也是建构

    支持一下宝宝

    常识34

    宝宝迷恋沙子

    沙堆是儿童的乐园

    最益智的玩法

    常识35

    宝宝“倒视”

    “倒视”不可怕

    帮助宝宝树立“直立”概念

    常识36

    2岁宝宝,把家里翻个底朝天

    那是宝宝的生活

    抓住这个不错的教育机会

    常识37

    宝宝是个小电视迷

    电视不是宝宝的伴儿

    有选择有限制性地看电视

    第五章 从小细养出来的好性格

    常识38

    宝宝不长个儿

    预防心理性矮小症

    让宝宝快乐起来

    常识39

    宝宝很“宅”

    “宅”在家里,不利成长

    带宝宝活跃起来

    常识40

    在家是“龙”,出门成“虫”

    龙变虫: 社会退缩性行为

    2岁以后,鼓励宝宝多与人交往

    常识41

    宝宝喜欢听好话

    夸奖对宝宝成长有利

    家长要说对好话

    常识42

    宝宝胆小

    宝宝怕什么

    锻炼宝宝的胆量

    常识43

    宝宝嫉妒心强

    宝宝的“嫉妒心”

    减少、改变嫉妒心理

    常识44

    宝宝性格内向

    天生性格内向

    内向孩子也能活跃

    常识45

    宝宝“10 秒钟”耐心

    考虑到宝宝的生理特点

    锻炼孩子的专注力

    常识46

    女孩和男孩不同

    分清男孩、女孩心理的不同

    按着性别培养宝宝

    常识47

    宝宝“自私”

    宝宝自我敏感期

    1.5~2 岁,宝宝分享能力发展关键期

    第六章 处理好“糟糕”行为

    常识48

    宝宝不走路,总让抱着

    配合宝宝,走或者不走

    想办法让宝宝爱走路

    常识49

    宝宝好攀比

    攀比心是天生的

    家长不要惯着宝宝

    常识50

    宝宝不礼貌

    与环境有关

    教宝宝懂礼貌

    常识51

    宝宝打人

    不是简单的攻击性行为

    处理好打人行为

    常识52

    宝宝摔倒,怎么办

    宝宝摔倒时

    宝宝摔倒后

    常识53

    宝宝“人来疯”

    “人来疯”的宝宝可能更聪明

    不要强行制止宝宝

    常识54

    宝宝欺负小动物

    可能是受了委屈

    想办法改变宝宝的心情

    第七章 从宝宝的特点出发,调理宝宝生活

    常识55

    宝宝不好好吃饭

    不当喂养,导致宝宝失去饥饿感

    千万不要追着喂

    常识56

    宝宝不吃青菜

    宝宝不认识青菜

    把青菜包装起来

    常识57

    宝宝爱吃零食

    宝宝爱吃零食

    有节制、有选择地食用零食

    常识58

    宝宝晚上不睡觉

    找找不睡的理由

    培养按时睡觉的习惯

    常识59

    宝宝做噩梦

    为什么做梦

    家长不要喊醒宝宝

    常识60

    宝宝尿床

    可能是吓的

    妈妈巧面对

    常识61

    宝宝不运动

    运动促进成长

    抓住关键期,培养宝宝运动兴趣

    第八章 解开妈妈眼里的成长难题

    常识62

    宝宝不愿去幼儿园

    这个时期,宝宝免疫力较低

    宝宝入园后,妈妈的功课

    常识63

    宝宝怕就医

    宝宝都怕疼

    想一些特殊的方法

    常识64

    宝宝怕小动物

    恐惧小动物的理由

    培养宝宝和小动物的感情

    常识65

    生病后变娇气

    病中,不过于纵容

    愈后,不要百依百顺

    常识66

    宝宝摸生殖器

    摸摸很正常

    想办法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第一章 人生从这里起航: 安全感

    ◎常识1 0~1岁“口唇期”

    ◎常识2 1岁宝宝分离焦虑

    ◎常识3 宝宝吃手、啃脚丫子

    ◎常识4 宝宝“恋物”

    ◎常识5 是否需要“延迟满足”孩子

    ◎常识6 宝宝有被遗弃感

    ◎常识7 依恋妈妈

    ◎常识8 宝宝讨厌爸爸

    常识1

    0~1 岁“口唇期”

    1岁以内的宝宝,会不断地把舌头从嘴里吐出来缩进去地玩耍;见到什么就要咬一口,甚至小小的药片

    也要尝一尝,如果妈妈不让,就会哭喊;哭泣的时候,妈妈往他们嘴里放些果汁、果肉什么的,或者把他

    们抱在怀里抚摸,宝宝情绪就会好很多;当宝宝不是因为饥饿而啼哭的时候,如果把乳头、奶嘴放在嘴

    里,宝宝做出吸吮的动作后情绪会稳定下来……

    年轻的妈妈,你有没有发现这些有趣的现象呢?你能不能解释宝宝的这种行为呢?

    正视“口唇期”宝宝的需要

    要解释以上现象并不难,1岁以前的宝宝主要需求停留在口部,满足了他口部的吸吮需要,他就会觉

    得自己是安全的、被重视的、被喜爱的,就会感到快乐。满足的快乐是宝宝生存下去的动力,也是发展这

    个阶段的宝宝信任感的重要因素。

    如果宝宝没有从口部体验到足够的快乐,而是受了很多痛苦,那么宝宝可能发展成口唇类型的人格,这种类型的宝宝,即使长大后也不能很好地自立,会过于依赖他人。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称0~1岁这个年龄阶段为口唇期,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口唇活动满足孩子的心

    理欲望。满足了孩子的口唇欲望,孩子就能顺利进入下一个阶段的成长。所以,妈妈要尽可能地为孩子提

    供吸吮的机会,多爱护宝宝。

    大概在半岁的时候,宝宝觉察到了口的功能,这个时候,他不再满足于用口来吃喝,而是用口来玩

    耍、认识自己的身体,认识生活的这个世界。可以说,1岁以前的宝宝,他的大部分注意力都集中在口

    上,妈妈满足了宝宝的口欲,宝宝就会露出轻松、愉快的表情,甚至手舞足蹈。

    所以,对于1岁以前的宝宝,如果妈妈没有及时地、充分地满足宝宝的口欲这种基本的生理需要,也

    没有充分向孩子表达爱,那么就一定会影响亲子关系,导致宝宝不能对周围世界建立基本的安全感。如果

    这种糟糕的状态以后没有获得补救和改变,就会导致孩子对周围世界缺乏信任,影响其正常交往、工作、生活。

    有一个女孩,妈妈在生下她后,远走他乡,女孩被寄养在奶奶家,奶奶去世后,女孩就靠着亲属救济

    生活。快20岁的时候,妈妈从异地他乡回来了。此时的妈妈,虽然不是特别富裕,但是也迫切想着对女儿

    进行一些补偿,以温暖孩子那颗饱受凄凉的心。

    可是,女儿接受了妈妈的钱财,连一句感激的话都没有。最让妈妈伤心的是,女孩毫不珍惜妈妈给她

    的钱,胡乱消费,女儿花钱到上瘾的时候,一星期就能花掉上万元。妈妈对女儿说:“妈妈赚钱很辛苦,你不能省着点吗?”女儿的回答让妈妈伤透了心:“你不是说你爱我,想让我过上快乐的生活吗?我花钱的

    时候最快乐!”看着女儿理直气壮的样子,妈妈泪水不断。

    案例中的女孩之所以对钱充满了无尽的欲望和依赖,就是因为幼时对爱的需要没有获得满足,导致她

    总是在怀疑世界的匮乏,怀疑美好的事情不会长时间属于自己,怀疑自己的能力,对“不够”充满恐惧。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婴儿从降生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迟了两天。”对于1岁前的宝宝,妈妈

    给他的最好的教育就是爱,无条件地爱宝宝,满足宝宝的需要。

    发展宝宝的信任感

    那些到了两三岁的时候,见到人家吃东西就抢、从地下捡起很脏的食物就吃的宝宝,可能是在“口唇

    期”阶段,妈妈没能及时满足他的需要,导致宝宝口的敏感期延长,注意力固定在食物上,而无法学习其

    他的能力。

    为了让宝宝顺利地进入下一个成长阶段,在0~1岁的时候,妈妈一定要成为懂得宝宝的心理需要、被

    宝宝信任的好妈妈。

    1.满足宝宝基本需要

    0~1岁的宝宝,妈妈主要的养育任务就是满足宝宝生理上的需要,比如,吸吮、进食、爱抚、陪伴

    等,满足宝宝这些简单的需要,其实就是在发展孩子的信任感。这种信任感既指对他人的信任感,也指对

    自己的信任感,有了这种基础的信任,孩子在整个一生中都能积极面对一切人际关系。

    哭是这个阶段宝宝表达需要的重要方式,如果宝宝哭了,妈妈要赶紧过去看看孩子是不是饿了、渴

    了、尿了、哪里不舒服了、做梦了、寂寞了,帮助孩子解决掉问题,孩子会很满足。

    如果宝宝的基本需要未得到及时的回应,内心便会有恐惧产生,他们或觉得需求得不到满足,生命有

    所匮乏,或将无法学会表达需求,或觉得自己是不被人喜欢的。情况严重的,一生都处于情感的不信任、不稳定的状态下,备受煎熬。

    在这一阶段,妈妈要在满足孩子口唇需要的基础上,发展其对妈妈及周围世界的信任感。宝宝对妈妈

    的信任是建立其对周围世界信任的基础,所以,对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妈妈怎么满足他,都不为过。妈妈

    要保持愉快的心情,经常逗孩子笑,即使换尿布的时候也要面露幸福。在喂奶的时候,妈妈要尽可能地让

    宝宝享受到更多的幸福,所以,妈妈要面露微笑、温柔地抱着宝宝,在和宝宝进行眼神交流的同时,多多

    抚触孩子。

    2.多多抚触宝宝

    这个阶段的宝宝,更加需要和妈妈亲密接触。对孩子来讲,妈妈的抚触是一种很重要的爱,胜过食

    物、奶水。

    英国比较心理学家哈洛以恒河猴为实验对象,得出了一个伟大的结论。

    恒河猴和人类的基因非常相似,它们的基本需求、受到外界刺激时作出的一些反应,与婴儿如出一

    辙。

    实验过程是这样的。哈洛先制作了两只“母猴”,一只母猴的外表由铁丝网制成,腹部上方有个橡

    皮“乳头”,接触的时候,奶水从乳头上面的洞里流出来,幼猴便能喝到奶;另一只母猴由厚纸筒套上绒

    毛布巾制成,看上去暖融融的。

    做好这一切后,哈洛把一群刚出生的恒河猴放进笼里和两只“母猴”在一起生活。接下来几天,哈洛

    观察到幼猴饿了,就去铁丝母猴那里吸奶,开始几天,它们都很喜欢这位能够提供奶水的妈妈,都围在它

    身边。后来情况发生了转变。几天后,幼猴都来到了绒布母猴身边,它们趴在它胸前蹭它的身体,抚摸它

    的脸,做出很亲昵的动作。只是饿了的时候,才去铁丝母猴那里吸取乳汁,吃完后再迅速回到绒毛猴的怀

    抱。

    这个实验告诉人们,爱源自接触,而非食物。可惜的是,这些由“绒布母猴”抚养大的猴子不能和其

    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格极其孤僻,甚至性成熟后不能进行交配。哈洛对实验进行了改进,为幼猴制作了一

    个可以摇摆的“绒布母猴”,并保证它们每天都会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于是,被这种会摇摆的绒布母猴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都正常了。

    宝宝和幼猴一样有着相同的需求。妈妈充分满足了宝宝的需要,宝宝对周围世界建立了基本的信任,就能顺利地发展下一个阶段的成长任务。所以说,信任感是宝宝人生发展的基石。在这一成长阶段,满足

    是最关键的。

    常识2

    1 岁宝宝分离焦虑

    娇娇出生3个月,妈妈就去工作了。娇娇由奶奶带,奶奶把她养得白白胖胖。娇娇很懂事,从不耍脾

    气,更不哭着喊着找妈妈。一家人甭提多开心了!

    最近,娇娇变了,一见到妈妈,就往妈妈身上爬,双手搂着妈妈的脖子,小脸往妈妈脸上贴,生怕妈

    妈把她放下来,害得妈妈什么家务都做不了。最折磨人的是每天早晨上班前,都得奶奶使劲儿把她从妈妈

    怀里抢过来,妈妈才走得了!

    有一次,娇娇撕心裂肺地哭得跟小泪人似的!妈妈的眼里涌满了泪水,使劲把女儿搂在怀里,娘俩一

    起哭。一家人都看不下去了,个个抹眼泪!觉得亏待了这么小的孩子!

    娇娇惧怕分离的这种情况叫做分离焦虑,宝宝从1岁左右起,和妈妈分离时,会出现分离焦虑。之所

    以产生分离焦虑,是因为宝宝在逐渐长大,清楚地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但是还停留在“母婴共生”阶段,觉得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分开了就见不到妈妈了,所以会撕心裂肺地哭闹。

    宝宝有分离焦虑很正常

    宝宝有分离焦虑一般出现在1岁之前,但在1岁以后3岁以前这段时间达到顶峰。大约8个月大时,宝宝

    会意识到他和别人是相互独立的。问他妈妈在哪里、爸爸在哪里,他会用手指出来!从生长发育上来讲,这是认知过程里一个令人兴奋的里程碑,但是,对宝宝自身来说,这种新认识会使他感到焦虑。

    我们常常见到,妈妈在的时候,宝宝可以让别人抱,而且在别人怀里会玩得很好,可是妈妈一离开,宝宝就有反应了,双手连同身体都会够向妈妈的方向。这是因为,宝宝知道你会离开他,但还不明白你总

    会回来,担心你抛弃了他,所以大哭大喊。

    笔者曾经见到这样一个场面,一家人各自忙各自的事情,1周岁零几个月的宝宝也躺在小车里玩得不

    亦乐乎。晚饭时间到了,家人去餐厅吃饭,忘记了带上宝宝。宝宝不吃亏,躺在小车里大声尖叫!妈妈跑

    过来,把宝宝推出去,让宝宝面向餐桌躺着,宝宝看着大家吃饭,又开心了。

    有了自我意识的宝宝,非常害怕被丢弃,他们需要时刻感觉到父母爱他、跟他在一起,这样,他才会

    感到安全,才会快乐地玩耍。否则,就会哭闹,争取父母的爱。

    又如,有一位妈妈,她经营着一家小饰品店,宝宝出生几个月后,迫于生意的压力,她就投入了工

    作,经常去外地进货、调研,宝宝被寄养在奶奶家。妈妈一有时间就去看宝宝,陪宝宝玩,但是,妈妈一

    离开,宝宝就大哭。为了不让宝宝哭,妈妈每次都是趁着宝宝不注意偷偷地溜走,有时妈妈干脆就不去看

    宝宝。然而到宝宝2岁以后,问题出现了。妈妈发现宝宝跟奶奶非常亲,奶奶不在身边,她就会不安,妈

    妈在宝宝眼里则成了来去自如的陌生人。妈妈很伤心,说自己挣钱还不是为了宝宝有个好生活?谁想到,却把宝宝推远了!

    像上述这种情况,只要妈妈多爱宝宝、多陪宝宝,还是能够补救过来的,毕竟母女同心。如果不及时

    补救,等孩子心中种下的“妈妈不爱我”的种子生根、发芽,等她懂事了,就会专门跟父母对着干。

    妈妈智慧点、狠心点

    虽然宝宝有分离焦虑是一种成长现象,但是,情绪波动太大,对宝宝的成长不利,也影响大人的心

    情。如果妈妈智慧一点、狠心一点,就能减少或者缓解宝宝的分离焦虑。

    1.做好分离缓冲

    强强是一位1岁半的男孩,妈妈每次出门,都会跟他先商量一会儿:“妈妈出去办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你跟奶奶玩上几个小时,妈妈就回来了!”“妈妈去上班,去挣钱,宝宝不让妈妈去,妈妈就没有钱了,就不能买宝宝吃的奶粉、玩的玩具!”“待会,奶奶会带着宝宝去楼下花园里捉小虫虫,那种会叫的小虫

    虫,宝宝最喜欢了!”

    妈妈这样说着的时候,奶奶就会看准时机,把强强接过去,带走。奶奶会把强强带到哪里呢?有的时

    候,奶奶会带他去他喜欢的地方玩,有的时候奶奶会抱着他,拍着他的背说:“宝宝想妈妈了,奶奶知道!

    妈妈很爱宝宝,下班后会第一个回来的!”这样,强强逐渐就明白了,和妈妈的分别只是暂时情况,妈妈

    会按时回到他身边的。

    这位妈妈对宝宝说出了离开的时间、理由,宝宝心里有谱,就不觉得分离时间很长。妈妈告诉宝宝,妈妈离开后,宝宝会有奶奶照顾,奶奶也很爱他,照顾他的方式也是宝宝喜欢的,宝宝就更容易接受了。

    而且,奶奶配合得也很好,宝宝就更加相信妈妈了。有了这个过程来缓冲宝宝的情感波动,就减轻了宝宝

    的心理震荡。

    妈妈和宝宝分离的时候,千万不要流露出留恋、依依不舍的神态,更不要连连回头看宝宝,否则,宝

    宝觉察到妈妈的内心需求,体会到妈妈对自己的依恋,仿佛受到了“鼓励”一样,情绪就更大了。

    2.继续巩固宝宝内心的安全感

    我们经常看到,妈妈离开时,有的宝宝只是稍微闹一会儿,妈妈一解释就好了。妈妈走后,也能很好

    地玩耍。平时,也不是经常黏在妈妈身上,能够跟妈妈以外的人玩耍。妈妈不在的时候,也不哭着喊着找

    妈妈。

    这样的宝宝,一般安全感建立得都比较好。发展心理学认为,0~2岁的宝宝,需要有规律的满足和舒

    适的照料,能做到这一点,宝宝就会对周围世界产生信任感,否则,就会对周围世界产生怀疑,形成消极

    品质。因此,这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是更好地建立、巩固宝宝的安全感。

    为了让孩子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环境,孩子出生后,父母要给予完美的照顾,除了及时满足宝宝的生理

    需要,还要多和宝宝玩耍、做游戏,多鼓励、夸奖宝宝,这样宝宝就比较乐观,信任妈妈、信任周围的

    人,对幸福较有把握,有足够的能力去面对分离。

    常识3

    宝宝吃手、啃脚丫子

    老人都说小宝宝的手指头上是有蜜的,可是很多年轻妈妈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宝宝吃手是个不良习

    惯,容易把手上的细菌带入身体内,影响健康,还会影响牙齿的发育。于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宝宝的小手

    从嘴里拽出来。

    有的宝宝很执著,妈妈拽出来,他又塞进去。妈妈想出绝招,给宝宝的手上抹辣椒,可是又心疼宝

    宝,担心被辣到后宝宝哭个不停。哎,很多妈妈在为这事苦恼啊!

