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3303
爱是什么: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找到你的爱.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2月21日
第1页
第8页
第20页
第29页
第33页
第496页

    参见附件(1554KB,504页)。

     爱是什么是作家芭芭拉博士写的关于寻找爱的书籍,主要讲述了怎样正确的付出自己的爱,获得他人的爱,理智对待爱,学会接受自己和认可他人等等内容。

    爱是什么内容简介

    我们都渴望生活在爱中。我们希望自己拥有爱,能够给予别人爱,而且能够得到他人的爱,在认可与肯定中幸福地生活。 知名积极心理学家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数十年来一直致力于积极情绪方面的研究,她发现,积极情绪(包括喜悦、快乐、感激等)在一天之中会短暂出现,但它们的力量是巨大的,能够激发出强有力的正能量。基于此,作者提炼出有关人类至关重要的情感——“爱”的前沿理论,帮助我们从全新的角度理解什么是爱,以及如何运用爱的力量。 芭芭拉博士认为,爱关乎我们的身心健康,爱也是让我们与他人产生情感共鸣的钥匙。首先,我们需要剥离一些错误的观念,比如,“爱是独自占有的、爱是永恒的、爱是无条件的”——这些深植于人们脑海中的观念大都只是美好的愿望。实际上,爱触及的范围远比我们想像的范围要广,爱有时效性,也不是无条件的,更不是恒久不变的。爱是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微小情感联结与积极共鸣;爱包括爱情、亲情、友情,还包括爱自己、爱他人、爱所有人。芭芭拉博士进一步指出,爱虽然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但我们也可以通过后天的练习有意识地提升爱的能力。同时,她介绍了多种爱的练习法,帮助我们加深对爱的认知,提升爱自己、爱他人乃至爱所有人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改进自己的健康状况、人际关系,拥有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

    爱是什么作者信息

    芭芭拉博士是社会心理学、情绪科学以及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数十年来,她一直致力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并被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称为“积极心理学领域的天才”。她连续16年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资助,并于2000年获得美国心理学会首届坦普尔顿积极心理学奖;于2008年获得美国实验社会心理学会职业轨迹奖;于2013年获得国际积极心理学协会授予的克里斯托弗·彼得森金奖。

    爱是什么章节预览

    第一部分爱是什么

    第1章爱是一种渴望

    第2章爱是一种联结

    第3章爱是一个整体

    第4章爱是一个连锁反应

    第二部分爱的方法

    第5章 爱是一种感觉

    第6章爱是一种技能

    第7章爱要付出真心

    第8章爱是一种博爱

    第9章爱是一种体验

    爱是什么: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找到你的爱截图

    爱是什么

    [美]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 著

    萧潇 译

    中信出版集团目录

    封面

    扉页

    目录

    第一部分 爱是什么

    第1章 爱是一种渴望

    第2章 爱是一种联结

    第3章 爱是一个整体

    第4章 爱是一个连锁反应第二部分 爱的方法

    第5章 爱是一种感觉

    第6章 爱是一种技能

    第7章 爱要付出真心

    第8章 爱是一种博爱

    第9章 爱是一种体验

    致谢

    版权页致亲爱的你,以及与你产生爱的共鸣的人第一部分 爱是什么

    第1章 爱是一种渴望

    因纽特人赋予了雪52个名字,因

    为雪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对爱,我

    们亦应如此。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渴望。你了解这种感觉。它是当

    你感到有重要的东西正从生命中消逝时的那种痛;它是在你内心深处

    对“更多”的那种渴求——更多意义、更多联结、更多能量……更多的东

    西。渴望就是在你与不安、孤寂、愁

    闷妥协的前一刻涌遍你全身的那种感

    觉。

    这样的渴望不只是一种心理状

    态,更是一种深层次的生理上的感

    觉。你的身体迫切渴望着尚未获得的

    重要养分,但你却不知道这种养分具

    体是什么。有时,你投身于工作、热

    衷于闲谈、沉迷于电视、耽溺于游

    戏,让自己麻痹渴望的痛。但更多时

    候,种种用来填补空虚之痛的做法不过是分散注意力的权宜之计。渴望不

    会被削弱。它如影随形,对你纠缠不

    休,更凸显了那些权宜之计的“魅

    力”。能够分散注意力的做法比比皆

    是——灌下两三杯酒,发上一通短信

    和微博,蜷在沙发里狂按遥控器。

    [最新电子书免费分享社群,群主V信

    876679910 添加备注电子书]

    很有可能,你并不是为了果腹而

    发愁。可以直接饮用的净水从水龙头

    里源源不断流出,空气很清新,而且

    你也居有定所……这些基本需求早已

    得到满足。现在,你渴望的远非物质

    层面的东西。你渴望的是爱。无论你单身与

    否,无论你大多数时间独自一人还是

    身处喧闹,爱都是你体内每一个细胞

    渴求的重要养分——与其他生命之间

    充满正能量的联结。

    事实证明,爱就像让植物茁壮生

    长的阳光、沃土与水一样,滋养着你

    的身体。你体验到的爱越多,你就越

    能够敞开心胸、不断成长,并且更智

    慧、更专注、更坚韧、更高效、更快

    乐、更健康。你会越来越成熟,越来

    越能够发现、感受、感恩你与其他人

    之间不可思议的联结,这种联结将你

    深深嵌入生命宏大的篇章之中。你的身体生来可以从空气中获取

    氧气,从摄入的食物里吸收营养,也

    生来具有爱的能力。爱就像在极度疲

    惫时做一次深呼吸,或者在口干舌燥

    时吃一个橘子。它不仅能带给我们绝

    妙之感,更赋予我们生命,是我们获

    取能量、维持生存、保持健康的必要

    源泉。

    我把爱比作氧气和食物。这不只

    是充满诗意的比喻,我谈论的是科

    学:这门新科学首次揭示了什么是

    爱,以及缺乏爱会令人类身体内部的

    生物化学物质发生怎样的重要改变,而这些物质又会如何改变脱氧核糖核酸(DNA)在细胞中的表现。你今天

    体验或未体验到的爱,很可能会在下

    一季、下一年,改变那些影响你身体

    健康、活力和整体状况的细胞。由

    此,爱的供给与洁净的空气和富有营

    养的食物一样,能够决定你生命的长

    度以及生命的质量。

    你以为的爱并不是真正的爱

    想要充分地了解爱这门新科学的

    内涵,你需要暂且退后一步,与此前

    所了解的“爱”保持距离。忘掉你通常在广播中听到的以身体欲望为中心

    的“爱”。放下你所谓家庭本应给予你

    的“爱”——如果在你眼中,即使家人

    的行为让你感到不舒服,或是他们的

    冷漠让你心生寒意,你也必须无条件

    地去爱他们。我甚至还要请你暂时不

    要把爱看作一种特殊的纽带或关系

    ——无论对方是你的爱人、配偶,还

    是灵魂伴侣。如果你认为爱是由婚姻

    或其他保证忠诚的仪式所衍生的某种

    义务、承诺或誓约,那么请准备好迎

    接180度的思想大逆转:我需要你远

    离所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对“爱”做一

    次全面的思维升级。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让你从你的身体角度

    出发,来看待爱。

    如果现在有个记者或是某个喜欢

    刨根问底的人询问你对于爱的看法,你的答案很可能掺杂了大家共有的文

    化认知,以及你从以往的经历中获得

    的深层体会。不管你的答案听上去多

    么令人信服,我敢打赌,你的身体对

    爱自有其定义方式,而且是相当不同

    的方式。这就是本书的主题。爱不是

    性欲,不是血缘至亲,也不是某种特

    殊的纽带、承诺或誓言。当然,爱与

    这些重要的概念都密切相关,但我认

    为,所有这些概念都不能像你的身体一样捕捉到爱的真正内涵。

    我在本书中谈到的对爱的看法和

    视角,需要你的思维进行一种翻天覆

    地的改变,需要你远离一直以来持有

    的关于爱的理念。现在,你需要全面

    升级对于爱的看法。爱不属于关系范

    畴,甚至也不是某种自然存在的事

    物,可以任由你“坠入”,或者在若干

    年以后又“走出”。虽然将爱视为某

    种“特殊纽带”的观念是一种谬论,但

    它仍被大众普遍接受。这样的纽带可

    以持续多年——通过适当的承诺与努

    力,甚至可以延续一生。可以肯定的

    是,至少与他人建立一次这样的亲密关系,对于你的健康与幸福都至关重

    要。即便如此,这样的特殊纽带以及

    人们通常围绕其而做出的承诺或立下

    的誓言,也应被视为爱的产物——很

    多微乎其微的爱的瞬间衍生出来的结

    果;你在其中获得的是爱的激励而不

    是爱本身。如果把爱和亲密关系等同

    起来,爱会显得令人困惑——时而美

    妙甘甜,时而伤人至深;时而让你对

    未来有美好的憧憬,时而让你觉得自

    己缺点多多而在它面前羞愧难当,或

    因为自己过去的行为而感到内疚不

    已。如果把对爱的理解限定在关系或

    承诺上,爱就会复杂得让人手足无措——各种情绪、期待与不安交织在一

    起。然而,如果转向从身体出发去看

    待爱,你就能够在混沌中辟出一条清

    晰的小路,让它指引你过上更好的生

    活。

    还有几点我必须说明。你需要从

    自己最珍视的有关爱的信念中将自己

    剥离出去,比如“爱是独自占有、历

    久弥新、无条件的”等信念。这些深

    植于人们脑海中的信念更多时候只是

    美好的愿望,而不属于现实的生活。

    这些信念只会让你陷入“尚未遇到人

    生真爱”的白日梦境。正如你的身体

    对爱的定义,爱不是独自占有,不是为了灵魂伴侣、小圈子、亲人或所谓

    心爱的人而留存的东西。爱能触及的

    范围,远比我们通常被哄骗着相信的

    范围要广。爱也有时效性,它持续的

    时间比我们想象的要短得多。你会看

    到,爱无法持久不变,甚至飘忽易

    逝。不过,从好的方面来看,爱是永

    远可以更新循环的。最具挑战性的观

    点可能是:爱并不是无条件的。世上

    没有无条件的、无缘无故的爱。你会

    发现,要获得身体所渴求的爱,需要

    遵循各种先决条件。一旦了解了这些

    先决条件,那么你每一天都能够拥有

    很多次爱的体验。我发现,由于大众对爱已经有太

    多强烈的先入为主的看法,因此我很

    难用术语向他们解释“爱”这个主题。

    很多这样的偏见反映了我们共同的文

    化传承,比如那些大量将爱等同于热

    恋或渴求性爱的歌曲和电影,或是结

    局皆大欢喜的动人故事,甚至是现实

    生活中把爱作为某种独一无二的联结

    与承诺来加以庆祝的结婚仪式。另外

    一些有关爱的观念则纯属个人感受,反映了个体独特的生活经历、人际交

    往间的喜与悲、经历的或尚未经历的

    亲密关系。如果不加思考,这些偏见

    会将对于爱的严肃学术讨论引向歧途,甚至可能会阻碍你以新的视角理

    解爱的全部内涵。

    用爱获得积极情绪的力量

    我的研究方法包括若干新的科学

    理论,同时关注精神与实践层面。这

    一方法不仅向千年以前以狩猎为生的

    先祖寻根探源,还探寻了千百年来尚

    未发掘的爱与成长的潜力,以及为爱

    创造适宜条件的能力,以期培养现代

    人以及我们的后人在爱与成长方面的

    认知能力。我对于爱的研究基于情绪科学。

    在过去的20多年里,我一直致力于研

    究积极情绪——喜悦、乐趣、感激、希望等令人身心愉悦的情绪状态。奇

    怪的是,一天之中,我们会经历数十

    次这类情绪转变,并且时而发生在独

    处之时,时而出现于与他人相处之

    时。

    我发现,即便此类积极情绪出现

    的时间很短,而且几乎难以察觉,它

    们也能够激发出我们生命中强有力的

    正能量。在这些积极情绪的作用下,我们的眼界会更加开阔。简单来说,眼界开阔就能让我们看到更多,视野更广。有了这种暂时性的眼界拓宽,我们会变得更加灵活、更加包容,也

    更具创造性。久而久之,我们会变得

    更加敏锐、机智。原因在于,随着时

    间的推移,这些积极情绪的点滴积累

    最终会重塑你的生活,使其更加美

    好,而你也会变得更加博学、更加坚

    韧、更易融入社会、身心更健康。事

    实上,科学研究表明,积极情绪能够

    让你的人生螺旋式上升,帮助你沿着

    成长的自有轨道不断前进,成长为更

    好的自己。

    有关积极情绪的两大核心事实

    ——它们能够令你心胸开阔,使你成长为更好的自己——是我关于积极情

    绪“拓展–构建理论”的两个定位点,已在我的第一本书《积极情绪的力

    量》(Positivity)中多次谈及。那本

    书展示了如何利用积极情绪战胜消极

    情绪,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激情。

    “积极”一词的意义深远广泛。我

    选用这个词概括所有积极的情绪,同

    时也有所侧重。“积极”一词也涵盖了

    促进积极情绪生根、发芽、开花、结

    果(心率减慢、思维拓展、面部表情

    变得轻松与友善等)的心理条件,甚

    至包括了积极情绪的作用,比如积极

    情绪对我们的人际关系、性格特质、身体健康和心灵成长所产生的重要影

    响。我猜想你会觉得我的定义过于宽

    泛,但我已经看到了使用“积极”这一

    包容性词语的真正价值。这个词语统

    领着一个包含爱和其他积极情绪的更

    全面的积极体系。积极情绪就是一个

    又一个微小的发动机,推动着错综复

    杂、震荡不断的积极体系的运行,也

    推动了其他零件的运转。然而,当我

    从这一众所周知的微观视点中退后一

    步,检视围绕着积极情绪运转的更大

    体系时,我看到了积极情绪如何将我

    们纳入生命、纳入与其他人相互联结

    的社会结构中,如何协调我们在变化的环境中成长与振作的方式。我需要

    一个能够涵盖这一更广阔体系的新词

    汇,于是我选择了“积极”。

    关于这个更加全面的积极体系如

    何能更精准地定义“爱”,我将在第2

    章中予以详细描述。与其他所有的积

    极情绪一样,爱也遵循着“拓展–构

    建”的逻辑:虽然你与他人之间产生

    的感情联结转瞬即逝,但这种联结能

    够拓展你的思想意识,有助于在你的

    人生中产生持久且有益的改变。

    你所渴求的爱恰恰就在这些短暂

    的感情联结中。在我们共同的文化词汇中,还有其他一些概念与“爱”这个

    词语相伴相生——耗费心神的渴望、独占一切的欲望、对忠诚的承诺、无

    条件的信任。我们最好将这些概念看

    作围绕爱的更大的积极体系中的关键

    因素。实际上,随着爱的不断累积,每一个因素都会逐渐增强:当你与某

    个人真正地心灵相通,你会更信任这

    个人,你们的关系和对彼此的忠诚度

    都会加深,你会希望与对方分享更多

    美妙的瞬间。然而,这只是故事的一

    面,同时,因果之箭也会射向另一个

    方向:更大的积极体系之内的这些因

    素——渴望、欲望、承诺或信任,同时也在触发爱。简单来说,如果一个

    人有强烈的渴望或欲望,或者坚固的

    承诺或信任,就更易于与另一个人心

    灵相通。因此,这些因素既是爱的成

    因,也是爱的结果。它们维持着复杂

    多变的积极体系的运转,而这个积极

    体系又铸造了你与家庭、朋友、社群

    之间无法言明的联结。爱,为这个体

    系提供着源源不断的能量,促使其运

    转。

    但事情远不只如此简单,所以爱

    也会让我们感到迷惑。除了迷

    惑,“爱”这个词通常还附着于这个体

    系的很多不同部分。因此,如果你对一个人说“我爱你”,这句话很可能包

    含着一系列不同的概念,当然,这些

    概念彼此之间也是紧密关联的。比

    如:你想表达的“爱”可能是你期待两

    个人共同度过的时光。或者,你想表

    达的爱是对他的信任,同时也努力做

    到对其忠诚。又或者,你向某人坦承

    你的爱,只是想将这一特殊关系提升

    到你人生中格外重要的位置,希望或

    者确保将这个人置于内心最深处最重

    要的位置。不过最经常的情况是,你

    在说“我爱你”的时候,实际上想要表

    达出上述的所有内涵。从现实的角度

    出发,上述做法当然没有错;而且,我在没有发现任何益处的情况下,也

    绝不会要求你升级自己对爱的看法。

    我们在第2章对“爱”这个概念抽丝剥

    茧之后,你就会从身体感知的角度来

    理解爱的概念。至于现在,知道这样

    一个事实就已足够——即便你对于爱

    有各种各样的想法,你的身体对于爱

    却只有一种定义:“爱就是你与另外

    一个人之间那种温暖与情感联结的微

    小瞬间。”

    不过,我想要强调的是,爱并不

    只是你不时体会到的众多积极情绪中

    的一员。爱超越了喜悦、乐趣、感

    激、希望;爱具有特殊的地位,我称其为“至高无上的情感”。首先,喜

    悦、乐趣、感激、希望或是其他积极

    情绪,在我们与他人心灵相通的瞬

    间,都可以转换成为爱。但是,仅仅

    把爱视为共有的积极情绪并不足够。

    尽管所有的积极情绪都能产生良好的

    影响,但毕竟不是所有的积极情绪都

    能开拓思维;而爱的积极影响则要深

    远得多,而且可能呈指数级扩张。爱

    是人类至高无上的情感,令我们充分

    体会活着的意义,感受到作为人类的

    价值所在。它是有助于人类繁衍生

    息、健康幸福的最重要的情感体验。

    我有关爱的研究方法也是独辟蹊径,跨越了情绪科学与关系科学的领

    域。我从关系科学中吸取了思想,即

    爱能将人们拖出我执的茧壳,与他人

    协作。爱,让你带着关爱之心、关切

    之情、同情之意,真正地、全面地看

    待另一个人。在每一个爱意萌生的时

    刻,你真诚地关注着另一个人,单纯

    地为他(她)着想。这种感情是双向

    的、相互的。你可以体会到,当爱意

    萌生时,对方也会真心实意地为你着

    想——他(她)心中真的有你。关系

    学家们将这种相互间的关切归结为亲

    密关系的永久性特质之一,而我则将

    相互间的关切视为随着环境和情绪的改变而起落的暂时性状态。

    坦白说,一次愉快的偶然事件让

    我对爱有了全新的看法。8年前,我

    当时正全身心投入情绪科学的研究

    中,不断验证我的“拓展–构建”理论

    的种种假设。我的主要目标是找到一

    种办法,用以探测出积极情绪累积的

    长期效果。我想知道,累积的积极情

    绪是否能像我的理论所预测的那样建

    构人们的智慧与能力,让他们的生活

    变得更加美好。为了找到支持因果定

    论的有力论据,我需要一个缜密的随

    机性实验,并将积极情绪每日增强的

    实验组与另外一个没有此类情绪体验的对照组进行比较。棘手的问题是,实验该如何进行?我和其他科学家用

    于测试积极情绪短期影响的实验室方

    法——音乐、电影片段、动画片、作

    为意外惊喜的糖果等——对此都没有

    效果,因为人类具有适应性,即便是

    最强烈的情绪刺激,假以时日也会像

    年深日久的墙纸一样,发黄褪色。在

    寻求可行性干预的道路上经历了若干

    次失败之后,我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

    参与了一个跨学科研讨项目。在此过

    程中,我第一次接触到了一种古老的

    思维训练方式,它在巴利语中被称

    为“慈”[1]

