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3163
认知升级:认知的深度决定你人生的高度.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2月18日
第1页
第5页
第13页
第30页
第38页
第156页

    参见附件(3264KB,211页)。

     认知升级:认知的深度决定你人生的高度,这本书能够带你进入到知识的海洋中,提升你的认知思维,让自己能够的飞跃式自我成长,每个人都可以好好看看。

    认知升级介绍

    《认知升级》是认知研究者、认知学习法创始人刘传的首部图书作品,全书通过对数十例作者切身实践的认知升级经验进行阐述和分析,全面直击7大思维领域,集结32篇颠覆认知的进阶技巧文章,带领我们重新认识自我、财富、知识、学习、职场和未来趋势,希望能够帮助读者以简单易行的方法实现超乎想象的认知升级。

    认知升级作者

    刘传

    “千古刘传”自媒体主理人,认知学习法创始人。

    其个人认知研究得到李笑来、李善友、成甲、李叫兽、笔记侠-柯洲、Xdite等的联袂推荐。

    认知升级主目录

    第一章 快人一步的认知优势

    第二章 自我进化,重塑认知与思维

    第三章 学会学习,拒绝无效努力

    第四章 职场中的需求与陷阱

    第五章 财富自由的本质

    第六章 厘清关系,让劣势成为优势

    第七章 未来已来,大势所趋

    认知升级书摘

    人类最初出现在公元前700万年到前500万年期间,从树上到平原用了几百万年,从狩猎时代到农业时代用了十几万年。

    然而,今天我们的肉体、脏器、大脑,跟十几万年前的狩猎猿并无二致。于是,我们落后的生理属性与外界巨变的环境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社会关系超标—你害怕社交吗

    几百万年的进化,让我们适应了部落生活,大脑能处理的社会关系定格在150人之内(所谓的邓巴数)。在农业时代之前,物质稀缺,人口稀少,人类部落都是熟人社会,也就是说,没有所谓陌生人的概念。

    而今天的部落已经成了超级部落,一个城市的人口可达千万,这远远超过了我们大脑的社会关系处理能力。要知道,大脑是个认知吝啬鬼,始终遵循最小行动原则,即节省能量,减少思考。面临如此大的挑战,它的选择当然是回避。这是大部分人多少都有程度不一的社交焦虑甚至社交恐惧的原因。

    二、知识更新极快—你为读不完的书而焦虑过吗

    从人类文明出现到2003年,所有存储下来的信息的总和仅仅相当于如今人类两天创造的数据量,这就是信息爆炸。

    据统计,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半衰期在18世纪为80~90年,19~20世纪为30年,20世纪60年代为15年,进入80年代,缩短为5年左右,而移动互联网到来后,知识半衰期直接缩短为半年。

    2013年APP还是“风口的猪”,编程、UI、交互岗位红得发紫,2014年风口一转就成了O2O,2015年是微商,2016年又变成了网红,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求职者,都不得不快速更新知识,否则很快就被市场淘汰。

    三、物欲大于必需—你为买不到的商品难受吗

    曾经的狩猎猿处在物质稀缺的环境中,在那样的环境下,能满足温饱就是最大的快乐。一切(生理)需求都满足后、一切不适都消除后,机体将做什么?过去的回答是,什么都不做,现在已经普遍认为这是错误的认识。

    郑也夫先生认为,今天的人类社会,温饱问题已经被大范围解决了。原本用于为温饱而奔波的时间,变成了闲暇,于是我们遇到了新的问题—空虚和无聊。面对这一问题,我们捡起来的是那个祖先时代解决生存问题的手段—物质资源。

    因为温饱的解决,发生了空虚和无聊的问题。我们却在解决温饱上面加大砝码,来应对空虚和无聊的问题。

    商人们显然洞悉了这个规律,他们发明了广告和各种营销工具,说服人们购买超出必需品范畴的商品,并且还让人们确信这是自己的真实需要。

    认知升级:认知的深度决定你人生的高度截图

    微信:876679910 微信公众号:seoseeinfo

    SEO观察,每天分享优质电子书:http:www.seosee.info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认知升级 刘传著.—北京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8.8

    ISBN 978-7-5057-4421-9

    Ⅰ . ①认… Ⅱ . ①刘… Ⅲ . ①思维方法-通俗读物 Ⅳ . ① B80-4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 数据核字(2018) 第135937 号

    书 名 认知升级

    刘传 著

    出版发行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北京市朝阳区西坝河南里17 号楼 邮政编码 100028)

    印 刷 三河市文通印刷包装有限公司

    开 本 787×1092 毫米 16 开

    印 张 17

    字 数 200千字

    版 印 次 2018 年8 月第1 版 2018 年8 月第1 次印刷

    书 号 ISBN 978-7-5057-4421-9

    定 价 42.80元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印装差错 负责调换

    浙江大学出版社发行中心联系方式:(0571)88925591;http:zjdxcbs.tmall.com

    2目录

    CONTENTS

    第一章 快人一步的认知优势

    选择好的知识体系

    相比一手知识,我更喜欢二手知识

    知识太多,什么知识值得学

    勇敢地质疑权威

    人的成长,最有效的还是认知迭代

    第二章 自我进化,重塑认知与思维

    你的能力,绝非天赋

    你只是假装很勤奋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幸运的人

    自带接口,让你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别让健身目标成为空口号

    读书与健身,一定要坚持的两件事

    第三章 学会学习,拒绝无效努力

    在学习之前,先学会学习

    量化读书是一种有限的勤奋

    锚定读书法

    游戏模型下的有效学习

    低水平的勤奋又怎么了

    第四章 职场中的需求与陷阱

    “90后”,为什么我不聘用你

    不可忽视的职场需求

    你要懂得营销自己

    职场中的自我茧房陷阱

    生活永远比工作更重要

    第五章 财富自由的本质

    对于金钱,你需要一个观念的转变

    什么是钱:从能量到区块链

    红海中赚钱的新视野

    3

    微信:876679910 微信公众号:seoseeinfo

    SEO观察,每天分享优质电子书:http:www.seosee.info为你的品牌打造“社交货币”

    第六章 厘清关系,让劣势成为优势

    你既恐惧孤独,又惧怕社交

    将社交恐惧变成优势

    三重自由论

    第七章 未来已来,大势所趋

    程序性知识才是聪明人的核心武器

    少数人才能掌握决胜未来的两大能力

    新物欲经济的崛起

    新物欲经济的消费演化

    4

    SEO观察,每天分享优质电子书:http:www.seosee.info

    站长QQ微信:876679910(添加站长不迷路)第一章 快人一步的认知优势

    选择好的知识体系

    学习时,我常常会停下来反思,这样学是对的吗?