    不只是吃着玩那么简单

    宝宝喜欢吃手,是由宝宝的生理发展决定的。宝宝的大脑是渐进发展的,随着各种动作的熟练,大脑

    的各项功能也逐步完善。宝宝出生后,伴随着生命的觉醒,口的敏感期来到了。这个时候,宝宝发现了自

    己的小手,最初的时候,宝宝用口去认识自己的手,这个时候,宝宝用嘴咬东西,不是饥饿的原因,而是

    要通过口的接触去感知、了解这个陌生的世界,妈妈不阻止,充分满足孩子这种口欲的需求,宝宝就能顺

    利进入对这个世界的深入认知阶段。

    有的妈妈觉得不卫生,时时把宝宝的手从嘴里拽出来,但每次宝宝都是非常执著地把手又伸回嘴里,很快乐地吸吮。著名育儿专家秦锐说:“这个阶段的宝宝吃手,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吃手可以训练他的手

    眼协调能力、培养他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运动能力。”

    所以,当孩子躺在小床上或者小车上,自己玩耍的时候,妈妈可以先把孩子的手洗干净,这样就不会

    存在卫生问题了。

    另外,家长可以让宝宝吃些东西,比如猪肝。妈妈事先把煮好的猪肝切成薄片,放在宝宝手里,引导

    宝宝把手放到嘴边,宝宝自己就会啃了。这个方法不仅可以训练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训练大脑,还可以

    磨牙,又可以补充宝宝易缺乏的铁。

    从生理发展的角度来讲,到了2岁以后,宝宝吃手的欲望就已经很低了,如果这个时候宝宝还是很热

    衷于吃手,那么对孩子的成长就起不到积极的作用了。

    如果宝宝吃手吃得特别厉害,几乎是手不离嘴,那么可能就是宝宝太寂寞了,妈妈要及时给予他爱的

    满足。如果处理不好宝宝的这一需要,就有可能发展成口唇类型的人格,即使长大后也表现为不成熟、过

    分依赖他人、贪吃、抽烟、酗酒、以自己的需要为中心、强求别人、缺乏耐心、多疑等。

    如果2岁以上的宝宝还是像小的时候那样吃手、啃脚,不但会咬伤自己的身体,还不利于牙齿发育。

    由于宝宝的牙齿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啃咬能力,容易造成宝宝的手指脱皮、肿胀甚至感染。同时,也会引起

    宝宝出牙时牙齿排列不整齐、牙齿闭合不良等情况。例如,若3~4岁的宝宝过度地吃手,就有可能导致恒

    齿的齿形缺陷,长出龅牙的比例也更高。

    2岁以上的宝宝,开始有了独立意识,探索世界的欲望会更强烈,对自己的身体部位已经没有了太大

    的兴趣,如果还是乐此不疲于自己的手、脚,很有可能是在抒发内心的压力,这种情况比较常见。还有一

    种可能是宝宝体内缺少某些微量元素,如缺锌的宝宝喜欢咬手指甲。若出现这类情况,妈妈先带宝宝去医

    院检查一下,确诊了才能对症下药,千万别自作主张,给孩子乱补营养品。

    根据年龄应对

    对于2岁以前宝宝的吃手行为,妈妈没有必要太介意,只要没有出现皮肤伤害,只需注意一下手部卫

    生就好了。在外面玩耍的时候,制止宝宝的吃手行为,回到家里,手洗干净了,就让宝宝自由吸吮吧!

    到了2岁以后,宝宝依然吃手,而且伴随有不合群、胆小、羞怯等性格倾向或者紧张、焦虑等情绪,妈妈就要注意了。宝宝可能是因为内心孤独、缺少安全感而用吃手来满足内心的空虚,妈妈要多花点时间

    和宝宝在一起,和宝宝一起出去玩、聊天、做游戏,给宝宝讲讲故事,有妈妈和他一起玩,宝宝的注意力

    就会从手上转移开了。

    有的宝宝吃手,是因为自信心不足,从这个小动作上寻求安慰。妈妈平时要多表现自己对宝宝的爱,多微笑,多拥抱、多按摩宝宝,让宝宝从妈妈爱的表达中获取安全感、幸福感和满足感,有了自信,宝宝

    就会从外界寻找快乐,而不是局限于自我这个小范围内。

    如果宝宝已经养成了吃手的习惯,妈妈不要着急,不要呵斥宝宝:“这么大了,还吃手,脏不脏

    啊!”在宝宝的意识里,自己的手并不脏,妈妈这么说,会让宝宝无所适从,甚至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妈

    妈也不要把宝宝的手强行从嘴里拽出来,这样会激起宝宝的逆反心理,强化他的吃手行为。

    从口的敏感期进入手的敏感期,是个很自然的过程。妈妈多给宝宝准备一些有趣的宝宝喜欢的小玩

    具,多带宝宝去外面玩耍,宝宝有了触摸、探索、认识这个世界的机会,就能淡化吃手的行为。所以,妈

    妈一定要有耐心,不要着急。比如,让宝宝的小嘴里有个东西,当宝宝开始长牙时,妈妈可以给宝宝准备

    磨牙饼干,宝宝的小手里有东西拿,嘴里有东西,就不会吃手了。

    有的宝宝过早地被妈妈送去特长班或者和妈妈分离,为了缓解压力,也会吃手。在这种情况下,妈妈

    要好好跟宝宝沟通,特长班可以不上,能不与妈妈分离就不分离,必须分离就要做好宝宝的心理工作。

    当下,安抚奶嘴比较流行,这个舶来品确实能够起到让宝宝舒服、放松的目的,但是一定要看宝宝是

    否喜欢,如果宝宝不喜欢,就不要强行使用了。宝宝只有在快乐的感觉中成长,才会建立对周围世界充分

    的信任感。

    常识4

    宝宝“恋物”

    帅帅2岁半,无论去哪里,都要抱着一把胶皮手枪。这把胶皮手枪是爷爷来城里的时候,从垃圾箱旁

    边捡了块木头刻成的,很粗糙。帅帅从小就玩它,上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牙印。与那些时髦的电动手枪相

    比,又黑又丑,显得落伍极了,但是帅帅就是喜欢这把手枪,晚上睡觉也要放在枕边。如果哪天妈妈趁他

    睡熟的时候拿开,第二天醒来发现了,他会哭闹不已!有一次,妈妈偷偷把胶皮手枪藏了起来,帅帅很急

    切地到处找,直到妈妈拿出来,帅帅才踏实睡觉了。

    文文3岁,不论到哪儿都要带着她的泰迪熊,小熊被抱得又破又脏,妈妈说给她换一只新的。刚开始

    文文不同意,后来妈妈把新的小熊抱回来,文文一下子就喜欢上了,那个旧的泰迪熊就被妈妈当垃圾处理

    掉了。

    很多妈妈疑惑,宝宝怎么会这样呢?宝宝这种情况,是不是心理学上的“恋物癖”呢?

    宝宝恋物的“度”

    很多宝宝都有钟情于某件物品的行为,这种“恋物”行为并非不正常,而是宝宝从“完全依恋”转

    为“完全独立”的过渡期间所产生的行为。跟成年人的“恋物癖”性质不一样,妈妈不要过于担忧。

    宝宝产生依恋行为绝大多数发生在6个月至3岁之间,尤其在两岁时最为强烈。这个时候,大多数宝宝

    的妈妈都不能整日陪伴宝宝,宝宝自然地把内心的依恋情结转移到某些日常物品上,比如从小盖着的小被

    子、小抱枕、绒布熊等,抱着它们,宝宝心里就不空荡荡的了,就仿佛有妈妈在身边陪伴一样温暖。

    从这一点上来讲,这些被恋的物品是宝宝心理安全感的依靠,会让宝宝不再孤单,对宝宝的成长有积

    极的意义,到了一定的年龄会自然消失,妈妈自然用不着恐慌。可是,恋物情结一旦严重,就像上述案例

    中的帅帅那样,有了恋物癖的倾向,就需要改变了。

    要想改变宝宝,先要搞清宝宝为什么恋物。

    2岁以前,是宝宝建立爱和信任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宝宝会通过对身边人的依恋来表达自己内心

    的安全感。这个人最好是爸爸妈妈。如果宝宝与他最依恋的人分开了,宝宝就会把某些物品作为妈妈的象

    征或者替代品,把原本对亲人的依恋转移到对物品的依恋上。所以,安全感建立的好与坏,决定着宝宝的

    恋物情结的严重程度。

    如果妈妈必须经常性地跟宝宝分离,分离时间也就几个小时,一般不会影响宝宝对妈妈的信任,依恋

    物也只是暂时的替代品,妈妈只需要利用在家的时间多陪伴宝宝,给宝宝讲故事,做游戏,分离的时候告

    诉宝宝“妈妈出去工作,很快就能回来”,就不会发展成“恋物癖”。

    实践证明,1岁以内在妈妈的陪伴下长大的孩子,安全感建立得比较稳固,即使1岁以后,妈妈去工

    作,情况也很乐观。所以,1岁以内,甚至2岁以内,妈妈都应尽可能地陪伴在宝宝身边。

    妈妈和宝宝分房睡的时候,如果太过强制,也容易导致宝宝恋物。

    例如,阳阳3岁的时候,妈妈决定让阳阳去他的小床睡觉。刚开始,阳阳哭哭啼啼不愿意,每次都要

    回到妈妈的房间。后来,妈妈把阳阳的房间锁住,阳阳出不去,每天就抱着小枕头睡觉,结果形成了枕头

    依恋症。

    当阳阳对自己睡一个房间提出抗议的时候,妈妈不应强制分开,而应在妈妈房间给宝宝放一张小床,或者睡觉的时候宝宝房间的门和妈妈房间的门都开着,这样宝宝就会觉得和妈妈是一体的,就不容易有分

    离感,比较容易接受。这么做的同时,妈妈要多给宝宝关爱,增强宝宝的安全感,因为安全感建立得好的

    宝宝独立能力也比较强。

    积极改变宝宝

    有恋物癖倾向的宝宝,可能是严重缺乏安全感,如果不及时纠正性格会发生改变,比如变得胆小、多

    疑、不自信等。如果妈妈及时发现宝宝有恋物癖倾向,应及时纠正。

    1.多和宝宝亲热

    在日常生活中,妈妈经常性地拥抱、亲吻、抚摸宝宝,宝宝就会觉得:妈妈爱我,在我身边保护我,我没有什么可怕的,没有什么困难挡得住我……有妈妈的爱环绕,宝宝就会把精神依恋从物品上转移到妈

    妈身上。

    宝宝睡觉的时候,妈妈陪着宝宝入睡,宝宝精神会放松,就不会一定要抱着物品才能睡着了。平时多

    带宝宝出去玩,多交一些朋友,而不是让宝宝窝在家里,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件物品上。

    2.替换下宝宝依恋之物

    妈妈不要觉得恋物不正常,要理解宝宝恋物是正常的心理需求。要淡化宝宝对某件物品的依恋,可给

    宝宝重新购买相似的物品,有意识而又不露声色地增加新物品的使用频率,逐渐地就能替换下宝宝曾经依

    赖的物品。

    常识5

    是否需要“延迟满足”孩子

    妍妍是一名2岁的小女孩,每天脸上都挂着满足的笑容。妈妈觉得这与自己对孩子照顾细心,及时满

    足孩子的各项需求有关。

    可是,她的朋友却说,“延迟满足”一下孩子的需求,更利于孩子成才。妍妍妈妈有点纠结,她不知

    道究竟应该怎么做,才是对妍妍最好的养育!

    关于“延迟满足”

    妍妍妈妈的问题,正是当下困扰很多家长的问题。他们爱孩子,愿意及时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但是

    他们又怕这样惯坏了孩子,长大后不懂得等待。

    家长们的顾虑有一定的道理。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一个跟踪实验证明同样的孩子,控制力强的,长

    大后会更有出息。

    20世纪7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基地内进行了著名的“延迟满足”实验。实验人员准备了

    好吃的软糖,糖对4岁的孩子来讲,那可是极具诱惑力的食品。

    当每个孩子的面前都放好一颗软糖后,实验人员告诉孩子们可以吃糖,但是马上吃掉的话,只能吃一

    颗软糖;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能幸运地吃到两颗糖。毋庸置疑,谁都想吃到两颗糖,那么就看谁的自

    我控制能力更强了!

    实验人员通过单面镜进行观察,发现:有些孩子只等了一会儿就不耐烦了,迫不及待地吃掉了软糖;有

    些孩子很有耐心,他们想出各种办法拖延时间,比如闭上眼睛不看糖、头枕双臂、自言自语、唱歌、讲故

    事等,成功地转移了自己的注意力,顺利等待了20分钟,这些“延迟者”当然享用到了两颗糖。

    等参加实验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调查发现:“不等者”在个性方面,更多地显示出孤僻、易固

    执、易受挫、优柔寡断的倾向;“延迟者”较多地成为适应性强、具有冒险精神、受人欢迎、自信、独立

    的少年。在学业能力上,“延迟者”比“不等者”在数学和语文成绩上平均高出20分。

    于是,在人们的思想意识里,有了一个词语,叫做延迟满足。延迟满足是个体有效地自我调节和成功

    适应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特征,是一种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主动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属于人

    格中自我控制的一个部分,是心理成熟的表现。

    很多妈妈之所以非常看重宝宝“延迟满足”的能力,是因为她们觉得一个人的一生会经历无数次选

    择,能否耐心等待到最好的结果出现,关系着孩子一生的幸福,所以,她们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着手培养

    这种能力。

    那么,“延迟满足”的能力是越早培养越好吗?绝不是。

    3 岁前,及时满足宝宝的生理需求

    我们都知道,3岁以前是宝宝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时期,故意延迟,宝宝可能会觉得父母不爱他。

    1.母乳喂养你的宝宝

    3岁之前,宝宝需要父母经常地用语言和行动来向自己表达爱,最直接、最重要、最及时的方式之一

    就是母乳喂养。母乳喂养的过程满足了宝宝爱的需求。

    母乳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矿物质、脂肪酸、氨基酸、乳糖等婴儿成长发育所需要的全部营养,并

    且配置得刚刚好,有利于孩子吸收,而且不容易因为吃多而影响消化。母乳中含有多种抗感染的因子,如

    免疫球蛋白、补体、溶菌素及抗发炎与免疫调节因子等,能够提高婴儿的免疫能力。

    妈妈选择母乳喂养的好处,不仅在于母乳促进了宝宝的身体健康,还在于母乳喂养方式有助于宝宝建

    立对妈妈的信任。哺乳的时候,妈妈用手环抱宝宝,让宝宝的头部紧贴妈妈的胸口,宝宝嘴里含着奶头,眼睛注视着妈妈,妈妈用温暖的、慈爱的、专注的眼神回应宝宝,不停地抚摸宝宝,宝宝感受到了爱。对

    温暖、安全及爱的需求得到满足,缓解了宝宝与生俱来的对生命的紧张感,增强了宝宝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的信心。

    当宝宝玩累了、渴了、饿了、想睡觉了、烦躁了、苦恼了、委屈了、不舒服了,妈妈都可以用母乳来

    安慰宝宝。这种安慰方式,能够及时缓解宝宝的情绪,宝宝会觉得妈妈理解自己,很在意自己,同时他们

    也会很在意妈妈。

    母乳喂养的过程对宝宝来讲是一个被妈妈爱、接纳、包容的体验,这会深深印在宝宝的潜意识深处,宝宝将来的人际交流模式会是安全的、开放的。而很多没有经历母乳喂养的宝宝,在长大后,很容易在交

    往、人格等方面出现问题。

    吸吮动作对于一个飞速成长的宝宝而言是一种必需的镇静剂。那些断了奶的宝宝会利用其他物品来满

    足自己的吸吮需求,比如,奶瓶、安抚奶嘴、手指、头发等。母乳喂养其实是教会孩子在遇到困难时,从

    人那里找到安慰。而断了奶的孩子则需要从物品那里寻求解脱。

    2.3岁前,及时地满足宝宝

    著名的心理学家阿达丽说:“1岁前的宝宝,是建立对身边养育者的信任和亲密感的关键时期,延迟的

    感觉对这个阶段的宝宝而言,次数多了影响不亚于心理的创伤。延迟满足应该是对3岁以上的宝宝进行训

    练的内容,而不是对这么小的宝宝!”

    尤其是襁褓中的宝宝,他们需要从父母那里获取生存下去的勇气,听到宝宝哭,立马跑过去,或者隔

    一段固定的时间,就看看宝宝是否尿了,只要父母及时满足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他们就能健康成

    长。这个时候,妈妈千万不要觉得刚出生的宝宝什么都不懂,哭几声、饿一会儿没什么的。事实完全不是

    这样的,因为宝宝哭泣除了饿了、尿了、病了,还可能是在寻求父母的抚慰,以验证父母的爱。

    在夜间,如果妈妈有条件和宝宝睡在一张床上,不但有利于喂奶,也能增进宝宝对妈妈的信任。对于

    较小的宝宝,妈妈让他含着奶头睡觉,都是允许的事情啊!有的家长觉得让宝宝和父母睡在一起,不利于

    宝宝独立;对宝宝照顾得太及时了,也不利于宝宝自立,实际并非如此。

    妈妈们都知道,宝宝出生后,他们的生理需要获得及时满足,能够让宝宝和妈妈及时地建立一定的联

    结,宝宝会明白:我生活在这里是安全的,妈妈很爱我,会及时帮助我解决问题、排除烦恼,我不用怕什

    么!

    还有的妈妈,觉得宝宝吃饱了喝足了,就没什么问题了,宝宝哭就让他哭吧,哭一会儿就好了,于是

    就放心地去做自己的事情了。

    妈妈这么做也不恰当。宝宝哭泣,可能是因为想妈妈了,需要妈妈的抚慰。这个时候,妈妈最好安静

    地坐下来,一边抚摸宝宝,一边跟宝宝说:“哦,宝宝想妈妈了!妈妈陪你!”妈妈可以抱起宝宝,跟他逗

    逗、说说、笑笑、运动运动。妈妈的回应会让宝宝觉得自己没有被人忽视,心里就踏实了。

    孩子一两岁的时候,很多妈妈苦于一个人无法离开宝宝去做其他的急事,其实如果准备充足,也是没

    有问题的。比如,到了给宝宝喂奶的时间,就准备好湿巾、卫生纸、水、书、手机、一些小玩具等,这样

    的话宝宝哭泣的时候,妈妈就可以很及时地回应宝宝的需求,宝宝就不会承受“被怠慢”的苦痛了。

    3岁以前的宝宝,妈妈可以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依赖感,这样宝宝才会有充分的安全感,到了该独立

    的时候,就能自动地走向独立。一般来说,3岁是培养宝宝独立的关键期,宝宝能做的事情,妈妈就让宝

    宝自己去做好了。

    常识6

    宝宝有被遗弃感

    在公共场合经常听到妈妈对宝宝说:“回家不回家?不回去,我走了,把你一个人扔这里。”“要是知

    道你这么不听话,当初我就不要你了。”“再不听话,就让警察叔叔把你带走。”……妈妈说出这些话的

    时候,是想镇住宝宝,使他们安静下来,但却没有注意到,在她们说这些话的一刹那,宝宝眼神里掠过的

    惊恐。宝宝是在担心:“妈妈不要我该怎么办呢?”