    ,在梵语中被称为“导师”(ma?tre),通常翻译为“慈悲”,或者简单地称为“慈”。我的脑海中突

    然灵光乍现:这种已经过千年锤炼的

    古老方法可以帮助我检验我的理论。

    也许,慈爱(慈悲的表现之一)的方

    法正是我寻觅多时的干预方式。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和学生们

    共同设计了一个缜密的随机性实验,用来测试通过慈爱冥想的方法来激发

    积极情绪的效果。实验对象是一些身

    心健康、没有特定信仰取向的成年职

    场人士。实验成果显而易见。当人们

    接触到全新的冥想方法,学习到如何

    平心静气、拓展慈爱的能力,他们就会发生从内到外的彻底转变,体会到

    更多的爱,变得更专注、更平静,拥

    有更多喜悦和更多乐趣。实验结果证

    明,受试者的每种积极情绪都有所增

    强。虽然他们通常独自进行自我冥

    想,但他们的积极情绪却在与他人的

    交流中(也就是在冥想之外的过程

    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激发。此外,他们的生活品质也呈上升态势。在冥

    想练习中逐渐学到的仁慈之心让他们

    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更加亲近。随后的

    实验进一步证实,正是这些与他人更

    亲近的关系对受试者的身体和健康产

    生了最积极的影响。我们也发现,增强人际关系的其他方法,同样能够增

    强人们对爱的体验,并对人的身心健

    康产生相似的改善作用。我将在本书

    第二部分与大家分享这些内容。

    这些发现促使我重新看待爱。整

    体来讲,这些发现告诉我,当我们学

    习那些有助于与他人产生亲密关系的

    方法时,我们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动态

    环境。此处,对于爱的讨论由混乱走

    向清晰。长期以来引发无数猜想、激

    动、迷惑、误解的谜团,终于在实

    用、有据的方法前止步,由此我们能

    够享受到更加美妙的生活。现在我们

    知道,充足的爱可以影响人们的成长与改变,让我们更健康、更坚韧。通

    过追踪你体内改变你为人处世方式的

    复杂的生物反应链,我们也开始了解

    爱的运行原理:你的改变也会引起周

    围其他人的变化。科学不仅揭开了爱

    的神秘面纱,而且有力地促使你关注

    爱本身。我会慢慢告诉你爱的滋养力

    和治愈力是如何深植于你的身体之

    内、融入你与他人的关系之中的。爱

    的生物学有着足以令人心生敬畏的复

    杂性。

    在你升级有关爱的看法时,你会

    更加珍视爱,还会发现爱在你的生活

    中值得拥有更重要的位置。我的博士生拉娜·卡塔里诺(Lahnna Catalino)

    和我一起检视了“积极性优先”的效

    果,该词意指给予积极情绪体验更多

    的关注。你是否信任积极情绪?是否

    趋向于拥有积极情绪?是否努力寻求

    积极情绪并予以珍视?你在选择下一

    步的行动时是会运用预期良好感觉作

    为验证标准,还是会把良好的感觉看

    作细碎、飘忽或微不足道的琐事,将

    其抛在一边?我们发现,你在学习优

    先考虑爱和其他积极情绪的过程中将

    受益良多。更加深入地理解爱,可以

    令你成长得更快。遵循我在本书第二

    部分中列出的指导原则,你会化茧成蝶。

    这就是我写作本书的原因所在。

    了解爱的原理会令我们的生活大不相

    同。爱,能够帮助你优先考虑与他人

    分享积极情绪,增强你对人性的信

    心。有了书中关于爱的内在原理的更

    深层知识,你就能够更有效地进入这

    一超凡的状态,体会这一状态所固有

    的美好。科学并非只能给你一块软木

    板,让你将一只毫无生气的花蝴蝶标

    本钉在上面;科学还能为你的生活增

    添光彩,为你描绘一张多彩的多维路

    线图,让你展开更具活力的生命旅

    程。这趟旅程中没有妄想、误导、谬论。依循着这张路线图,你就能沿着

    一条康庄大道走向真实的未来。同

    时,你生命中的那只花蝴蝶也会展开

    双翅,自由飞舞。

    你需要更多爱的练习

    爱到底是什么?爱的表象下藏有

    什么玄机?爱能创造什么?我们该如

    何创造更多爱的机会?有关爱的新科

    学解决了上述所有问题,并且升级了

    对于爱的认知。在本书第2章中,我

    会详尽检视身体对于爱的定义标准,描绘爱产生的必要前提条件。本书第

    3章则揭示了隐藏在我们身体内的爱

    的生物学基础,由此你会对爱对于身

    体健康的重要性有更深入的理解。在

    第4章中,我阐述了爱对身体健康的

    诸多益处。

    本书的第二部分告诉我们如何做

    出改变。长久以来,你都对擅长建立

    真诚、坦率关系的人羡慕不已——这

    些人看起来如此敏锐、机智,具有超

    强的适应力并且慷慨大方。长久以

    来,你幻想着“长大成人”能够赋予你

    这种敏锐与机智。然而年龄——从人

    呱呱落地即已开始计数的年龄——并不是一个人成熟或智慧的象征。在第

    5章至第9章中,我会给出明确的指

    导,教你如何更频繁、更有效地播下

    爱的种子,如何为自己并且为他人播

    下爱的种子。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

    阻,无论你健康与否,你都能成为爱

    的播种者。之后你会发现,爱不是无

    从预测、不可捉摸的。若加以练习,你也能够驾轻就熟地激发出爱的力

    量。爱,会成为一种可以循环利用的

    资源,供你随时取用,为你和周围人

    补充幸福的养分。

    爱,是至高无上的情感。它在生

    活中的出现或缺席,都会影响到我们的感、思、行、变。它在我们的身体

    和思维中不断出现,将我们紧紧纳入

    社会结构之中。当你拥有爱的体验

    (与他人真正在心灵、思想、灵魂上

    相通),你就能发现生活中更多的可

    能性,向你所重视的关系注入更多的

    活力,踏上更健康、更幸福、更智慧

    的人生路。

    [1]慈,metta,佛教用语。——译者注第2章 爱是一种联结

    爱,如昙花一现,然时常绽放。

    ——弗朗索瓦·德·拉罗什富科

    在食杂店买完东西结账时,你和

    收银员因为购物筐中一个笑脸模样的

    西红柿而会心一笑。

    去信箱取信时,你也许碰巧遇上

    久未见面的邻居,于是停下脚步,打

    算和他聊上两句。很快,你发现你们

    已经在热切地分享着彼此都感兴趣的事情。

    在公司,你和同事共同努力获得

    了成功,于是你们相互拥抱,击掌庆

    祝。

    晨跑时,你向身边的跑步者微笑

    示意,默默地祝福他们一天顺利。

    长途旅行归来,你紧紧地拥抱你

    的家人。

    用爱激发心有灵犀的积极共

    鸣首先,爱是一种情感,一种让身

    心和谐的短暂状态。爱与其他情感一

    样,是一种微妙且多变的力量。谈到

    积极情绪,爱带给你的内在感觉,从

    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愉悦感——就像是

    在炎热的天气里口渴难耐时,喝下一

    大杯清凉的白开水。然而,爱不只是

    让你感觉良好而已。每一个爱的微小

    瞬间都会像其他积极情绪一样,真正

    地改变你的心态和思想,拓展你对于

    周围环境的认知,甚至包括自我的存

    在感。你和“非你”(其他人、身外之

    物)不再界限分明,而是彼此融合。

    沉浸在爱中,你与他人就不再是毫无关系的个体;实际上,这时你会获得

    真正理解他人的能力。爱,甚至可以

    让你拥有一种与人联结、与人合一的

    感觉,以及一种让你进入更高境界的

    超凡感觉。

    然后,一如愤怒、喜悦、悲伤等

    情绪,这种超凡的、拓展的感觉会慢

    慢消失。不管这种体验多么美妙,爱

    的感觉都会转瞬即逝。没有一种情绪

    可以持久不变,即便是令人愉悦的情

    绪也不例外。当然,你可以巧妙地让

    短暂的爱多停留些许时间,也可以在

    日后的交往中重拾爱的感觉。但度量

    爱的最佳时间单位是秒与分,而非月或年。爱,是你敞开心扉的珍贵一

    瞬,而不是左手无名指上那枚贵重的

    戒指。[最新电子书免费分享社群,群主V信 876679910 添加备注电子

    书]

    我在此谈论的爱也远非狭义的专

    属之爱,不同于你对配偶或爱人的爱

    情,甚至超越了你对子女、父母、挚

    友的爱。爱可以延伸到比我们通常能

    够接受的范围更广的空间。实际上,一个人无论年轻或年老、热情奔放或

    矜持内敛、单身一人或成家立业,他

    都不想被排除在爱的范围之外。毕

    竟,是爱激活了你与飞机上邻座陌生人之间的无言的纽带,你会向他敞开

    心扉,认真倾听对方所言;当你们四

    目相对,你们能够真正地懂得对方,且怀着尊重之情,彼此欣赏。此时,我想起了20世纪60年代路易斯·阿姆

    斯特朗以忧伤的唱腔演绎的流行全球

    的抒情曲《美妙世界》(What

    aWonderful World):“我看见朋友们

    握手问好,他们在说‘我爱你’。”

    也许与直觉相反,爱比你想象的

    更具普遍性,爱就是联结。爱,是你

    在凝视婴儿双眸或与挚友拥别时,内

    心被牵动的强烈感觉;爱,是当你与

    一群陌生人一起观看海龟孵化龟卵时,从心底涌上的宠爱之情;爱,是

    在足球场上随众人欢呼时对共同热爱

    的球队的支持之情。我想与你分享的

    有关爱的新理念是:当两个人或者更

    多人(即便是陌生人)之间因为某种

    共同的积极情绪(无论温和或强烈)