    尤其是自学时,没有人指导,没有纲要,甚至连学习目标都要费尽

    心思思考。

    建一栋楼房前,我们都需要先规划架构,架构没有理清楚就盲目开

    工,会造成巨大的浪费和损失。学习也是一样,学习最大的成本从来都

    不是钱,而是时间。

    如果我们把知识内容比作建筑材料,那么知识体系就是建筑架构。

    行动之前,先搞清楚要建一栋怎样的知识体系,当然是必要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判断什么是好的知识体系?什么又是坏的知识体

    系呢?

    一、坏的知识体系

    查理·芒格有一个思考方法,就是在思考要去哪儿前,先想清楚不

    要去哪儿。他说,我只想知道将来我会死在什么地方,这样我就永远不

    去那儿了。同样地,我们也可以在找到好的知识体系前,先想清楚坏的

    知识体系是什么,然后尽力避免它。

    我认为坏的知识体系有这四点:缺乏纵深、单一化、松散无联系、不自洽。接下来我将逐一阐述一下这四点。

    1.缺乏纵深

    5

    微信:876679910 微信公众号:seoseeinfo

    SEO观察,每天分享优质电子书:http:www.seosee.info这点很好理解。一个人知识面再广,至少在某一点上也需要是纵深

    的,有深度的思考和见解。纵深的知识点才能打穿现象与底层规律的通

    道,这也是个人竞争力的保证。

    2.单一化

    单一化的知识体系会造成狭隘的视野。

    无印良品在做员工管理时发现,长期做销售的人倾向于形成“产品

    卖得好,主要是销售的功劳”的思维定式;长期做产品研发的人倾向于

    形成“产品卖得好,是产品质量好,销售不重要”的思维定式。长此以

    往,这两种看法的片面性弊端就逐渐显现出来了。于是,无印良品内部

    开始实行跨部门换岗的制度,研发岗换到销售岗,销售岗换到财务岗,财务岗换到研发岗。希望借此能帮助员工通过建立平衡、全面的视野,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工作,更好地服务客户。

    3.松散无联系

    生活中我们能观察到N种现象,现象1、现象2、现象3到现象N也许

    都能用同一个理论解释。同样地,理论1、理论2、理论3到理论N也可

    能存在一个共同的底层框架。

    松散无联系指的是没有意识到要去发现这些知识的共同点,就像任

    意堆积的衣服长期不去整理而造成生活混乱一样。知识碎片化而不加以

    整理,长此以往,容易形成松垮堆积的知识体系,这会给我们带来很多

    坏处。

    (1)思考费时

    处理问题时,人都是优先采用记忆检索而不是思考,在松垮堆积的

    知识体系中检索合适的知识点,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就像你在堆积成山

    的衣服中找到今天决定要穿的T恤一样费时,还容易事倍功半。

    (2)思考费劲

    进行大脑内容检索时,这么多松散的知识点,该过程大量占据工作

    记忆的容量,认知负荷较大。

    有朋友会说,处理难题不都费时、费劲吗?注意,在松散无联系的

    6知识体系的条件下,即便处理一些工作中的基础问题,都让你费时、费

    劲了,更别说团队管理、人力资源等更复杂的决策问题。想要上一个台

    阶,个人知识整合程度的好坏是一个不可规避的天花板。

    4.不自洽

    “自洽”用一句简单的话来理解,就是自圆其说。不自洽,就是不能

    自圆其说。

    一个人看到了商业现象1,推出了结论A。不久他看到了商业现象

    2,推出了结论-A。实际上,商业现象2只是商业现象1的翻版,例如服

    装行业的社交电商和化妆品行业的社交电商,只是其中的人物、行业、渠道等要素替换了,主商业逻辑不变。

    对商业现象1和商业现象2各自推论(即便没有意识到后者是前者的

    翻版),都应该得出A(因为两个现象的本质是一样的),推出了-A就

    是不自洽的体现。

    一个人的观念是否能够自洽,还有一种简单的鉴别方式,就是看这

    个人在短时间间隔的前后,对同样一件事的推论是否统一。统一就是自

    洽,不统一就是不自洽。

    为什么是短时间?通常来说,短时间间隔内,一个人的思维框架和

    认知方式不会有太大改变。间隔太久,也许他就完成了一次认知迭代,若推论前后不一致,也许就不是因为不自洽了。

    二、好的知识体系

    告别错的,才能与对的相逢。

    我认为好的知识体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考虑。

    1.宏观层面:T形知识体系

    就整体而言,好的知识体系是T形的。在某一专业上纵深,同时具

    有多学科的广泛视野。

    7

    微信:876679910 微信公众号:seoseeinfo

    SEO观察,每天分享优质电子书:http:www.seosee.info谁能来做一个表率?还是查理·芒格。

    查理·芒格是巴菲特的合伙人,他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做出现在的成

    绩,是因为他很早就开始建立自己的思考方式,他称之为多元思维框

    架。

    你必须知道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并经常使用它们——要全部都用

    上,而不是只用几种。比如说经济学,试图用一种方法来解决所有问

    题。你知道谚语是怎么说的吗?——“在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来,世界

    就像一颗钉子。”这是处理问题的一种笨方法。

    为什么查理要建立多元思维框架?《穷查理宝典:查理·芒格的智

    慧箴言录》中这样说:“查理的投资方法和大多数投资者所用的较为粗

    陋的系统完全不同。”

    查理不会对一家公司的财务信息进行肤浅的独立评估,而是对他打

    算要投资的公司的内部经营状况及其所处的、更大的整体“生态系统”做

    出全面的分析。查理借用并完美地糅合了许多来自各个传统学科的分析

    工具、方法和公式,这些学科包括历史学、心理学、生理学、数学、工

    程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统计学、经济学等。

    查理采用“生态”投资分析法的无懈可击的理由是:几乎每个系统都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若要理解这样的系统,就必须熟练地运用来

    自不同学科的多元思维模式。

    查理的知识体系是一种典型的T形架构,纵深于投资领域,宽泛于

    各类学科,两者相辅相成形成了他独特的思考方式。

    从学习科学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跨学科学习非常有助于知识的迁

    移。这样的学习方法能让你不断发现各类学科背后的共同框架,有助于

    训练你抽象层面的表征能力。要知道,这种能力是专家和新手的区别之

    一。查理·芒格这样学习,背后是有道理的,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

    2.微观层面:Y形知识体系

    我们用放大镜近距离观察T形知识体系,就到了微观层面。比如你

    在做设计,也许你只使用设计知识。微观Y形知识体系指的是,你不能

    只使用单一知识,还要将其他类型的知识合并进来一同使用。

    8例如,我们认为“设计+认知科学”就是一种很棒的微观Y形知识体

    系。一张海报,受众应优先获取什么信息?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反应?一

    个用户交互界面,是否符合用户的预设概念模型?用户能否无须思考就

    知道如何行动?