    与生俱来的被遗弃感

    幼儿最担心的事情,就是得不到慈爱和被父母遗弃。如果他们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意和关注,就会生活

    在惊恐当中,担心被父母遗弃。

    宝宝如果产生被遗弃感,危害并不亚于真正被遗弃。儿童的“被遗弃感”来自两方面:一是来自母

    亲,二是夫妻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如果妈妈陪伴在宝宝身边,当宝宝有什么需求的时候,及时出现在宝宝身边,满足宝宝饿了、渴了、换尿布、排便便等的生理需要,宝宝寂寞了,妈妈就过来陪宝宝一起玩,跟宝宝说说话,和宝宝一起表演

    个小游戏等,这样,在1岁前,宝宝基本能够建立起坚固的信任感。宝宝感觉到自己被妈妈深深地爱着,就不会有被遗弃感。

    宝宝在心理发育的过程中,如果夫妻关系不好,经常吵架,势必会把不良的情绪投射到宝宝身上,宝

    宝失去了周密的照顾和亲切的关爱,就会产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一旦爸爸或者妈妈不在身边了,他就

    会患得患失,产生一种被爸爸或者妈妈遗弃的焦虑、紧张、害怕的感觉。这样的宝宝不但现在内心不踏

    实,即使长大后内心也会有阴影,表现在社会交往中不懂得遵循正常的交往规则,对自己和他人都缺乏信

    心,性格孤僻,难以驾驭人际关系,对生活的看法容易悲观等。

    有的宝宝经常表现出神情忧郁、心事重重、夜间哭闹、和父母分别很难的情况。这样的宝宝大多生活

    在一个不稳定、不和睦的家庭里,父母脾气不好,不懂得互相尊重,动不动就吵架、离婚,致使宝宝有了

    被遗弃的感觉,担心父母一离开就见不到了,他们密切观察父母的行动,只要父母有离开倾向,他们就会

    大哭、大闹。

    多给宝宝幸福感

    如果宝宝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那么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我们一起看看下面这个案例。

    娟娟出生在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爷爷奶奶相亲相爱,父母也是经历了大学四年、工作后两年的爱情

    马拉松后,在达到了相知相爱的程度后才走进婚姻殿堂的。

    他们婚后没有急急忙忙地要生宝宝,而是等到适应了新的家庭生活后,达到了彼此能够相互理解、相

    互包容的程度后,才决定要宝宝的。即使宝宝出生后,他们也没有因为生活变得忙乱而吵过架。

    妈妈的孕期过得非常平静而快乐,她经常听音乐、读书、和闺密聊天、散步,祈祷自己的宝宝聪明、健康。

    娟娟是在全家人期待的目光中降临到这个小家庭的,娟娟出生以后,妈妈陪伴了她两年。妈妈亲自照

    顾她的饮食起居,陪伴她玩耍。即使在她1岁开始学走路的时候,到处探宝,把家里弄得乱糟糟的,妈妈

    都没有呵斥过她一句,总是很耐心地跟在后面,微笑着为她打扫战场。

    娟娟是吸吮着妈妈的甜美乳汁长大的。每次喂奶的时候,妈妈都会用干净的布把乳头擦拭干净,然后

    很庄重地抱起娟娟,让她的头冲着妈妈。娟娟心里美极了!一边喝奶,一边注视着满脸爱意的妈妈,心里

    美极了!

    在娟娟心里,妈妈是那么爱她,即使她做了坏事,妈妈都不会嫌弃她。

    每天睡前,妈妈都要给娟娟讲故事,故事里的人物留在娟娟的大脑里,让娟娟了解到这个奇异的世界

    是多么丰富多彩,多么令人憧憬。

    娟娟2岁的时候,妈妈对她说:“妈妈要去工作了,你每天和奶奶在家里,等待太阳落山的时候妈妈回

    来!”娟娟虽然哭闹了几次,但是很快就明白了“妈妈去上班了,会准时回来。妈妈永远爱我,永远不会

    不要我”。

    像娟娟这样的宝宝,生长在一个幸福的家庭,内心的幸福感很强,他们能够轻松应对生命成长经历的

    每个阶段。他们信任感建立得好,就不怕分离,就不会因为一时的困难而产生过大的情绪波动,以至于精

    神压抑。

    培养宝宝的幸福感,除了给宝宝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妈妈还要小心呵护宝宝的心灵,不让宝宝有

    被遗弃的感觉。

    平时,父母不管心情多么不好,都不要给宝宝坏脸色,也不要用遗弃来吓唬宝宝,即使是开玩笑都不

    要。否则,一旦引起宝宝心灵深处的害怕遗弃之感,就会使宝宝的心理受到伤害。

    当妈妈不得不和宝宝分离的时候,分离前要在精神上做好准备。较好的办法是和宝宝玩一些相关的游

    戏,如玩“妈妈出差去”的游戏,通过扮演角色、模拟出差过程,让宝宝在心理上有所准备。有些父母由

    于害怕宝宝哭闹,常常悄悄离开,然后再让其他亲友对宝宝说明真相,这种方法是不足取的。

    常识7

    依恋妈妈

    果果快3岁了,家人准备送他去幼儿园。可是这个孩子什么都不会做,吃饭妈妈不喂他就不吃,吃喝

    拉撒刷牙洗脸穿鞋,妈妈不伸手,他就一直等着。果果还有个习惯,只要妈妈在家,绝对不用别人,这要

    是上学,可怎么办呢?

    豆豆是一名2岁半的女孩,特依恋妈妈。妈妈经常说:“我女儿在别人面前是豆豆,在我面前是公主,得伺候着。”在奶奶家,到点豆豆就睡觉,出门跟着奶奶走,还能自己坐在餐桌前吃饭,回到了家,妈妈

    不抱着转一个小时,绝对不睡觉!

    壮壮2岁,随时随地都要妈妈陪。玩得好好的,只要妈妈一转身想去做点别的事情,壮壮就大声哭

    喊,在家里要妈妈陪,到了外边,得时时刻刻不离妈妈身边,有点什么需求也必须妈妈出手才好。

    妈妈和宝宝本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宝宝如此黏着妈妈,也难怪妈妈着急啊!那么,宝宝这种依恋行为

    能够改变吗?

    宝宝依恋妈妈为哪般

    法国心理学家瓦隆指出:“儿童对人们的依恋心是发展儿童个性极端必需的。如果儿童没有这种依恋

    心,就可能成为恐惧和惊慌体验的牺牲品,或者将产生精神萎缩现象,这种现象的痕迹可以保留一生,并

    影响到儿童的爱好和意志。”所以说,儿童依赖妈妈或者他的抚养人,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要。

    如果妈妈(或者其他养育人)没能和宝宝建立这种安全依恋,那么就会影响宝宝走向独立。有研究发

    现,两个在两三个月大时哭闹程度相当的婴儿,甲婴儿的父母对他的哭闹不烦不乱,仍然跟他说话,逗他

    玩;乙婴儿的父亲则极少花时间陪小孩,母亲又是只要他一哭就把他抱在怀里走来走去,很少跟他说话或

    是陪着他玩。等到1岁左右,甲婴儿只要在父母身边不远,大部分时间都能快快乐乐地自己玩;乙婴儿却仍

    然时常哭闹,要求大人抱。如此看来,很可能是甲婴儿的父母由于在带孩子的过程中不烦不乱,能享受乐

    趣,因此,对于宝宝的需求及成长的脉动皆较为敏感,较能适时扩展孩子的行为能力,使得他逐步在不被

    抱的情况下也能有安全感,能自得其乐。乙婴儿则没有学到这样的能力,仍然得依赖较原始的方式———

    被抱着才觉得安全、快乐。

    由此可以说明,由于依恋能减少婴幼儿的不安与恐惧,他们深知有人关心他们,当他们有需要时成人

    一定会出现,这样,当他独自活动时,也有一种安全感,有适度的依恋的孩子能容忍与成人的分离而不焦

    虑,能够安心地进行独立探索活动,也不会产生遇到困难无人帮助的恐惧感,婴幼儿的独立性从而就伴随

    着依恋性而得到发展。所以说,婴幼儿的依恋与独立性的培养是可以协调的,是可以同步进行的。

    有的孩子过于依恋妈妈,以致影响了独立,是什么原因呢?

    1.重照顾忽视自立

    很多家庭过于溺爱宝宝,无条件满足宝宝的一切需求,宝宝有了自己做事的欲望时,父母为了安全,极力阻止,妨碍了宝宝独立能力的形成,使得最初建立起来的安全依恋感逐渐发展成过度依恋、依赖。那

    些祖孙三代生活在一起的家庭,由于祖辈对孙辈呵护有加,更容易多溺爱少教育。

    2.早期依恋关系不稳定,导致宝宝缺乏安全感

    有的家庭,父母过于忙碌,没有时间照顾宝宝,就雇保姆或者把宝宝寄养在亲属家,这种情况极易导

    致宝宝安全感不足,情况严重的宝宝老是担心妈妈离开自己,几乎是每天都生活在惶恐当中,见了妈妈就

    黏上了。

    3.妈妈没有精心照顾

    有的年轻妈妈过于贪玩,觉得小宝宝不懂什么,吃饱穿暖就成了,当襁褓中的宝宝向妈妈发出爱的呼

    唤的时候,她们并不敏感,甚至置之不理,导致宝宝情绪不稳定,对这个世界很不信任。受此焦虑情绪影

    响,他们也会很依恋妈妈。

    4.受过惊吓

    宝宝的感官系统非常敏锐,当夜晚或者有恐怖事件发生的时候,妈妈没有陪伴在宝宝身边,或者事后

    没有及时给予安慰,会导致宝宝神经紧张,对妈妈产生依赖。

    对于宝宝来讲,能够形成对妈妈、对亲人的安全依恋型关系,才能身心健康地走向独立。过分依恋妈

    妈的宝宝属于不安全依恋型,妈妈需要调整自己的养育方式,让宝宝尽快地与你形成适度的依恋关系。

    满足依恋引导独立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依恋行为同睡觉吃饭一样是儿童生存的基本需要。宝宝不愿独自玩耍,喜欢黏着

    大人,那是他对熟悉的亲人逐渐产生依恋情绪的表现,是宝宝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宝宝黏人至少

    说明他的情绪能力发展正常。

    教育宝宝不容易,2岁以前,妈妈要无微不至地照顾宝宝,让宝宝感受到妈妈非常爱他,这样宝宝才

    会有安全感,才能够有信心走向独立。2岁以后,妈妈依然十分爱宝宝,但是妈妈爱的方式要改变,就是

    不能事无巨细都替宝宝做了,要给宝宝一定的空间,让宝宝自己去完成,这样宝宝才能很好地发展各种能

    力,让他从心灵、身体各个方面感受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样,宝宝才不会过度依恋妈妈。

    1.亲自养育宝宝

    妈妈最好亲自抚养宝宝,料理宝宝的一切事情,让宝宝充分感受到妈妈爱自己,愿意时刻陪伴在自己

    的身边,保护自己的安全。

    当宝宝长大一些,妈妈去做自己的事情的时候,要寻找一个合适的照顾人,这个人要有爱心,能够及

    时满足宝宝的一切需要,让宝宝感受到安全。当妈妈确定好谁来照顾宝宝时,最好先让这个人和妈妈、宝

    宝共同生活一段时间。

    比如,这个人是奶奶。妈妈平时要多做宝宝工作,告诉宝宝:“妈妈去工作,奶奶陪你玩!奶奶会像妈

    妈一样爱你!到了晚上,妈妈就会回来!”妈妈一定要记得按时回家,这样宝宝才不会产生焦虑情绪。

    分别的时候,妈妈要心情愉悦地跟宝宝说再见,这样宝宝的心情也会轻松些。

    即使宝宝由别人照顾,妈妈也要多给予宝宝关爱,比如,尽可能抽时间陪宝宝玩耍,经常以温柔的目

    光、话语或者抚摸、搂抱、亲吻来与宝宝交流,让他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

    2.支持宝宝独立

    独立性是宝宝自我发展的一种内在动力,也是幼儿终身发展的重要素养,关系到宝宝自信心、自理能

    力、责任心等的建立。宝宝从1岁能够走路的时候起,就表现出了独立的需要,2~3岁是培养宝宝独立性

    的关键期。

    既然宝宝什么都想自己来,妈妈就给宝宝这个机会,即使他做得不好,妈妈也不要责怪,最好手把手

    教宝宝怎么做,但绝不可以替宝宝做,这是防止宝宝过度依赖妈妈的关键一步。妈妈要勇于放手,让宝宝

    自己吃、自己玩、自己睡,宝宝习惯了独自玩耍,长大就不会太黏人。

    当然,宝宝毕竟不具备独立做所有事情的能力,有些事情,妈妈还是要帮助宝宝来完成的,这样才不

    会打击宝宝做事的信心,使得宝宝依然积极地开发自己的能力。

    常识8

    宝宝讨厌爸爸

    田田1岁半,和妈妈、爷爷、奶奶相处得都很愉快。但特别厌烦爸爸。只要看到爸爸就特别烦躁地想

    让他走开,就会发脾气或哭闹。有一次吃饭,爸爸小心地给田田夹了块肉,他又哭又闹,要不是爸爸反应

    快,碗就被他摔地上了。

    每当爸爸要抱他,他就边叫边打挺,如果爸爸还不放下,他就会狠狠地抓挠爸爸的脸。爸爸生气:自

    己那么喜欢宝宝,他为什么这么烦自己呢?

    爸爸爱的方式不够好

    宝宝讨厌爸爸,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爸爸不够爱妈妈,经常和妈妈吵架;另一种情况就是爸爸对

    宝宝不够关心,不和宝宝一起玩。

    1.爸爸不够爱妈妈

    小宝宝一般都跟妈妈更亲,且不说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单是哺乳期的四目相对,那份亲密感情就是

    其他人无法比拟的,包括爸爸。这就是为什么爸爸和妈妈有分歧,宝宝会向着妈妈的原因。

    有的时候,即使夫妻关系很好,偶尔也会有吵架行为,即使这种吵架只是因为家庭琐事,不会影响夫

    妻感情,但是宝宝看到了,也会很伤心。他们担心爸爸妈妈离婚、爸爸妈妈不要他们了,所以,爸爸妈妈

    吵架后,宝宝会大哭大闹,有的宝宝还会发呆、焦虑。

    为了让宝宝深切感受到这个家庭是个牢固的集体,爸爸妈妈和宝宝永远不会分开,爸爸妈妈除了在吵

    架的时候要避开宝宝,平时,在宝宝面前可以有尺度地表现得亲密一些,比如拥抱一下、相视而笑、拉拉

    手、一家人做游戏、开开心心地吃饭等。通过这些简单的日常小事,宝宝能够体会到爸爸是爱妈妈的,就

    喜欢爸爸了。

    2.爸爸对宝宝关爱不恰当

    宝宝不喜欢爸爸,怎么办?宝宝出现这种异常现象,与生活的环境和家长有关系,应从爸爸身上找原

    因,他是否对宝宝太严厉或太冷淡了,导致宝宝不喜欢他。

    当下,爸爸工作似乎都比妈妈忙,照顾宝宝的任务更多地落在了妈妈身上。有的家庭,宝宝在襁褓中

    的时候,爸爸甚至都没有抱过宝宝,宝宝的安全感只建立在妈妈身上了,或者说和爸爸的关系建立得还不

    够牢固,以至于不能和爸爸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爸爸妈妈要想改善和宝宝的关系,就要消除掉宝宝人格

    里质疑的成分,让宝宝充分信任爸爸妈妈,能够积极主动地和爸爸妈妈建立良好的关系,而不是不接纳爸

    爸的爱。

    爸爸要多抽出时间陪陪宝宝,以宝宝喜欢的方式和宝宝亲昵、互动,以便让宝宝切切实实体会到爸爸

    的爱。

    有的爸爸觉得自己是男子汉,面对小宝宝不好意思温柔,于是就用一些“来劲”的方式和宝宝亲昵。

    比如,一见面就用力拧他的脸蛋、揪他的耳朵、捏脖子、打屁股;在宝宝玩得正高兴时,突然抱起他紧紧

    地搂着,宝宝便烦躁地拼命挣脱;宝宝睡得正舒服,趴下就用胡子扎宝宝;张嘴就是“臭小子”“臭宝

    贝”,弄得宝宝不知道爸爸是喜欢自己还是不喜欢。还有的爸爸为了显示自己当爸爸的威严,就没有对宝

    宝笑过……

    这样的爸爸,即使天天见面都会令宝宝害怕,更何况很多爸爸一连几天都难得见上一次面,宝宝怎么

    能拿爸爸当爸爸呢?

    0~3岁的宝宝,身体和皮肤都很娇嫩,爸爸要小心跟宝宝接触,要保护好宝宝的身体和皮肤,抱孩子

    要轻,和他讲话要温和。与宝宝互动的时候,要先征求宝宝的意见,这样宝宝才会觉得爸爸重视自己,才

    愿意接受爸爸的照顾。

    不管宝宝有多么不喜欢爸爸,爸爸都不能从育儿角色中抽身。实践证明,爸爸带大的孩子,或者享受

    到了充分的父爱的宝宝,长大后性格开朗、头脑灵活、身体健壮、充满活力。

    所以,妈妈要想办法使爸爸走入育儿生活,与自己一起担当起育儿大任。除此以外,爸爸还要非常爱

    妈妈,爸爸对妈妈不好了,宝宝会非常伤心,就会从心里讨厌爸爸。

    尽职尽责养育宝宝

    当爸爸们在宝宝那里没有享受到和妻子一样的待遇的时候,不要沮丧,先耐心回答下面几个问题吧!

    (1)你每天都在宝宝没睡着前回家吗?

    (2)你会帮宝宝换尿布、冲牛奶吗?

    (3)每天专心陪宝宝玩的时间有没有1个小时?

    (4)你有为他讲晚安故事、陪他散步或玩球吗?

    (5)你常常抱他并且跟他说话吗?

    (6)孩子哭个不停时你会耐心地哄他吗?