    而产生了情感上的联结时,爱就会如

    鲜花般绽放。

    简单地说,当以下3个紧密相连

    的条件同时发生,就会产生爱:其

    一,你和他人之间具有某种或多种共

    同的积极情绪;其二,你与这个人的

    生物化学反应以及行为动作产生了同

    步效应;其三,你们两人之间具有映射性动机,彼此在意对方,相互关

    注。

    我将这3个条件同时发生的情况

    称为“积极共鸣”。每当人与人之间发

    生情感关系的时刻到来(同时具有共

    同的积极情绪、生物行为同步、相互

    关注等),人们之间就会产生令人振

    奋的积极共鸣。这种情感联结是短暂

    的,断开在所难免——这是情绪的正

    常表现。在短暂的情感联结断开之

    前,积极能量能够循环往复、自我维

    持,甚至逐渐增强。

    我把积极共鸣比作镜子。这一比喻应该说恰如其分,因为在发生积极

    共鸣的瞬间,就其本身的定义来说,包括3个不同层面一定程度的镜像反

    映:你与另外一个人彼此都表现出积

    极情绪,“模仿”对方的姿态与生物化

    学反应,反映出相互关心的冲动。因

    此,在产生积极共鸣的时刻,彼此在

    某种程度上成为对方的映像。当然,照镜子的时候,我们在镜中只能看到

    自己。试想,你面前的镜子中映射的

    是另外一个人。在积极共鸣产生之

    前,你们两人互不相干,只是感受自

    己的情绪,忙于自己的事情,遵从自

    己的意愿。但是,在心灵相通的一瞬,你们的感觉、行为和意愿产生了

    共鸣。仅仅是那么一瞬,你们不再只

    是自己。这样的一瞬非同寻常,在对

    自身状态的镜像反射与拓展中,你发

    现了更多的信息。一种强有力的能量

    反复穿梭在你们之间,就像是电荷一

    样。

    普通的积极情绪不会产生如此奇

    妙的共鸣,不会在你身上出现映像。

    虽然其他积极情绪的力量同样可以拓

    展思维、激励成长,让你更加睿智、更加灵活,但只有爱才能够在人与人

    之间产生如此深刻的共鸣。因为在爱

    的瞬间,你内在的积极性——你的温暖与坦诚和另一个人的温暖与坦诚相

    互激荡。由于同步的生物化学变化,这种共同的积极情绪会更加明显。你

    们的身体会同时感受到相同的变化,你们会对彼此表现出关注,比如微

    笑、靠近、做出充满关切的语言或非

    语言表达。这是振奋人心的有力瞬

    间。你的身体生来可以驾驭这种爱的

    力量,并从中汲取生存的动力。理解

    他人、产生共鸣的能力,在很大程度

    上取决于拥有持续不断的积极共鸣,智慧、灵性和健康的获得也遵从此

    道。

    奇怪的是,受西方文化熏陶成长的人大多视情绪为私人问题,并将其

    囿于个人范畴之内,深陷其中。他们

    在谈论情绪时所使用的所有格单数形

    式,暴露了西方人的这一特性。西方

    人普遍会说“我的担忧”“他的愤

    怒”“她的兴趣”。依此逻辑,爱似乎

    只能属于感受到这种情绪的某一个

    人。以积极共鸣来定义爱,是对这一

    观点的挑战。爱,在两个人或者更多

    人之间、在人与人的交往之中传播、往复,因此,爱是将这些人联结在一

    起的纽带,尽管这种联结不过是昙花

    一现。在第3章中,你会看到爱的生

    物学原理。爱可以改变你体内与脑中的隐性活动,同时触发另一个人体内

    与脑中相同的隐性活动。与其他积极

    情绪相比,爱的独特点在于它一定是

    属于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的共同情

    感。它产生于人与人的联结之中,超

    越了个人的界限,在人与人之间传

    递,甚至能够让社交网络热闹无比,或是唤起一群人的热情。

    积极共鸣不是随意产生的。它需

    要源自特殊思维与行动的特定条件。

    爱有其先决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安全

    感。如果你感到周围存在威胁或危

    险,你就不大可能会感受到爱。毕

    竟,人类的大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不断进化的结果之一便是对威胁异常

    敏感。我们体内与生俱来的威胁探测

    系统甚至在我们的意识感受不到的情

    况下仍默默地工作。即使你正专注于

    谈话或倾心享受在树林中奔跑,你还

    是能够立即发现在路上爬行的蛇。虽

    然真正能够称得上威胁的情况少之又

    少,可并非每个人都能以这样的视角

    看待世界。忍受着焦虑、抑郁、孤独

    或毫无自尊心之苦的人总是对威胁过

    度敏感。很不幸,这样的过度敏感状

    态会阻碍积极情绪与积极共鸣的产

    生。缺乏安全感是产生爱的第一大障

    碍。用有爱的微笑感染他人

    爱的第二个先决条件是联结,那

    种与另外一个人之间短暂的感官联

    结。与所爱的人分隔两地,你肯定会

    想方设法地与对方保持联系。你打电

    话、发电邮、写短信、登录社交网

    站,而这样做也是很重要的。然而,你的身体毕竟是几千年以来自然选择

    的产物,它不会仅仅满足于“无语”或

    是“大笑”等网络表情所传递的抽象的

    远距离之爱。你的身体渴望得到更

    多。当两个人或者多个人“同步”(行

    动如一、步调一致)的时候,他们就

    会产生合一感。你与陌生人或是终身

    伴侣之间,都会产生这种共鸣。当你

    与另外一个人之间产生了积极共鸣,你们就会彼此模仿对方的姿态与动

    作,甚至可以默契地说出对方还没有

    说完的话。此时,你们就产生了合一

    感。当你与其他人有了特别的共鸣,即便对方只是你刚刚相识的人,你们

    两人也已经处在同一生物波长上。你

    的身体与大脑会有同步的生理反应,你和对方的动作也会相互呼应。

    真正的联结也是爱的先决条件之一,因此我们才会说世上没有无条件

    的爱。真正的联结不是抽象的,也不

    是间接的。它必须实实在在地存在、发生,有血有肉地展开;它需要身体

    之间真真正正的感觉,哪怕是短暂

    的,甚至转瞬即逝的。科学家认为感

    官联结的主要模式应是眼神的交流。

    其他形式的实时感官交流,无论是身

    体的接触、声音的交流或对彼此身体

    姿态和动作的模仿,也能够在人们之

    间产生联结,有时甚至可以代替眼神

    交流。不过,眼神交流可能是触发联

    结与合一的最强力量。

    微笑也许是情绪表情中最引人注意的。如果微笑突然从某人的脸上消

    失,那一定会引起你的注意。这也有

    可能是一件好事,因为微笑包含着太

    多含义。比如,你会好奇为什么新同

    事突然冲你微笑?她的微笑是真诚的

    还是扬扬自得的?是友善的还是沉浸

    于自我世界的?她的微笑是出于对你

    真切的关心还是基本的礼貌?研究人

    类面部表情的世界顶级科学家保罗·

    埃克曼认为,人类的微笑大约有50

    种。鉴于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

    么任何一个微笑都可有诸多解释。此

    外,不同类型的微笑——友好的、愉

    快的、盛气凌人的,甚至皮笑肉不笑的微笑之间的差别微乎其微。埃克曼

    等科学家可以通过审慎的形式推理探

    查到这些微妙的差异——最常用的方

    法是借助慢动作视频;而没有经过特

    殊训练的你只能自己主观地判断同事

    为什么微笑。但如果你知晓如何辨识

    微表情,那么它也可以成为你直觉与

    智慧的强大来源。眼神交流已经被证

    明至关重要。新的科学证据表明,如

    果你与同事间缺乏眼神交流,你就很

    难判断同事微笑背后的真实情感或意

    图。

    眼神交流是打开觉知之门的钥

    匙。当你与面带微笑的同事四目相对时,她的微笑触发了你大脑回路中的

    活动,由此,你的大脑、脸部和身体

    会模仿你从对方那里接收到的情绪。

    通过这种快速的、下意识的模仿,你

    可以更多地了解对方微笑背后的感

    受。有了这种具象化的感觉以及从你

    体内生发的信息,你会变得更加睿

    智。比如,你能够更准确地辨别他人

    出乎意料的微笑背后的意图;你会变

    得更适应环境,也不再轻易受骗;你

    凭直觉就能发现同事微笑所表达的情

    感——她不是在表达友好之情,只是

    幸灾乐祸而已,她也没有想跟你交流

    的意思,只是在沾沾自喜。就算认清了并非所有微笑都是真诚的,有些微

    笑甚至是为了利用你或控制你,你也

    不必因此而愤世嫉俗。就像我们可以

    本能地区分有营养的食物和腐败的食

    物一样,你也可以靠直觉区分真诚微

    笑的人与虚伪微笑的人。

    一旦和他人有了眼神交流,你就

    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揣测,以此指导

    你的思考和接下来的行动。如果你们

    没有眼神交流,你就会夸大或忽视他

    人微笑的友好程度,从而更有可能产

    生误解、伤心或被人利用,同时,你

    还会错过许多体验令人振奋的爱的机

    会。如果你可以通过眼神交流从那些出于礼貌的微笑,或是别有用心、故

    意吸引你注意的微笑中,甄别出真

    诚、亲切的微笑,那么爱就是不盲目

    的。

    然而,即使你和周围人的心中都

    充满了积极情绪,也未必能够产生真

    正的联结。比如,当你看电影时,你

    和电影院中的其他人都受到电影传递

    的积极情绪的感染;当你聆听演讲

    时,你和邻座的人都为同样的新思想

    而欢欣鼓舞;当你看电视上播放的喜

    剧时,你和与你一起观看的家人都为

    剧情而着迷。然而,空洞的眼神交

    流、身体接触、开怀大笑或其他形式的行为同步等,只是类似于发展心理

    学家们所称的“平行游戏”。这些时刻

    无疑让人感觉良好,其间所产生的积

    极情绪给你和其他人带来了拓展和构

    建的诸多益处,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你和其他人仍是各忙各的,毫无交

    流。如果这些情绪不是你与他人之间

    共同分享的体验,就不会产生共鸣或

    回响,因此不可称其为“爱”。爱的关

    键在于人与人之间有某种形式的实际

    联结。

    很明显,通过眼神交流、身体接

    触、对话交谈或其他形式的行为同步

    建立起来的实质性感官联结,其本身并不是爱,其中也不蕴含爱的成分。

    毕竟,即便是牵手,也会变成毫无爱

    意可言的习惯性动作。然而,如果时

    机合适,这些行为全都可以成为飞身

    投入爱的怀抱的跳板。所谓适宜的时

    机,就是产生积极共鸣的瞬间。

    试想我不是在2011年7月的书房

    里独自在电脑上写稿,你也不是多年

    后在地球的某个地方读着我写下的这

    些文字,而是我们正在面对面地坐在

    你家附近的一家咖啡馆里,共同探讨

    书中的这些话题。那么,我们很快就

    能发现彼此都对人性与人类潜力领域

    的最新科学成果感兴趣,并就此展开讨论。虽然我本性不善言谈,但这样

    的谈话很快就会让我活跃起来。我的

    手势和微笑不仅传达了我对这些思想

    的热情,也表达了我对于你提出的严

    谨的问题和例证的欣赏。我跟你步调

    一致、兴趣相投,并积极回应表明我

    们正在高效沟通的所有微妙暗示。

    在我看来,微笑、点头以及其他

    表达积极情绪的肢体动作不仅发生在

    你的身上——当我们四目相对时,所

    有这些肢体语言与积极情绪我也都真

    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在几毫秒之内,我开始与你产生积极共鸣。这样的情

    况发生得越多,我就越能体会你的感受,彼此更加欣赏,思想更加契合。

    在极短时间之内,我的脸上就会流露

    出这些积极情绪,并通过我的声音与

    动作传达出来。我们继续对视,你的

    大脑和身体也会开始出现与我的情绪

    反应类似的一系列变化,由此“平行

    模仿”进程便发生在你的身上,积极

    共鸣就这样在我们之间延展开来。

    随着每一个逝去的瞬间,我们两

    人渐渐有了相同的感受。我们进入同

    步状态,彼此合拍。当我们的思维活

    动与生物化学反应逐渐同步、合一,积极共鸣在我们之间建立起联结。此

    时,我们的心中充满了积极情绪,它们交织于一处,科学家将这种暂时性

    状态称为“主体间性”。你不妨将这一

    过程看作电影《星际迷航》(Star

    Trek)中斯波克博士所说的“心灵融

    合”的简化版。不过,我认为上述两

    种称谓都太过于强调思想性,缺少对

    情感层面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在我

    们的情绪短暂融合的时刻,我们彼此

    间的情感交流是暖心的、开放的、坦

    诚的,我们彼此间有着真挚的理解与

    关心。

    有些人会将发生在我们之间的这

    种共鸣称为“融洽”。然而,我对积极

    共鸣背后隐藏的科学了解得越多,就越感到“融洽”实际是一种误导

    ——“融洽”听上去不过是某种可有可

    无、无关紧要的状态,其存在与否,对你的健康没有丝毫影响。考虑到积

    极共鸣在人类生存中起到的重要作

    用,可以说,积极共鸣是人类生活品

    质提升的保证。因此,我才会把这些

    微小的情感联结称为“爱”,视其为人

    类至高无上的情感。它们是大部分现

    代人都摄取不足的基本养分。

    那么,微笑代表什么?一直以

    来,人们都认为微笑揭示了微笑者的

    内心状态。实际上,当你把微笑看作

    某种面部表情的时候,你就已经在不知不觉间认同了上述观点——你也认

    为特定的面部活动无一例外地表露了

    人类个体不为人所知的情感。与此相

    对的观点则将关注点转移到了微笑的

    接收者身上,认为一个人微笑不是因

    为它表露了微笑者的积极情绪,而是

    因为它能激发微笑接收者的积极情

    绪。最近,科学家对这个另类观点进

    行了进一步的阐述,他们认为微笑能

    帮助我们下意识地理解(或是本能地

    感受到)一个人微笑的真实意图。我

    认为,我们可以将这一论题的关注范

    围加以扩大,不仅要着眼于微笑者或

    微笑接收者,还要将双方之间建立起的联结涵盖在内。发自内心的诚挚微

    笑能够激发两个人之间有力的情感共

    鸣,这样的状态兼具爱的三大特性:

    当下共享的某种积极情绪、行动与生

    物化学反应的同步,以及相互关切。

    简言之,微笑可以让人产生爱,激发

    积极共鸣。

    爱需要联结。也就是说,当你在

    独处的状态下,想起你所爱的人,回

    忆过去曾有的爱的时光,渴望获得更

    多的爱,甚至是进行慈爱冥想练习或

    书写一封字里行间溢满情感的情书

    时,你也不算进入了体验真爱的时

    刻。当然,你在独处时体会到的这些强烈情感至关重要,对于你的健康和

    幸福而言也必不可少;然而,你没有

    与他人共享这些情感,因此缺乏关键

    的、无可辩驳的共鸣实体部分。共鸣

    实体的存在,是爱和积极共鸣的密

    钥。

    现在的问题在于,你并没有用足

    够的时间去与他人建立起这种真正的

    联结。当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与繁

    重的工作迫使人们每天都在匆忙中度

    过,这与情感联结所需的条件背道而

    驰。每天都要完成更多任务的压力让

    人备感紧迫,于是大家都为了维持生

    活而疲于奔命。你随时都在思考下一步的行动:永无穷尽的待办事项清单

    中的下一项是什么?你需要从谁那里

    得到什么?你更多地通过电子邮件、手机短信、朋友圈留言和其他各种不

    需要讲话的方式与他人“交谈”,面对

    面的沟通方式被抛诸脑后。然而,所

    有非面对面的方式都无法满足我们的

    内心对于联结的渴求。爱,需要你全

    身心地投入,也需要你放慢脚步。

    我的小儿子是一个乖孩子,所以

    我和丈夫可以在他醒着的时候就把他

    放在婴儿床上,让他自己安然入睡。

    我们的大儿子则完全不同,我们必须

    把他抱在怀里,哄他睡觉,而且必须是边走边哄。如果我坐在摇椅里抱着

    哄他,他就不肯睡觉。在大儿子出生

    后至少一年的时间里,我和丈夫必须

    抱着他,在小小的育儿室里走来走

    去,每次都要花上半个小时或者更长

    时间才能让他乖乖入睡。小家伙把我

    们夫妻两人训练得相当有经验:我们

    知道必须要在他睡熟之后才可以把他

    放在婴儿床上,否则我们就得再次抱

    起他,在育儿室里踱步很长时间。

    初次为人父母,我和丈夫被养育

    子女的诸多事情搞得手忙脚乱,克服

    睡眠不足的问题根本不值一提,哄儿

    子睡觉慢慢成了令我俩头疼不已的“仪式”。我们都希望能够快点儿逃

    离昏暗的育儿室,以便清洗堆积如山

    的碗碟和衣服、收发电邮、完成手上

    的一些工作,或是干脆直接扑到床上

    倒头大睡。后来,我丈夫偶然发现了

    一个好办法,改变了这一切——他在

    哄儿子睡觉的时候不再神游他处,而

    是试着去享受做个好爸爸的温馨时

    光。他悉心关注儿子的心跳和呼吸,感受怀中这个小家伙的温暖和存在,还有他淡淡的婴儿香。这样一来,我

    丈夫把为人父母必须做的一件琐事变

    成了一个又一个爱的时刻。他把这个

    秘密与我分享之后,我们越来越享受哄儿子睡觉的过程,而且小家伙也能

    更快地入睡。现在回想起来,刚开始

    的时候,我和丈夫在对待哄儿子睡觉

    的问题上,其实是心不在焉的。我确

    信婴儿能够感知父母外在行动与内心

    想法的不一致。在这个例子中,我们

    最初的“行思不一”阻碍了我们享受亲

    子之间积极共鸣的乐趣与益处。

    现在,我的两个儿子分别为12岁

    和9岁,他们的“睡前仪式”也伴随着

    他们的成长有了相应的变化。孩子们

    的学校离我家不到1英里[1]

    ,我和丈

    夫会利用走路送孩子上学的机会多跟

    他们亲近。每天,我们都要快速步行送孩子去上学,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开

    车送他们到学校,但我们都知道步行

    的诸多益处:有益身心,还能保护环

    境。然而,步行的另一个益处——可

    以改善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却

    经常被忽略。步行为我们与孩子之间

    每日需要的情感联结提供了充足的时

    间、真正的陪伴,以及共享的运动。

    当然,如果你心不在焉,脑海里一直

    想着头条新闻、电子邮件、朋友圈留

    言,而不是身边同行的孩子,那么步

    行对于建立父母与子女间的情感联结

    将毫无作用。当你真心享受当下的时

    刻,体会内心的感觉,与其他人产生共鸣,爱才会生发。糟糕的是,如果

    你更在意的是科技、待办事项清单和

    大众媒体,而非日常生活中独特且不

    凡的人类个体,那么你就会错过很多

    爱。

    你的身体知道爱

    随便关注一下世界新闻,你都会

    感到我们比过去更焦虑、更好斗、更

    贪婪,而且我们也被逐年增多的压

    力、超重问题和慢性疾病所困扰。目

    前,美国儿童的预期寿命较其父辈实际上有所降低,这是几个世纪以来第

    一次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不禁想,有

    多少疾病其实源自我们对“我们是

    谁”以及“我们是如何走到这一步

    的”的集体性否认?

    与其他生物一样,我们都是细胞

    的集合体。细胞的构成、运行、生

    长,以及直至我们生命最后一刻方才

    停止的新陈代谢,都反映了我们DNA

    中与生俱来的人类密码。虽然人类是

    独一无二的高智慧动物,但是我们毕

    竟还是动物。我们有时会忘掉这个基

    本事实,沉迷于周围繁荣、喧嚣的世

    界,却忽略了我们的动物本性。你忘记了自己(以及其他人类)是如何走

    到今天的,也忘记了人类作为一个族

    群如何一步步陷入了这个混乱与不堪

    重负的泥淖。我们继承了这个世界,也将把这个世界交给我们的后人。

    [最新电子书免费分享社群,群主V信

    876679910 添加备注电子书]