    一个设计师若了解人的认知规律,哪怕只是一些基础原理,设计出

    的作品都会比不了解的好N倍。当然,这里说的是商业领域的设计。

    曾听朋友讲,他们招了一位艺术家做商业设计,海报出来后朋友就

    纳闷了,说在这海报的应用场景下,他的设计没法让受众轻易理解。结

    果朋友得到的回应是“你不懂艺术”。

    Y形知识体系强调的是在微观的应用层面,将两种学科以上的知识

    刻意合并使用,所以我用Y这个字母来形容这种模式。

    重点就在于“刻意合并使用”,因为对大部分人来说,做自己擅长的

    工作,思考模式都倾向于自动化提取,或是回忆检索。若非有意而为

    之,是很难加入其他学科知识的。长期如此训练,能让技能合并。合并

    后的综合技能,能和其他技能再合并。

    我索性做了一张图来表示按这种方法建立的知识体系。宏观层面呈

    T形,微观层面呈Y形,干脆取一个名字叫作TY形知识体系。

    3.TY形知识体系的规划

    TY形知识体系的图示很形象,这张图提出了使用时的三个要点:

    (1)找到纵深的知识点。

    9

    微信:876679910 微信公众号:seoseeinfo

    SEO观察,每天分享优质电子书:http:www.seosee.info(2)建立多元学科的知识体系。

    (3)合并交叉地使用知识。

    纵深某一专业知识点,终极目标是洞穿该领域的现象和底层规律之

    间的关联,熟练使用各个层面的知识和技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在横向拓展多学科时,至少要掌握该学科中的大观点(big idea),不完全举例如下:

    创业:战略、组织

    营销:STP+4P+CRM

    会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

    认知科学:CRUM模型、心智的计算-表征理解模型

    经济学:需求定律、利息理论、制度理论、宏观理论

    概率论:统计概率、完全概率、贝叶斯定理

    物理:牛顿力学、量子理论、相对论

    这些大观点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调整,因为不是每个学科都存在

    大观点。例如,心理学就不像物理,有类似于牛顿力学三定律这样的理

    论,心理学理论更为离散一些。另外,有一些大观点是公认的,有一些

    大观点却是因人而异的。大观点也未必能概括该学科的全部,通常是区

    间性的、不完备的。

    无论你怎样选择,只要抓住最终目的,即通过这些大观点,掌握该

    学科的思考方式和核心概念模型,并能在现实中应用。

    查理·芒格谈到如何使用跨学科知识时,举了一个统计学的例

    子:“我认为大多数人没有必要精通统计学。例如,我虽然不能准确地

    说出高斯分布的细节,不过我知道它的分布形态,也知道现实生活的许

    多事件和现象是按照这个方式分布的。所以,我能做一个大致的计算。

    但如果你们要我算出一道高斯分布方程,要求精确到小数点后10位,那

    我可算不出来。我就像一个虽然不懂帕斯卡,但牌打得很好的扑克牌

    10手。顺便说一声,这样也够用了。但你们必须像我一样,至少能粗略地

    理解那道钟形曲线。”

    有朋友会问我,你是做营销的,却也学习物理,物理能给你带来什

    么实用价值吗?

    我却认为,物理学中有大量的理论模型和思想与市场营销的模型是

    相似的。商业的问题都较为抽象,这样的跨界混搭能将抽象问题转化为

    具象问题,更好分析。

    例如,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也会发生在消费者调研的时候,调研本身

    会改变消费者的行为和想法。这是个大话题,谈起来没完没了,有机会

    再谈。

    我把我的想法告诉朋友们,也有朋友曾跟我讲,你说的这套方法是

    很好,但很多人做不到。我却认为,我们都在做的过程中,很少有谁能

    自信完全做到。别人做不做得到我不管,自己要不要去做却是另一回

    事。

    历史上有不少牛人都会跨学科思考,富兰克林、爱因斯坦、费曼、查理·芒格,这些人就像灯塔一样,给热爱理论知识的人指明了一个方

    向。

    当头脑中的知识密度突破某一阈值,就足以对现实产生强大的扭曲

    力。至于这个阈值是多大,我不得而知。

    但无论如何,你要先去找到属于你的好的知识体系,做起来再说。

    11

    微信:876679910 微信公众号:seoseeinfo

    SEO观察,每天分享优质电子书:http:www.seosee.info相比一手知识,我更喜欢二手知识

    这篇文章,我们讨论一个话题:脱离了学生身份,以社会人进行学

    习的我们,究竟是应该学习一手知识,还是要学二手知识?

    就我们日常接触到的信息来说,我们能发现任何一个领域中有所建

    树的人,都会强调一手知识的重要性。这种观点的前提是你想要在某一

    领域达到更专业的水平,那么你必须去读该领域最前沿的文献、学最一

    手的知识,甚至参与到一手知识的创造之中。

    但是,对我们绝大多数的人来说,时间、精力有限,想学的领域又

    覆盖面广,每个领域都不能够力求专业和精益求精,这种情况下,一手

    知识还是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呢?