    如果这6个问题,你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那么说明你眼下并不是一个尽职的爸爸,或许你根本不懂爸

    爸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美国一项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男人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些,他们在学校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到社

    会上也更容易成功。教育专家们同样认为,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更强的目的性。他们一般会有计划地培

    养孩子某些方面的品质,注意发展孩子某些方面的才能,而母亲恰恰缺少这些。在开发智力、传播知识方

    面,父亲的知识面相对要比母亲广博,天文、地理、历史、生物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能让孩子眼界更开

    阔。在培养日常的生活习惯方面,父亲更能教育孩子自立、自理,勇敢地面对一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总之,父亲采取的教育方式,一般是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去做事情、处理问题。

    有研究证明:如果在出生5个月左右,父亲经常和婴儿一起玩,婴儿的眼睫毛反应会很快,不会出现常

    见的迟缓现象。这样,当小虫或异物接近眼睛的时候,睫毛的反射神经就会立刻作用,挡住对眼睛的攻

    击。这种敏捷性一般都是在和爸爸玩耍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如果宝宝与爸爸交流不足,睫毛就不会常常

    眨动,比较迟钝,异物就容易进入眼睛里了。

    父亲的男子汉硬派作风,弥补了妈妈、女幼儿教师养育、陪护宝宝时缺少的阳刚之气。当妈妈限于给

    宝宝讲故事、背歌谣的时候,爸爸能够把脑海里的探险、狩猎、赛车、奔跑等知识传授给宝宝,扩大宝宝

    的知识面。

    妈妈一般比较勤快,在一些小事情上主动性更强,与之相比爸爸就显得思维积极手脚懒惰了,他们常

    常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大胆尝试。爸爸性格直爽,宝宝有了什么缺点,会严厉地指出来,让他们改正,非

    常有利于宝宝形成宽严有度的性格。

    爸爸习惯于把宝宝带到户外,一方面拓宽了宝宝的视野,另一方面锻炼了宝宝的体力。爸爸带宝宝到

    户外,踢足球,放风筝,捕捉蝴蝶,抓知了,玩沙子,堆雪人……玩得既轻松又尽兴。这样的亲子活动,既增进了亲子感情,宝宝的智力、心理素质也获得了最大程度的成长。

    宝宝的感觉非常灵敏,爸爸和宝宝玩耍的时候,千万不要表现出不耐烦的神情,也不要把工作中的坏

    情绪带到家里来,那样的话,宝宝就会觉得爸爸并不喜欢他,爸爸并不愿意接受他,他是不被爸爸喜欢

    的,就无法建立起内心的安全感,自然就不愿意跟爸爸玩耍了。

    如果爸爸经常待在家里,和妻子相亲相爱,尽到一个做丈夫的责任,每天都以快乐的情绪和宝宝一起

    玩耍、游戏,宝宝从爸爸的神情里读出了愉悦、爱护,看到了信任,就愿意和爸爸一起玩耍了。

    第二章 关键期,接纳宝宝的成长方式

    ◎常识9 宝宝扔东西

    ◎常识10 宝宝抢着自己做

    ◎常识11 宝宝爬来爬去

    ◎常识12 宝宝的说话能力

    ◎常识13 遭遇秩序敏感期

    ◎常识14 宝宝自言自语

    ◎常识15 宝宝学别人说话

    ◎常识16 “臭美”宝宝

    ◎常识17 抢来的饭香

    ◎常识18 宝宝乱撕书

    常识9

    宝宝扔东西

    小明在外边玩耍,热了,把背心脱下来,玩着玩着,背心找不到了。妈妈纳闷,这个孩子没走多远

    啊,难道被风刮走了?再仔细找了一遍,原来小明把背心塞进了水壶里。

    哎!妈妈叹气。这个孩子一天到晚不停息,不是把东西从高处扔下来,就是钻进沙发底下探宝,要不

    就把书一本一本地从书架上往外拽,搞得乱糟糟的。有一次,还把爸爸的手机从床上扔到了地上!

    空间敏感期

    神经解剖学家马利安·戴蒙德在他的《思想的神奇之树》一书中,强调了空间训练的重要性。比如丢

    沙包的游戏,就可以同时刺激生理和情绪。他指出,空间智慧“是一种最切实际的能力”。

    从0岁开始一直持续到6岁,都是儿童空间敏感期。儿童进入空间敏感期后,就开始了他的探索之路。

    他首先会发现这一物体和那一物体是分离的,所以他喜欢把一些东西从高处拨拉到地上,然后寻找,之后

    再拿到高处,再拨拉下来。

    在这个过程中,宝宝意识到了自己有力量把一个这么大的东西从高处移动到低处,于是遇到他不喜欢

    的物品的时候,宝宝就会扔掉,遇到他喜欢的物品的时候,他会主动把这个东西拿到自己觉得安全的地

    方。所以说,宝宝扔东西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了解、自我意识成长的过程。

    进入空间敏感期的宝宝,简直是给大家捣乱!只要是他们够得着的高处,他们就要爬上去,才不考虑

    危险不危险;只要是他们能钻进去的空间,他们就要挤进去。攀爬、跳跃……宝宝的身上就像安装了发动

    机,有使不完的劲。

    有的妈妈为此苦恼,因为每天跟在宝宝后面太累了,她们需要紧绷着神经照顾宝宝,生怕宝宝摔了、碰了,更有甚者,找条绳子把宝宝拴上,这样就不用担心宝宝出事了。

    妈妈限制宝宝运动,是一种非常愚蠢的行为。因为宝宝的思维和行动是一体的,抑制宝宝的活动,等

    于抑制了他们的思维和成长。宝宝的每一“动”,都是一个学习的经历,都在满足他成长的需要。

    宝宝进入了空间的敏感期,他的所作所为都是在了解物品和空间之间的关系,并建构空间概念、空间

    智能。宝宝活动的空间越广阔,将来掌握空间概念、发展几何能力的能力越强。当他们抛撒、移动物体的

    时候,妈妈不要制止,因为宝宝在通过移动物体的位置感知空间;当宝宝不停地到处攀爬时,那是宝宝在

    通过物体的运动探索空间。

    宝宝大概从10个月开始扔东西,从这个时期开始,宝宝进入了大动作和小肌肉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发

    展感知觉的敏感期。妈妈要多引导宝宝做一些“扔”“捡”“掏”“跑”“跳”“抓”“拿”等动作。处

    于直觉动作思维时期的宝宝,扔东西非常利于其感知觉动作的发展。

    在一次次摔、捡的过程中,宝宝对各种玩具的颜色、形状、大小等会形成很直观的印象,这丰富了他

    们的大脑皮层。比如,妈妈买回来一篮子鸡蛋,宝宝觉得好玩,把脚伸进篮子里,吧唧吧唧把篮子里的鸡

    蛋全部踩碎。结果,脚却拿不出来了。这个过程,不但让宝宝明白了鸡蛋容易碎,还让宝宝记住了鸡蛋有

    蛋黄和蛋清;还让宝宝明白鞋踩在鸡蛋上,会把鞋弄脏;宝宝以后一定不会把脚往里塞了,因为他明白了脚

    放进去就出不来了。

    宝宝做了这样的坏事,妈妈不要打骂宝宝,但是一定要告诉他:“鸡蛋容易碎,不能磕、不能踩!”宝

    宝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探索中全面建立起来的,逐渐地,他们会懂得,易碎的东西不

    能碰,要小心轻拿轻放;小的、轻的能扔得远,大的、重的就扔得吃力,圆的能踢不易拿,扁的好拿不能

    踢等。这些认知虽然宝宝没有对人表达,但是他的大脑已经记下了。

    支持宝宝的“空间”活动

    宝宝从9个月开始,手就开始有劲儿扔东西了,妈妈要多多和宝宝配合,多玩一些空间游戏,这对提

    升宝宝的空间智能大有好处。

    1.投掷

    妈妈准备一个沙包,然后在一定的距离内摆放几个又高又轻的空饮料瓶,让宝宝玩投掷瓶子游戏。妈

    妈先给宝宝示范,看怎样扔沙包能把瓶子击倒。宝宝投掷的位置到瓶子的距离要和宝宝的力气相当,以宝

    宝能够投掷到为准。

    投掷活动不但可以发展宝宝手眼协调能力,还可以慢慢让宝宝对物体处于运动状态及发生的结果有逐

    步的估算和把握能力。这种提高平衡能力的自然方式,将增强宝宝的安全感。

    2.攀爬

    出去的时候,宝宝喜欢从低矮的人行道上从上往下跳;不走正路,喜欢走马路牙子;有的时候,走着走

    着还会爬一段;哪里有坑坑洼洼,甚至有积水,他会往哪里踩……妈妈不要阻止宝宝,要支持宝宝全方位

    使用他所有的感觉系统去感知空间、探索空间!这样可增强宝宝的判断力,以便于他将来做与自己的能力

    相匹配的事情。

    3.玩皮球

    皮球是宝宝的重要玩具之一,也是宝宝探索空间最好的玩具。圆圆的皮球滚来滚去,宝宝要比它速度

    快才能抓住。放到高处,皮球就会顺着坡度滚下去,遇到障碍物还会弹回来,改变前行的方向,这使宝宝

    又增加了新的认识。球类玩耍的形式有拍皮球、踢球、弹球、扔皮球等。

    4.捡豆子

    妈妈弄豆子,不要怕宝宝玩。给他一个容器,让他自己玩。当宝宝将豆子撒到其他地方,观察豆

    子“啪啪啪”落地的情景时,他的脑海里就有了“撒”“迸溅”这些概念、形象。

    5.摆垫子

    家里的沙发垫子,也可以成为宝宝发展空间智能的玩具。别看就那几个垫子,玩法也很多,摞起来、平放着、竖排着,怎么码放更整齐,怎么码放不美观?不管宝宝怎么玩,妈妈都不要打扰宝宝。通过这些

    玩法,宝宝会发现空间形状并感知序列;通过错误对应和正确对应的比较,宝宝可掌握空间概念,为将来

    学几何打下良好基础。

    常识10

    宝宝抢着自己做

    1~3岁的宝宝,什么都抢着干。出门去玩,他要自己戴帽子,如果妈妈为他戴上了,他会哭闹着摘下

    来,煞有介事地重新戴一次;宝宝看到奶奶包饺子后,过几天,会自作主张给爷爷“包饺子”,拿着面盆

    去面袋子里舀面;妈妈给宝宝洗脸,他会甩开妈妈,伸出胖乎乎的小手自己洗。

    这个年龄段的宝宝,神经系统、小肌肉发展不够完善,不能完成较复杂、较精细的动作,那么宝宝要

    做事的时候,妈妈是否要阻止呢?

    1~3 岁,宝宝有了自主意识

    1周岁以后,宝宝会走路、能表达了,他们会主动形成一种与外界的关联感,自主意识会更强。会走

    路的他们,已经不愿意待在家里,自己会往外走。到了外边,他们会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地方,看到什么好

    奇的东西,会自己伸手去拿。

    这个阶段,宝宝自主能力标志性的发展就是他们开始能够走路,即使走路能力发展慢的宝宝,到了1

    岁半也基本能独自行走了。在宝宝学走路的过程中,妈妈怎么处理摔跤这件事,对宝宝成长的影响很大。

    如果宝宝一摔倒,妈妈就急急忙忙抱起来,甚至还心疼地哭,那么传递给宝宝的就是一种“摔倒比较

    可怕”的错误认识,宝宝可能因此不敢迈步走路。有的妈妈为了安慰宝宝,甚至埋怨路不平,这样会使宝

    宝养成一种做错了事情寻找理由为自己开脱,该承担的责任不愿承担、不敢承担的习惯,成为一个没有责

    任感的人。

    宝宝摔倒了,妈妈不要紧张,保持平和的态度,耐心等待宝宝起来就好了。宝宝起来后,妈妈拍拍宝

    宝身上的土、抚摸宝宝的头,宝宝就能从中感受到父母的鼓励和赞许,就不会给宝宝留下走路摔跤是一件

    可怕的事情的错误认识。

    像穿衣、吃饭、排便、出去玩之类的事情,宝宝想自己做的时候,妈妈只需告诉他们正确的做法,不

    要太在意做好做坏,宝宝是在做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妈妈适度放手,让宝宝自己去做,有利于锻炼宝宝

    控制肌肉的能力,使宝宝了解其能力范围和大小,增强宝宝控制外部世界的能力。

    这一阶段自主意识的发展对宝宝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自主性发展较好的儿童,在他们以后的生

    活中表现得比较自信,会积极主动地掌握自己的命运,不怕困难,敢于挑战。

    如果妈妈处处管着宝宝,宝宝从小失去了锻炼自主能力的机会,就会依赖性强,缺乏果断性,对自己

    的能力缺乏足够的自信。

    1~3岁宝宝自主意识发展得好坏,对孩子未来的健康发展与否至关重要。作为对孩子个性、品质发展

    最具影响力的妈妈,如何引导孩子显得至关重要。

    支持孩子自主自立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心理发展源于动作,动作产生认识。”也可以说,宝宝是通过腿和手这两个器

    官的动作来认识世界的。家长支持他们的行动,他们获得的认识才越多,心理发展才越迅速。

    1.珍惜幼儿自我独立性意向

    心理学家指出:当幼儿独立活动的要求得到某种满足或受到成人支持时,幼儿就表现出得意、高兴,甚至出现“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态度,否则就出现否定的情感和态度。

    1~3岁的宝宝,尽管独立意识已经萌发,但由于各项能力的发展并不能完全达到他自己想达到的水

    平,所以还需要成人的帮助和指导。吃饭的时候,宝宝不好好吃,对餐桌上的碗筷很感兴趣,妈妈不要命

    令宝宝“赶快吃”,更不要吓唬孩子“不吃就给别人吃了”,要耐心地跟宝宝说:“先吃饭,吃饱了玩起

    来更开心!”然后根据宝宝的水平决定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持。宝宝可能在开始独立进餐时并不知道怎样拿

    勺,怎样往嘴里放,父母可以将吃饭的动作分解,一步一步地教给宝宝。妈妈最好一边做动作,一边解

    释,这样有助于宝宝掌握。

    上楼梯的时候,宝宝不让抱,想自己走,父母不要嫌弃宝宝走得慢,就让他自己走好了!更不要走到

    高处呵斥孩子“快点”!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主张,在针对宝宝的教育活动中,动作一定要慢,要分解,也许一般人看起来有些夸张,但对宝宝是非常必要的。

    妈妈尊重宝宝刚刚萌芽的自主意识,给予他们独自做事的空间,宝宝的自主性才会生根发芽,才能逐

    渐成为自信、自立、勇敢、向往自由的快乐宝贝。

    2.不要过度保护孩子

    蒙台梭利说:“不必要的帮助就是对儿童的压抑。”压抑了宝宝的天性,宝宝就会变得畏首畏尾、懦

    弱、不自信。妈妈缩回自己伸出去的手,等待一会儿,你就会有奇迹般的发现。那就是,小家伙有办法着

    呢!而那些早早做出了保护性行为的妈妈,其实是在轻视孩子的能力。

    心理治疗专家希高说:“家长和教育者对孩子的看法至关重要。要做出坚定的保护者的姿态,因为这

    会使孩子得到安慰。对孩子肯定的、和善的目光是十分重要的。这个年龄的孩子,当感到被轻视、被人嘲

    笑或者被人羞辱时,会深深地感到自卑。”但是,这里说的保护不是替孩子做事,而是精神上的信任、鼓

    励、支持。在这方面,我们不妨学学伟人妈妈的做法。

    一个1周岁左右的小男孩,被年轻的妈妈牵着小手来到公园的广场前,要上有十几个阶梯的台阶了。

    小男孩却挣脱开妈妈的手,他要自己爬上去。他用胖胖的小手向上爬,他的妈妈也没有抱他上去的意思。

    当爬上两个台阶时,他感到台阶很高,就回头瞅一眼妈妈,妈妈并没有伸手去扶他的意思,只是眼睛里充

    满了慈爱和鼓励。小男孩又抬头向上瞅了瞅,他放弃了让妈妈抱的想法,还是手脚并用小心地向上爬。他

    爬得很吃力,小屁股抬得老高,小脸蛋也累得通红,一身娃娃服也被弄得都是土,小手也脏乎乎的,但他

    最终爬上去了。年轻的妈妈这才上前拍拍儿子身上的土,在他通红的小脸蛋上亲了一口。

    这个小男孩长大后成了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之一,这个小男孩就是林肯,年轻的妈妈是他的母亲南希·

    汉克斯。

    做妈妈的,放下帮助孩子的手,就是给了孩子一次成长的机会。克制住自己的“爱心”,做一个真正

    帮助孩子成长的好妈妈吧!

    常识11

    宝宝爬来爬去

    有的妈妈说,看着宝宝趴在地上爬来爬去,感觉可真脏,夏天衣服穿得少,腿上、手上经常被石头硌

    到,弄得红一块青一块的,看着很心疼。于是,就早早把宝宝放进了学步车里,有意识地训练他行走,宝

    宝没像别的宝宝那样爬很长时间就会走路了!

    减少宝宝爬行的时间,让宝宝尽快走路,这样做妥当吗?是否值得效仿呢?

    没爬过的宝宝动作不协调

    据统计,现在23的城市儿童缺乏爬行训练,过早地使用了学步车。这样做的后果是,那些没有经历

    过充足爬行练习的宝宝,长大后多数患上了感觉综合失调症,如视听、视动、听动失调等。上学后主要表

    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写字歪歪扭扭、写作业速度很慢、不能完成一些精细动作、身体协调性较差、听不清

    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等。

    宝宝成长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动作都有它自己要开发的功能,爬行也不例外。宝宝爬行的时候要用到

    身体各个部位不同的肌肉群,比如颈部精肉、躯干肌肉、四肢肌肉等。

    爬行的时候,宝宝要抬头,并左右转动头部,需要胳膊及手腕的力量支撑整个上半身,胳膊挪动的时

    候,下肢、各种感官要配合好,才能灵活前行。这一连串的动作既锻炼了宝宝的全身肌肉,也锻炼了宝宝

    的协调能力,促进了宝宝神经系统的发育。

    宝宝爬熟练后,爬行的速度快了,就能够靠着爬行这种自己的力量去实现更高的目标,这有利于宝宝

    认清自己的能力。在朝目标爬行的过程中,宝宝非常明白自己在哪里,要去哪里,如何避开障碍物,如何

    抢在别人的前面等,这些良性刺激可促进宝宝空间智能的发展,有助于宝宝抽象概念的形成,将来有益于

    数理学习。

    宝宝在爬行的时候,全身各个部位都动起来了,能让全身的神经元连接起来,爬行的时间够充分,左

    右脑的神经元连接得越多,大脑神经系统越能得到充足的发展,宝宝的理解与记忆能力越强。

    爬行除了能够刺激宝宝的身体和智力发展,还能让宝宝过得比较快乐。对宝宝来讲,探索世界是最快

    乐的事。而“爬行”提供了生命早期主动探索和尝试独立的机会,在实际接触周围的环境、事物以及人的

    过程中,可促进宝宝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宝宝学习生活上必需的技巧,激发不同层次的思考,积累丰

    富的生活经验。

    对宝宝来讲,爬行比走路要容易,由爬而坐的动作也比较轻松,会爬的宝宝爬一会儿便拿到自己要的

    物品,然后坐下来玩,很随意很舒适。

    爬行虽然利于宝宝成长,但是不能因为怕就不鼓励孩子行走了。一般情况下,婴儿从6~9个月的时候

    开始会爬,婴儿期至少要爬够6个月,一周零几个月就可以步入下一个成长阶段———行走了,这是符合

    宝宝成长规律的。

    怎么引导宝宝爬

    为了让宝宝少受摩擦之伤,妈妈最好给宝宝穿上连体服,这种衣服的上衣和裤子形成一个整体,盖住

    了腰部,爬的时候不会暴露腰部和小肚子,也不会导致裤子掉下来、上衣掀起来,也没有那么多扣子,宝

    宝爬的时候利索,趴下时也不会弄痛身体。

    宝宝有了爬行的意向后,妈妈就要给宝宝选择场地了。小宝宝不懂什么是危险,所以场地的选择要以

    安全为宗旨。

    刚学爬的时候,最佳场所是床上,刚开始宝宝是利用腹部向前蠕动的,柔软的床不会伤害到宝宝的皮

    肤。妈妈可以先让宝宝趴在床上,宝宝自动就抬头了,教宝宝用双臂支撑身体,然后在宝宝面前放上一个

    物品,妈妈在后面用手掌托着宝宝的小脚,帮助宝宝移动双腿向前行。

    宝宝会爬以后,可以让他在木地板上爬行。地板要比床宽阔、容易移动,宝宝可以一边爬一边玩玩

    具。但是地板周围有各种隐患,妈妈先要处理妥当。

    妈妈要先仔细地搜查一遍小物品,比如钉子、硬币、扣子、药片、小线绳、钥匙等,都不能出现;那

    些易碎的玻璃杯、烟灰缸等也要暂时收集起来。另外,茶几、凳子、电视柜等的棱角部位要用海绵包起来

    或套上护垫。对于会爬行的横冲直撞的宝宝来讲,这些“危险地带”伤害可不低啊!