    人类的细胞发展史也是一部适应

    与变更史。这个适应的过程既快又

    慢。所谓“快”,是指你的行为可以很

    快适应周围不断变化的环境——你会

    远离危险,寻找机会。危险与机会交

    替出现,于是你的身体开始对此有所

    预判。比如,春季是可以光脚走路的大好时节。当你抓住了这个时机,脚

    底就会生出厚厚的老茧,保护你的脚

    不受伤害。同时,由于活动量增加,你会变得苗条,新陈代谢随之加快。

    所谓“慢”,是指引导你对危险、机遇

    做出反应与相应生理调整的智慧历经

    了千年,才在达尔文自然法则精巧的

    雕琢之下慢慢成形。人类的动物先祖

    通过快速反应与行动保存性命。因

    此,恐惧、愤怒、厌恶以及其他消极

    情绪得以代代相传。同时,人类先祖

    的随机行动增强了他们的智慧储备,他们能借此感知潜在威胁,从而得以

    生存下来,并成功地养育后代。因此,爱与其他积极情绪得以世代延

    续。

    人类先祖的“智慧工具包”中有各

    种救命工具。其中,他们反复使用的

    一种工具就是强有力的关系联结。他

    们与对种族生存至关重要的人——伙

    伴、亲属以及社群成员——共同建立

    了这种联结。这些联结对象都是可以

    信任的人,也是具有不可抵挡的吸引

    力的人。没有了联结,远古的人类便

    会早早死去或无法繁衍生息。

    既然联结决定着人类先祖的生与

    死,建立联结的种种机会因此就变得至关重要。这些机会出现在产生联结

    的安全时刻,就像行走会促进老茧的

    生成、提高新陈代谢的水平一样,你

    在联结中对他人产生的良好感觉触发

    了内在的生物化学反应,这些反应又

    重塑了你看待他人的方式,让你觉得

    他人充满魅力。那些受到此种诱惑、反复进入积极共鸣时刻的远古人类由

    此建立起更多的联结。正是因为他们

    的DNA仍然留在你的细胞之中,因此

    才形成了你的智慧。爱,是人类进化

    的产物。从这个角度来看,你就是为

    爱而生的。

    也就是说,你无须经由亲身经历去学习每一种爱。自从呱呱坠地的那

    一刻起,你的身体就已经知道如何寻

    求爱、激发爱,如何从爱中获得快乐

    与支持。你与他人之间短暂却反复出

    现的积极共鸣累积成为各种联结关

    系,它们支撑着你的生命,让你能够

    活在当下,并且阅读我写的这些文

    字。

    人类文化的发展促使你忽视自己

    的动物本质,并远离动物——无论是

    时而快乐玩耍、时而挤作一团安然入

    睡的老鼠幼崽,还是在热带草原上互

    相舔舐的斑马。不过,因触碰和相互

    关心而生发出的原始的、动物之间的爱,仍然留存在你的身上与你的细胞

    里。你对于积极共鸣的渴求来自心底

    深处对爱的渴望,这种渴望在人类身

    上达到了极致。凭借人类独有的交流

    方式,你可以用诗歌安抚爱人,或让

    他陶醉在歌曲与舞蹈的韵律中。与老

    鼠幼崽或斑马相比,你拥有更多可以

    激发联结的资源,但你们对爱的渴求

    是相同的。抱着这种想法,你就能够

    忽略许多争吵、烦恼、贪婪与恐惧,发现并抓住令人兴奋的产生积极共鸣

    的时机。科学研究证明,当你与你的

    身体对爱的定义协调一致时,你体内

    的细胞就会感知到这一信息,保护你免受疾病侵扰,让你更加健康、更有

    活力。

    我们每天面对的世界都是有喜有

    忧的。在大自然的雕琢之下,你的身

    体完全能够应对这个复杂的世界——

    抵御真正的威胁,找到并创造给予你

    爱的滋养的美妙时刻;这样的时刻不

    仅存在于你与你的伴侣和亲人之间,还会发生在你与家庭圈子之外的他人

    之间。毕竟,相比历史上其他任何时

    期而言,目前你所处的社会环境令你

    的基因的存活更多地取决于你能否与

    陌生人分享彼此的爱,共同建立情感

    联结。尽情享受亲密之爱

    “爱是光彩夺目的瑰宝。”这句经

    典名言无比贴切,因为爱可以源自任

    何一种积极情绪——快乐、平静、感

    恩,而且爱的“合作对象”不胜枚举,他们可以是你的姐妹、知己、刚刚出

    生的小宝贝、邻居,甚至是从未谋面

    的陌生人。即便你与另外一个人语言

    不通,你们仍会找到很多相似之处。

    抛开大脑损伤或有精神疾病的人不

    谈,我们大都具有相同的神经系统与

    内分泌系统,这使得积极共鸣的产生

    成为可能。因此,爱在任何人之间都有可能发生。

    在积极共鸣的层面上,爱是相同

    的:无论是发生在你与陌生人或灵魂

    伴侣之间的爱,还是在你与婴儿或好

    友之间的爱,爱与爱之间没有本质区

    别。你与亲密之人之间的爱和你与其

    他人之间的爱,两者明显的区别在于

    频率问题。相处时刻累积得越多,你

    能够感受到积极共鸣的机会也就越

    多。这些机会改变着你:让你与陌生

    人之间不断建立新的联结,把熟人升

    级为朋友,甚至将你最珍视的关系变

    得更亲密。每一个积极共鸣都将你更

    紧密地纳入由社群、关系网与家庭组成的社会结构之中。

    尽管无论爱的对象是谁,积极共

    鸣在联结对象的体内与脑中产生的生

    物性同步都是相似的,但是引发爱的

    微小瞬间的诱因却因和对方亲密与否

    而大相径庭。亲密的标志性特征是相

    互响应,是一种你和你的灵魂伴侣或

    挚友之间彼此理解的感受。这意味着

    你们在交流互动的时候,对彼此的内

    在想法都已透彻了解,由此能够体贴

    周到地为对方着想。亲密是一种让人

    觉得安全、可以抚慰人心的感觉。你

    知道对方真正了解你、欣赏你,因此

    在他面前身心能够彻底放松,解除所有的戒备。你们相互信任,对彼此的

    忠诚也能使这样的信任加深,而且你

    们能对彼此敞开心扉。换作他人,情

    况可能未必如此。

    在亲密的安全感之中,爱会在最

    不经意的时候闪现。十多年前,我和

    家人住在另一个城市。有一天,我和

    丈夫开车去社区附近的一家商店,这

    家商店我之前只去过一两次。我把车

    开到了这家商店的后面,向左转弯,我以为那边是商店的后门,想绕过停

    车场到商店的前门。可那里根本不是

    商店的入口,只是一条很短的石子小

    路,而且前方根本没有路。我把车停下来,看着远处的商店发呆。我肯定

    我只是发了几秒钟的呆而已,但我丈

    夫杰夫觉得很有趣。他打趣道:“你

    在石子路上卡住了?”然后,我们两

    人因为我当时呆滞的反应大笑。从那

    之后,杰夫总是在我对突发情况感到

    不知所措的时候用这句话打趣我。杰

    夫清楚,突发情况会让我像是一只看

    见了车灯的小鹿一样慌乱不已。不

    过,他既没有把这种反应当成我性格

    上的缺陷,也没有为此感到恼火或对

    我横加指责——他把这种情况当成只

    有我们俩才懂的小玩笑,而且就像能

    够“点石成金”的魔法师,他把这种困境变成了表达爱意的微小瞬间。爱,不仅让我快速恢复到正常状态,采取

    了相应的行动,也拉近了我和杰夫之

    间的关系。

    这个例子同时指出了另一个事

    实:只有亲密的人才能与你共享过去

    的经历。2012年年初,我和一个读研

    究生时的同学在参加完某个会议后一

    起乘坐出租车回酒店,这是毕业近10

    年来我们首次见面。虽然多年未见,我们坐上车没过几分钟就开始畅谈,回忆上学时说过的蠢话、做过的蠢

    事。在前往酒店的这段时间里,我们

    仿佛又回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道别时,我们抹去了

    笑出的眼泪,憧憬着再次见面的各种

    情景。

    你的亲密伙伴不仅会与你产生经

    常性的联结,也与你拥有共同的过

    去,让你感到安全、可信、可以对他

    们敞开心扉。你与一个人彼此之间越

    信任、越坦诚相待,就会产生越多的

    情感联结。

    尽情享受天伦之爱

    心底深处的相互理解与关切催生了一个又一个有关爱的微小瞬间,这

    一事实使我们在重视理解与关切的同

    时不禁思考:新生儿是否具有这样的

    能力,也能真正融入爱中?(大多

    数)父母都爱他们的小宝宝,但这些

    初降人世的婴儿是不是也能够真正回

    应父母的爱?新生儿的能力有限,他

    们该如何生成爱所要求的对他人忘我

    的关注?其实,新生儿根本无须费

    力。胎儿期正常发育的新生儿生来便

    渴求与慈爱的成年人产生联结,从而

    面对这个世界。他们寻求着和父母的

    眼神交流、身体接触,甚至在最大限

    度上保持着与成年人的动作同步。我历来是一个经验主义者,因此在大儿

    子出生后几分钟,我便立刻亲身验证

    了上述论断。我把他抱在怀中,我们

    四目相对。我对他吐了吐舌头,小家

    伙很快也做出了与我相同的动作。3

    年后,当小儿子出生时,我再次验

    证,结果相同。这两次母子同步的时

    刻都被我的丈夫拍摄了下来,定格为

    永恒的瞬间。

    用积极共鸣重新定义爱之后,我

    们很容易发现婴儿与积极做出反应的

    看护者之间拥有很多爱的微小瞬间。

    发展学研究显示,婴儿与看护者之间

    的悉心、专注的互动对于正常的人类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将在第3章中看

    到,婴儿与看护者行为同步,其影响

    程度远远甚于可见的行为层面,这种

    同步还能协调生物同步。婴儿依赖于

    积极共鸣,我们成年人也一样。与婴

    儿一样,成年人也需要爱的滋养。积

    极共鸣是生命成长必需的养分。

    那些出于各种原因被剥夺了享有

    积极共鸣机会的婴儿让人心痛。可悲

    的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得到他们

    所需的爱的滋养,有些孩子的基本生

    活得到了保障——有地方住、有东西

    吃、有衣服穿等,但他们却很少有与

    他人分享积极情绪的体验。研究显示,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若缺乏爱,就

    会影响他们各个方面的发育,比如认

    知能力、社交能力、健康状况。一个

    极端的案例是,一群罗马尼亚孤儿在

    年幼时遭受了情感漠视,这在他们的

    一生中投下了深深的阴影,对他们造

    成了严重、普遍的心理影响。即便是

    那些后来由充满爱心的西方家庭领养

    的罗马尼亚孤儿,其成长中出现的问

    题也会持续几十年。然而,更加普遍

    且尖锐的问题是,在普通家庭甚至是

    富裕家庭中出现的无意识情感漠视。

    此类情感漠视的主要根源之一是

    父母的抑郁情绪,约有10%~12%的新生儿妈妈会受到产后抑郁症的困

    扰。其实,这一问题也困扰着初为人

    父者或其他婴儿看护者。抑郁一般被

    视为积极情绪系统紊乱,就像是一块

    扔在微弱火堆上厚重潮湿的毛毯,熄

    灭了积极情绪与积极共鸣的火花,压

    抑了人们的情感体验。你是否体会过

    在牙科诊所拍X线片前穿上铅制防护

    服的感觉?再想象一下你所有的衣服

    都是这种质地,这会让你的行动变得

    多么迟缓不便?当你感到抑郁时,你

    最大的愿望应该就是独自蜷缩在床上

    睡觉。试想,一个人在这样一种情绪

    状态下还要照顾一个新生儿,会发生什么?当然,他们也能够完成换尿

    布、喂水、喂奶这样的基本活动。然

    而,研究显示,处于抑郁状态的婴儿

    看护者无法做到与婴儿的行为同步,抑郁的症状削弱了看护者的肢体语言

    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接受照顾的

    婴儿来说,这样的情绪会直接转换为

    其与看护者之间的行为联系减少、可

    预测性降低。即使婴儿与看护者之间

    产生了情感共鸣,这种共鸣中也不含

    有任何积极性因素,它是消极共鸣,比如愤怒或冷漠等。因此,抑郁不仅

    会阻碍当事人体会、表达积极情绪,同时还会妨碍他与被看护婴儿之间产生情感联结(即便这些婴儿还不会说

    话)。缺乏积极情绪与情感联结这两

    大支撑,你与婴儿都需要的积极共鸣

    根本无从发生。

    发展学家已经充分归纳出了缺乏

    爱对儿童发育的不利影响,比如:长

    期缺乏爱会导致儿童在进入青春期甚

    至在以后更长的时间内,在符号使用

    以及其他形式的认知推理方面存在缺

    陷;缺乏爱的孩子理解能力较差,这

    会严重影响其与他人建立有益的社会

    联系。总体来说,婴儿与看护者之间

    的行为同步为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发

    展搭建了平台,为他们提供了控制和疏导自身情绪、注意力与行为的工

    具,这对于孩子生长发育的各个方面

    都至关重要。

    在充满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与

    他们的看护者之间不断产生积极共

    鸣,这会让他们受益终生;那些转瞬

    即逝的爱的时刻所包含的巨大价值也

    由此显现无遗。虽然你与亲近的人分

    享的充满爱意的瞬间肯定不同于婴儿

    和看护者间的爱,但关于婴儿的研究

    充分显示,爱几乎不需要对他人有深

    入或全面的了解。即便你与某个人没

    有共同的经历,任何一个引发你们积

    极共鸣的瞬间都对你们的健康有益,让你们活力满满。有关成功婚姻的研

    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果夫妻二人经

    常花些时间一起做点儿新鲜事,比如

    徒步、滑雪、跳舞、听音乐会、看演

    出,他们的婚姻会更加美满,共同的

    活动能源源不断地让他们产生积极共

    鸣。不过,亲密和共同的经历并不是

    两人一起远足的必要条件。

    用爱的约定与承诺经营感情

    爱,并非你所想。爱,肯定也非

    我所想。爱,会在两个人或者更多人分享某种积极情绪、发生情感联结的

    时刻迸发出来。比如,我说“我爱我

    丈夫杰夫”,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呢?

    这意味着我曾在18年以前爱上了他。

    因为对他的爱,我改变了自己对婚姻

    的固有看法,走进婚姻生活。我曾认

    为爱应该经久不变、稳如磐石,维系

    着我与杰夫之间的关系。当然,今

    天,我们之间那种经久不变、稳如磐

    石的力量仍在;然而,在升级对爱的

    看法之后,我发现那种有力的联结并

    不是爱本身,而是杰夫与我共同的约

    定——那就是我们二人要对彼此忠诚

    与信任的承诺。这样的约定与承诺铸就了我们之

    间稳定恒久的安全感,让我们可以经

    常耕耘爱的土壤。既然我们已经明确

    了爱是一种积极共鸣,是让杰夫和我

    之间的联结更加健康的丰富情感,那

    么我们就不会再把我们之间的爱视为

    理所当然,觉得那不过是婚姻关系的

    一个属性。这个新观点给了我们启

    示:爱需要我们在每个清晨、午后、傍晚,不断地精心培育。把爱视为积

    极共鸣,会推动我们寻求温暖的拥

    抱,或是分享某个激动人心或略带傻

    气的想法。我们用这些“小动作”播种

    下更多爱的种子,从而滋养我们的身心,也让我们的婚姻关系更加稳固。

    接下来是一个让人很难承认的事

    实:如果我从身体的角度来判断何谓

    爱,那么此时此刻,就在我写下这个

    句子的时候,我并不爱我的丈夫。毕

    竟,只有在我们彼此关注的时候,我

    们之间才会产生积极共鸣。言系永

    驻,爱却倏忽。除非此刻你正依偎着

    某个人,把这些语句大声地读给他

    听,否则你的身体会向你表明,在当

    下,你不爱任何人。当然,你对很多

    人怀有爱意,甚至与某个人有誓约的

    牵绊。你也可能体会到强烈的积极情

    绪,留待日后激发真正的爱。但就当下而言——在你读这句话的此时此

    刻,你的身体并没有感受到爱。

    此外,如你所见,爱臣服于条

    件。如果你没有安全感,或者没有时

    间也没有条件真正地与他人产生情感

    联结,那么精妙的积极共鸣就不会产

    生。除去这些障碍,还有一些更加隐

    蔽的因素也会将你与爱隔绝开来——

    那就是你对“爱”这个词本身的反应。

    尽管你可能已经对积极共鸣这个概念

    着了迷,但若真的付诸实践,你可能

    还是拿不准能不能将这种感觉称为

    爱。你可能还是更愿意把这个感情色

    彩强烈的词汇用来描述那些专属的关系(你与配偶、父母或是子女的关

    系),或者用来描述你在这些专属关

    系中感受到积极共鸣的微小瞬间。我

    对爱的某些描述也许还会让你逡巡不

    前:“我能否把与同事之间发生的积

    极情感联结称为爱?我刚刚与那个陌

    生人相视而笑,那也是

    爱?”用“爱”这个词来描述此类的情

    感联结,会让你觉得尴尬、无法接

    受。你宁愿不用“爱”去定义它们。为

    什么不能说你们“相处融洽”或者“很

    喜欢有彼此相伴”?把这些非专属性

    的情感称作“爱”,真的有益处吗?

    是的,我确实这样认为。相关科学研究发现,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

    野,让我们得以重新看待自己生活的

    世界以及自身的健康、幸福和智慧。

    从新的视角看世界,你会看到不曾见

    过的风景。与同事和陌生人之间再普

    通不过的日常交往,现在则闪耀着光

    芒,从而为你和他人激发情感联结,帮助你们成长并保持健康。你会看到

    爱在整个社交网络中产生的强大连锁

    反应。你会帮助每一个感知到积极共

    鸣的人不断成长,而这些人也会通过

    接触他人,让他人得以提升。这些新

    视角甚至会改变你对亲朋好友间亲密

    关系的看法。现在,你已能够注意到那些擦肩而过却能产生积极共鸣的

    爱,你也深知如何建立情感联结,珍

    视所爱之人。当人们越来越多地面对

    地理空间上的转换,以及由此产生的

    与亲友之间的距离时,将爱与长期关

    系区分开来就显得更重要了。在短暂

    的瞬间爱上更多的人,会给予孤独者

    新的希望。我希望你能够升级对爱的

    定义。

    我并不担心使用“爱”这个字眼所

    面临的阻力,毕竟,字词的选择不是

    问题的关键。重要的是,你在积极共

    鸣发生的时候,能够一眼将其认出,而且能够发现产生此类共鸣的无数机会。通过不断的练习与积累,你能够

    主动出击,寻找积极共鸣。在后面的

    篇幅中,我会用一整章讲述爱的生物

    学,希望你能更深切地理解你的身体

    是多么需要爱、渴望爱,而且我们生

    来就将这种赋予万物生命的联结作为

    食粮。

    [1]1英里≈1.6千米。——译者注第3章 爱是一个整体

    灵魂应该始终整装待发,准备好

    迎接奇妙的历程。

    ——艾米莉·狄金森

    我们轻易地就将“身体”视为一个

    名词、一件事物,在西方文化中更是

    如此。身体具有生命力,不过你对它

    仍然像你对你能看到、触碰到的其他

    实体一样——你通常会用自然特征来

    描述,比如身高、体重、肤色、年龄

    之类。照片可以很好地体现此类特性。当然,5年后再看现在的照片,你会觉得时间流逝得太快。5年后的

    你身体特征可能会有些许改变,比

    如,你可能会矮一些、胖一些,或者

    看上去老一些。不过,想到每天的身

    体状况基本保持不变,你还是会感到

    心安。

    然而,古代东方的哲人提醒我

    们,不变只是一种幻象,是思想玩的

    把戏。变化才是公理,世上唯一不变

    的就是变化本身。这条法则适用于所

    有事物,特别是有生命力的东西。就

    其本质来说,有生命力的东西会随着

    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以适应环境。就像植物从黎明到傍晚一直向着阳光

    的方向,你每一次姿势的改变、每一

    种情绪的变化,甚至是每一次呼吸,都会令你的心理活动有所不同。由此

    看来,你的身体更像一个动词,而非

    名词:它不断变化、传达信息;它产

    生联结又进行建构;它平稳又活跃。

    照片无法抓住这些永不停驻且大部分

    不为人所见的变化的瞬间,你需要影

    像的记录。科学家越来越多地去捕捉

    人类体内发生的各种动态变化。确

    实,科学家需要了解形式与功能、解

    剖学与生理学、名词与动词。然而,当涉及爱这个问题,动词便成为主导。积极共鸣存在于人的行为动作

    中、情绪里、联结内。它就像汹涌的

    海浪,涨潮之后即会退去。你需要有

    一双善于发现这种潮汐变化的眼睛,这样你才能完全领会爱的生物学真

    谛。

    我从神经科学领军人物斯蒂芬·

    波吉斯(Stephen Porges)所说的社会

    参与体系中受到启发,把爱的生物学

    也描述为一种体系,一个由多个关联

    部分构成的整体。你可以把爱或积极

    共鸣看作每日上演的戏剧中较为复

    杂、反复出现的场次之一,这些日常

    上演的戏剧又是你的“生命大戏”的一部分。就像戏剧中的任何一个场次,爱的剧目也有其角色阵容。这里,我

    要特别推出3个生物学的主要角色:

    大脑,催产素(一种在大脑和身体内

    循环的特殊激素),以及迷走神经

    (第十对脑神经,它自脑干深处向下

    延伸至心脏、肺及其他内脏器官)。

    生物学舞台上的其他角色当然也是各

    司其职,不过上述3个角色是爱的生

    物学中最主要的角色。

    虽然这3个主要角色总是站在舞

    台上,但它们只是安静地念诵台词,通常完全处于你的意识之外。在日常

    生活中,这3个生物学角色——大脑、催产素和迷走神经——无时无刻

    不对周围场景的变化做出反应。当你

    与一个又一个人沟通时,上述3个生

    物学角色便会敦促你给予他人更多关

    注,并在可能的时候增强彼此的联

    结。它们悄然塑造了你的动机与行

    为,不过,它们的行动最终会增强你

    的人际关系,将你更紧密地纳入社会

    关系网中。接下来,我会分别阐述这

    3个主要的生物学角色,帮助你看清

    它们各自如何创造和支持你的身体所

    渴求的积极共鸣,正是这些共鸣令你

    的生活变得充满生机。理解与懂得是爱的基础

    当你与另一个人产生真正的联结

    时,爱会在你们之间产生。就在你感

    受到积极共鸣的瞬间,你的大脑与另

    一个人的大脑发生了同步联结。在每

    一个产生爱的瞬间,你们都处于相同

    的波长之上。由于你们的脑电波相互

    呼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们将改变

    对方的想法。

    至少我是这么向你描述的。然

    而,你如何清楚地知道上述情况实实

    在在地发生了?毕竟,你无法看到大脑同步的状况。面对两个正在聊天的

    人,你需要找到某种方式了解他们的

    大脑活动,这样才能判断出他们的大

    脑活动是否真正同步,以及他们是否

    真正合拍。只有通过此类X射线式的

    观察,你才能够判定爱到底是单人行

    动——只存在于感受到爱的个体范围

    之内,还是两人或多人共同谱出的双

    人舞曲或奏鸣曲。这种X射线式的观

    察听上去就像是科幻小说中的情节。

    不过,把科幻小说转变为科学事

    实,正是科学家和工程师最爱做的事

    情。普林斯顿大学神经科学家乌里·

    哈森(Uri Hasson)的突破性研究即为此例。他和自己的工作团队找到了

    对于人们谈话过程中产生的大脑联结

    的多种测量方法。然而,他们也遇到

    了巨大的困难。首先,大脑扫描仪这

    种机器噪声很大,受试者无法进行真

    正意义上的谈话。其次,这些机器价

    格不菲,购买、使用机器的成本都非

    常高。因此,几乎所有的大脑成像研

    究每次都只是扫描一个人的大脑活

    动。借助巧妙的工程学及算术逻辑运

    算,哈森的团队解决了上述两个问

    题。他们发明了一种定制光学话筒,它既能屏蔽掉扫描仪的噪声,又不会

    扰乱研究小组捕捉微弱的脑电波信号。算术逻辑运算的功劳在于通过时

    间上的先后设计,模仿人们自然谈话

    的过程。

    设想一下,上周你被困在了机

    场,你要乘坐的飞往迈阿密的航班延

    误了几个小时。当看书、上网都变得

    十分无聊时,你开始和旁边同样被困

    在机场的乘客闲谈。你的邻座是个活

    泼的年轻女学生,她要回家度假。你

    们愉快地聊了起来,不时有眼神交

    流,彼此相视微笑。你们之间的谈话

    非常自然,就像你们是老朋友一样。

    她开始跟你聊起疯狂的高中毕业舞

    会,还说起一不小心约了两个舞伴的细节。在潜水一整天之后,她只剩下

    5分钟的时间匆忙打扮,然后直奔舞

    会。舞会在凌晨结束,她开男友的车

    又去参加了之后的狂欢活动,却在路

    上出了事故。但她很幸运,没有收到

    罚单(或是被捕),虽然有一个警察

    目睹了事故的全过程。她的讲述非常

    精彩,你被她的话深深吸引住。15分

    钟的时间就这样悄然逝去,她与你分

    享了那个倒霉的舞会之夜发生的所有

    事情。很明显,你们两个人都很享受

    在等待航班过程中聊天的时刻,这比

    独自看书要好得多。

    那么,现在来变换一下场景设置:这样的谈话不是发生在某个机场

    的候机大厅里,而是在普林斯顿大学

    的大脑成像实验室里。你也不是和萍

    水相逢的人并排而坐,悉心交谈。哈

    森的团队已在几周前邀请她到实验室

    来,将她对毕业舞会的讲述录了音,同时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

    扫描了她的大脑活动。现在,你只需

    要戴一副新奇的耳机,听听那段录

    音,哈森团队的大脑扫描仪就会记录

    下你的大脑活动。在你的大脑接受了

    扫描之后,研究团队会要你尽可能详

    细地复述听到的内容。考虑到你是间

    接听了一段很长的录音,所以复述可能会花一些时间。

    之后,哈森的团队会观察你的大

    脑活动对故事讲述者大脑活动的镜像

    反射程度。他们不辞辛劳地将你们两

    人大脑的每个特定区域进行匹配,锁

    定你们各自的扫描时间,寻找“耦

    合”部分,或是你们的大脑在空间与

    时间上发生同步的程度。

    研究证明,你们两人的大脑耦合

    程度之高令人惊叹。也就是说,与他

    人交谈以及倾听他人的讲述似乎在同

    一个时间点激活了几乎完全相同的大

    脑活动。请注意,即便你的新朋友很会讲故事,这仍然是一次相当不自然

    的谈话。你们两人在相隔几天分别接

    受了大脑扫描——实际上你们从未看

    到彼此的动作,没有眼神交流,甚至

    没有讲话的机会。你只是戴上耳机听

    着她讲故事的录音。如果你们两人并

    排坐在机场候机大厅里进行真正的互

    动谈话,那么实时产生的大脑耦合时

    刻可能会更多。然而,由于声音能够

    传达丰富的情感,听到他人的声音也

    是感官产生暂时性联结的重要渠道。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如果你们两人间

    的联结被进一步削弱,比如你只是以

    自己的节奏和语调读出她的故事,或仅仅是像我前文所述的那样间接听到

    她的故事,那么你们两人大脑耦合的

    程度会非常低。

    不要去管那些孤立的镜像神经

    元。所谓的镜像神经元,是指由意大

    利神经生理学家发现的某种微观大脑

    区域。当猴子去拿香蕉或者看到人类

    去拿香蕉的时候,这个区域都会被激

    活。镜像神经元的发现是一个重大突

    破,它显示出你做出某种动作时所产

    生的大脑反应与你看到他人做出相同

    动作时所产生的大脑反应远比我们此

    前认为的更为相似。这就意味着,你

    之所以了解某些事情(比如为什么刚走进办公室的那个人在微笑),是因

    为你的大脑与身体从那个人的角度出

    发进行了模仿。你的了解不只是抽象

    的、概念化的,而且是具象的、实体

    性的。不过,现在看来,孤立的镜像

    神经元不过是尚未见全貌的冰山一

    角。哈森及其团队所揭示的是神经元

    耦合程度远大于此前人们所设想的。

    与他人真正的合拍并非发生在孤立的

    一两个大脑区域之间,而像是在镶满

    了镜子的房间中进行的整个大脑

    的“舞蹈”——你们两人之间的镜像反

    射是深入且广泛的。

    在实验中,你不是唯一一个听到这个新朋友毕业舞会故事的人。哈森

    团队还邀请了另外10个人听相同的录

    音,同时扫描他们的大脑活动。虽然

    你认真倾听了故事中的每个细节,但

    是其他听众却并非像你这样认真。其

    中的区别在稍后进行的复述环节中得

    以显现。哈森团队将每个听众复述的

    内容与原始录音进行比较,按照相似

    程度将整组听众对录音的理解程度进

    行排序。理解不同反映了沟通的成败

    ——信息由故事讲述者的大脑向你和

    其他听众的大脑传递的完整程度。哈

    森团队发现,讲述者与聆听者之间沟

    通的成功程度,预示了两者间的大脑耦合程度,而且准确度惊人。

    大部分的情况下,就多数大脑区

    域而言,聆听者的大脑对于讲述者大

    脑的镜像反射有1~3秒的短时滞后。

    这很有道理,毕竟讲述者才是这支沟

    通舞蹈的领舞,故事是她的故事,而

    且她先于你和其他聆听者选择了讲述

    故事的方式和语言。然而,在另外一

    些情况下,这支讲述者与聆听者之间

    的双人舞几乎没有任何时差——每个

    人大脑活动中的变化几乎同步发生。

    不过,这样的情况因人而异。回想一

    下,你比其他人都能更好地抓住新朋

    友讲述故事的要义。你注意倾听每一个词语,抓住每一个细节,甚至是那

    些微不足道之处。你能够更加完整地

    理解新朋友的故事,与此同时,一件

    非凡的事也在发生:在你大脑皮层的

    若干区域,你的大脑活动实际上已经

    提前几秒钟对讲述者的大脑活动做出

    了预测。由此可见,良好的沟通不只

    包括交谈默契,还包括提前预测。一

    旦你与新朋友产生了大脑活动同步,享受与她相处、听她讲述的过程,那

    么你就能够预测到她下一句会说什么

    或如何说出口——你的大脑甚至能够

    预测到她接下来的大脑活动。

    哈森认为,我们通过大脑耦合来实现彼此间的理解。他甚至进一步阐

    明,耦合是思想的真正汇合,是两个

    人的大脑做出的同一个举动。考虑到

    爱的积极共鸣,我发现最有趣的部分

    在于,哈森的研究显示,大脑中出现

    耦合的一个重要部分为脑岛,该部分

    与有意识的感觉相关。证据显示,当

    两个人的脑岛在良好的沟通过程中发

    生同步活动时,他们的大脑中都会产

    生某种单一且能共享的情感。实际

    上,哈森及其团队的其他研究显示,人们在兴奋的时候,大脑更容易进入

    同步状态。由此,神经耦合或者说对

    他人的真正理解,在人们分享相同情绪时出现的可能性更大。较之普通的

    沟通交流,爱的微小瞬间的独特点在

    于,它必然是由这样一种两人大脑同

    步进行的单一行动所构成。情绪共

    享、大脑同步、相互理解,这些情况

    会同时出现,而相互理解与相互关心

    只有一步之遥。一旦两个人理解了对

    方,在任何一个时刻都真正地明白彼

    此,那么,相互关心的行为和举动就

    会下意识地表现出来。

    在日常生活中,你自然会经历不

    同的场景。当然,每个场景都有自己

    的剧本。也许一天当中的大部分时

    光,你只是专注于自己的想法与计划,且无视周围人的存在或感受。这

    时,你的大脑都在自行其是。然而,在那些你与他人发生积极共鸣的罕有

    时刻,你们会分享愉悦、欢乐、共同

    的激情或是动人的故事;此时,你将

    与他人产生联结,对身边的人真心关

    注、殷切关怀。当你们的大脑成为一

    个整体,步调一致、行动如一时,你

    自然会与他人感同身受。

    诸如此类的神经耦合都是合一性

    的生物学表现。研究已经显示,当你

    处于积极情绪中时,你的意识会由通

    常的关注点——“我”,拓展至更加普

    遍的焦点——“我们”。当你感觉糟糕时,比如感到恐惧、焦虑或者愤怒的

    时候,你会感觉即便是最好的朋友也

    似乎离你很远或是与你有隔阂。当你

    没有什么特殊感觉的时候,情形也是

    如此。然而,当你感觉良好的时候,情况就会因此而改变。在积极情绪的

    影响下,你的感觉会发生拓展,更大

    程度上将其他人纳入其中。在你心情

    愉悦的时候,最好的朋友就像你的外

    延部分。

    哈森的研究暗示,当你与他人分

    享你的积极情绪时,当你带着这种拓

    展感去体验积极共鸣时,你自己的身

    体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在大脑活动中有明显体现。真正的共情所包含

    的情感理解会令你和你关注的对象产

    生一致的大脑活动。中国台湾的科学

    家进行了另外一项有力的大脑成像研

    究,该研究揭示了神经元层面上的自

    我–他人重叠。设想你就是该研究的

    受试者。当你在接受功能性磁共振成

    像大脑扫描仪的扫描时,研究人员会

    给你看一些场景短片,让你想象自己

    处于这些场景之中的情形。有些场景

    描绘的是痛苦情形,比如重物砸在脚

    趾上或是手指被门夹到。大脑成像图

    显示,与想象没有痛苦的普通场景相

    比,想象自己身处上述的痛苦情形之中,会激活与感知痛苦相关的大脑区

    域,包括与有意识感觉相关的脑岛。

    稍后,当研究人员要求你想象这些痛

    苦情形发生在你的配偶、好友或是子

    女身上时,你的大脑中的上述区域同

    样会被激活。大体说来,你所爱之人

    的痛苦就是你的痛苦。与此形成对比

    的是,当你想象这些痛苦情形发生在

    某个陌生人身上时,大脑成像图显示

    出不同的结果:在脑岛部分几乎没有

    出现被激活的迹象,激活更多出现在

    负责区分自我与他人并将自我与他人

    剥离的大脑区域,这些区域同时会积

    极抑制或控制情绪,似乎是要防止他人把痛苦传递给你。在假想痛苦的实

    验中,你在想象自己经受痛苦时和在

    想象所爱的人经受痛苦时的大脑活动

    几乎没有任何区别。

    中国台湾的研究团队将“爱”定义

    为一种持久的亲密关系(为了更便于

    理解,我将此种关系称为“约定”),而普林斯顿大学的哈森团队则指明,如果能够真正敞开心扉,神经同步与

    重叠同样可以发生在陌生人之间。事

    实证明,大脑之间的积极共鸣只要有

    感情的联结即可产生,而无须有某种

    特殊约定所伴有的亲密感或共同的经

    历。即便如此,假想痛苦实验所揭示的显著差异(想象所爱的人遭受痛苦

    与想象陌生人遭受痛苦时的不同),凸显了克制情绪以及自我保护虽然有

    时不可缺少,但也会成为积极共鸣产

    生的障碍。我们接下来会看到,与他

    人产生积极联结的各种机会,不仅取

    决于神经同步,也有赖于催产素。

    用爱打造持久的精神慰藉

    虽然有人将催产素戏称为“拥抱

    激素”或者“爱情激素”,但准确地

    说,它其实是一种神经肽。这种激素不仅在人们的身体内活动,也在人们

    的大脑中发挥着作用。很久以前,人

    们就已经清楚催产素在社会交往中所

    起的重要作用。在单配偶制草原田鼠

    身上进行的实验,为证实催产素的重

    要功能提供了清晰的佐证:当有雌田

    鼠在场时,向某只雄田鼠的大脑中注

    入催产素,则该雄田鼠会对雌田鼠产

    生持久的依赖感,与其依偎在一起。

    田鼠的行为表明,催产素在它们中间

    促生了一种强有力的关系联结。在发

    生性行为时,男性和女性体内的催产

    素会出现激增;女性在分娩、哺乳期

    间,以及人们在形成新的社会联结或巩固已有关系等重要的人际交往时,他们的催产素水平也会上升。催产素

    在这类时刻的自然增量相当大,以至

    于多年来科学家忽略了催产素在日常

    生活中的增减,比如陪子女玩耍、认

    识新邻居、与合作伙伴签订新合同等

    时刻。当然,我们也需要清除某些技

    术性障碍。在单配偶制草原田鼠身上

    进行了催产素实验之后的几十年间,研究人体生物化学物质的科学家一直

    努力寻求能够可靠测量和控制自然行

    为中催产素水平的方法。没有更具可

    行性的研究工具,就无法对催产素在

    日常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做出科学判断。

    对于催产素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

    作用,欧洲首先发现了新的有力证

    据。当时的欧洲法律允许出于研究目

    的,使用鼻喷剂形式的人工合成催产

    素。首批研究项目之一为来自苏黎世

    的128位男性受试者设计了一个在线

    的信任游戏,游戏中会涉及真正的金

    钱利益。这128位受试者被随机指派

    为“投资人”和“受托人”,同时每人均

    获得相同数目的启动资金。游戏由投

    资人一方开始,他们可以选择将部分

    资金或全部资金交给受托人,也可选

    择不交出任何资金。在资金转移过程中,研究人员将转账数额提升为投资

    额的3倍,但会告知受托人和投资人

    转交的原始金额。此时,由受托人采

    取下一步行动。他们可以向投资人返

    还自己手中新掌握的部分或全部资

    金,也可分文不给(新掌握的资金为

    投资人转账投资额的3倍,外加受托

    人所有的原始启动资金)。这一游戏

    的设计将投资人而非受托人置于风险

    之中。如果投资人选择将全部资金交

    与受托人,而受托人却选择自私地占

    有全部所得,则投资人将一无所有。

    但如果受托人能够公平处理,则双方

    均可获得相当于启动资金2倍的回报。

    在信任游戏正式开始前,研究人

    员采用了双盲研究法,对研究受试者

    使用鼻喷剂形式的催产素或安慰剂。

    仅仅向受试者的鼻腔喷射催产素一

    次,也对信任游戏的实验结果产生了

    重大影响:将所有资金交与受托人的

    投资人数量几乎增长了一倍。有趣的

    是,利用同款信任游戏进行的相关研

    究显示,接受他人的金钱委托这一行

    为本身,就会使得受托人自然分泌的

    催产素水平上升;而催产素水平上升

    的幅度越大,受托人返还给投资人的

    金额就越高。因此,催产素对投资人和受托人双方的行为均发挥了作用,对信任与互惠均有影响。这些研究表

    明,通过同步的催产素激增,可以很

    快达成相互间的信任与合作。

    自催产素原始研究以及信任游戏

    的报告于2005年在《自然》

    (Nature)杂志上发表以来,出现了

    大量该实验的变形形式。比如,我们

    现已了解,催产素不仅使人们在金钱

    方面相互更加信任彼此,而且也使人

    们在个人隐私方面更加信任彼此——

    其信任程度增幅高达44%。有趣的

    是,与刚刚遇到的人分享自己生活中

    的重要秘密,这一简单的行为会增加你体内催产素的自然循环水平,同时

    会提高你对对方能够为你保守秘密的

    信任程度。所幸,我们也了解到催产

    素不会不加区分地诱发信任,导致人

    们盲目受骗、被人利用。催产素对人

    际交往中的微妙迹象很敏感,比如那

    些泄露某人属于投机分子或在某些方

    面不负责任的信号。因此,请放心,即便是催产素通过办公室的通风系统

    弥漫在空气之中,你仍能察觉到那些

    微妙的暗示信号,能够判断他人是否

    值得信任。

    接下来,研究人员进一步检视了

    催产素对上述敏感性的影响。就此方面,我可以告诉你,在催产素的影响

    下,你会对他人的眼神和微笑,特别

    是那些很微妙的笑容,具有更高的敏

    感度。也许正是因为你对他人的眼神

    和微笑给予了更多关注,所以你能更

    好地体会对方的感受,而且总体上会

    觉得他更具吸引力、更值得信任。同

    时,你还会对与积极联结相关的因素

    变得尤为敏感,比如“爱”“亲吻”等词

    语。结合使用鼻喷剂(与安慰剂相对

    照)以及大脑成像的手段后,研究人

    员发现,催产素还能够调节杏仁核的

    活动。杏仁核是与情绪处理相关的大

    脑深层皮质下结构。尤其是在鼻喷剂的影响下,杏仁核中的威胁探测功能

    会被抑制,而积极寻找的功能则会被

    放大。考虑到催产素的抑制效果,催

    产素鼻喷剂有助于人们应对压力较大

    的社会情境,比如发表即兴演讲或是

    与配偶讨论某个颇具冲突性的话题。

    研究显示,人们在催产素的作用下,在面对类似上述棘手情况时,其皮质

    醇(也就是所谓的应激激素)水平会

    降低,因此他们能够更加积极地表

    现,比如说出自己的感受、与他人有

    更多的眼神交流、做出更多的友好举

    动。研究显示,此类友好行为可以提

    升催产素的自然分泌水平,由此抑制应激性心跳加快及血压升高,减轻沮

    丧感,提升痛阈[1]。

    更加普遍的情况是,催产素抑制

    被视为温血动物“冷静并联结”反应的

    主导因素,该反应是一系列大脑与身

    体反应,与之形成完全对立的是更为

    人熟知的“战斗或逃跑”反应。我们应

    该承认,陌生人有时确实会让人害怕

    ——回想一下你第一天到新学校上课

    或到新公司上班的感觉。突然之间,你被迫进入一个从未听说过的群体。