    一、生物进化上的启示

    大熊猫的祖先由北往南迁徙,找到了一块温度、湿度适宜的地区,位于中国长江上游的高山深谷。这里茂密的竹林能为它们提供充足的食

    物,还没有天敌的威胁,于是大熊猫在这近乎完美的生存地定居下来。

    大熊猫在如此安逸的环境下无忧无虑生活了百万年,于是它们的食

    物来源、适应的环境越来越单一。大熊猫的捕猎能力逐渐退化,即便现

    在的大熊猫依然有强悍的咬合力,也会吃肉,但你知道今天的它们是如

    何捕猎的?野生大熊猫的主要狩猎对象,是竹鼠。大熊猫怎么才能吃到

    竹鼠呢?竹鼠一般都躲在竹子里,大熊猫发现竹鼠后,就把竹子使劲往

    地上敲,把竹鼠给敲晕了,然后把它掏出来吃掉。这就是国宝的狩猎能

    力,也是“超凶悍”的。

    现在大熊猫几乎只靠竹子这单一食物来源。竹子是一种极难消化的

    食物,能量极低,大熊猫本是食肉动物,没有消化植物的能力。现在发

    现大熊猫的胃里有纤毛虫,能帮助宿主消化植物。

    可以说,大熊猫在食肉动物里,具有最强、最专业的植物消化能

    力,当其他食肉动物天天早出晚归地寻找肉时,大熊猫摊开四肢躺在地

    12上,悠闲地啃一整天竹子,而且漫山遍野都是竹子哦!你们这些食肉动

    物,活该饿,你们在消化植物上就没我专业。

    依赖单一舒适的生存环境,环境也会反训你。这让大熊猫的适应能

    力极为单一。结果,今天的竹林被人类大面积毁坏,大熊猫这个物种由

    于不具备专业之外的能力,数量越来越少。

    自然界的动物中,越高级的动物,在某项能力上越专业,甚至拥有

    其他动物不具备的能力。但是,反训只能让它们适应特定的环境。一旦

    环境巨变,没有其他维度的能力来提高适应性,只能被淘汰。

    在商业社会中也是如此。大公司有更好的福利和待遇,由于体系庞

    大,组织中的每个人实际只能作为某个系统的螺丝钉。这样的设定,对

    于人的要求是:在某个技能方面你得极其专业。否则,你个个60分的技

    能,在这个体系中发挥不了价值。于是呢,处在这个系统中,你不自觉

    地要打造在某项技能上的专业能力。

    可是,一旦环境巨变,后果不堪设想。诺基亚倒下后,有一大批失

    业的员工遭遇到这样的困境。由于长期做着类似于螺丝钉的工作,比如

    某款机型中某个零件的生产或修理,他们没有除此之外的其他业务能

    力。在本职工作之外,他们没有储备专业之外的第二技能,而且往往这

    类之前备受青睐的“熟练工”大多已经人到中年,失去了重新学习一门新

    技术的精力和时间。在人才市场上,他们早已失去了和年轻人竞争的任

    何优势。这就像是大公司中一度安逸生活的大熊猫。

    单维度的高级专业能力,要发挥最大的价值,有一个前提是:外

    部环境稳定。一旦环境巨变,如果你运气好,这个能力还能继续发挥作

    用,甚至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在诺基亚做的是销售工作,诺基亚

    倒了,可以无缝对接到三星的市场部。可如果运气不好,你赖以生存的

    单维度专业能力被社会淘汰了,那你的境况恐怕就要和大熊猫一样了,慢慢成为濒危物种。

    互联网时代环境极为动荡,单维度的高级专业能力,极有可能让你

    成为这个时代的大熊猫。

    二、如何看待一手知识和二手知识

    13

    微信:876679910 微信公众号:seoseeinfo

    SEO观察,每天分享优质电子书:http:www.seosee.info为了降低单维度专业的潜在生存风险,现在你需要开始打造你的第

    二技能、第三技能,就像投资要懂得配置第二品种和第三品种,一旦市

    场剧烈变化,可以靠对冲减少损失。

    当你的精力有限,大部分时间得用在主力技能上时,学习其他技

    能,你也只能从当菜鸟开始。这种情况下,我的建议是你需要在专注主

    力技能之外,以学习二手知识为主的方式进行技能延伸。

    原因有二:1.你的精力有限;2.你是菜鸟。

    精力有限,你就没有办法一一掌握所有一手文献,你不需要成为这

    行的专家。你是菜鸟,也就意味着专家的话语体系与你目前的知识体系

    恐怕都没有接口。没有接口,你就无法以旧知识来理解新知识,往往听

    一节课、看几页书,你差不多就放弃了。

    二手知识,通常是媒介圈层(出版、教育、传媒)从一手知识中提

    炼出来的。专家们情绪上是非常反对自己领域的二手知识,因为它无法

    展现出一手知识的美妙和本意。如专家辛辛苦苦搞出一个理论,媒介向

    大众转述时做了市场化的调整,搞得四不像,竟然还传播很广,专家从

    情绪上是接受不了的。

    比如《异类》,大众就曲解了作者的本意,作者根本没有“一万小

    时定律”这个说法,可这个说法后来传播得甚嚣尘上,作者不得不专门

    写了一本叫作《刻意练习》的书来正本清源。

    那么,以我们现在的情况,我们该如何看待二手知识呢?

    我个人有这样一套判断标准:以60分为熟练标准,60分之前要速成

    学习,获得正反馈,避免从入门到放弃;60分之后,开始理论学习。60

    分之前的学习,不懂原理和方法,必然是低水平勤奋,不过低水平勤奋

    好过没有勤奋,低水平努力好过没有努力。明白自己所处的菜鸟阶段,正视低水平勤奋的价值。跟教育者而非高手学习。前者让你明白高手是

    什么样,帮助你成为他;后者让你明白菜鸟是什么样,这个人就是你。

    当你在主力技能和知识之外开疆拓土时,你必然首先是菜鸟,所以

    不需要深入原理,而是在肤浅的信息中开始建立心理表征。这时,一手

    知识过于细碎、过于抽象和理论,过大的压力会迫使你很想放弃。

    14二手知识虽然不能还原一手知识的本意,但它能帮助你让现有的知

    识体系与新知识产生连接。就像《异类》中延伸出来的“一万小时定

    律”,虽然它与作者本意存在一定的出入,但它让很多人看到了成为专

    家的途径,开始刻意练习。对于新手来说,这样的二手知识价值不大

    吗?超大!

    看待低水平勤奋,不在于“低”比“高”差,而是在于“低”比“无”好;