    宝宝趴在地上寻找目标时,插板、插座、电线逃不过他们的眼睛,他们一定会伸手摸一摸。所以,最

    好换成防触电安全插座或者提前放到宝宝够不到、拉不下的位置,以防后患。

    如果有条件,带宝宝去郊外的草地上爬行,对孩子来讲会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在那里,呼吸着新

    鲜空气、听着鸟虫的叫声、看着飞来飞去的昆虫,还能接受日光浴,触碰自然界中的植物,宝宝的全部感

    知觉都被调动起来了,这大大促进了宝宝的智力发展。

    日光浴帮助宝宝吸收紫外线,紫外线有很强的杀菌消毒作用,既可强壮体魄,又可增强自身免疫力,减少宝宝患感冒和其他疾病的机会。另外,在户外视野宽阔,活动空间大,宝宝体内的能量获得了自然代

    谢,非常有利于宝宝心理发育。

    当宝宝不会爬或者不愿意爬行的时候,妈妈要找找原因。

    (1)剥夺了宝宝学爬的机会。妈妈整天让宝宝待在婴儿床里,或总是把婴儿放在推车里,或经常背在

    婴儿背带里,或大多时间让宝宝在学步车里度过。

    (2)宝宝学爬障碍太多。让宝宝爬行的垫子太软,宝宝根本爬不起来;让宝宝爬行的地方太硬或地毯太

    磨人,宝宝害怕膝盖痛不敢爬;让宝宝爬行的地方太凉,宝宝不愿接受;给宝宝穿的衣服太厚重,使宝宝爬

    起来不方便,降低了爬行的兴趣等。

    (3)宝宝对爬存在心理障碍。宝宝在初学爬时,心理肯定会有一定的恐惧感和迟疑感,尤其是碰到不

    确定的情况时,总是会抬头看妈妈的表情。如果妈妈不耐心,不鼓励宝宝,宝宝就不愿再爬行了。

    常识12

    宝宝的说话能力

    圆圆3岁了,说话还是磕磕巴巴。在家里,他要是要什么东西,就用手一指,家人就给他拿去。遇到

    比较复杂的需求,表达不清楚的时候,急得两手直比画,就是表达不出来。妈妈看着他就着急,想不明白

    他的嘴怎么这么笨?

    幼儿语言发展关键期

    3岁多的小颖因为家长的过度保护和溺爱,要什么东西只需手一指就能得到,而错失了语言发育的机

    会,连一个完整的词语也说不来!经过医生检查,小颖的听力和神经系统都正常,但词汇量严重缺乏,已

    经属于严重的语言发育迟缓。专家指出,2~3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和敏感期,错过了这个阶段,宝

    宝学说话将会变得迟缓。

    宝宝从出生起,大人就要多跟他讲话,形成一种语言环境,1岁以内都是宝宝的语言发育准备期。1岁

    以后,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宝宝说话,在做每个动作时都结合语言,更利于宝宝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比

    如,抱宝宝去睡觉时,对宝宝说:“现在要睡觉了。”这个过程是教会孩子理解动作,最终内化成语言表

    达出来的重要方式。

    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刺激宝宝讲话。比如,宝宝指着橘子,表达出了要的意思。妈妈把橘子拿过来

    的时候,最好蹲下来让宝宝看到橘子,然后对宝宝说:“给你,橘子。”这样,宝宝既听到了声音也看到

    了大人的口形,模仿起来就比较容易。妈妈最好卖个关子,对宝宝说:“橘子。”当宝宝说出橘子这两个

    字后,妈妈就可以把橘子给宝宝了。

    当宝宝对着玩具等物品自言自语的时候,妈妈应该高兴才对,因为宝宝在练习说话呢!6岁前,是宝宝

    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而2~3岁是宝宝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阶段,宝宝对语言的听觉和模仿能力

    都非常强。错过了这个时期,大脑左半球掌管语言的区域没有获得充分发育,会造成宝宝语言发展能力缓

    慢或者停滞,有的一生都将难以弥补。

    科学研究表明:一旦错过了关键期,就会造成宝宝心理上的某种缺陷,使脑部发育出现障碍。

    进入口头语言发展敏感期的宝宝,无论是语言理解能力方面还是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都有了“爆炸式

    的发展”,能说出大量“三词句”,到了3岁,已基本上掌握了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成为一个语言理解

    与语言表达能力已具相当水平的“语言交流者”。

    宝宝特别想跟人沟通时,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人,就会对着玩具说话。在宝宝的心里,身边的所有事

    物,都和自己一样是有生命的,能听懂他在说什么。所以,他才会跟玩具说得滔滔不绝。当宝宝开始跟玩

    具说话的时候,妈妈可以附和宝宝几句,从而把交流引导过来,尽可能地多向宝宝传递一些正面信息。

    宝宝跟玩具说话,也暴露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父母跟宝宝沟通的时间不够。对着玩具说话的宝宝,常

    会发展成不愿或不会和他人交流。虽然进入青春期后,这种情况会有所好转,但长大后仍然容易形成以自

    我为中心的性格。

    如果发现宝宝经常对着小玩具、小动物说悄悄话,家长应该意识到他们有交流的需要,要多和宝宝说

    说话。多带他们外出活动,多去有同龄孩子的亲戚朋友家串门,让宝宝自己去沟通,享受交友的乐趣。

    创造语言发展的机会

    宝宝的语言发展是个长期的过程,妈妈从小给宝宝创造一个好的语言成长环境,宝宝的语言理解能

    力、语言表达能力、语言创造能力都会很强。

    1.教宝宝重复记忆

    儿童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语言的发展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是在社会生活条件下,特别是在教育

    条件下进行的。

    很多幼儿图书都配有图画,妈妈可运用这些图画,训练宝宝的语言思维能力。和宝宝一起翻开书,一

    边指着图片一边向宝宝讲解:“母鸡带着鸡宝宝找小虫。”“小白兔在吃红萝卜。”“树上的小鸟在唱

    歌。”相同的内容,妈妈重复讲多次才有利于宝宝掌握,因为人的知识是大脑神经元连接的结果,当你重

    复知识的时候,这种连接会加强,最终成为永久的知识。

    当出现某种情境,宝宝理解了,却表达不出来的时候,妈妈可以先说然后让宝宝模仿:“阳阳想小姐

    姐了,来玩会。”“阳阳咳嗽了,不能吃甜点!谢谢叔叔。”妈妈还可以开个头,接下来的话让宝宝说,这样就起到了复述说话和听过的故事内容的作用,让宝宝的大脑里多一些词汇、句子、情节。

    儿歌、诗歌这些结合儿童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而创造的语言文本,多读一些,还能提高宝宝的思维能

    力。儿歌一般说来比较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记忆起来比较容易。妈妈可以采用自己读一遍宝宝读一遍

    的形式,重复几次后,宝宝就有了初步的记忆。接下来每天重复读,宝宝自然而然就记住了。

    2.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近年来,大量研究成果表明:宝宝的语言能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庭环境。而这种环境包括家

    庭成员的语言水平、文化修养、家庭藏书情况等。

    家庭成员如果说话粗俗、词汇贫乏,必然会从负面影响宝宝。特别是和宝宝接触最多的父母,一定要

    注意提高文化素养,注意语言美,使自己的每一句话都能成为宝宝模仿的典型。父母一定要注意为宝宝创

    造一个讲普通话的环境,用规范化的语言来教导宝宝。父母说话时,首先应该做到让自己发音正确、词汇

    丰富、语言精练通达、符合语法规范,即重视用标准的语言训练宝宝,加快宝宝学习语言的进程。

    成人和宝宝说话是培养宝宝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父母和宝宝说话时,要做到放慢语速,口齿清楚,声调温和亲切,不可用严厉的声调对宝宝说话,更不要恐吓宝宝,说些宝宝妒忌的话或者在宝宝面前讲他

    人的坏话;父母对宝宝说话时,要多用积极鼓励性的语言,避免使用消极的、负面性的语言,要多用提问

    的方式跟宝宝说话,少用命令的方式叫宝宝去做事。语言对宝宝的行为有强化作用,对好的行为,父母要

    多讲、多鼓励,对不好的行为,要尽量淡化,最好是少议论,或是从其他角度、从积极的方面和宝宝进行

    沟通。

    3.让宝宝多交流

    如果宝宝小的时候没有进入小伙伴的群体,那么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相对就会较差。这是因为,宝宝

    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大脑需要不断地思考“说什么”、“怎么说”,在快速组织语言的过程中能够学

    会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等最基本的思维方法,思考的敏捷性和逻辑性会同步得到提高,进而促进大脑

    的发育与语言的发展。

    常识13

    遭遇秩序敏感期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房间很黑,为了方便大家聊天,妈妈把客厅的灯打开了。云云睡觉醒来,走进

    客厅一看灯亮着,非要妈妈把灯关上不可。妈妈跟他解释,说天太黑了,感觉不好,可云云就是不让,直

    到妈妈把灯关上了,他才不闹。

    还有一天吃饭,爸爸太饿了,先坐到靠墙的一把椅子上,云云看到了,说什么也不上桌吃饭。妈妈

    说:“你的小勺子、小碗都准备好了,你怎么不吃饭啊?”云云不吱声,哼哼唧唧要哭。这时,奶奶明白

    了:“是不是你爸爸占了奶奶的座?”云云点点头,直到爸爸起来、奶奶坐到那里,云云才不闹了,才开始

    吃饭。

    妈妈纳闷,这个孩子怎么这么矫情呢?

    天生的秩序感

    不是宝宝矫情,而是宝宝进入了秩序敏感期,处于这个时期的宝宝,内心的秩序感要求外部的秩序必

    须与之相符,否则宝宝会觉得不舒服、会感到痛苦,就会以哭闹、强烈要求大人弄回原来的样子而抗议。

    内在的秩序感就是宝宝记得的上次见到某个物品、上次经历某个事件的状态。

    宝宝天生喜欢井然有序的生活环境。他们需要父母从出生以后,就为其提供整洁、规则、文明的生活

    环境,这样才会符合他们的内在秩序感,他们才会感到舒服。如果父母没有配合宝宝,而是让宝宝生活在

    一个乱糟糟的环境里,那么宝宝在适应了一段时间后,就会觉得这种乱象才是应该维持的秩序。所以说,内在秩序感能够帮助宝宝形成一种有秩序的生活。

    儿童的秩序敏感期呈现螺旋式上升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了秩序的破坏而哭闹,秩序一旦恢复

    就会安静下来;第二个阶段,为了维护秩序而说“不”,自我意识开始萌芽;第三个阶段,为了维护秩序而

    执拗,一切要重新来。

    所以,当宝宝为了某件事情或者进入了一个新的环境而哭闹抗议的时候,妈妈不要妄下断言觉得宝宝

    在无理取闹,而要理解宝宝的心理需求,不要说宝宝霸道,也不要埋怨宝宝固执。宝宝这些对空间方位知

    觉发展的表现,反映了宝宝对空间秩序感的认识和体验,是宝宝提高感知觉能力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妈

    妈顺从宝宝就是对宝宝成长的支持。

    培养宝宝好习惯

    有秩序的环境令宝宝感到安全,因此利用宝宝维护内心认定的秩序倾向这一敏感期,培养宝宝建立有

    秩序的生活习惯,会非常容易。

    1.接纳宝宝的固执

    宝宝年龄还小,思维是单维度的,所以宝宝的秩序感具有刻板性,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秩序是不可

    更改的。加之3岁前宝宝的记忆时间短暂,他只记得最近的情况,如果最近吃饭的时候,他跟奶奶挨着

    坐,那么他就会忘记以前是和爸爸挨着坐的。如果他的旁边坐的不是奶奶,他就要喊叫,因为他要跟奶奶

    挨着坐。

    妈妈当然不会记得宝宝眼中的世界,当宝宝有情绪波动的时候,只要放慢速度,注意观察和倾听孩

    子,搞清了宝宝的想法后,按着他的意思来,宝宝自然就接纳了。

    2.打造美好的第一印象

    所谓环境影响人,环境造就人,原因就在于宝宝内心的秩序感需要环境保持最初的状态,他才会喜

    欢!

    秩序感一旦形成,就让人产生身心愉悦的美感。如果宝宝经常感受的是井然有序的家庭环境,和和睦

    睦的人际氛围,整洁规则的周边小区,那么宝宝就容易形成追求文明、规则的美好心理。

    当宝宝第一次吃饭就被要求使用餐巾纸擦嘴、不端着碗到处走、吃饭要端坐在自己的位子上不摇不

    晃;当妈妈从小就坚持每天睡前给宝宝洗脚;当妈妈要求宝宝进家门就要换上拖鞋,上床就脱鞋;当妈妈从

    小就要求玩过的玩具要放进玩具箱……即当妈妈在宝宝产生秩序感的第一时间培养一系列良好行为习惯

    时,只需一两句话就奏效了。而等宝宝很快接纳了杂乱无章的“秩序”后,即便妈妈每天唠唠叨叨都难以

    改正了,因为乱象也是宝宝内心秩序的一种。所以,尽早给宝宝一个良好的环境,有助于宝宝建立一种有

    秩序的生活。

    3.增强宝宝的灵活性

    妈妈带朵朵去朋友家做客,朵朵看到主人家的花盆用铁钩吊在了阳台上面,便指着花盆说:“妈妈,拿下来,放到阳台地上。咱家就是放在阳台地上的!”妈妈说:“咱家习惯了放阳台地上,不是别人家都要

    放在阳台地上的。就像这个叔叔家,就习惯了吊在阳台上面。”朵朵明白了妈妈的意思,不再闹了。

    妈妈多带宝宝出去走走,感受不同环境、家庭中的人、物、事,帮助宝宝认识到别人的“秩序”和自

    己的“秩序”可以不同,随着宝宝独立意识的增强,宝宝就能把“自我”与“他人”区别开来,到了哪里

    都能“入乡随俗”,能够快速适应不同事物和人物的“秩序”。

    4.支持宝宝帮物品归位

    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做事的主动性特别强,当他发现什么东西不符合心中的秩序感的时候,便要动手去

    做。但是,宝宝的身心发育有限,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还会把东西弄坏,把场面弄糟。

    比如,想帮妈妈洗碗,却洗不干净,弄得到处都是洗涤灵;想把饮料箱子运到原来的位置,但是由于

    人小力气小,不但把箱子弄坏了,还搞得饮料瓶满地都是……出现这些情况的时候,妈妈不要觉得宝

    宝“碍事”或“笨手笨脚”,就让他按着心中的秩序去完成吧,这有助于宝宝形成规则生活的意识。

    常识14

    宝宝自言自语

    佳佳3岁了,妈妈发现她越来越喜欢自己跟自己讲话了。玩芭比娃娃的时候,她自己对自己说;躺床上

    的时候,她也小声说着什么;有的时候,声音还很大,好像在训斥谁……妈妈有点担心,宝宝怎么回事?不

    和妈妈说话,却一个人在那儿说。

    妈妈跟同事说起这事,同事说他们家的孩子也有过这么个阶段,也没怎么管自己就不说了。妈妈担

    心,如果宝宝一直这么说下去,情况会不会不妙呢?

    这是宝宝成长的必然过程

    妈妈大可放心,不到3岁的宝宝自言自语不是什么不好的表现,也不是心理异常,而是宝宝学习语言

    必经的一个过程。

    人的语言有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之分,3岁前的宝宝以学习外部语言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内部语

    言才逐渐形成。

    宝宝的自言自语正是从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的一种过渡。外部语言是说出来的话,是人际之间进行信

    息交换的音义结合的信息符号系统。内部语言是大脑思维的信息符号系统。内部语言活动是以外部语言为

    基础,并以生成外部语言为结果的信息处理过程。

    一般情况下,宝宝从1岁就开始真正地说话了。这个时候的语言特点是思维活动立即用语言表达出

    来,做什么就说什么。比如,宝宝搭积木,边搭边说“宝宝搭高楼”、“高楼有楼梯”。宝宝一边吃饭,就会一边说:“宝宝吃饭!”

    3岁以后,他们的外部语言表达能力已经有了较好的发展。这时的宝宝和周围人的语言交流沟通已经

    不成问题了。从此,宝宝就向更高层次的语言能力发展了———形成内部语言。如果宝宝形成了内部语

    言,宝宝只是用脑想,不一定会出声,这个阶段宝宝的抽象思维能力、思维速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对宝宝来讲外部语言就是说出来的话,内部语言就是思考的过程,宝宝的自言自语就是从外部语言向

    内部语言进行转化的一个过渡阶段。这个阶段宝宝还必须把自己心里想的内容用外部语言的方式讲出来,在自言自语中理顺思路。可以说,宝宝的自言自语,是宝宝的思维工具,是思维的有声表现。

    我们会看到宝宝一边做事一边小声地嘀咕:“放这里不行,就放那里,我让你不行,我把你扣过来!看

    你行不行!”“小房顶找不到了?噢,在这里。”“咦,小白兔的房子怎么这么小?没关系,我还有好办

    法。”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宝宝的表情,听听宝宝说什么,一定会觉得非常有趣。宝宝的自言自语实际上是一

    种创造性的说话游戏,在游戏中,主角是宝宝和他眼里的世界。在这个宝宝自娱自乐的游戏里,宝宝的语

    言能力获得了很好的发展。

    宝宝自言自语时往往先要把自己想象成某种角色,然后按照这个角色的行为说话。比如,在玩玩具熊

    的过程中,宝宝可能会把自己想象成小白兔,和玩具熊说个不停。这个过程锻炼了宝宝的想象力,丰富了

    宝宝的思维。宝宝游戏中的语言可能是平时听到的他比较感兴趣的身边人说过的话,也可能是动画片、故

    事中的对话,还可能是宝宝语言经验的综合和创造。

    所以说,这个过程能够促进宝宝语言发展的进程。随着年龄和能力的增长,宝宝大声的自言自语会变

    成小声的嘀咕,最后转变为思维过程中静默无声的内部言语。妈妈不要为此担心,不要觉得是什么病态。

    一般到7岁以后宝宝就不再出现自言自语了。如果此时还是不停地自言自语,根本不跟别人说话,妈妈则

    要考虑是不是心理方面的问题了。

    尊重宝宝的自言自语

    尽管自言自语是学龄前儿童的一种普遍现象,但它与孩子的性格特点、智能水平、性别等因素关系依

    然十分密切。平常比较孤独的孩子,一般自言自语比较少;经常自言自语的宝宝,表达能力较强,交际能

    力也比较强;自言自语比较多的宝宝,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强,社会性发展比较快。

    由此看来,自言自语是宝宝能力发展的一个过程,也是宝宝是否具有能力发展基础的重要体现。每位

    妈妈都希望宝宝有思想、性格好、有能力,而自言自语的过程都在这些方面促进了宝宝的进步。

    举个简单的例子,宝宝在搭积木遇到难处时便会自言自语,这有助于帮助宝宝缓解急躁情绪,释放掉

    压力,耐心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有的时候,我们见到宝宝一边自言自语,一边拍打身边的玩具。这个时

    候,妈妈不要制止宝宝,要知道,宝宝在通过这个方式释放掉压力,让情绪更平静。所以说,自言自语对

    孩子来讲,是一种很好的促进成长的方式,既能刺激自己思考,也能丰富游戏、娱乐的方式,还能表达情

    感、经验与思维。

    那么,妈妈应该怎么对待宝宝自言自语这个必要的成长历程呢?