    即便其中某个人貌似友善,你也很难

    搞清楚他的真实意图,他是否会帮助

    你?是否会以某种方式利用你?毕竟,人本性贪婪,世间有形形色色利

    用他人的方式。催产素既能减轻你与

    陌生人沟通的恐惧,又能够增强你与

    他人产生联结的技巧。如前所述,催

    产素并非盲目发挥作用。它能够增强

    你辨识他人可信度的能力。通过眼神

    交流、对微笑的密切关注,以及视觉

    信息引发的模仿,你对于他人是否可

    信的直觉将变得更加可靠。在催产素

    的协助下,你不会因为恐惧和怀疑而

    避免接触所有陌生人,而是能够识别

    出表明他人善意的线索,然后以同样

    的善意对待他们。所有人都需要社会

    联结——这不仅是出于繁衍后代的需要,也是出于生存和有所成就的考

    虑。因此,催产素一直以来都被称

    为“了不起的生命促进者”。

    催产素还可以越过人与人之间的

    距离,也就是说他人催产素的分泌能

    够激发你体内的催产素分泌,生物学

    同步由此发生,进而引发相互关注、关切与回应。

    有关婴儿与其父母的研究为催产

    素在同步过程中发生增减的事实提供

    了最清晰的证据。当孩子与父亲或母

    亲交流时,他们有时会相互吸引,有

    时又并非如此。当孩子与父母真正同步时,他们之间的协调动作与情绪显

    示出非常多的积极联结。想象一下,父母亲吻着自己的宝贝,逗弄婴儿的

    小手小脚,对着宝宝微笑,以充满爱

    的语调对着宝宝说话。这些父母对孩

    子关怀备至。当他们逗弄宝宝、对着

    他们喃喃自语的时候,也在密切注意

    婴儿的面部表情变化,以便了解婴儿

    是否喜欢他们的亲近方式。随着父母

    充满爱意的逗弄,关注着父母的宝宝

    们会咿咿呀呀、咯咯大笑。此时,爱

    的微小瞬间在父母与婴儿间产生。

    当然,不是所有婴儿–父母互动

    都如此美好,也会出现一些特殊的情况。一些父母极少与宝宝有眼神接

    触,无论在语言表达还是非语言表达

    方面,都很少表现出积极情绪。在这

    类互动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协调性

    较差,联结也较少。而在那些罕有的

    联结时刻所产生的联结也明显更消极

    ——把他们联结在一起的是相互间的

    烦恼或淡漠,而非对彼此的爱。

    事实证明,积极行为同步——婴

    儿与父母(通过眼神交流以及充满爱

    意的触碰)一起大笑、微笑、喃喃细

    语——与他们之间的催产素同步同时

    出现。研究人员在某次面对面的婴

    儿–父母互动录影前后,分别测量了父亲、母亲和婴儿唾液中的催产素水

    平。结果显示,在彼此产生了积极联

    结的婴儿–父母组,其催产素水平也

    保持同步。在没有出现积极联结的受

    试组中,则没有发现催产素水平同步

    的情况。

    因此,积极共鸣可以被视为某一

    代精妙的生物化学倾向影响其下一代

    生物化学倾向的途径,通过这一途

    径,持久且通常一生不变的纽带关系

    得以在两代人之间形成。此外,鉴于

    催产素水平会在非亲属人群之间(甚

    至是刚刚对彼此产生信任感的完全陌

    生的人之间)发生同步增减。由此可见,爱或积极共鸣,同样可以被视为

    构筑富于关怀与同情的社群的途径。

    我们知道,爱能够打造持久的精神慰

    藉。而科学研究证明,催产素在其中

    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的“拓展–建构”理论的核心原

    则即爱能够打造持久的精神慰藉——

    这个理论在一项非常有趣的研究中得

    到了证实,该研究的对象是啮齿类动

    物。研究显示,老鼠妈妈与幼崽之间

    的积极联结和同步,与人类父母和婴

    儿间的情况类似。老鼠妈妈对幼崽的

    精心呵护体现在对新生小老鼠仔细的

    舔舐和清洁上。当老鼠妈妈舔舐、清洁幼崽时,小老鼠对于催产素的敏感

    度增强,比如该幼崽杏仁核及其他大

    脑皮下区域中的催产素受体数量会增

    加。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受到良好照

    顾(受到老鼠妈妈特别关爱)的老鼠

    幼崽,长大后会更冷静、更大胆、更

    有好奇心。研究人员认为,正是充满

    爱意的联结经历决定了老鼠幼崽的大

    脑与行为特性(即它们的催产素受体

    情况以及冷静的行为),而这绝不仅

    仅是共同基因的简单作用。交叉养育

    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即便老鼠

    妈妈养育的并非自己的亲生幼崽,它

    对这些幼崽的关注程度仍然会影响到幼崽大脑对催产素的敏感度,以及该

    幼崽长大后是行为焦躁还是表现淡

    定。

    用情绪训练增强爱的力量

    你之所以成为今天的你,和我要

    向你介绍的第三个生物角色有关,即

    第十对脑神经。这对关键的脑神经将

    大脑与身体连接起来,它们也被称为

    迷走神经。迷走神经起始于颅腔深处

    的脑干,延伸至不同的内脏器官。不

    过,这对脑神经最重要的功能可能是:它们连接着大脑和心脏。你知

    道,在你感到受辱或威胁时,你的心

    跳频率会加快,这是遗传自人类祖先

    的“战斗或逃跑”反应。然而,你可能

    不知道,正是迷走神经与催产素的共

    同作用,协调引发“冷静并联结”反

    应,最终使你快速的心跳平复下来。

    你要记住,爱就是联结,而迷走

    神经是你的一笔生物资产,支持并协

    调着你对爱的体验。迷走神经在你完

    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刺激着你的

    面部肌肉,使你能够更好地与他人进

    行眼神交流,回应他人同样的表情。

    它甚至能调动中耳内的肌肉,使你能够在嘈杂的环境中更好地倾听对方的

    话。通过此类微妙精巧又环环相扣的

    方式,迷走神经将不断为你创造与对

    方产生联结的机会,提升你们产生积

    极共鸣的概率。

    通过对心率和呼吸频率的简单追

    踪,科学家可以测量出迷走神经的强

    度,即你对爱的生物倾向。具体来

    说,我可以通过放置在你最下方的肋

    骨上的传感器,追踪到你的心率,看

    到你的心率如何随着呼吸频率而变化

    ——你的呼吸频率数据经由环绕在你

    胸腔外的可拓展波纹管获取,由此所

    检测出的模式被称为迷走神经张力。与肌肉张力一样,迷走神经张力越强

    越好。

    迷走神经除了可以平复在你因紧

    张、恐惧或用力而加速的心跳之外,还在你心脏的每一次搏动时,或者更

    准确地说,在你的一呼一吸间,调节

    着你心脏的日常跳动频率。人类的心

    率通常较快,似乎我们总是警惕着转

    角就会遇到的危险。当你吸气时,快

    速心跳为有效心率,因为此时,每一

    次心脏搏动都会将更多新鲜的富氧血

    液输送到大脑和全身。不过,你在呼

    气时心跳快速就没有太多的益处了,因为此时新鲜的富氧血液供应量正在下降。此时,迷走神经再次发挥作

    用:在你呼气时,迷走神经轻柔地控

    制着你的心脏,使得心率略微下降;

    在你吸气时,迷走神经会放松对心脏

    的抑制,以便你能自然恢复到高心率

    的水平,让心脏尽可能多地输送富氧

    血液。由此,就形成了非常轻微但有

    益健康的心律失常模式:吸气时,心

    率略为加快;呼气时,心率稍有降

    低。这个模式不仅反映了你的迷走神

    经张力,即迷走神经的强度或状况,也反映了大脑对于快速心跳进行原

    始、下意识控制的敏锐程度。

    我在此对迷走神经做出简述,是因为这条从大脑到心脏、贯穿于你身

    体之内的神经与爱的源泉相关,它甚

    至还能预测你将患上何种疾病以及寿

    命长短。接下来你会看到,爱的生物

    倾向与健康的生物倾向密切交织在一

    起。当人体处于静止状态时,测量出

    的迷走神经张力的稳定程度非常高。

    大多数人的这个数值都是经年不变

    的,它按部就班地引导着人们走向孤

    独一人或热络交际,决定人们患病或

    是健康。

    科学研究已经表明,迷走神经张

    力较强的人,在生理、心理、社交等

    各方面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这些人下意识就能够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做出

    更好的调整。在生理方面,他们能够

    更有效地调整葡萄糖水平等指数;在

    心理方面,他们能够更好地调节自己

    的注意力和情绪,甚至是行为;在社

    交方面,他们特别善于交际和与他人

    建立积极联结。由此,从定义来看,他们能够体验更多爱的瞬间。就好像

    他们体内连接大脑与心脏的神经所具

    有的敏锐性(其敏锐程度在这些人的

    迷走神经张力中得以体现)使得他们

    在日常生活与社会生活发生变化时更

    加敏捷、更加协调、更加坚韧。因

    此,迷走神经张力强可以被看作更具有爱的潜力。其实,这也正是博士生

    贝瑟妮·柯克(Bethany Kok)和我的

    发现:与迷走神经张力较弱的人相

    比,该数值较高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能

    够体会到更多的爱以及更多的积极共

    鸣。

    你现在可能很想知道自己是不是

    具有高迷走神经张力的幸运儿。如果

    你是这样的幸运儿,那真是太棒了。

    如果你现在还不是这样的幸运儿,科

    学界的新发现可以让你满怀希望。正

    如我们可以通过定期的身体训练来增

    强肌肉张力一样,通过我在本书第二

    部分中分享的定期情绪训练,你也可以增强迷走神经张力。若要实现这一

    点,关键还是爱的力量。

    我和我的学生在被我称为“积极

    情绪与心理生理学实验室”的地方工

    作。不久前,我们研究了学习古老的

    慈爱冥想的效果。研究的受试者逐个

    来到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积极情绪与心

    理生理学实验室,我们测量了他们静

    坐若干分钟内的迷走神经张力值。最

    初阶段的实验室测试结束后,我们指

    导研究受试者登录与该项研究相关的

    网站,每天晚上记录下当天的情绪与

    发生的社会联系。几周后,我们随机

    决定受试者是否参加慈爱冥想学习。但是,所有人仍要继续在我们的网站

    上记录每天的情绪与发生的社会联

    系。数月过去,我们在冥想培训结束

    的几周后,将所有研究受试者逐一邀

    至实验室,测量了他们在与之前相同

    的静坐状态下的迷走神经张力值。

    这一研究发现:通常被视为类似

    于成人身高等稳定特征的迷走神经张

    力,实际上可以通过思想训练得以加

    强。这就是你可以满怀希望的原因:

    无论当下你的迷走神经张力如何,它

    在下一个季节或许就能得到增强。

    而且,研究受试者中被随机指派去学习慈爱冥想的人,其迷走神经张

    力提升最快。他们每周花在练习上的

    时间几乎不超过一个小时,然而在几

    个月的时间里,在冥想学习者完全没

    有意识到的情况下,他们的迷走神经

    开始很容易地对呼吸做出回应,表现

    出更多表明高迷走神经张力的健康的

    心律状况。一呼一吸间,每个爱的瞬

    间叠加,这些冥想学习者的积极共鸣

    能力日臻成熟。此外,通过复杂的数

    据分析,我们发现,那些经常经历积

    极共鸣的人,其迷走神经张力的增长

    幅度也最大。可见,爱确实能使人变

    得更加健康。用爱驱走内心的孤独

    现在,让我们从孤立的科学发现

    中退后一步,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

    爱。回想一下,你的身体正在更大的

    体系内体验积极共鸣。除了爱和其他

    所有积极情绪之外,这个体系还包括

    你的各种持久性特征:身体健康、社

    会关系、脾气秉性、复原能力。拥有

    此类财富当然能够活得更轻松、更惬

    意;此外,这些财富也能够让你体验

    到更多更强的积极共鸣。爱,将这些

    财富置于你的体内;反过来,这些财

    富又增强了你对爱的体验。这不是一个单纯的因果关系。因果之箭一旦双

    向同时运动,就会产生动态的、可以

    自发演进的互逆因果关系。因为爱,你成为更好的自己,之后你可以更加

    自如地体验爱。这些持久性财富与爱

    共舞,产生出赋予万物生机的上升螺

    旋。

    站在这个更具包容力的立场上,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我的科学发现:

    通过学习如何激发爱,你能够增强自

    己的迷走神经张力,进而注意力更敏

    锐,行动更敏捷,与周围人的交往更

    融洽,能够更好地建立起能激发积极

    共鸣的人际关系。由此,凭借着迷走神经张力,爱的感觉也会随之而来。

    同样,科学研究表明,积极共鸣

    也能够提升催产素水平。在催产素的

    影响下,你会变得更加平和,与他人

    相处时会更和睦、更友善,也更包

    容;你也能够建立起更好的人际关

    系,增强激发积极共鸣的能力。由

    此,凭借催产素的作用,爱的感觉也

    会随之而来。

    再回想一下,与他人的积极性联

    结催生了人与人之间的神经耦合,或

    称为同步性大脑活动。在重复作用

    下,积极共鸣激发大脑发生结构性变化,比如察觉威胁的杏仁核对催产素

    水平变化变得更加敏感。有关神经可

    塑性(大脑随经历发生改变的能力)

    的很多成果来自动物研究,不过人类

    最新的研究也有了不少启发性证据。

    比如,为人父母不仅打开了婴儿与父

    母的积极共鸣之门,同时也引发了大

    脑中能够激发积极共鸣的区域的变

    化。此项研究显示出爱对大脑神经结

    构的作用能够让人们在未来养成更健

    康的习惯,拥有更健康的社会关系。

    由此,凭借着大脑的可塑性,爱的感

    觉会随之而来。

    可塑性(对改变所抱持的开放性)同样塑造了你的体内细胞。你的

    体内细胞时时处于更新之中。即便是

    当下,你正在阅读本书的时候,新的

    细胞也正在你的体内源源生长,在被

    称为“身体”的这个相互协作的巨大乐

    团中,进入事先确定好的位置。然

    而,并非新细胞生成的每一个细节都

    事先写入了你的DNA中。其中的某些

    方面,会随着你体内生物化学变化造

    成的影响而改变。比如,当你感到孤

    独时,你体内的应激激素的皮质醇水

    平就会升高。皮质醇会向免疫系统发

    出信号,更改新生白细胞中的基因表

    现,尤其会降低其对皮质醇的敏感度。研究显示,在这种情况下,你体

    内的炎症应答不仅会减缓,而且对于

    危险信号的反应也会变弱。如此一

    来,长期的孤独感就会侵蚀你的免疫

    系统,让你更易患上心血管疾病、关

    节炎等慢性病。数据进一步显示,感

    觉孤立或与他人疏离对身体造成的伤

    害比真正的孤独带给人的伤害更大,也就是说,痛苦的情绪会损害健康。

    通过追踪情绪及其引发的生物化学变

    化,分子生物学专家目前已经发现,缺乏爱会损害免疫功能以及健康状

    况。

    即便如此,你仍可心怀希望。在每天大量的社会交往中,我们可以用

    爱的力量来消除孤独感。就像我们在

    本章中已经看到的,你的生物学反应

    可以激发你对爱的体验。即便如此,你对于自身生物学反应的控制也还是

    远远大于你已经意识到的程度。一旦

    找到了爱的路径、爱的障碍,你就获

    得了控制细胞中生物化学物质的方

    法。在某种程度上,你能够编写发送

    给体内细胞的信息,它们或带来健

    康,或诱发疾病。我和同事正着手研

    究催产素及其他激发爱的生物化学成

    分如何使人类的身心更加健康。我们

    假设,借助细胞的可塑性,爱的感觉会随之而来。

    所有这些发生在你的脑电波、血

    液、迷走神经以及细胞中的爱的不可

    见生理变化,都能让你更好地体验

    爱,更好地激发你与他人间的积极共

    鸣。爱对你的影响如此之深,能够自

    内而外地重塑你,由此改变你的人生

    之路,指引你走向更多的爱。伴随着

    每一个爱的微小瞬间,你将会在通向

    更高境界的螺旋楼梯上更上一步,拥

    有更丰富、更良好的社会关系和更强

    大的复原能力,更智慧,更健康。我

    将在第4章重点阐述这种爱的连锁反

    应。用爱滋养自己

    简而言之,你的身体为爱而生、因爱获益。我们的身体会因为与他人

    间循环往复的积极共鸣得以滋养,变

    得更加健康,拥有更加和谐的人际交

    往,并充满爱意。这一清晰的双赢结

    构,深嵌在人类的DNA之内。

    日常积极共鸣的微小瞬间不断叠

    加,最终会让你的生活更加美好。你

    会变得更健康、更幸福、更合群、更

    智慧,并且拥有更强的复原力。此类

    财富累积得越多,你就能更轻松、频繁地体会到爱的微小瞬间,享受到更

    多拓展–建构的益处。你的身体在生

    物学的作用之下,激发、维持着积极

    情感螺旋式上升。爱的生物学并非显

    而易见,而且到目前为止尚未得到应

    有的肯定,但它影响着你的情感、思

    想、行为和变化。

    然而,如同我们所知,爱不是单

    方面的行为。爱为你带来种种益处。

    爱会让与积极共鸣相关的各方受益。

    据此来看,情绪健康与身体健康都具

    有感染力。实际上,对现实社交网络

    的研究显示,假以时日,幸福感可以

    在整个社群中扩散开来。你周围的朋友或者同事的幸福感,实际上也可以

    提升你的幸福感。

    有关爱的科学研究清晰无误地指

    出,身体是一个动词。当然,类似

    DNA和眼睛颜色等身体特征会相对保

    持不变。但是,大脑则在不断记录不

    停变化的环境,在细胞内整合那些由

    内而外重塑你的身体与大脑的生物化

    学物质。你的身体也会有所感应,最

    显著的一点是,身体向你的每个部位

    传达着你的感觉——不管是积极共鸣

    或者是消极性感受。由此,你塑造你

    的身体素质与建立联结的能力。我希望你在观察了爱的生物学的

    动态过程之后,能够受到启发:积极

    共鸣能够让你与他人之间发生大脑与

    催产素的同步;假以时日,能够增强

    你的迷走神经能力,赋予你健康、良

    好的社会技能以及整体幸福感。即便

    如此,升级对爱的看法也不能仅仅止

    步于生物学,你还需要退后一步,理

    解、欣赏爱对你的行动、社会关系、智慧以及精神潜能的影响。正是这些

    在爱的道路上出现的包罗万象的变

    化,促使你打造更好的生活。在描述

    如何更便捷地播种爱的种子之前,我

    要阐述一下有关爱的科学中的新观点:在生活中创造更多积极共鸣,将

    影响你的情感、思想、行为和变化。

    [1]痛阈,指引起痛觉的最小刺激量。——译

    者注第4章 爱是一个连锁

    反应

    所欲即所成。

    ——托马斯·默顿

    到目前为止,我一直在敦促你以

    不同的视角看待爱,从身体的角度想

    象、欣赏爱,将其视为积极共鸣。在

    本章中,我会带你进入爱这门科学的

    更深层次,继续向你展示爱的多种魅

    力。之后,你会对爱的心理与行动有

    所感知,在爱的滋养下心怀感恩之情地成长。[最新电子书免费分享社

    群,群主V信 876679910 添加备注电

    子书]

    学会看到爱的连锁反应至关重

    要。爱的标志,在人类远祖时代,可

    能是生活全景中最具吸引力的事物之

    一;然而,以现代的标准看来,爱的

    标志非常微弱,有可能被我们完全忽

    略。例如,你一大早起来就疲于奔

    命,狼吞虎咽地吃下早饭,赶到单位

    便一头扎进收件箱和长长的待办事项

    清单中,一整天都忙于一个又一个会

    议,下班之后又冲进商店快速购物,为孩子匆匆准备好晚饭,然后打发他们去睡觉,最后你疲惫地倒在床上,想到明天又是漫长的一天,你烦躁不

    安地入睡了。试想,在这样的情况

    下,你怎么可能有时间和精力去点燃

    积极情绪的微弱火苗?