    看待二手知识,不在于“二手”比“一手”差,而在于“二手”好过“无”。

    在知乎上,骂“得到”和“罗辑思维”的人太多了。这些评论背后有一

    个共同的隐含假设就是——你们讲的都是二手,与其听你们讲,不如去

    看一手;你们又不是这方面的专家,还敢出来卖,还要挣我们的钱。我

    看了下这些评论者,确实有不少是某个专业上极其厉害的人。但是,对

    他们来说无用甚至是肤浅的知识,对很多人来说,是开启新认知的入

    口。从这个角度上讲,二手知识的价值极大,它帮助新人在一些领域开

    启速成学习,以熟练为目标,快速打造出第二技能。在这种情况

    下,“得到”和“罗辑思维”的积极作用不容抹杀。

    本文推论和观点,只为导出务实有用的行为,不为较劲。最终,是

    期望每个人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得偿所愿,走向神乎其神的段位。

    15

    微信:876679910 微信公众号:seoseeinfo

    SEO观察,每天分享优质电子书:http:www.seosee.info

    SEO观察,每天分享优质电子书:http:www.seosee.info

    站长QQ微信:876679910(添加站长不迷路)知识太多,什么知识值得学

    这个问题的核心点在于思考“值得”这两个字,“值得”的衡量标准有

    哪些。这个想清楚了,就能解锁知识甄别能力。

    噜妹儿做微信运营小编,她会分析标题和内容,会做PPT、会用

    Excel,偶尔还能用PS、AI做海报和Banner,但都不精通。生活中,她

    还对心理学、星座、两性关系、哲学等非理工类知识感兴趣。

    可学习之前,她会纠结自己学习时间有限,到底是应该先去提升工

    作技能,还是去学习当前也许没用、以后用处很大的知识。学习开始

    后,她又会纠结目前自己学习的内容中到底哪些知识更有价值且值得学

    习。

    如何甄别对我们真正有用的好知识?我认为真正值得学的只是要满

    足经验主义、实用主义、可证伪性这三方面的标准。

    经验主义:理论好不好用,必须眼见为实,拿出大家都认可的证

    据,经得起实证检验。

    实用主义:理论要有实用价值,不实用没有意义。

    可证伪性:可以被证明是错的。

    以上方法源自一种对科学的定义:科学是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上

    的、以实用主义为原则筛选、可以被证伪的理论。所以,我们姑且将其

    称为科学标准。

    也许你会问,为啥选择科学标准评判知识价值,那是不是像宗教、文学、艺术这类非科学知识价值就低了?学习科学标准并不意味着要学

    习科学,也不意味着非科学知识价值就低。我推荐这个标准最主要缘由

    在于,它使科学进步。

    一、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的指导

    16噜妹儿学习了星座学、占星术,并用它分析朋友的性格、桃花运、12月幸运走势,朋友们认为她分析得很准并给予了赞赏,噜妹儿成了朋

    友圈的星座专家。

    表面上看,噜妹儿是喜欢星座学,实际上是想拥有分析一个人的能

    力。我私下告诉她,星座学很好玩,但实际上是伪科学,就分析人来

    说,心理学更靠谱。

    噜妹儿不解,星座学和心理学都能描述一个人,难道心理学就比星

    座学更高明吗?不符合科学就说星座荒谬吗?为啥不是心理学荒谬呢?

    我回答,如果说某一个理论比现代心理学能更好地分析一个人,就

    应该拿出可公开检验的证据,去证明它比心理学更有效。例如,星座学

    就要和心理学来做大量的对照组实验,看看谁描述人或群体更准确。

    事实上,几乎所有关于验证星座预测效度的实证研究,都以失败告

    终。曾经有心理学家试图让星座学家根据出生时间和星座猜测一组陌生

    人的性格特征,结果跟一个没受过星座训练的人胡蒙乱猜差不多。

    从经验主义角度来看,星座学经不起实证检验;从实用主义角度来

    看,也不比心理学准确好用。

    噜妹儿又问,那学习星座学仍然有助于梳理对人的认识,还能让我

    得到朋友的认可,怎么能说不实用呢?

    关于这一点,就要说说可证伪性了。

    二、科学方法要有可证伪性

    波普尔提出的可证伪性,是关于科学与非科学的划分。为什么要把

    可证伪性纳入到衡量知识价值的标准中,用“死亡理论”这样一个例子来

    说明。

    理论A:人都会死。

    理论B:医学上的死亡,是脑死亡,即包括脑干在内全脑机能

    完全不可逆转地停止。脑死亡的诊断标准:不可逆的深度昏迷;自

    17

    微信:876679910 微信公众号:seoseeinfo

    SEO观察,每天分享优质电子书:http:www.seosee.info发呼吸停止;脑干反应消失;脑电波消失。符合以上四个标准,在

    24小时内反复测试、多次检查,结果无变化,即可宣布死亡。

    理论A不可证伪,所以不会迭代进步,属于非科学。但不可证伪,并非意味着要抛弃,不去学习。如果噜妹儿不明白“人都会死”这个理

    论,我不用说,你也能想到她会干出啥。理论B可证伪,会不断迭代修

    正,属于科学定义。

    噜妹儿灵机一动,又问,理论B不正好能推出理论A吗?我学习理

    论A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学理论B?

    我说,如果你学习了这个理论,显然让你对于死亡的认知和解释力

    更强。当你和别人讨论死亡时,你有更高价值的见解和论点。当你和别

    人同样目睹死亡,你会做出不一样的抉择。

    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可证伪性使科学理论进步。

    噜妹儿反驳,难道非科学知识就不能进步了吗?也就是说,我学习

    非科学知识就不能进步?噜妹儿所说的非科学知识,大意指的是“科学

    之外的知识”,一共有两类,一类是伪科学,一类是非科学。伪科学和

    非科学都不能说是进步,而是多了谈话内容。

    历史发展中,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不断被丰富,但你不能说21世纪的

    艺术比中世纪的艺术更高级、更先进。学习它们,能极大地丰富你头脑

    中的陈述性知识,但并不能加深你对事物的认知。

    例如不可证伪的神创论,它能丰富我们的陈述性知识,成为我们的

    写作素材,也可以成为信徒之间的社交货币促进协作。但是,它没办法

    像进化论那样,让我们对于生物进化有更深刻而实用的认知。

    用可证伪性去检验知识价值,能提炼出更具解释力、更科学、更可

    信的知识。

    三、我是如何应用这个方法的

    噜妹儿坐到一旁,听我开讲。

    18眼尖的读者肯定发现,科学方法有很多不完备的地方。例如,这个

    标准用到哲学领域容易犯循环论证的问题。不过没关系,它已经能帮我

    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大部分问题了。

    以我为例,我是一名创业者,创业是我的必修课。那么,“创业知

    识太多,什么创业知识值得学”就成了关键问题。

    我的认知里,创业是一门科学,所以我要用科学标准对各类创业理

    论做筛选。

    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创业理论,比如:

    1.小企业要有大的胸怀,大企业要讲细节的东西。

    2.做生意有三个要素,用心、用脑、用体力。

    3.创业者只有内心喜欢一件事,才能将这件事做好。……

    乍一看,这样的创业理论貌似正确,完全无法反驳,但细细一想,这样的理论没有丝毫指导价值。

    小企业的胸怀要有多大算大?大企业注意哪些细节才算注意细节?

    做生意要用心、用脑、用体力,如果生意没做好,就说明你没用心、没

    用脑、没用体力?那到底要怎样用心、用脑、用体力才能做好生意?多

    用心,少用脑、用体力就能做成吗?

    它们都不可证伪,无法迭代进步,又没有公开检验的标准,实际上

    不具备实用性。行或不行,全凭主观判断。

    看过本文,你也许就不愿意学习这样的知识了,但如果它是马云总

    结的呢?

    是的,上述三条理论就是马云讲的。任何创业者或多或少都向马云

    学习过,马云的演讲我看了不知多少遍,相关的书籍也有好几本。马云

    讲得都太对了,听完感觉掌握了创业真谛,可我心里就是有一种空荡荡

    的感觉。

    19

    微信:876679910 微信公众号:seoseeinfo

    SEO观察,每天分享优质电子书:http:www.seosee.info直到我学习了科学标准,才解除了我心中的困惑。当然,我并非否

    定马云,马云作为“国宝级”企业家,创办市值2000亿的阿里巴巴,一定

    有创业干货。

    但一到公开演讲的场合,任何有公开演讲经验的人都知道,鸡汤、励志、故事才受大众欢迎,而具有科学性的创业干货,由于信息冗余度

    较高,是很难被大众接受的。对马云来说,公开演讲还有促进商业合

    作、企业公关的目标,他的言论经过大众传播,被我们所接受的信息已

    经与原意相去甚远。

    我将这样的创业理论称为创业鸡汤。我发现,许多传统企业老板是

    典型的创业鸡汤式思维。

    我认为,创业鸡汤适用于市场经济野蛮生长时代。蛮荒时期,哪怕

    会生火都能凶猛增长。但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未来企业之间将是智力

    资本、感性资本的竞争。所以面向未来而生的创业者,尽早屏蔽创业鸡

    汤是明智的。

    再举一个正向的例子:

    这是我自己整理的图式。我根据自己的知识体系构建方法及科学标

    准,将傅盛与杨国安的商业理论进行筛选组合,得出了上述图式。经过

    个人的整理加工,它便成为我自己的理论。

    该理论可被实证检验,马上能用,也可以被证伪。就知识本身来

    20说,我认为学习这样的创业图式,比研究马云的创业方法更简单直接,实用性也更高。

    科学创业知识显然比创业鸡汤更能提升创业者的认知能力。此图式

    我在不断迭代,持续证伪中。

    四、学习既有知识前,先学会甄别

    先人前辈们留下的知识浩如烟海,我们随时随地都在接收各种信

    息、知识,面对这一座座知识大宝库,你要想清楚此刻的自己最需要打

    开哪一扇知识的大门。

    当你做出选择,准备要去学的时候,一定要从实用主义的角度问自

    己这三个问题:

    1.能提升你的技能吗?

    2.能与你现有的知识体系产生交集或者碰撞吗?

    3.能满足你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吗?

    也许你会想,现在用不上,今后也许能用上,那为什么不读呢?是

    的,我们往往有这样的想法。就像你囤在家里的大量物品,也处在“现

    在用不上,今后也许能用上”的状态,它占据空间、消耗资源、不产生

    价值。比如哲学,如果你对这个世界的本质或真理没有好奇心和疑问,学习哲学只能让你苦不堪言。知识也是需要断舍离的。

    所以,我不去回答什么知识有价值,同样的知识对不同的人而言价

    值是不一样的。所以我把提问换成:知识爆炸的时代,如何具备甄选好

    知识的能力?于是答案就变成了一种动态的方法,而非一个静止的结

    果。

    经验主义、实用主义、可证伪性,不同的人根据这样的科学标准,为自己甄选好知识,量身定制学习计划,一定事半功倍。

    21

    微信:876679910 微信公众号:seoseeinfo

    SEO观察,每天分享优质电子书:http:www.seosee.info勇敢地质疑权威

    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市场营销学知识,细节知识虽繁杂冗长,但其最

    重要的前提,不外乎两点:产品功能迭代竞争、心智份额竞争。

    前者强调产品功能的重要性,以及后衍一系的操作手段(产品、价

    格、渠道、宣传等)。后者强调消费者心智份额的重要性,以及后衍一

    系的操作手段(产品、价格、渠道、宣传等)。

    我在大学本科学营销理论,后来创业实践新媒体营销,发现在学习

    和工作中以上两点前提几乎是所有人默认的,但是大家一直没有去想,这两个前提是不是有问题。

    这种质疑是一个什么样的感觉?就像亚里士多德时期,每个人都默

    认地球是宇宙中心,你突然脑袋一转,竟然对默认选项产生了质疑,难

    免会让他人错愕,甚至要将你送上宗教审判所。

    营销学的这两个前提有什么问题?我选择质疑权威。

    一、前提一:产品功能迭代竞争

    产品比竞争对手家的好,当然消费者更喜欢,这太符合常识了,无

    须解释。往下追溯,想象一下,什么人对这个理念最为执着?匠人。此

    处的匠人,泛指手艺人、工程师、产品经理、设计师等直接打造产品的

    角色。试想,营销学诞生之前,工商业经济已然存在,在资源稀缺环境

    下,你家打造的木器比他家耐用,当然容易有个好生意。

    这一思路自工商业诞生主导营销理念至今,依然强盛。基于此构建

    的商业理论中,最为典型的如蓝海战略和颠覆式创新。

    蓝海战略简单概括,就是将产品特性重新跨界混搭(加减增删)创

    造出差异化的新组合,从而开辟一个蓝海市场。

    颠覆式创新,就是小公司可以通过将产品以更简单、更方便、更便

    22宜的方式一切入低端或边缘市场,从而实现对大公司的逆袭。在IT行

    业、钢铁行业、医疗行业、汽车行业等大型产业内,此规律一再上演。

    这两个代表性理论,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基本假设就是对产品性

    能改善的诉求,脱离这个前提,这两个理论都不成立。

    二、前提二:心智份额竞争

    随着心理学的蓬勃发展,纯粹基于产品性能的视角,又多了一个参

    考系。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定位理论。

    定位理论是任何营销人都必备的基础知识,简言之就是消费者的心

    智资源有限,品牌应该在消费者的心智中,在某一品类下牢牢占据第一

    或第二的位置。一旦记忆固化,消费者的记忆便很难改变,竞争对手很

    难再超越你。

    翻阅《定位》这本书,你很容易找到它的逻辑起点,即工作记忆容

    量的有限性。后续衍生一系列商战思想,如进攻战(重新定位,以超越

    对手)、防御战(恪守定位,防止对手偷塔)、侧翼战(在营销各个环

    节玩弄花样)、游击战(细分定位,以绕开市场老大)等。也衍生出一

    系列规则,如品牌延伸限度(品牌不可随意延伸)、聚焦原则(所有资

    源应孤注一掷)等。

    三、两前提的问题

    前提一的重要性不再赘言,其问题在于忽略了从消费者视角的审

    视。

    前提二是对前提一的补充,之所以出现了心智资源竞争,乃是因为

    产品性能竞争日趋白热化,营销人不得不寻求更能解释消费行为的科学

    理论,来重新指导营销活动,此行为开启了心智竞争的营销时代。

    这并不意味着产品性能竞争就不重要,反而越基础越具有奠基性,但在今天这样的竞争环境结合心智资源的玩法才行,否则你就少了一个

    竞争维度。所以,前提一的问题由前提二来填补了。那前提二的问题

    呢?

    23

    微信:876679910 微信公众号:seoseeinfo

    SEO观察,每天分享优质电子书:http:www.seosee.info《定位》中,谈到其逻辑起点的工作记忆有限处,出现了一个重大

    的概念失误。书中谈到,“根据乔治·米勒的研究,发现普通人的心智不

    能同时处理7个以上的单位”。所谓神奇数字“7”,例如,你就能随机记

    下7个数字,电话号码基本上都是7位,一个品类最多只能记住7个品牌

    等。然后,特劳特就再也没对这个奠基性的起点做进一步阐述,而是以

    此提出一个心智阶梯的概念,来解释商业中的品牌竞争现象。

    所谓心智阶梯,就是指在每次消费时心智都类似一个梯子,品类的

    第一名处在梯子的第一位,第二名处在第二位,以此类推,最多有7

    位。如何占据该心智阶梯的前位,就是定位理论的核心。

    大错而特错!如果一个逻辑系统的起点错了,后面也就都错了。

    特劳特在起点前后谈到了信息爆炸、心智厌恶复杂等,没问题,这

    些都是事实。但当他开始逻辑起步时,就彻底搞错了两个关键性概念:

    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和组块(chunking)。

    他说,“人类的心智不能同时处理7个以上单位”,心智指的就是工

    作记忆(当时被称作短期记忆),单位指的就是组块。但特劳特并未对

    此悉心研究。

    工作记忆就是我们当下的意识区域,这个概念区别于长期记忆。打

    个比方,工作记忆像工作间,长期记忆像仓库,工作间处理发货和入库

    的工作,但空间有限,仓库空间巨大,但只做存储工作。

    由于定位理论没有对这两个概念做区别,而是混在一起称为心智。

    因为心智有限,所以必然会导出品牌应聚焦某一个定位、品牌不可随意

    延伸等思想,杜绝一切诉诸复杂的宣传行为。

    事实上,电视销售行业今天依然有600亿元市值,就在于其节目内

    容讲得足够多,能让消费者在一个时段内大量吸收信息,达到足够强的

    记忆效果和心智显著性,不买都不行。传销行业的洗脑之所以有成效,与此有关。长期记忆的容量极大,工作记忆的容量才有限,彻底摒弃复

    杂,容易进入工作记忆,却不容易进入长期记忆。当然,关于此,不是

    几句话就能讲明白,由于篇幅有限不再赘言。

    定位理论的另外一个失误,在于把组块当作单位。一串随机数字,249180938212,平均被回忆起来的数量在7个左右,但认知科学后来对这

    个概念做了调整,增加了组块的概念。

    例如,8888999900001111222233334444,如此排列,你回忆数字的

    数量可高达几百个,因为在这种模式下,你是按照组块的方式回忆的。

    又例如——

    XCN,NPH,DFB,ICI,AMC,AAX

    大部分人能记住7个左右的字母。换一组试试:

    X,CNN,PHD,FBI,CIA,NCAA,X

    相信这一组你能记得更多,因为出现了CNN、FBI等有意义的组

    块。

    所谓组块,就是将诸多字节,以一个有意义的概念、模式、图示记

    住。根据最新的研究,工作记忆同时能处理组块的数量为4。

    由于定位理论的逻辑起点搞错了两个最重要的概念,也使得它成为

    市场营销中的地心说,虽然逻辑模型和实证经验完全相符,但而后出现

    的一些案例足以推翻掉这个理论。

    例如,无印良品。定位理论倾向于反对品类延伸,无印良品延伸品

    类的范畴远超定位理论的框架。不仅没有明确定位,连一个类似“怕上

    火,喝王老吉”的广告语都没有。可是所有营销人似乎都对这个违背定

    位理论的大案例视而不见。

    大三学完定位的22本书后,我请教当时一个研究定位理论的专家。

    我问,根据定位理论,智能手机就应该是一个失败的产品,因为拍照、上网、通话三种功能代表着三个品类,都有相应的第一品牌占据,可为

    什么智能手机能崛起?专家提出了很多辅助性假设来解释这个现象,例

    如某些品类可以融合、重新定位的适用性等,现在看来极为牵强。

    四、重塑定位理论

    25

    微信:876679910 微信公众号:seoseeinfo

    SEO观察,每天分享优质电子书:http:www.seosee.info定位理论的逻辑缺陷,是我在学习认知科学时,联想到定位理论,再对照后发现的。可为什么在创业圈、广告圈中,似乎少有人提及?

    这也不难理解,认知科学离实践较远,它更关心心智运作过程,目

    前与脑科学一起衍生出的认知神经科学,着重研究物质与意识是如何联

    系的,而做营销的人极为务实,很少去关心这些较为务虚的知识。

    重塑后的定位理论,便可以解释无印良品。无印良品用一种生活方

    式,打包了所有生活品类,也就是说消费者对无印良品的记忆,是一个

    生活方式的组块。这个组块将很多看似不相关的品类,用一个有意义的

    方式连接在一起。

    同理,智能手机也是如此。

    五、两前提的盲区

    这两个前提除了有内在系统问题之外,还有一个严重的盲区。

    无论是基于产品性能的工程师视角,还是基于心智份额的心理学家

    视角,你会发现,两种营销理念都是基于不同的学科:经济学和心理

    学。上文都是在解决两个视角之内的问题,而在视角之外则是其盲区。

    这两个学科对于商业世界的规律做了极大的简化,也使其完全忽略

    了人类社会最为重要的特质:文化。文化要素基于的学科便是人类学和

    认知科学。这个学科基础区别于经济学和心理学,但又更为底层,自然

    也会导出不一样的视角和理念。

    经济学本是对人类经济行为的研究,但其理性人假设受到严重挑

    战,这也是其知识体系对于现实经济操作总是漏洞百出的原因,所以经

    济学出现了一些崭新的方向,深入到认知科学和人类学去奠定学科基

    础,例如行为经济学、认知神经经济学等。

    心理学的理论碎片松散,最新的研究方向是融合生物学,形成进化

    心理学,为从进化角度统一所有心理学知识。因为人类的任何行为,不

    会平白无故出现,总是与生物进化有关。进化心理学和人类学都建立在

    生物学之上,息息相关。

    26两大学科演进,在其基础之上的营销学为何不演进?

    六、为何如此思考

    逻辑模型在先,实践试错在后,是西方哲科思路的重要一系。

    任何知识体系或理论系统,都不涉及真理的判断。但为何有效?是

    因为广义逻辑融洽,即正确的指标:

    1.自洽

    任一新的学说体系或逻辑模型,必须在理论内涵上“自洽”(“哥德

    尔定理”意义上的自洽)。

    2.他洽

    任一新的学说体系或逻辑模型,必须在理论外延上“他洽”(与自身

    所不能否证的其他尚属“正确”的理论融洽)。

    3.续洽

    任一新的学说体系或逻辑模型,必须在现实层面上“续洽”(足以覆

    盖新出现的相关现象及行将发生的事件)。

    所以正确与真理无关。我遵循这一思路,对营销知识进行思想整

    顿,隐约察觉到新的逻辑模型。在过去,我骨子里反对这种思考,东方

    人的思维对此评判为“钻牛角尖”“过多解释”等。

    但人的成长,最有效的还是认知迭代,即升级操作系统,而非打

    补丁。

    27

    微信:876679910 微信公众号:seoseeinfo

    SEO观察,每天分享优质电子书:http:www.seosee.info人的成长,最有效的还是认知迭代

    成长是什么?我的定义是,认知增长。

    创业几年时间,我请教过国内知名的企业家,也面试过不少初出茅

    庐的应届毕业生。如果说,确定一个标准去衡量他们之间的差距,我

    想,认知是唯一的尺子。

    认知与财富之间呈正相关,是我在现实中观察得出的结论。进而,我就开始关心如何让认知增长。

    为了缩小这个问题的思索范畴,我做一个排除法,思考这个问题的

    反面:如何让一个人停止成长?