    1.不要打断,倾听宝宝

    当宝宝自言自语时,家长不要急于打断或者要求宝宝:“自己想就行了,别嘟嘟囔囔的。”“嘀嘀咕

    咕,干吗呢!老太婆似的。”“烦死了,闭上嘴。”妈妈以讨厌的态度对待宝宝的自言自语,宝宝就会觉

    得这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就会强迫自己不出声,导致宝宝内部语言的进程拉长或者无法达到一个更高的水

    平,必然影响宝宝语言、思维、社会化进程的发展。

    有的妈妈虽然不压制宝宝的自言自语,但是她们置之不理的态度也不是很完美,因为她们把宝宝的自

    言自语看做毫无意义的行为。如果妈妈留心倾听宝宝在嘀咕什么,比较有利于妈妈了解宝宝的所思所想,及时给予帮助。

    比如,宝宝表情很痛苦地说:“奶奶不喜欢我了。”“我做错什么了呢?”妈妈仔细听这些话,就能明

    白宝宝是因为奶奶回老家而焦虑。这个时候,妈妈就要告诉宝宝:“奶奶回老家,是因为奶奶想念老家的

    朋友了,不是因为不喜欢宝宝了。过几天,奶奶就回来!”妈妈帮助宝宝解开心中的疑团,宝宝就会很轻

    松。

    2.不要特别鼓励宝宝自言自语

    自言自语只是宝宝成长的一个过渡过程,随着宝宝的成长早晚要丢掉,为了防止固化成一种行为方

    式,妈妈也不需要特别鼓励宝宝自言自语。在这个过程中,妈妈过多的鼓励可能会阻碍宝宝自然进入内部

    语言的进程。

    常识15

    宝宝学别人说话

    以下是一位妈妈跟女儿的对话。

    妈妈说:“宝宝,你别穿着袜子踩在地板上,成吗?”

    宝宝说:“你别穿着袜子踩在地板上,成吗?”

    妈妈说:“你穿上鞋!”

    宝宝说:“你穿上鞋!”

    妈妈说:“这个孩子,真不听话!”

    宝宝说:“这个孩子,真不听话!”

    看到宝宝滑稽的样子,妈妈忍不住大笑起来!宝宝也笑起来,还是穿着袜子在地板上走来走去!

    到了晚饭时间,妈妈进厨房做饭。宝宝也跟进来了,妈妈拿勺子,宝宝也拿勺子,妈妈舀米,宝宝也

    舀米,在妈妈身边转来转去,妈妈纳闷,这个孩子怎么我做什么她做什么呢?

    最让妈妈忍俊不禁的是,妈妈最近咽炎犯了,老忍不住咳嗽,宝宝见了,也学着妈妈的样子弯着腰咳

    嗽,这不明显是跟着妈妈学吗?

    宝宝处于模仿敏感期

    模仿是指宝宝重复原型所显示的行为,表明儿童的心智已经发展到可以领悟和掌握某行为背后的能力

    的阶段了。

    模仿是儿童对自己身体行为上的一种确认,儿童可以停在某一种系列的动作中,然后将此动作重复出

    来,最终形成自己的能力。这种模仿是身体的、动作的模仿,是刚开始的模式,发展到后来,当然是对更

    抽象的事物的模仿。比如,语言的模仿、个人气质特质的模仿、风格的模仿……

    最初的时候,1岁多的宝宝,用模仿的方式学习,由于是非分辨能力较差,会看见什么模仿什么。如

    果有人口吐脏字,宝宝很快就能学会。当宝宝说出口的时候,妈妈不能认定宝宝是在学坏,此时的宝宝正

    处于无意识的学习状态,并不明白所模仿的语句的含义,只是觉得好玩才学会的。因此,妈妈不要从道德

    品质的角度去衡量这些事,而应教导并积极暗示宝宝“这种行为是不对的,宝宝不能说”。妈妈千万不要

    大发雷霆,这样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强化这种不良行为,宝宝不敢当面骂,会寻找机会偷偷骂。

    在日常语言建设的敏感期,儿童模仿口语,练习口语,感觉语言的音韵,并不断重复使用语言,在使

    用中把语言内化。这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方式。家长或老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口头语言,要说文明的、规范

    的、准确的、富有美感的口语。

    宝宝最初只是模仿一些简单的动作,模仿大人的表情,模仿大人的动作,父母炒菜,他也炒菜,父母

    扫地,他也扫地。与此同时,我们会发现宝宝还会经常性地重复父母的语言、表情,重复父母的某些特定

    行为。宝宝一步步地从模仿迈向独立。当宝宝的年龄成长到2岁时,不但模仿各种行为,而且开始模仿社

    会性行为,并且可以把行为协调起来,系列模仿。儿童选择性的模仿,基本集中在对父母行为的模仿上。

    儿童要通过这一个过程由一个简单的生命状态过渡到一个更高的状态中,这一过程也是儿童从内在世界走

    向外部世界最早期的实践过程,这个过程大约会持续半年的时间。

    比如,当宝宝平时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妈妈就会抱抱宝宝。当奶奶不舒服的时候,宝宝就会联想到妈

    妈的举动,就会学着去抱奶奶,抚摸奶奶的额头。遇到类似情况,妈妈夸奖宝宝几句,有助于发展宝宝的

    爱心。

    重复是宝宝学习的必要手段

    日常生活中,有的妈妈看到宝宝经常重复一个动作,而且每次都兴趣盎然,但不明白宝宝为什么重复

    一些毫无意义的简单动作,就可能制止宝宝。妈妈制止宝宝的做法并不恰当,制止的过程恰恰破坏了宝宝

    敏感期的正常发展,妨碍了宝宝智能和认知的发展,同时也会影响宝宝心理的发展。

    1.模仿没有对与错

    不管是语言上的模仿,还是行为上的模仿,或者是气质上的模仿,都是宝宝走向独立的重要方式,妈

    妈只有很好地支持宝宝,才不会打消宝宝模仿的积极性。

    当宝宝模仿了不该模仿的行为的时候,妈妈可以耐心地引导,但绝不能打骂、呵斥宝宝。

    晶晶的奶奶年纪大了,走路有些驼背。晶晶觉得好玩,就跟着奶奶学。常常是,奶奶在前面走,晶晶

    在后面跟着学。有一天,妈妈看到了,赶忙把宝宝拉到房间,关上门,跟宝宝说起了这事。

    妈妈问:“你觉得奶奶这样走路好看吗?”

    晶晶说:“不好看!”

    妈妈说:“不好看,就不要学!奶奶腿不好才这样走路,你学奶奶很不礼貌!奶奶是家里的长辈,我们

    每个人都要尊重奶奶!奶奶年轻的时候,受了很多苦,到老了身体不好,我们全家人应该孝顺奶奶,不能

    取笑奶奶的缺点啊!”

    从此以后,晶晶不再学奶奶走路了。

    宝宝幼稚的心灵里没有对和错,加之求知欲望很强,他们感到好奇的事情就会学,这个时候,妈妈就

    仿佛是宝宝的过滤器,帮助宝宝漏掉不好的行为,让宝宝尽情地学习好的言行,才利于宝宝成长。

    2.尽量放慢自己的动作

    当妈妈做什么事情,宝宝在一边跟着学的时候,妈妈不妨满足宝宝模仿的需要,停下来,耐心地一步

    一步教宝宝怎么做,这样不但拓展了宝宝的成长空间,锻炼了宝宝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也支持了宝宝的

    模仿行为,使得宝宝放心、大胆地去模仿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常识16

    “臭美”宝宝

    亮亮今年2岁,在妈妈眼里还是个不懂事的小宝宝,可是却非常在意衣着。一天早晨,妈妈穿着靴子

    去上班,亮亮说:“妈妈你可真漂亮!”

    晚上回来,妈妈累了,换上了拖鞋,亮亮看到了,当即大哭,一定要让妈妈还穿着靴子。平时,亮亮

    自己穿衣服也是一定要自己选,穿上后,还要问妈妈:“妈妈,我是不是很帅啊?”

    即使吃东西的时候,亮亮也很挑剔。苹果上有个疤痕他不吃,妈妈掀了盖子的牛奶他不喝。如果得不

    到及时的调整,他就会大哭大闹!搞得妈妈每天七上八下的,做事情之前都要先问问宝宝这样行不行?可

    是,这也太麻烦了啊!

    审美敏感期

    像亮亮这种情况,多是因为进入了“审美敏感期”,经历了自我意识敏感期后,宝宝开始关注身边的

    环境和自我的完美,谁破坏了他们心中的完美形象,他们就要反抗。“审美敏感期”一般发生在宝宝2.5

    ~5岁之间,这一阶段的发展是螺旋式的。

    一开始孩子会比较关注外在事物的完整性。他们要求吃的、用的、玩的都必须是完整的。一旦有人破

    坏了他心目中的完整美,他就会哭闹不已。比如,吃蛋糕的时候,如果妈妈没有经过他的允许就切开了,那么宝宝会大哭大闹。处于最初审美敏感期的宝宝,吃东西的时候会选择大的、完整的;绘画用的美工纸

    要大而完整的,拒绝使用残缺的、别人用了一部分的纸,而坚持索要完整的纸张等。还有,就是会挑选自

    己最喜欢的衣服。到了五六岁的时候,儿童能够很好地搭配自己的衣服,这标志着审美已经达到了人文的

    状态。

    处于“审美敏感期”的宝宝会变得非常挑剔、敏感。如果不符合要求就坚决拒绝;如果有人破坏了物

    体的形式,或达不到他们对事物形式的要求,他们便会不依不饶地发脾气、哭闹。事实上这并非无理取

    闹,只有这样宝宝才能发现完整与残缺之间的区别,建构起自己内在的对于美的需求。

    面对宝宝的这些变化,妈妈不能讽刺宝宝刁蛮,也不要打骂宝宝,否则可能影响宝宝一生。

    对宝宝来讲,审美敏感期是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时期,妈妈允许并巧妙地引导宝宝去追求美,宝宝才

    会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如果妈妈感到不耐烦,甚至还对宝宝的“不当”行为加以批评和斥责,让刚刚进入

    敏感期的幼小心灵无法充分体会成长的美好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就会造成有些宝宝变得胆小、孤僻,不再有勇气探索未知世界。

    让宝宝美起来

    当宝宝进入审美敏感期后,妈妈一定要理解宝宝这种追求美的热情。只有把宝宝的这些“无理要

    求”当做成长的机会,根据这个年龄段宝宝的特点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宝宝才会成为一个真正有内涵

    的懂美的人。

    2岁多的宝宝,各种能力并不强,甚至说还没有发展起来,当宝宝需要妈妈的肯定的时候,妈妈就要

    从宝宝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以成人的标准去评判宝宝,这样才能给予宝宝鼓励。即使宝宝把夏天的裙子穿

    在了棉衣外面,妈妈也不要用“不正常”、“怪异”等定性的词语来评价成长中的宝宝。因为这只是孩子

    对美追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宝宝的精神世界正走向深入,她对美好事物的感觉会深深印在她的记忆

    深处,直接影响她将来的气质和审美能力的发展。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要使一个人真正地懂得美和丑,并能进行美的创造,却又离不开系统的审美

    教育。妈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们辨别美丑。

    美是什么?带宝宝走进自然,金色的太阳、银色的月光、闪闪的星星、繁茂的森林、碧绿的青山、奔

    腾的河流都会让宝宝感到美。看影视剧、参观博物馆,那些儿童、少年、小伙伴的感人事迹,解放军叔叔

    保家卫国的战斗场面,也都是美的。这些无限美丽的事物,能感染、激励、撞击宝宝的心灵。

    在这些美丽事物、美丽人性面前,妈妈赞叹几句“大自然真美啊!青青的山、绿绿的树”、“这位小

    男孩坐下来的时候垫了张纸,很懂得爱惜自己的衣服”,有助于教会宝宝什么是美。当宝宝不乱扔纸屑的

    时候,妈妈可以说:“我家宝宝懂得保持房间整洁了!是个爱美的宝宝!”这样,逐渐地,宝宝就有了美的

    具体观念,渐渐地就能够以内心积淀的美的知识、美的标准、美的观念,去评价、衡量、判断客观事物的

    美和丑。

    常识17

    抢来的饭香

    有一位妈妈这样描述自己的儿子抢别人的饭吃的情景:

    娘俩晚上遛弯回到楼下,看见邻家的哥哥正在楼下摆着桌子吃晚饭,皮皮跑到桌前,扒着桌子,抻着

    脖子,眼巴巴地看着盘子。

    哥哥说:“来,给你一口!”皮皮张嘴就迅速吃完了,接着又眼巴巴看着。哥哥说:“还吃吗?”皮皮

    说:“吃!”哥哥接着又给了好几口。

    楼下乘凉的大人都看着乐,问皮皮:“皮皮,哥哥给你的什么啊?”皮皮说:“蘑菇!”哥哥又夹起一块

    土豆给皮皮,皮皮看看,说:“不吃!”隔了一会儿,皮皮说:“8块了,还有2块就10块啦!”楼下人听了哈

    哈大笑:“这小子,心里还挺有数的!”

    哥哥又给了两块蘑菇。皮皮指着盘子里一个大块的蘑菇说:“要那个大的!”天哪!妈妈实在丢不起脸

    了,强行把皮皮拽回了家。

    妈妈们在为皮皮的纯真发笑之余,也会不禁深思:宝宝为什么喜欢吃别人家的饭呢?

    宝宝的占有欲

    像案例中皮皮的情况,可能是皮皮对哥哥家的饭菜比较好奇,吃了一口,觉得很好吃,同时又受到了

    周围人的响应,就更来了兴致。宝宝天性喜欢热闹,喜欢被人关注,这个时候,他们会有一种展现了自我

    的成就感,难怪吃起来没完了!

    在日常生活中,宝宝常常“抢别人家饭吃”,觉得“别人家玩具好玩”、“别人家的板凳舒服”,总

    之,别人的就是好的。

    遇到这种情况,有的妈妈会觉得自己的孩子没有出息,给自己丢脸了。其实妈妈大可不必这么想,0

    ~3岁的宝宝的占有欲和好奇欲都很强,凡是他得不到的,不能轻易拥有的东西,没有接触过的新鲜东

    西,他都感到好奇,他都想办法去尝试。

    当家里的东西,宝宝已经觉得没有新鲜感的时候,别人家的东西就成了“香饽饽”。有的妈妈常常好

    奇,自己家的食品都是高档的,宝宝连碰都不碰,到了别人家,那些从小超市买的小吃,宝宝都抢着吃。

    宝宝这样,一方面与新鲜感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家里的物品供得太足,不吃这个就换别的,家长还得

    弯着腰,好话说着、笑脸赔着,宝宝当然不急着吃。而在别人家,几个宝宝抢,宝宝会有一种危机意识,激发起了宝宝与生俱来的竞争意识,自己不猛吃,就被别的宝宝抢走了,所以会抢着吃。

    宝宝都恋群,当宝宝多的时候,会形成一个氛围,无论是玩耍的氛围还是吃饭的氛围,对宝宝来讲都

    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激起了宝宝玩的兴趣、吃的兴趣,宝宝抢也就不足为怪了。

    培养宝宝的交换意识

    宝宝喜欢别人家的东西,只是一个成长阶段的事情,大部分宝宝随着自我意识的完全建立,都会分清

    你的、我的,对别人家的东西都会有一定的界定。不过,妈妈还是可以利用这个特殊的成长阶段,培养宝

    宝一些规矩。

    1.征询别人意见

    当宝宝去了别人家,对别人家的食品、玩具等有占有欲望的时候,妈妈可以教宝宝先征询一下别人的

    意见。比如,“你问问阿姨,你吃了,他家人够吃吗”或“你问问哥哥,让你玩吗”。

    妈妈这样引导宝宝,就是要宝宝懂得在交往中要考虑别人的感受,要宝宝思考自己吃了别人还吃吗、自己玩了别人还玩吗?而通过什么渠道了解别人是不是吃、是不是玩呢?那就是通过询问的方式征得别人同

    意。

    要宝宝征询别人的意见,妈妈先要征询宝宝的意见。比如,别人家的宝宝来家里玩,想吃食品、玩玩

    具。妈妈要先问问自己的宝宝“给妹妹吃点吧”、“给妹妹玩玩好吗”,当宝宝感受到自己被尊重的时

    候,就会去尊重别人。

    当宝宝向别人征求意见的时候,妈妈一定要耐心地教宝宝说:“你要问问小朋友,我可以玩一下你的

    玩具吗?如果小朋友同意了,你要说谢谢。”

    当小朋友要求玩宝宝的玩具时,妈妈可以说:“让小朋友玩一下吧,他的玩具也会给你玩的。”如果

    遇到宝宝实在不愿意让别人玩的物品,妈妈可以说:“如果你真的不愿意给小朋友玩,你就要礼貌地说,对不起,我现在要自己玩,不想给你玩。”

    这样引导宝宝,不但认可了宝宝对物品的所有权,更是告诉宝宝,每个人都可以有礼貌地拒绝他人,他可以,别人也可以。

    2.交换的方式

    当妈妈引导宝宝向别人征求意见的时候,如果遭到了对方的拒绝,宝宝一定很不开心。这个时候,妈

    妈不妨引导宝宝和对方交换。

    妈妈可以对宝宝说:“你想玩人家的橡皮泥,那么就用你的花皮球交换玩吧!”这个时候,宝宝可能会

    不愿意交换,妈妈可以这样开导宝宝:“你不舍得给人家玩,人家怎么舍得给你玩呢?”如果对方不愿意交

    换,妈妈可以这样对宝宝说:“人家不愿意交换,你就自己玩自己的吧!”

    在引导宝宝与其他小朋友交换玩具玩耍的过程中,可以让宝宝分清哪些是自己的玩具,哪些是小朋友

    的玩具。宝宝交换着玩完之后,再拿回属于自己的玩具。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宝宝的物权得到了尊重,而且也让宝宝学会了分享。

    虽然有时候,宝宝对于自己特别钟爱的玩具不太愿意分享和交换,但一次又一次的分享和交换,能够

    让宝宝意识到,分享和交换并不会给自己带来损失,相反还会得到玩耍其他玩具的机会,这种正向的体验

    会不断地刺激宝宝主动分享和交换。

    宝宝与宝宝之间分享玩具或者交换,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宝宝请求对方的同意,宝宝一旦学会了请求对

    方同意,就表明宝宝认可了对方对物品拥有的所有权。这有助于宝宝更全面地看待物权,既尊重他人的物

    权,也发展自我的物权。

    常识18

    宝宝乱撕书

    涟涟妈妈从书店买回一本看图识字,回到家兴冲冲地递给女儿,娘俩正想一起看的时候,电话响了。

    妈妈去接电话,还没走到电话机前,就听咔的一声,一回头,女儿把书皮撕了下来。妈妈气得直想揍女

    儿,可女儿却是一脸的无所谓。

    最令妈妈气愤的是,不管妈妈强调过几次,女儿都是照撕无误,有的时候还一边撕一边笑。妈妈纳

    闷,女儿是不是不喜欢读书,这样的孩子将来怎么可能爱学习啊!