    用爱打开思维之门

    将近60年前,在席卷全美的反正

    统文化大潮发生的十几年前,阿道司

    ·赫胥黎就在其饱受争议的著作《觉

    知之门》(The Doors of Perception)

    中,描述了自己首次服用致幻剂的经历,并因此名声大噪。这本书的书名

    让人回想起英国诗人兼版画家威廉·

    布莱克在其1790年的著作《天堂与地

    狱的婚姻》(The Marriage of Heaven

    and Hell)中写的隐喻(这也是20世

    纪60年代美国摇滚乐队“大门”乐队的

    灵感之源)。布莱克写道:

    “觉知之门一经净化,万事万物

    即会显现本来的面目,无垠无边。人

    类已将自我封闭,直到从岩洞的罅隙

    中窥见世界的全貌。”

    在布莱克的比喻的基础上,赫胥

    黎将人类的大脑比作“减压阀”,它让你只能意识到那些在任意时刻对于生

    存有益的觉知、想法与记忆,除此以

    外的其他所有则全部被抹去。虽然在

    某种程度上,简化的意识可以防止我

    们在过多的图像和记忆之中迷失,但

    它也会成为一种自我限制。自我对于

    世界的体验与对于他人的体验都遭到

    缩减,但通过语言将两者相互比较

    时,你会觉得自己那些有限的意识就

    是对真实世界的反映。赫胥黎写道:

    “大部分人,在大部分的时间

    内,只会了解那些通过‘减压阀’进

    入意识的信息,以及经由当地语言神

    圣化为真实事物的信息。然而,有一些人,似乎生而具有某种能够使‘减

    压阀’失效的方法。另外一些人,则

    可以通过自发的方式,或有意为之的

    精神训练,或催眠,或服用药物,从

    而暂时获得使‘减压阀’失效的方

    法。”

    对于赫胥黎所谓的“觉知之门”可

    以暂时性打开,甚至可以自发地打开

    的说法,目前科学家已经通过大脑成

    像实验得以证实。重要的是,你无须

    通过药物、催眠或一些所谓的精神训

    练才可以打开“觉知之门”,有时,你

    需要的仅仅是一点儿积极性而已。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我们可

    以在人们进行不同的思想活动时,追

    踪其大脑中的血流变化。大量证据表

    明,大脑中有一个特殊区域专门负责

    对人类表情做出反应(梭状回面孔

    区,简称FFA),另有一个独立区域

    专门对地点做出反应(海马旁回区,简称PPA)。某一设计精巧的实验利

    用对大脑此类特殊性的认知,要求研

    究受试者观察一组位于幻灯片中央的

    人脸图像,说出其性别,但对幻灯片

    的其他内容忽略不计。这个任务非常

    简单,受试者总是能够给出正确的答

    案。这项研究的有趣之处在于,每张幻灯片中的人脸图像都是置于某个背

    景之中,具体而言,人脸图像会出现

    在某栋房子的转角处,就像是在房产

    广告中常看到的场景。理论上,如

    果“觉知之门”已经打开,那么该研究

    中使用的混合图像(即置于房屋背景

    之中的人脸图像)就会激活大脑中的

    FFA和PPA两个区域。然而,如果“觉

    知之门”基本处于关闭状态,那么只

    有大脑中的面孔区域会被激活。

    在展示混合图像之前,研究人员

    会随机插入积极、中性、消极的图

    像,程度都比较适中,比如积极图像

    包括可爱的小动物或美味甜点。通过观察FFA和PPA这两个区域,研究人

    员能够比较出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每位研究受试者的认知域的开放程

    度。实验结果表明,消极情绪会使人

    们的觉知变得迟钝,PPA区域内的血

    流变化明显减弱。换言之,当研究受

    试者感觉不佳时,他们会完全忽略人

    脸图像的周围背景,其大脑几乎完全

    感知不到周围的房屋背景。中性情绪

    下的情况基本相同。与此形成对比的

    是,积极情绪能够拓展人们的认知,且PPA内的血流变化明显。也就是

    说,在看过小动物或甜点的图片之

    后,研究受试者的大脑能够同时认知到人脸图像以及周围的房屋背景。此

    类数据显示,当一个人感觉良好时,他会不由自主地注意到更多的周围环

    境信息。用赫胥黎的话说就是,积极

    情绪可以提供一个能够使“减压阀”失

    效的方法。这一大脑成像研究提供了

    切实的证据,说明在积极情绪的影响

    下,人类的“觉知之门”会比其他时刻

    更加开放。

    另一组有趣的相关实验对中风患

    者进行了测试。这些患者的脑部受到

    损伤,导致其出现视觉障碍,或是无

    法识别一侧视野内的信息并采取相应

    行动。比如,右侧顶叶皮层有损伤的患者无法感知左侧视野内出现的图像

    与文字。利用控制行为任务以及大脑

    成像,研究人员发现,此类患者在听

    到令人愉快的音乐时能够克服其意识

    障碍。也就是说,在欣赏音乐的时

    候,这些患者能够识别出在未听到音

    乐或听到不喜欢的音乐时无法感知到

    的信息,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在此,我想要指明的是,爱的体

    验和其他积极情绪并不是打开“觉知

    之门”的唯一动力。如上述研究显

    示,看到可爱的图片或听到令人愉悦

    的音乐这类强度较小的积极情绪体验

    也可以打开“觉知之门”。赫胥黎所说的能够使“减压阀”失效的临时自发性

    方法,已经被证明就是日常积极情绪

    有条不紊的觉知副产物。实际上,通

    过我描述的情绪技巧,你就能够在日

    常生活或活动中融入拓展的意识模

    式。

    当积极情绪敲开了“觉知之门”,你便能够与他人更好地发生联结。毕

    竟,人类的典型做法都是以自我为中

    心的。你的想法总是围绕着自己的需

    求、愿望与关切而改变。在感到威胁

    时,自我专注甚至会变得更加极端。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在我与同事共同

    进行的实验中,我们发现,当人们感觉良好时,他们除了会将眼光投向自

    身利益之外,还会更多地意识到他人

    的存在,并且更有可能关注他人的需

    要、愿望与渴求,更愿意从他人的角

    度看问题。

    一旦你与他人真正地建立起联

    结,产生积极共鸣,“觉知之门”便会

    以独特的方式进一步向你敞开。首先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你们将彼此

    视为一个共同体,每个人都是“我

    们”这个整体的组成部分,而非两个

    独立的“我”。与其他积极情绪相比,爱能够拓展你的关切范围,在更大程

    度上将他人纳入其中。爱具有关注与关切的特性,这种温暖、真实的情感

    会促使你信任他人、热情待人。实际

    上,最近的一项研究试图明确指出,此类关注与关切是爱的精髓,超越了

    浪漫之爱、父母之爱以及纯精神之爱

    等各种形式的爱,简言之是“对于他

    人福祉的纯粹关心”,而这一精髓是

    爱永恒不变的标志。爱独具特色的关

    注与关切促使你更加注意他人的需

    求,敏锐地发现、评估所获取的信

    息,更好地保护他们免受伤害。爱也

    能使你在未来对曾经共享积极共鸣瞬

    间的人做出更积极的自动反应,这样

    的善举为你未来与这些人产生积极共鸣铺平了道路。研究显示,一个人培

    养积极共鸣的意愿越强,他与亲友、同事间的日常互动就越发轻松愉快。

    由此可见,爱会改变你的思维。

    知行合一的爱

    在西方文化中长大的人倾向于把

    思维与身体割裂开来看待,他们认

    为“思”是一回事,“行”是另一回事。

    然而,这种清晰的界限只不过是种幻

    象。现代科学研究证

    明,“思”和“行”本是同源而生。既然你已经了解爱能够改变你的思维模

    式,能够打开你的“觉知之门”,促使

    你认识到自己与他人是一个整体并去

    关心他们,那么你就应该更容易理解

    爱将如何改变你的想法与行动。神经

    科学研究表明,积极情绪能够打开我

    们的“觉知之门”。我的同事梅丽莎·

    格罗斯(Melissa Gross)的运动学研

    究也显示,积极情绪能够让你心胸开

    阔。当身心都沉浸在美好的感觉之

    中,你会抬头挺胸,这个微妙的身体

    语言能使你看上去更具吸引力,从而

    敞开怀抱与他人建立联结。

    真正的良好感觉也会令你的面部舒展,嘴角上翘,面露微笑。

    任何积极情绪都会让你不由得微

    笑,让你态度更开放、包容。因此,你所有的积极情绪都能够让你周围的

    人有所察觉,让他们感到放松,并与

    你建立情感联结。当你周围的人感到

    心安,受到你的积极情绪的影响,并

    以相应的积极情绪对你做出回应,爱

    的积极共鸣就产生了。数十年来,科

    学家一直没有搞清楚此类爱的非语言

    表达。这反映出早期研究方法过度依

    赖于问题表述和静态图片。近年来,科学家以更具全局性的动态视角,研

    究了在具有积极共鸣的普通沟通中的自发性非语言表达。凭借此类更广泛

    的研究手段,科学家发现了爱具有的

    非语言性特征。

    这一新证据显示,爱具有4个非

    语言性特征。其中,第一个特征是你

    与他人之间频繁的微笑示意,而且是

    笑脸盈盈的真正的微笑。第二个特征

    是你们使用友好手势的频率,比如伸

    出手掌(根据定义,指、戳、左右摆

    动手指等手势不在此列)。第三个特

    征是你们身体靠近的频率。从空间而

    言,身体靠近意味着你们的心也在彼

    此靠近。第四个特征是你们彼此点头

    向对方表达肯定与认同的频率。这4个非语言性特征(微笑、手

    势、靠近与点头)既是一个人爱的内

    在体验的自然表现,同时也会被其他

    人视作爱。以这种方式展现的爱同样

    具有力量,它不仅预示出人们从人际

    关系中感受到的社会支持,也预示出

    他们如何表达爱(我将在后续部分对

    此加以描述)。因此,这4个非语言

    性特征是爱的可靠标志。

    如果时机正确,其他非语言形式

    也能够揭示出爱。比如,当人们相遇

    并发生联结,其行为经常会同步,因

    此他们的手势和面部表情在某种程度

    上能够进行镜像反射,此类自发性同步会让两个独立的个体看上去像是协

    调的整体。这一现象不只限于两个个

    体之间,也会发生在数量庞大的个体

    之间,如鸟类成群地迁徙、鱼类成群

    地游动、一大群人在某些时候以同步

    的方式行动。由此,你会开始理解为

    何足球比赛或音乐会能触发大规模的

    积极共鸣。欢呼喝彩、反复喊唱、列

    队行进、舞动身体等激烈的同步动

    作,铸造出一种群体性关联,甚至可

    以让整个场地内的人为之沸腾。

    我对此深有体会。1995年8月末

    的一天,我正在密歇根大学能够容纳

    十万多名观众的大体育场第一次观看大学生橄榄球比赛。那时,我刚到密

    歇根大学任教,而且对任何体育项目

    都不感兴趣。一个同事邀请我和丈夫

    去观看橄榄球季的开场比赛,因为这

    是密歇根的“习俗”。于是,我们去了

    昵称为“监狱”的体育场,而且没觉得

    这比赛会有什么特别的。事实证明,密歇根大学与弗吉尼亚大学间的这场

    橄榄球比赛,是密歇根大学橄榄球队

    新教练劳埃德·卡尔(Lloyd Carr)率

    队出征的首场比赛,并且足以被写入

    史册。虽然大家一心盼望密歇根大学

    狼獾队获胜,但第四节进行了一段时

    间之后,狼獾队仍然被弗吉尼亚骑士队以17∶0的比分紧紧压制,无法得

    分。不过,狼獾队随后完成了两个达

    阵,将比分追成12∶17。但是,他们

    未能获得更多得分,因此必须再完成

    一个达阵才能赢得比赛。在距比赛结

    束不到3分钟的时候,狼獾队多次持

    球跑进,但均未能突破骑士队强大的

    防守。在终场比赛哨声吹响前4秒,狼獾队的四分卫斯科特·德莱斯巴赫

    (Scott Dreisbach)将球长传给默克

    里·海耶斯(Mecury Hayes),这显然

    是狼獾队最后的希望,整个体育场紧

    张得陷入一片沉寂。海耶斯深入对方

    端区之内,就在冲出底线的刹那,他的左脚蹭着草皮接到了球。这绝对是

    个令人难以置信的达阵!卡尔教练率

    领的狼獾队赢得了当时最漂亮的一次

    绝地反击。整个体育场爆发出欢呼

    声,大家击掌相庆、热烈拥抱。实际

    上,在场的每个人都成为巨大庆典的

    一分子。这样的经历,对我来说是空

    前绝后的。十万余人(他们对我来说

    都是陌生人)分享着同样的狂喜。无

    疑,这就是我所谓的“大众积极共

    鸣”,而且自那一刻起,我就成了密

    歇根大学橄榄球队的铁杆球迷。我有

    生以来第一次热切地关注体育版报

    道,开始穿黄蓝相间的队服,而且在错过比赛的时候会焦躁不安。这一场

    比赛让我一下子融入了新的群体。

    甚至是那些微弱得多的行为同步

    也能够使人改变。想象你正坐在前

    廊,看到两个邻居站在信箱旁聊天。

    虽然你听不到她们在聊什么,但通过

    两人的动作,你知道她们相谈甚欢。

    其中一个人扬了一下眉毛,另外一个

    人也这样做了。过了一会儿,两人又

    先后摸了摸自己的脸。我带的博士生

    塔尼娅·瓦查库尔克瑟姆苏克(Tanya

    Vacharkulksemsuk)一直致力于研究

    陌生人初次见面时的行为同步。我们

    发现,当人们行动一致时,他们会觉得自己体会到了对方真正的友善,在

    交谈的过程中也会感到充满活力、彼

    此理解、相互信任。相关研究也证实

    了这一点。在实验中,当行为同步在

    人们同时行进、敲打、歌唱、摇摆时

    悄然发生,就意味着彼此相互喜爱,以及合作与成功的可能。现在,你已

    经能够识别出这些不同作用都指向了

    积极共鸣,也就是身体对爱的定义。

    第3章中描述的研究让你明白,邻居

    间的聊天同步程度比你亲眼所见的要

    更加深入,她们的同步动作很可能反

    映并触发了大脑与催产素活动的同

    步。接下来,我要谈的是爱的延伸。

    随着你体会到越来越多的积极共鸣,日积月累,你也会随之改变。

    爱让你更幸福、更坚毅、更

    睿智、更健康

    变成“我们”。想一想与你关系

    最亲密的人——挚友、配偶、父母或

    子女,他们是让你感到紧密相连的对

    象,说起他们,你会自然而然地使

    用“我们”一词。然而,情况并非一贯

    如此。即便是最亲密的关系,在能够使用“我们”一词之前,也需要一段时

    间的经营。积极共鸣大概是你享有的

    每一段重要关系的起点。想一下那些

    亲密关系的缘起:是你们共享的玩乐

    或快乐?是对彼此的吸引力或好奇

    心?是平静的一刻或共同的宽慰?还

    是“积极菜单”上其他令人愉悦的“美

    味菜肴”?也许你与最好的朋友或配

    偶初次相遇并一拍即合的经历更让你

    念念不忘,但是,你与父母或子女间

    的跨代联结也与前一种联结一样,都

    是通过安全感与爱的微小瞬间不断叠

    加、建构而成,并且经由同步的注

    视、触碰与对话而不断加固。积极共鸣的微小瞬间接踵而来,铺就了通向

    现有亲密关系的道路;而如今的你将

    这些亲密关系理所当然地视为生活中

    慰藉、支持与陪伴的最坚实来源。

    塔尼娅·瓦查库尔克瑟姆苏克与

    我一同进行的研究表明,在关系的萌

    芽阶段,两个人共享的不仅是情绪,还包括动作。他们自发地而且下意识

    地开始了动作同步,此类非语言表达

    的一致性预示了双方对合一性、联结

    以及友善具有共同的主观评判。数据

    显示,积极共鸣在人们之间引发的同

    步动作越多,人们就越可能发展出一

    段亲密关系。遵循此种逻辑,某些初次约会的效果比其他的要好。两个人

    跳舞或划船(假设每人划一只桨)产

    生的联结会比一起看电影或吃饭产生

    的联结更亲密。团队建设的道理同

    此。无论是最初的破冰活动,还是回

    归自然活动,抑或固定时间分享好消

    息与相互欣赏的活动,能够为同步行

    动与积极情绪创造条件的活动便是团

    队协作的保证。

    积极共鸣不仅可以在新关系开始

    的时候将一群彼此陌生的人联系在一

    起,同时也是巩固长久关系的黏合

    剂。住在纽约长岛的一对夫妻阿特和

    伊莲娜对此深有体会。他们在家附近张贴的一张海报上看到了一个有

    关“影响关系的因素”的研究正在招募

    受试者,研究受试者可以获得30美元

    的酬金,但这远远比不上两人对这项

    研究的好奇心。于是,夫妻二人拨通

    了报名电话。奇怪的是,接电话的人

    询问两人有没有可能阻碍他们参与体

    能训练或参加有氧运动的健康问题,这让阿特和伊莲娜更加好奇。在指定

    实验室中见到研究人员之后,两人更

    好奇了。这个实验室更像是一个健身

    房,地板上铺着一大块约有30英尺

    [1]

    长的体操垫;垫子中间放着另外

    一块卷起来的垫子,大约有3英尺高,像是一个路障。作为研究的一部

    分,研究人员让阿特和伊莲娜回答一

    些调查问题,之后让他们一起讨论诸

    如下次度假计划、未来家庭装修计划

    等话题。其间,研究人员把两人的讨

    论录了下来,以供日后分析之用。当

    研究人员指导他们完成下一项任务

    时,夫妻二人都大吃一惊。当研究人

    员用维可牢尼龙搭扣把阿特和伊莲娜

    的手腕、脚腕绑在一起时,两人对实

    验室内部设置的好奇化为难以置信与

    阵阵轻笑。研究人员要求他们一起尽

    快爬到体操垫的另一端,然后再爬回

    来,并清除来回路上的障碍物。同时,他们还需要夹住一个桶形的枕

    头,不能让其落地,但又不能用手、胳膊或牙齿去碰枕头。如果两人能在

    一分钟之内完成这个任务,就能得到

    一袋糖果作为奖励。此前只有极少数

    的研究受试者完成了这个任务。

    阿特和伊莲娜很快发现,他们只

    有用身体夹住枕头,才不会让它落

    地。但是这样一来,两人绑在一起爬

    行的动作就变得更加难以完成。整个

    过程简直令人捧腹。两人多次摔得仰

    面朝天,大笑不止。到了第三次爬行

    的时候,他们的四肢动作终于开始同

    步,两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任务,赢得了奖品!