    宝宝不懂书的重要

    宝宝撕书,与宝宝是否喜欢读书没有关系,这一点妈妈尽管放心。不要因为宝宝撕了书,就觉得他将

    来会是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这两者之间没有一丁点的关联性。

    对于3岁以前的宝宝来讲,他们的思维很简单,他们不会想到撕书的动作会导致书被撕碎,撕书只是

    一个他们乐此不疲的动作。这个动作在他们眼里很潇洒,之所以难以阻止他们,除了受到内在生理发展的

    支配外,还因为他们不懂得书被撕碎了就不能用来学习了,更想不到这是一种浪费钱财的行为。

    从六七个月开始,宝宝就进入了手的敏感期,宝宝不断地尝试着做出各种动作,以唤醒身体,手部是

    宝宝最先唤醒的部分。要想发展手部的各种能力,就要支持宝宝手部的各种动作,哪怕是破坏了一些物品

    都不要打击宝宝。

    在宝宝眼里,撕书就是一种学习过程。通过撕书这个动作,宝宝锻炼了左右手的反向运动,以及与视

    觉的协调能力。一遍不成,宝宝会再来一遍,面对不同的纸张,宝宝品味着手指捏纸以及用力的不同感

    觉,并很有成就感,觉得自己竟然能把撕书这件事完成了,这就是宝宝为什么对撕书这件事乐此不疲的原

    因。

    如果妈妈足够细心,在观察宝宝撕书的动作的时候就会发现,宝宝脸上有一种愉悦的表情,而且每次

    的动作都不一样,有的时候眼睛一眨都不眨地、轻轻柔柔地撕开,有的时候一下子非常迅速地就撕开了。

    在完成撕这个动作的时候,宝宝的思维是活动的,他会思考怎么撕的问题。

    中国蒙台梭利学会早教委员会主席王惠文指出,宝宝开始喜欢撕书通常是在9个月大时,这个月龄前

    后,宝宝还没有真正到“早期阅读”的阶段,他们更喜欢学习手眼协调能力。

    妈妈要理解宝宝撕书是一种学习的行为,是成长的需要。为了让宝宝成长得更迅速,妈妈不要斥责宝

    宝,而是要尽可能地鼓励宝宝。比如,为宝宝准备各种各样废弃的纸张,让宝宝充分地完成撕这个动作。

    当宝宝自认为撕够了,会把兴趣点转移到下一个手部动作上,就不会再痴迷撕书这件事了。

    将错就错,促进宝宝成长

    既然撕书在一定程度上是宝宝成长的需要,妈妈怎么做既能不伤害宝宝成长的热情,又不损坏家里的

    书呢?只要妈妈用心思考,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难。

    1.冷静面对“破书”

    当宝宝把书撕破了的时候,妈妈不要斥责宝宝,轻轻捡起被宝宝撕破的书,让宝宝去拿胶水或者胶

    条,和宝宝一起把撕开的书对接起来,粘贴好。

    在粘贴的过程中,宝宝一定会抢过来要自己粘贴,这个时候,妈妈不要担心宝宝弄得乱七八糟,而要

    耐心地教宝宝粘贴的步骤。宝宝体会到粘贴的不容易,在撕书之前就会考虑这个能不能撕。

    每个家庭都会有一定的藏书,这样不但利于个人成长,也利于为孩子营造一个有着书香氛围的家庭环

    境。很多有价值的书被撕掉对于一个爱书人来讲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妈妈可事先告诉宝宝:“书架上的

    书,很重要!宝宝不能撕啊!宝宝长大了会读书,现在宝宝撕掉了,长大了就没有书可读了!”宝宝到了1岁

    的时候,是一个很自我的宝宝,如果宝宝感觉到撕书会伤害到自己的利益,就会比较收敛。

    2.让宝宝撕个够

    有的时候,即便妈妈叮嘱了宝宝不要撕书,宝宝也不一定能控制住自己。妈妈不妨给宝宝准备一个小

    书筐,在里面放进废弃的广告纸、旧报纸什么的。妈妈选择宝宝在场的时候,往里面放书或者纸,这种妈

    妈貌似不经意的行为更能吸引宝宝的注意力,妈妈一离开,宝宝就会赶上去,伸出自己的小手,撕个够。

    当宝宝撕的动作得到充分练习后,他们就会不再撕书了。

    3.和宝宝一起撕书

    如果妈妈参与到宝宝的撕书活动中来,并给这些活动加入一些益智的因素,使得撕书变成一件开发智

    力的活动,妈妈的教子智慧就又提高了一个档次了!

    妈妈见到宝宝开始撕书的时候,可以和宝宝玩一些小游戏。

    妈妈说:“撕书很好玩,是不是?来,妈妈和宝宝一起撕!”妈妈这样说,宝宝一定会高兴得合不拢

    嘴。妈妈拿着一张纸,对宝宝说:“先撕一个大的,然后撕一个小的。”宝宝照着做了后,妈妈再说:“跟

    妈妈学,撕一个圆形。”宝宝撕了一个圆形后,妈妈再说:“再撕一个长方形。”

    以此类推,帮助宝宝撕出一个个图形后,然后再和宝宝一起认一遍撕出的形状,这样,宝宝就知道了

    大小、圆形、方形等。

    撕了一会儿,宝宝撕累了,妈妈可以和宝宝一起找找家里什么东西是方形的、什么东西是圆形的,家

    里的物品中是冰箱大还是洗衣机大。这样,不但开发了宝宝的想象力,也提高了宝宝的判断力,更成功转

    移了宝宝的注意力,是不是让宝宝的生活更加丰富了呢?

    第三章 闹情绪为哪般

    ◎常识19 人小脾气大

    ◎常识20 宝宝何时学规矩

    ◎常识21 宝宝“闹独立”

    ◎常识22 宝宝任性

    ◎常识23 宝宝哭泣,怎么办

    ◎常识24 宝宝强词夺理

    ◎常识25 宝宝不愿意当众表演

    ◎常识26 宝宝高声尖叫

    常识19

    人小脾气大

    军军是个2岁半的宝宝,性子特别急,他想干什么,如果没有马上办到就会大喊大叫。比如,他说要

    喝水,如果妈妈没有立即给他拿,他就会大哭,如果妈妈倒的水太热,他也会急得大喊大叫。

    有一次吃橙子,需要用水果刀切开。妈妈去拿水果刀时,只是洗了一下刀上面的脏东西,军军就把橙

    子摔在了地上。

    妈妈担心,这么小的年纪性子就这么急,长大了还不是个暴脾气,怎么跟周围人相处呢?

    溺爱惹的祸

    宝宝的性格形成与气质类型、环境影响有关。多血质的宝宝天生耐性不够,做事情无计划、无条理、无记忆,冒冒失失,很急躁,养育这类宝宝的时候,妈妈要注意时刻给宝宝“降降火”,让宝宝“等一

    等”,不可以宝宝想怎么样就立即怎么样,那样就等于妈妈认同了宝宝的性格。

    日常生活中,当宝宝提出要求,不是马上完成不可的事情,妈妈都可以和宝宝商量一下。比如,宝宝

    想让妈妈带他出去玩,妈妈正在忙着工作,妈妈可以对宝宝说:“宝宝先自己玩一会儿,等妈妈写完这段

    文章,就带你出去!”

    再如,宝宝想买冰棍吃,但是宝宝当时正在闹肠炎,妈妈就要对宝宝说:“宝宝生病了,不能吃冰棍!

    等病好了才能吃!”如果宝宝听不懂,不管宝宝多么闹腾,妈妈都不要给宝宝买,经历了几次,宝宝就能

    忍耐了。

    妈妈征求宝宝的意见的时候,一定要站在宝宝的立场上,并考虑到自己宝宝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的宝

    宝能等半个小时,妈妈就让宝宝等半个小时;有的宝宝也就只能等10分钟,妈妈就不要超过10分钟。末

    了,妈妈要表扬宝宝,如,“哦,宝宝可真有耐心!等了妈妈半个小时。”“今天宝宝很有耐心!等了妈妈

    10分钟,以后继续努力啊。”

    这样,宝宝逐渐就能明白,妈妈有重要事情做的时候,自己需要等一会儿。妈妈适度地让宝宝等待一

    下,延迟满足宝宝的需要,宝宝就会有耐性了。

    但是,做妈妈的一定要记得,3岁以前,特别是1岁以前,宝宝的生理需要一定要及时满足,否则宝宝

    会对妈妈失去信任感。

    接纳宝宝的情绪

    如果宝宝不是天生比较急躁,那么发脾气可能是由于父母对待宝宝情绪反应的方式不当造成的。有的

    时候,宝宝发脾气是有理由的,比如,遭遇挫折了、被人误解了、受到不公正待遇了等。这个时候宝宝不

    能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会出现急躁、发怒、伤心等消极情绪。

    这个时候,妈妈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如果情绪也很激烈,就先走开一会儿,待情绪平复后再回来面

    对宝宝的情况。妈妈只要陪伴在宝宝身边,一边观察宝宝一边分析情况,听听宝宝怎么说,或者任其发

    泄,宝宝的情绪慢慢就能和缓下来。事后再选择适当的时机,对宝宝说:“你不高兴的时候,跟妈妈说说

    为什么,妈妈会帮你的!发脾气是不正确的做法!”这样当宝宝情绪不好的时候,宝宝首先想到的是控制住

    情绪,然后向妈妈求助。

    当宝宝向妈妈求助的时候,如果真是由于宝宝的能力问题而不能解决,妈妈一定要快速地帮助宝宝,一定不要等到宝宝大哭大闹后才给予关注,这样只会助长宝宝的急躁情绪,也会削减亲子之间建立起来的

    信任。

    有位宝宝想从糖盒里取糖,可是怎么用力也揭不开盒盖,脾气逐渐变得急躁,哼哼唧唧地开始摔打盒

    子。这个时候,妈妈要镇定,不要急躁,要站在宝宝的角度去考虑:宝宝想吃糖,自己又打不开糖盒子,发脾气是有原因的。妈妈可以对宝宝说:“宝宝想吃糖了!可是没有长大,力气不够,打不开糖盒子!不要

    急,妈妈教你!”然后,妈妈就把盖子弄开一些,剩余部分让宝宝自己揭开,宝宝的急躁情绪就会被成功

    打开盒子的激动心情驱赶掉,心情就会好起来。同时,宝宝也明白了自己有的事情做不好,是因为自己年

    龄小的原因,以后就不会因为这个而生气了。

    对于性子急躁的宝宝,父母态度要坚决一点,宝宝有能力完成的事情,就让他自己去完成,宝宝不耐

    烦去做的时候,妈妈可以跟宝宝商量:“妈妈先做一小部分,余下的你来完成,好吗?”如果宝宝还是不同

    意,那么妈妈可以说:“要不你就自己做,你能做到的!”在这种情况下,宝宝一般会选择利于自己的方

    案,问题就解决了。

    常识20

    宝宝何时学规矩

    冰冰1岁半,在妈妈眼里,冰冰就是个不懂规矩的孩子。家里来了客人,妈妈要陪客人聊天,让她关

    掉电视去一边玩,她说什么也不行;妈妈说了一天只能吃一颗巧克力,她偏要吃个够才罢休;妈妈给她准备

    了小勺子,可是她就是要用手抓着吃饭……妈妈强调了好几遍,她就是改不了。

    妈妈觉得,这个孩子很不懂规矩,不知道怎么改变才好?

    宝宝2 岁前,不适宜学规矩

    妈妈们希望自己的宝宝有规矩是正确的。有规矩的宝宝,不但有教养、利于社交,将来走上社会后也

    能自我保护,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强。但是,制定规矩不能太急,否则会影响宝宝主动性的发展。

    李军今年23岁,正是激情澎湃的年龄,可是谈了几个女朋友都分手了,人家女孩嫌他太没主意、心眼

    死板、没闯劲。原来,从婴儿时期妈妈就开始给李军立规矩,不许抠嘴、走路不许低头、说话不许大声,妈妈期待儿子能成为一名彬彬有礼的绅士。虽然妈妈煞费苦心,却培养出了一位“木头人”,就是因为错

    过了宝宝主动性发展的关键期。

    2岁以后,才是宝宝规矩规则的“执行期”,2岁以前的宝宝,没有什么判断力,培养其做事的主动性

    最为关键,妈妈所要做的就是带宝宝全方面地接触世界,让其尽情地施展自己的能力去探索。如果妈妈订

    立了这样那样的规矩,比如吃饭不让宝宝用手抓、玩耍不让宝宝在地上爬、出门不让宝宝捡东西玩、见到

    人要打招呼等,那么就会妨碍宝宝独立地行动、思维,阻碍了宝宝独立性的发展。

    美国儿童行为研究学者罗特鲍姆教授认为,对于1岁的宝宝来说,和他飞速发展的认知能力相比,他

    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就像一直停滞不前。所以,妈妈不要总是在宝宝面前重复一条又一条规矩,讲一个又一

    个道理,那样既打断了宝宝的想法,宝宝也理解不了,搞得自己还焦躁不安,真的是对宝宝的成长一点好

    处都没有。

    有关专家说,宝宝在一岁半以前,虽然能说一些最基本的语言,能听懂一些简单的对话。但是仅凭这

    点语言能力还不能让他与别人正常交流。宝宝只能听懂别人部分语言,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见,这些都

    是宝宝学规矩的障碍。

    还有些规矩是与时间和空间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比如,“你玩到5点就不能玩了!”“那里危险,你不

    能去!”这些语言对宝宝来讲无异于废话,说不说都是一样的。为什么呢?因为,2岁以前的宝宝基本没有

    时间感和空间感。他所要的就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不合心意就会大哭大闹。所以,你还是坚决地以行动

    阻止宝宝,让孩子从行为后果中感受到“规矩”。

    有的时候,宝宝故意去做妈妈不允许的事情,是为了惹妈妈生气。他喜欢看妈妈生气的表情!如果妈

    妈对宝宝置之不理,情况或许会好很多!

    2.5~3 岁,给宝宝立规矩的关键期

    宝宝2岁以后,妈妈就可以给宝宝制定规矩了。定规矩前妈妈一定要分清没规矩和顽皮淘气的界限。

    顽皮淘气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探索行为,而规矩指的是一定的标准、习惯。只要小宝宝的行为,不构成伤

    害、破坏,妈妈就没必要管教,因为宝宝是在体验中成长起来的。

    1.把握好一生的“第一次”

    人的思维过程表明,人在思考问题时容易产生“定式”,即“先入为主”,它使得人们对堪称“第

    一”的事物有着较强的记忆。对3岁前的宝宝来讲,他们的很多第一次很可能是人生的第一次,因而对宝

    宝具有导向的作用。

    例如,当宝宝第一次打碎碗的时候,妈妈要告诉宝宝:“碗很滑,拿的时候,用手抓紧,不要把碗放

    在桌边,容易碰掉!”然后,妈妈和宝宝一起收拾碗的碎片,更能加深宝宝对错误的认识,以后用碗的时

    候就会轻拿轻放。

    2.明确的规则容易记住

    有的妈妈每天都给宝宝制定规则,但是宝宝一样都没记住,原因就在于妈妈说得太笼统,镇不住宝

    宝!比如,有的妈妈经常说:“不要光着脚丫踩在地板上!”“别到处扔东西!”“不要摸插销!”“下次不

    许这样了啊!”这样的话过于模糊,宝宝也不易于理解。

    制订规则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明确告诉孩子哪些不可以做,为什么不可以做,以及如何做等。比

    如,“触摸电器开关和电源插座会有触电的危险,任何时候都不准碰!”“洗衣粉是洗衣服用的,你不能

    玩!”“椅子是用来坐的,不要站到上面!”“你可以玩积木,但是不能扔积木!”

    3岁左右的宝宝,已经有了自我尊重的意识。家长在制定规则的时候要考虑全面,保护孩子的自尊

    心,当孩子遵守了某个规则后,要给予夸奖,以激发孩子的自豪、自尊、自爱心理,使得宝宝沿着安全健

    康的轨道成长。

    妈妈在给宝宝制定规则的时候,态度要亲切,不能摆一副铁面孔,让孩子觉得妈妈是在命令自己,妈

    妈循循善诱的语气会让宝宝觉得妈妈很尊重自己,愿意跟妈妈合作。

    2岁后的宝宝,恰值逆反期,妈妈权威式的教导很可能激发他的逆反心理,故意去挑战妈妈的权威,动不动就说“不”,就更难尽力规矩了。

    3.长辈要做好榜样

    任何一个规矩、一项规则,只有在平等的情况下,才会被人接受、重视。如果有人搞特权,规则本身

    就失去了力量,也算不上规矩了。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榜样对儿童的心灵是一股非常有益的阳光,而这种阳光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

    代的。”妈妈一定要记得,给宝宝订立了规矩,自己也要按着规矩办事,这样宝宝才会觉得公平,才会从

    心理上尊重这个规则。否则的话,不但弱化了规矩在宝宝心中的分量,同时也淡化了宝宝的规矩意识,妈

    妈订立再多的规则都是无效的。

    例如,有一位酒鬼爸爸,每天都喝得醉醺醺的。但是,他经常教导自己的孩子不要喝酒,他觉得是喝

    酒害了自己的一生,他希望宝宝将来有出息,而不是像自己这样,落魄一生。

    儿子每次都乖乖地点头。有一天,爸爸喝完了酒从外面回来,看到儿子正仰着脖子往嘴里倒酒呢!爸

    爸心里一震:儿子的样子像极了自己!儿子是从哪里学的呢?爸爸的心又是一震!他明白了,儿子是跟自己学

    的,而自己是跟爸爸学的!

    宝宝“有样学样”。妈妈要想宝宝学规矩,就要创造一个有规矩的环境,除了自己带头遵守规矩,还

    要号召家人遵守规矩。

    另外,妈妈可以跟宝宝说:“瞧,妈妈用完东西都放到工具箱!宝宝以后也这样啊!”“妈妈开完冰箱

    就关上门!宝宝也要记住。”这样打了“预防针”,宝宝就懂得正确的做法了。

    常识21

    宝宝“闹独立”

    不知不觉间,带宝宝出门不用抱着,也不用车推着了,因为宝宝会走路了,非常愿意自己走。同时,烦恼也来了,宝宝什么都要自己做,不管可行不可行,妈妈说一句,他就大声哭闹。

    妈妈都懵了,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一下子这么不听话了呢?