    事实证明,其他参与研究的夫妻

    不像阿特和伊莲娜那样觉得参与过程

    非常有趣。参与研究的夫妻们通过抛

    硬币选择要完成的任务。有些夫妻的

    任务与阿特和伊莲娜的相同,有些则

    只需要完成普通得多的慢速爬行任

    务:夫妻二人的手脚无须绑缚在一

    起,两人只需轮流缓慢地爬过体操

    垫,让身体前面的一个球滚动即可。

    研究人员假设(这一假设在该研究以

    及其他实验中得到了证实),随机被

    指派完成有趣任务(要求双方身体接

    触以及行为同步)的夫妻会变得更爱对方。跟踪调查显示,这些夫妻的关

    系质量得到了提升,他们在讨论中更

    能接受彼此的看法,彼此间的敌意也

    更轻。夫妻共同参与此类游戏,能够

    增进夫妻感情,甚至维持长期的亲密

    关系。此类实验证实了我的观点:经

    常一起参与新奇有趣(甚至是傻傻

    的)活动的夫妻,其婚姻质量更佳。

    有时,你可以在活动的推动下与

    爱人共享积极情绪,比如策划一次旅

    行或是像阿特和伊莲娜在研究中完成

    那种充满童趣的任务。不过,更多时

    候,你与伴侣完全没有外部推动力,只是其中一方自发地将自己的积极情绪传递给身边的另一方。比如你的伴

    侣在工作一整天之后回到家里,与你

    分享工作中取得的进展,或是告诉你

    他因为最近的出色表现而获得了领导

    的肯定。因为戴着自我中心的有色眼

    镜,你可能会觉得这样的谈话不过是

    他在解释自己为什么兴高采烈,甚至

    你可能还会愤世嫉俗地觉得他是在自

    吹自擂。然而,戴上情感联结的眼镜

    之后,你就会将这样的谈话看作催生

    积极共鸣的绝佳机会,或是增进爱的

    新机会。

    关于夫妻关系的研究显示,爱的

    感觉依赖于你如何对另一半的积极性表达做出回应。你是会积极回应这些

    积极性表达,还是回避?你是做出同

    样的积极性回应,还是认为其不值一

    提,或是指出其潜在的阴暗面?研究

    人员仔细研究了此类情况下夫妻双方

    对彼此做出的回应,发现那些能够接

    收彼此的积极情绪、对伴侣的好消息

    报以热情回应并积极鼓励的夫妻,彼

    此间的关系更好、更亲密、更忠诚、更有激情,对夫妻关系的整体满意度

    也更高。换言之,当夫妻中一方的好

    消息与热情激发了另一方的相同感

    受,两人之间就会产生积极共鸣。

    那么,增进亲密关系的两个途径,就是把你的好消息带回家中与你

    的伴侣分享,并且真心祝贺你的伴

    侣。无论哪一方发起行动,联结才是

    关键,这样就能创造可共享的体验,让积极情绪在你们之间反复传递,让

    你们之间的动作与生物反应暂时同

    步,散发出相互关切的温暖之光。分

    享或庆祝伴侣的好消息当然不是培育

    爱且增进亲密关系的唯一方法,任何

    一种相互分享的积极情绪都有这个作

    用。

    我和同事莎拉·阿尔戈(Sara

    Algoe)共同进行的实验表明,夫妻

    间不断传递的积极情绪所产生的积极共鸣,同样能够增强他们之间的亲密

    感,利于他们的关系发展。我们特别

    检视了人们对于伴侣如何习惯性地表

    达感激之情。我们发现,有些人比其

    他人更频繁地说“谢谢”这个词。毕

    竟,当你意识到某个人不计较自己的

    得失而为你做事时,你的心里会涌起

    真正的感激之情。换一种说法就是,感激包括两个方面:益处(友善的行

    为)以及施与方(采取友善行为的友

    善之人)。很多人在表达感谢时,重

    点都放在所获得的益处上——礼物、帮助或是善行本身;然而,我们发现

    最好的感谢其实是将自己所获得的益处作为一种媒介,照亮施与方的优良

    品质。当你向伴侣有效表达出对他的

    感激之情时,通过传达你对于他的良

    好品质的认可与感激,你也做出了善

    行。

    为什么这是传达感激之情的最好

    方式?因为与仅仅关注益处本身的感

    谢相比,对施与方的感谢能够让听

    到“谢谢”二字的人感受到被理解、关

    注和认可。由此人们感到另一半真正

    理解自己、珍视自己,这种良好的感

    觉可以让他们每天都更好地感知到自

    己与另一半的关系。根据预测,这样

    做会使伴侣间的关系在6个月内得到改善,变得更幸福美满。

    因此,说出“谢谢”二字不仅事关

    礼貌,还是一种爱的表达,能够促使

    你们建立更有力的联结,从而成

    为“我们”。

    变得具有复原力。你如何应对压

    力与紧张?你有时是不是会被逆境击

    倒,一蹶不振?经历了一场感情风暴

    之后,你是在消极情绪中沉沦还是跌

    跌撞撞地重新找回曾经的自己?又或

    者,你会凭借过去的经验,加强自我

    保护,让自己在未来的感情创伤中免

    受伤害?也许,你觉得自己已经无法再经受那样的创伤,于是努力让自己

    变得坚不可摧。

    一般情况下,你的自我保护壳颇

    为有效,它能保护你免受日常的情绪

    打击,让你远离自怨自艾的情绪或防

    止你被消极情绪搞得心力交瘁。然

    而,这样的自我保护也需要付出代

    价,它会把你与好的事物隔离开来。

    没错,你在自己壁垒森严的缝隙中确

    实可以随时感受到真实的积极情绪,比如兴趣、自豪、鼓励或心平气和,但是,你与他人分享这些良好感受的

    能力却遭到了损害。换句话说,你在

    把自己塑造得坚不可摧的同时,也麻痹了自己,以致无法与他人发生真正

    的联结。如此一来,你和你的身体就

    被挡在了发现、产生积极共鸣的机会

    大门之外,而这样的机会恰恰是生命

    和健康的必需品。

    当然,除了被情感创伤摧垮或是

    让自己完全不受影响这两种情况之

    外,你还有其他选项。我和我的学生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一直在研究复原

    力相对较强的人的心理活动。这些人

    在面对情感创伤时,不仅能够灵活应

    对、免受伤害,而且能够在创伤之后

    快速恢复,甚至能够更好地应对下一

    次情感创伤的来袭。我们的研究显示,复原力强的人

    都是能够掌控情感的人。他们既不会

    把消极情绪完全阻挡于外,也不会任

    由自己在消极情绪中沉沦。他们在逆

    境中擦亮双眼,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具

    有超强的适应力,因此能够不断视环

    境情况的变化来调整自身的反应,做

    出适当的情感应对——既不反应过

    度,也不会麻木无感。如果情况允

    许,他们也会流泪、颤抖,不会完全

    忽视此类感受。不过,他们也不会沉

    湎其中无法自拔,他们的消极情绪如

    海浪般起落。经受强烈的情感冲击之

    后,他们会继续前行。为何复原力强的人能够如此游刃

    有余地应对情感问题?正如我在《积

    极情绪的力量》一书中所说,这源于

    他们持续不断的积极情绪。毕竟,每

    一次积极情绪体验都能带来新的体

    验。复原力强的人能够更好地理解、欣赏更广阔的生活图景,以更开阔的

    视角、更灵活和更豁达的心态去应对

    混乱。实际上,我们的研究数据显

    示:积极情绪越多的人,其生活也会

    越来越美好。这不仅因为积极情绪让

    人感觉良好,更是因为良好的感觉滋

    养了人们的复原力,让他们能够更好

    地控制情绪的起落,从而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复原力强的人满怀希望,更乐于应对挑战,对自己的顺境也更

    容易心存感激。我们的实验室研究表

    明,此类积极情绪能够清除消极情绪

    的影响,打破消极情绪对我们的思想

    与身体的禁锢;这样的禁锢如果持续

    的时间过长,会使人易于生病甚至早

    逝。

    有关复原力的科学在过去10年间

    已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我们不仅看

    到了该领域内人们对科学的兴趣不断

    高涨,也发现了人们对复原力看法的

    彻底改观。之前,专家认为复原力是

    罕见的人类技能;但我们现已清楚,在运转良好的情绪体系中,这样的复

    原力是普遍存在的。我们还发现,人

    们的复原力水平不是一成不变、与生

    俱来的,而是可以通过经验与训练培

    养的。因此,当你按照本书第二部分

    列出的方法进行练习,增加日常生活

    中的积极共鸣,你内在的复原力就会

    变得更强,对于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烦

    乱与逆境也能更得心应手地应对。

    复原力强的人从来不是一个人在

    战斗。他们从孩童时代起就善于运用

    幽默感,让其他人被自己的微笑或欢

    乐感染。复原力强的孩子会以各种方

    式,与朋友或是看护者产生积极共鸣。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复原力强的

    儿童因其在婴儿时期受到的精心照

    顾,发展、培养出了这样的能力。某

    些家长能够比其他人更好地了解、配

    合婴儿不断变化的情绪状态,顺利平

    复婴儿的紧张情绪,创造亲子间的积

    极共鸣。更加敏感、更具调适力的家

    长可以帮助他们的孩子培养情绪平复

    技巧和应对能力,这样孩子长大之后

    能够更加自立。因此,复原力不仅源

    于积极情绪,还来自积极共鸣。

    大部分时候,你并不是独自面对

    紧张情绪与逆境,而是与他人共同承

    担困难。例如,离婚会给每个家庭成员造成压力,地震会撼动整个城市,战争会波及整个国家,经济危机会导

    致整个世界一团混乱。当你具有较强

    的复原力时,你就可以准确判断出何

    时该施以援手,何时只需要倾听,何

    时能让他人依靠自己的肩膀,同时,你也能够了解何时应该从他人那里寻

    求安慰与支持。由此可见,复原力不

    仅是个人属性,也是社会群体属性,此处所说的群体包括家庭、社区、国

    家,甚至整个世界。研究人员建议,若要共同、有效地面对艰难时刻,我

    们需要通过积极共鸣激发的个人与集

    体的力量。当你能够与有共同命运的其他人(家人、同事,或是与你同一

    社区或国家的人)产生情感联结,接

    纳彼此的观点,及时分享相互间的关

    切与尊重,那么整个社会的复原力就

    会越来越强。当然,在群体内实现这

    样敏捷与流畅的情感沟通并非易事。

    想一想那些政治手腕、飞短流长、吹

    毛求疵,就能看到社会复原力所需的

    开放、包容和信任是多么不堪一击。

    了解到连续不断的积极共鸣能够支

    撑、增强这些必不可少的力量,有助

    于你认清事实:社会的复原力源于

    爱。

    对持久婚姻进行的深入研究证明了上述观点。约翰·戈特曼可以说是

    世界顶级的婚姻情绪科学家。他建议

    夫妻双方将共享的积极情绪“储存起

    来”,帮助他们渡过日后的难关。通

    过数十年的精心研究,戈特曼发现那

    些彼此间具有较多积极情绪体验的夫

    妻能够更好地应对、解决婚姻中出现

    的意见相左和困扰等问题。比如在讨

    论棘手问题时,这样的夫妻能够尽量

    避免将对方的消极情绪叠加在自己的

    消极情绪之上,而是以完全不同的情

    绪——通常是能够创造思考空间的关

    切、肯定、轻松的话语或动作——来

    应对伴侣的消极情绪,降低冲突(或潜在冲突)的等级。换言之,具有丰

    富积极共鸣体验的夫妻,能够更好地

    将会给双方造成伤害的“情绪炸弹”拆

    除。

    你可以把积极共鸣“储存起来”,以备日后之需,因为爱和其他积极情

    绪充满了积极的力量。换言之,你在

    所谓的“情绪银行”中的储蓄不是一成

    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累

    积并生成利息,且以持续的方式回报

    你,以便你在日后面对逆境时可以提

    取、使用。此外,就像你以某种方式

    挣到的金钱可以在其他地方花销一

    样,你从某些关系中获取的积极共鸣也能让你充满力量,建构起你的价值

    观、信念以及技能,从而帮助你在各

    种纷扰与困难中保持人生正确的航

    向。可见,拥有充满爱的婚姻,可以

    帮助你在工作中更具活力。

    无论是个人的复原力,还是在家

    庭、社区、国家甚至整个世界中培养

    的集体复原力,现在都变得更加重

    要。真正的积极情绪随时可以获得,因此不管你现在的复原力如何,都有

    机会拥有更强的复原力。当你带着这

    些良好的感受与他人产生联结,就会

    创造出积极共鸣纽带。爱与复原力都

    是可再生的资源。变得更睿智。试想,你具有正确

    识别应走之路所需的一切知识与经

    验,你能够分辨出该做之事、知道正

    确的做事方法。即便有缺点和错误,你仍可以完全接受自己。你能够摆脱

    无休止的自我批评、焦虑与沉思,享

    受智慧带给你的心智能量。你能够全

    心关注周围的环境,不遗余力地评估

    当下环境的核心意义,以及那些更加

    微妙、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试想,你无须对如何给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

    印象或如何带领团队向前一步感到焦

    虑不安,你能够理解周围的人,而且

    能够真正地接受他们——你能了解他们独特的想法,明白他们的愿望与需

    求,知道如何以最好的方式与他们交

    流。试想,你能够坦然地面对各种人

    生坎坷(充满痛苦的困境、不确定如

    何继续的困境,或两者兼而有之的困

    境),你本能地知道该如何前进,同

    时又可以平复自己与他人的情绪。

    能达到以上境界的人可以说是一

    个睿智的人,是具有科学家所说

    的“生活实用常识”的人。他们具有远

    见卓识,能从过去的经历与价值观中

    汲取经验,能在几乎所有情况下为自

    己与他人指出可靠、恰当的行动路

    线。他们不仅能够抓住人生与生活的意义,还能够将这些玄而又玄的哲学

    洞见转化成脚踏实地的计划与建议。

    研究显示,睿智的人能够以全局的眼

    光看待问题,整合看似矛盾的各个方

    面,在生活中找到平衡与幸福。

    能够“看到更广阔的情形”并“连

    点成线”,可被视为睿智的核心特

    征。实验条件严格受控的实验室实验

    令人信服地揭示了人的意识范围会随

    情绪状态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处于消

    极情绪中时,人们的意识范围会缩

    小;处于积极情绪中时,人们的意识

    范围会扩大。也就是说,当你感觉良

    好时,你会处于从全局角度看待问题的最佳状态,能够找到自己与他人所

    面临的问题的解决办法。

    智慧和情绪一样起起落落。我们

    必须承认,有些时候你确实无法掌控

    并运用你过去积累的经验。回想一下

    你做出最不明智的决定的那些时刻,你会发现在那些时刻,你都处于紧张

    状态——你承受着超出自己承受范围

    的压力、不安、痛苦、孤独或迷茫。

    打开“觉知之门”,积极情绪会为你提

    供更多空间,以发掘不同观点并衡量

    各种行动方案。

    积极共鸣能让你吸取过去的经验,让你更加聪明。如果你花上10分

    钟与他人进行一次令人愉快的交谈,那么你在随后进行的智商测验中就会

    有很大的分值提升。与优秀的人交

    谈,同样可以让你更加聪明。假设你

    需要为他人提建议。比如,一位年长

    的同事跟你说他没有达成预定的目

    标,那么你会给他什么建议?或者14

    岁的侄女打电话给你,说她和父母闹

    了矛盾,你又会给她什么建议?虽然

    你给出的建议未必有用,但研究显

    示,如果你与你看重的人(比如配

    偶、挚友或导师)讨论一下这些待解

    决的问题,经独立思考后再给出建议,你的想法就会更具实践性、更加

    明智。研究显示,一般情况下,积极

    共鸣能够激发集思广益的力量;与他

    人一起群策群力,能够更好地解决难

    题。你与他人之间产生的积极共鸣或

    爱,能够在当下拓展你的意识,从而

    提高你的智力水平,开启你的智慧。

    除了已经谈到的暂时性效果,积

    极共鸣还能够提升一个人的持久性认

    知能力。例如,老年人与他人接触得

    越多,其认知能力下降与患阿尔茨海

    默病的风险就越低。然而,爱不仅能

    够防止老年人的认知能力下降。科学

    研究已经证实,人们与朋友、邻居以及亲戚间的交流频率与他们的认知能

    力也明显相关。与所爱之人反复产生

    情感联结之所以会让你获得持久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1554KB,5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