    第一逆反期

    两三岁的宝宝,当他说“我要自己来”的时候,就表明了他开始拥有自己的意识,意识到自己具有影

    响周围的人和环境的力量———而这是孩子心理发展的第一次飞跃!往往习惯了孩子受自己“摆布”的父

    母,认为孩子是在反叛、对抗。其实,这种抗拒是儿童心理迅速成长的表现,也是他的独立性和自信心发

    展的好时机。

    在2~3岁,宝宝具备了独立行走的能力,思维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语言能力得到了开发,也具备

    了表达自我、探索世界的能力。当宝宝按着自己的意识开始探索世界的行为时,他希望自己的行为得到父

    母的认同,不愿意自己独立的行为受到限制和干涉,否则,他就会寻求自我保护或者“反抗”。

    这个时候,如果妈妈制止,宝宝就会强烈反抗!高声说不!大声哭闹!妈妈不要被他强硬的态度迷惑

    了,认为他想做的事情就是考虑好了的。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在考虑事物的时候,只能考虑一个维度,考虑

    不到后果和动机,没有什么判断力,也没有能力区别对错以及什么是危险的活动,他的想法就是我能够这

    么做我就要这么做!所以,一旦有危险,妈妈就要想办法制止宝宝。

    为了宝宝能够顺利度过这个逆反期,妈妈还是应尽量给宝宝独立的机会,满足宝宝独立的欲望。

    例如,吃饭的时候,妈妈可以跟宝宝说:“宝宝,你分筷子好吗?”宝宝乐颠颠地分好筷子后,妈妈可

    以表扬宝宝几句:“有宝宝帮忙,妈妈可开心了!”去超市的时候,买宝宝的食品,妈妈可以选好几种,然

    后让宝宝来挑选:“宝宝,糖块,你是要大白兔的还是要阿尔卑斯的呢?”宝宝也许分不清哪种更合自己的

    胃口,但是妈妈给了他选择的机会,他想独立做事的愿望得到了满足,他就会感激妈妈。

    但是,光有这些还不够,妈妈还需要掌握更多的方法,以帮助宝宝顺利度过“第一逆反期”。

    尊重宝宝的特殊感受

    逆反是每个宝宝都会经历的过程,妈妈与其与他硬碰硬,不如温柔地、巧妙地、智慧地对待宝宝。

    1.不要侵犯宝宝

    有的时候,宝宝逆反真的是妈妈招惹的。比如,孩子正玩在兴头上,妈妈就打断宝宝,让他跟人打招

    呼或者回家睡觉去,要知道,宝宝的心思正在自己的事情上,此时打断宝宝,宝宝能不反抗吗?

    即使妈妈真有必要打断宝宝,也要好好跟宝宝说:“宝宝,先停一会儿,你最喜欢的阿姨来了,打个

    招呼吧?”这样宝宝就不会觉得父母是在干涉自己,更不会以顶嘴的方式抗议,以示自己的独立性。

    2.微笑效应

    微笑有一种效应,可以感染每个人对你微笑。妈妈如果对宝宝笑笑,鼓励宝宝讲出自己的感受,宝宝

    就不会逆反了。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宝宝语言能力还不是很发达,表述过程难免断断续续,妈妈要耐心点,双眼注视着宝宝,鼓励宝宝讲出来,然后说出宝宝想法的不可行之处,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慢慢地,宝宝也就学会了以心平气和的方式和别人相处,遇到事情先听听别人怎么说,而不是很武断

    地顶撞别人!

    3.把话说到前头

    有的妈妈经常因为宝宝看电视、玩电脑超时,或者经常犯某一种错误而苦恼。既然说服宝宝不容易,那么就在宝宝做这些事情之前跟宝宝说清楚吧。

    例如,“宝宝把第三集看完,就关掉电视,跟妈妈出去散步啊!”“妈妈答应你去林林家玩,不过,妈妈说什么时间回来,你就回来!不许吵闹!”“现在4点半,玩到5点就关掉电脑,开始吃饭啊!”

    孩子同意后,妈妈才能让宝宝做。到点了,要坚决执行约定,即使宝宝苦恼都不要理会宝宝,养成了

    习惯,执行起来就容易了。

    4.以假装忽略的方式搞定宝宝

    宝宝玩起来很投入,忘了时间,忘了睡觉。这个时候,来硬的不好办,妈妈不妨幽默一下,把孩子吸

    引过来。

    例如,晚上,快10点的时候,妈妈要给凡凡洗澡,可是他玩小汽车着迷了,说什么也不肯。妈妈过

    来,对宝宝说:“你自己玩吧,我给小汽车洗个澡去!洗好了,小汽车好睡大觉了!”凡凡见妈妈拿着小汽

    车要进洗澡间,赶紧追过来说:“我洗,我洗,我也要洗!”

    小宝宝都有一种想被重视的心理,当妈妈重视别的物品的时候,他是非常不愿意的,就会以向妈妈妥

    协的方式赢得妈妈的注意。

    5.利用宝宝的逆反心理

    既然宝宝逆反,妈妈就从反面给出建议,为了表现自己的独立,宝宝就会选择反面的反面———正面

    了。

    例如,每次吃苹果,妈妈说给灿灿削皮,她都强烈反对,然后一边吃,一边吐皮,弄得到处都是。一

    天,一家人吃苹果。妈妈给灿灿拿苹果的时候说:“我和你爸爸的要削皮,你的不用削皮,然后自己啃

    皮,是不?”灿灿想了想,说:“我的你也削了吧。”

    这个时期宝宝的心理发展是要向人们展示自己的独立,他会通过各种方式来表现。如果妈妈先征求他

    的意见,说出妈妈不赞成的做法,他一般会反过来,选择妈妈赞成的做法。

    常识22

    宝宝任性

    朗朗是一名2岁的小男孩,活泼可爱,就是太任性,都要把妈妈愁死了。昨天,妈妈带他去商场,见

    了什么吃的就要买什么,不给买就哭闹,买了就要拆开包装,妈妈让他等回家再吃都不行,最可气的是真

    的拆开了,他就不吃了。

    一天去姨妈家做客,他在早晨非吵着要吃油焖大虾,妈妈说中午再吃,他不干,妈妈说了他几句,他

    生气地把桌子上的蛋糕、牛奶、鸡蛋全部扔到了地上,搞得妈妈非常没面子。

    妈妈担心,孩子这么任性,长大之后必然性格霸道、固执,难以与人相处,到时还不成了“孤家寡

    人”啊?

    任性是一种心理需求

    生活中,像案例中朗朗这样的任性宝宝还有很多,要引导这样的宝宝有个好性格,先要搞清宝宝怎么

    会任性。

    所谓任性,就是任着自己主观的性情和喜好去做事,或对个人的需求和愿望毫不克制,全然不理会他

    人的感受。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指出,幼儿随着生理上的不断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

    不管这些事物对自己是否有益或适宜,他们都会凭借自身的兴趣和情绪参与其中,这就是所谓的“任

    性”。因此,幼儿任性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

    宝宝2岁左右的时候,参与意识、自主意识大大增强,什么事情他们都要动手试试,自己作出决定。

    而这个时期的宝宝,分辨是非的能力、思维模式、自我控制能力、做事情的道德底线都没有建立起来,有

    了想法就要去实现,不会考虑可行不可行,被阻止的时候,他们会很烦躁,表现出强烈的反抗情绪。

    这种情况下,妈妈往往觉得宝宝很烦,有的甚至对宝宝大打出手,却没有想到这就是这个时期宝宝容

    易出现的情绪反应,是每位宝宝都会有的独立倾向,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发展现象。如果妈妈认为宝宝不听

    话,以训斥、打骂等方式回应宝宝,会使得宝宝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受挫,会导致宝宝产生逆反心理,以执拗来对抗父母的粗暴,助长其任性行为。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任性的性格特征。

    宝宝性格任性除了自身的生理特征外,还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很大关系。

    现在的父母大都很娇惯宝宝,无节制、无原则地对宝宝有求必应,生怕照顾不周宝宝受委屈,宝宝早

    从父母诚惶诚恐的表情中读出了志在必得,于是更加得寸进尺地大哭大喊,不达目的不罢休。一些祖辈喂

    养的宝宝,情况更加糟糕,简直是要星星不给月亮,宝宝就更加任性。

    有的妈妈也知道,宝宝任性的时候,要跟宝宝讲道理,纠正宝宝的错误做法,可实际上却做不到。一

    是没有耐心;二是不舍得宝宝哭喊。

    试着让宝宝懂事

    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杜布森博士指出,父母在管教任性宝宝的时候,一定要尊重他们,态度要温

    柔,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告诉他们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妈妈要学会从宝宝的角度来看问题,设身处地地体

    会宝宝的想法和感受,用正确的办法化解孩子的任性行为。

    1.耐心跟宝宝讲道理

    有的时候,妈妈耐心地跟宝宝讲道理,宝宝倒是很通情达理的。

    燕燕吃过晚饭喜欢在楼下玩,每天妈妈都要陪她玩一会儿。一天,妈妈有一篇加急的稿子要写,当燕

    燕吵着要下去的时候,妈妈很严肃地对燕燕说:“妈妈有一篇加急稿子要写,今天不下去了。你自己在房

    间里玩滑板吧!”燕燕虽然不情愿,但还是懂事地说:“明天,咱们再出去玩,是不?”妈妈开心地夸奖了

    一下女儿,就去忙自己的事情了。

    如果妈妈耐心跟宝宝讲道理,不但能减少任性行为的发生,还能提高宝宝明辨是非的能力。如果宝宝

    不同意,妈妈绝不可以妥协。这样,宝宝才会明白妈妈有事的时候是不能陪自己玩的这个道理,懂了这个

    规矩,就不会任性地和妈妈纠缠。

    2.想办法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宝宝对同一事物的兴趣持续的时间不长,注意力很快会被其他的新鲜事物吸引。因此,爸爸妈妈如果

    能抓住宝宝的这一心理特点,以更加有趣的事情吸引宝宝,就能够救自己脱离困境。

    苏苏最喜欢妈妈的化妆盒了,一看到就吵着要玩,拿着粉饼乱扑,口红乱抹,弄得都不成样子。一

    天,苏苏又吵着要玩。妈妈说:“宝宝,用妈妈的手机给奶奶打个电话,问奶奶哪天来,妈妈带苏苏去接

    站!”苏苏嗒嗒嗒地就去拿手机了。

    当宝宝有吵闹的趋向时,妈妈就要开动脑筋了,赶紧想出一个点子,把宝宝的注意力吸引走,可以采

    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用别的有趣的事情或者玩具来吸引宝宝,终止宝宝的任性行为。

    3.接纳负面情绪,与宝宝共情

    当宝宝因任性而哭闹时,妈妈不要觉得宝宝这是咎由自取,是不听话应该受到的惩罚,要以接纳的态

    度对待宝宝。妈妈可以默默地陪伴在宝宝身边,轻声对宝宝说:“妈妈知道你很难过!过一会儿就好

    了!”妈妈可以拥抱一下宝宝、亲亲宝宝的额头。

    当宝宝情绪慢慢恢复后,妈妈可以跟宝宝聊聊,告诉宝宝,该做的事情妈妈一定会答应,不该做的事

    情妈妈不答应是为了宝宝好。

    4.沉默,不唠叨

    宝宝有任性行为的时候,妈妈唠唠叨叨,起不到任何作用。妈妈可以采用冷处理的方法,先跟宝宝说

    清楚不允许宝宝这样做的道理,然后就去做自己的事情,宝宝爱做什么做什么。

    妈妈一定要记得,只要拒绝1次,说理1次,决不重复、唠叨。这样更有威慑力,可以让宝宝感觉到父

    母态度很坚决,没有回旋的余地。下次,宝宝就不会这样自讨没趣了。

    常识23

    宝宝哭泣,怎么办

    出生不久的宝宝,哭泣是表达自己想法的最佳方式。当宝宝哭泣的时候,有的妈妈很烦,觉得这个孩

    子很磨人,有的妈妈则默不作声,该干什么干什么,他们觉得宝宝哭哭就好了,如果一哭就过去哄,容易

    把宝宝惯出毛病。

    妈妈这么做,能止住宝宝的哭泣吗?

    通过哭声了解宝宝需求

    妈妈这么做是不正确的。宝宝出生后,只要没有学会说话,有什么需要,就会用哭声表达,妈妈学着

    识别宝宝的哭声,才能了解宝宝的意图。

    比如,宝宝一个人在房间里害怕的时候,他就会竭尽全力地哭泣,声音高亢而尖利。这个时候,如果

    妈妈不管宝宝,一定会在宝宝心中留下恐惧的印痕。妈妈要赶紧过去抱住宝宝,如果房间较黑,就打开房

    间的灯。然后把宝宝抱在怀里,和宝宝脸贴脸,安慰宝宝:“不怕,妈妈在家里,宝宝不怕!”

    受到惊吓后,妈妈可以持续几天和宝宝保持亲密的关系,因为受到较严重惊吓的宝宝,可能好几天都

    处于恐惧中,而且到那个环境到那个时间就哭闹。所以到了那个时间,妈妈就要陪伴宝宝,或者不在那个

    环境待着,就能避免宝宝以后哭闹。

    有的妈妈宝宝一大哭,她就慌神了,表现为语言错乱、神情惊慌,把宝宝抱在怀里不停地摇摆,这样

    做有可能强化宝宝的恐惧心理,所以,妈妈还是尽量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弱化宝宝的恐惧情绪。

    终止无谓的哭闹

    1.尽早回应宝宝

    不管宝宝因为什么哭泣,即使妈妈在和别人讨论很重要的事情,妈妈都要一听到哭声就赶过来,因为

    在刚开始想哭时,得到妈妈的回应是最容易避免或终止无谓的哭闹的。

    如果妈妈没有及时回应,反倒让宝宝有了感到委屈的理由,本来想撒娇讨好妈妈,妈妈没有理会,就

    哭得更厉害了。

    宝宝养成了一定的吃奶习惯后,妈妈要到点就给宝宝喂奶。等到宝宝饿得直哭,将奶头往他嘴里塞,不但不利于孩子呼吸,也容易发生窒息,对消化系统也不好。当宝宝哭起来的时候,妈妈最好马上抱起宝

    宝,第一时间用语言安慰宝宝:“宝宝饿了,在喊妈妈呢,妈妈马上就喂奶。”从这样的话语里,宝宝读

    出了重视,就不会有被怠慢的感觉了。

    宝宝从睡眠中醒来的时候,是需要看到妈妈的。做妈妈的,心细一点,多关注孩子每个时间段的睡眠

    持续时间,估计宝宝该醒来的时候,就陪伴在宝宝身边。等宝宝睁开眼的时候,看到了妈妈的笑脸、喜欢

    的玩具,宝宝就会觉得很满足。

    2.尿了,不斥责

    当宝宝哭声不是很大,节奏表现得比较缓慢,还有扭动身体的动作,可能是宝宝尿尿了。这个时候,妈妈要及时走上去给宝宝换尿布。

    有的妈妈一边换尿布一边叨咕:“又尿了!一天尿了多少次!”换尿布的时候,还顺手拍了孩子一巴

    掌。这种无端的指责会让宝宝不知所措,感觉自己是不是做错事了。为了取悦妈妈,以后尿湿了可能都不

    敢哭了。

    有的妈妈觉得晚一会儿换没什么,于是干完手上的活才去管宝宝,这样宝宝会因为妈妈是不是爱自己

    而焦虑,长期得不到及时关注,会导致宝宝心理冷漠,缺乏对世界的信任感,长大后容易发生心理问题。

    所以,当妈妈为宝宝换尿布的时候,最好夸奖宝宝几句“宝宝真聪明,会告诉妈妈尿尿了”、“以

    后,尿尿了就哭啊!一哭,妈妈就过来给宝宝换”!一边换一边抚摸宝宝的身体,亲吻宝宝,会让宝宝受到

    鼓舞,以后尿湿了,就会及时哭喊提醒妈妈。

    3.不要被宝宝要挟住

    稍大一些的宝宝,就会使诈了。不高兴了,有什么不满意了,他就会哭泣,以获得妈妈的同情。

    比如,宝宝想吃糖了,妈妈觉得宝宝吃得太多了,就不想给宝宝。这个时候,宝宝可能会哭泣、叫喊

    什么的。妈妈当然不能看着孩子哭,先跟宝宝表明立场:“妈妈很爱你!但是今天你已经吃了一块糖了,如

    果再吃会嗓子痛的。哭也没用!”然后就想办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带孩子出去玩、给孩子吃些水

    果、和孩子做做游戏什么的。

    遇到这种情况,妈妈一定要注意,表明了立场就不要妥协,否则哭泣会成为孩子要挟父母的武器!养

    成这样的坏习惯,会给你带来很多尴尬的瞬间!

    常识24

    宝宝强词夺理

    晚饭后,果果在小区里骑小自行车,妈妈担心他碰着乘凉的人,要求他在小范围内骑,可还是不小心

    倒在一位爷爷的脚边上。妈妈拉起果果说:“快向爷爷说对不起!”谁知儿子大声说:“谁让他不注意点,在我后面走啊!”

    妈妈惊讶得张大了嘴巴,3岁的儿子竟然学会了强词夺理!这以后哪还管得了啊?

    强词夺理是学来的

    宝宝强词夺理,大都是学来的。跟谁学的呢?父母、家庭、小伙伴,都是宝宝“强词夺理”的学习范

    本。

    1.父母

    想一想,你有没有在宝宝面前表现出强词夺理的样子啊?如果有过,那么宝宝看在眼里,就记在了心

    上,甚至觉得强词夺理的样子很酷,然后就寻找机会表演一番。

    举个简单的例子。爸爸感冒了,需要戒烟。但是他忍不住,于是拿起一支烟偷偷抽了起来。妈妈看到

    了,教训爸爸没出息。爸爸强词夺理:“谁让你不把烟收好,我看到了,能不想抽吗?”

    宝宝咳嗽了,医生不让吃糖。但是他忍不住,偷偷拿出一颗糖放进了嘴里。妈妈看到了,教训宝宝不

    听话。宝宝说:“谁让你不把糖收好,我看到了,就想吃啊!”

    看看吧,这就是榜样的力量。父母强词夺理,立竿见影,宝宝也能很快学会找借口。为什么呢?在宝

    宝眼里,强词夺理的态度很酷,而且能够得到好处,学起来就快了。时间一长,宝宝很可能养成刁蛮、不

    讲道理的不良习气。

    生活中,有的妈妈很主观,不经宝宝同意,就私自动宝宝的东西,搞得宝宝心里很郁闷。但是碍于妈

    妈的权威,又不敢公开反抗,于是就想方设法寻找不可以的理由,如果说不过妈妈,他们就耍赖、强词夺

    理。

    所以,妈妈在做决定之前,还是先征求宝宝的意见吧。这样,即使宝宝后来不愿意了,因为是他事先

    同意的,也没有理由反悔、狡辩。

    2.祖辈

    在当下,很多宝宝都处在父辈和祖辈的双重照顾下,这样虽然减轻了双方的养育负担,但是处理不

    好,也会出现问题。

    比如,年轻的爸爸妈妈往往对宝宝比较严厉,犯了错误的时候,宝宝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向爷爷奶奶求

    助,爷爷奶奶一般比较疼爱宝宝,就会为宝宝说情:“他还是个孩子,懂得什么呀,大了就知道了。”这

    样,宝宝会更加任意妄为,做错了事,轻则以自己还小为借口搪塞大人,重了就搬出爷爷奶奶来压服爸爸

    妈妈。

    更有甚者,爷爷奶奶由于疼爱宝宝,出了问题不在宝宝身上找原因,而是胡乱怪罪,宝宝摔了磕了就

    打墙骂地,宝宝喝水呛着了就骂杯子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5245KB,1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