    学习是提高认知的唯一路径,那么一个人若停止成长,只有两种情

    况,一种是不学习,一种是学习有问题。

    这里我们主要来谈谈后者。

    一、知识是如何得到发展的

    读科学史时,我做了一个总结,科学知识不断增长,是因为科学承

    认自己的无知。

    在科学的实证研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科学理论要具有可

    证伪性,也就是说,这个理论是能够被证明是错误的。因此,科学理论

    只是暂时性真理。

    随着研究的深入,过去的科学理论会被证明不完备,然后会有新的

    理论补充,这是科学知识能增长的原因。

    与科学相比,宗教的地位日渐式微,原因在于宗教是全知的。所以

    宗教知识增长缓慢,宗教理论也永远无法证伪。

    28我将这样的规则推演到人的认知增长上,发现也有这样的现象存

    在。

    二、对待知识的态度

    认知增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看待自己知识的态度:承认自己无知的

    程度。

    创业第二年,我去参加中欧的《颠覆式创新》课程。回到公司后,我跟朋友感慨说,我终于理解了这个商业世界,为什么有的人做老板获

    得了财务自由,有的人连找工作都很困难。

    那天现场3000名学员,基本是企业老板或高管,在早上8点开课时

    全部到齐,课程讲到晚上10点人们才散去。

    朋友说,这有什么特别的吗?上学的时候咱们不都这样吗?

    我说,这完全不一样,一个是主动,一个是被动。

    大部分人毕业后再也不会学习了,更别说让他们主动保持高三时的

    学习状态。这也是我在面试了大量应届毕业生时得到的体会。

    越厉害的人,越是承认自己的无知,他们始终抱着空杯心态去学习

    新事物。而进入全知状态的人,却抱着筛子心态去面对新事物,他们学

    的实际是自己已认可、赞同的知识,而那些对他们价值观产生冲击的、颠覆他们思维的知识却被他们略去。

    三、学习的知识类型

    另外一个影响认知增长的要素,就是学习的知识类型。

    好的知识,能让你学后产生更多的疑问,实际上是让你意识到了自

    己的无知程度。但有一些知识,学完后却能让你进入全知的状态,最为

    典型的就是鸡汤理论。

    比如一个年轻人在处理工作和人际的问题时,越发感觉到问题的复

    29

    微信:876679910 微信公众号:seoseeinfo

    SEO观察,每天分享优质电子书:http:www.seosee.info杂性,他因此陷入苦恼中,于是他开始阅读并寻找解决方法。

    偶然间他看见一篇文章,读完后获得的中心论点是:如果你简单,这个世界就对你简单。

    这个观点,他欣然接受。

    他还有一个苦恼,他自己的缺点总是导致工作出现差错。偶然间他

    又看到一篇文章,中心论点是:不要为自己的过错而苦恼,犯错是成长

    的必由之路。这个观点,他也欣然接受。

    这两种不可证伪的鸡汤理论拥有巨大的心理吸引力,其秘密在于它

    们符合任何人的认知,完全正确,还能够解释一切。

    但是它们却让这个年轻人回避了他真正需要提升的能力:

    1.将复杂问题拆解成多个变量进行分析的能力。

    2.元认知,即自我监控、认知的能力。

    为什么我们更容易接受鸡汤理论?

    因为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你都能预先理解它,这不仅给你智力上的

    掌控感,而且更重要的是,这让你拥有应对这个世界所需的安全感。但

    这并没有用。

    如果一个人的认知中装满了不可证伪的人生鸡汤、职场鸡汤、创业

    鸡汤,那么他的思维将陷入全知遮蔽盲区,知识将不再发展、思考能力

    停滞不前,而这却与年龄、性别、收入无关。

    现实情况是,大学毕业成了很多人学习的终点,而不是起点。

    30第二章 自我进化,重塑认知与思维

    你同意哪一种说法?(多选)

    1.你的做事方式不同,但是决定你个性特点的主要因素却无法

    改变。

    2.不管你目前的水平如何,你都能或多或少地改变它。

    3.你天生就是某种类型的人,而且没什么能改变这一状况。

    4.你总能使自己的智商水平发生较大的改变。

    记住你的选项,下面这篇文章末尾将会对该选择题做出解释。

    31

    微信:876679910 微信公众号:seoseeinfo

    SEO观察,每天分享优质电子书:http:www.seosee.info你的能力,绝非天赋

    上学时,我最讨厌的意识形态是,高分即高智商,高分者即聪明

    者。这样的意识形态下,关于天赋的问题,显得非常微妙。

    例如,每个班级都会有“英语小王子”“物理小王子”,因为他们这个

    学科的成绩极好,而且学习时间似乎还比其他人少。其他同学会出现这

    样的判断:他有天赋,我没有天赋。老师会想:这个孩子天赋好,其他

    孩子一般。这位学生自己会想:其他人的天赋也许不及我吧?

    在这样的意识形态下,我也不得不融入其中,现实看上去也确实是

    这样的:有天赋、智力高的学生,成绩好;没天赋、智力普通的学生,成绩差。

    我讨厌这样的意识形态。有一次语文考试,我在作文中洋洋洒洒地

    批判,然后那次语文成绩就不及格了。没有站得住脚的理由,任何反驳

    看上去都是无理取闹。

    创业几年,从事广告营销行业,我面试了不少应届毕业生,公司也

    招聘过曾经是英语、数学、物理小王子这样的人,但他们的表现却远低

    于我们的预期,即使他们确实很聪明。原因是什么呢?这让我重新思考

    关于天赋与能力的问题。

    一、两种思维模式

    人们关于能力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能力是固

    定不变的,而且人们需要不断去证明;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能力是可以

    通过学习不断发展和提升的。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在《心态:成功的新心理

    学》(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中将前者称为僵固型心

    智(fixed mindset),后者为成长型心智(growth mindset),并对其做

    了区分:僵固型心智认为智力是先天决定、固定不变的,所以他们的基

    本原则就是让自己任何时候都显得聪明能干,不惜代价去证明;成长型

    32心智相信智力是可以发展和提高的,因此他们的首要原则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僵固型心智认为如果需要付出太多努力,就说明自己不够聪明,不

    够能干;而成长型心智认为,不断努力,就可以不断提高。

    僵固型心智认为失败和障碍显得自己无能,所以会拼命避免和隐

    藏;成长型心智认为失败和错误在所难免,所以最好是直面和克服。

    我第一次读到这两个概念时,如醍醐灌顶,因为这是通过实证研究

    得出来的科学结论,较之成功学的事后诸葛亮更为可信。

    卡罗尔·德韦克的团队对4岁儿童进行过一项实验:他们可以对两种

    游戏进行选择,一种是简单重复的拼图游戏,另一种相对较难。

    结果发现,即便在年纪如此小的儿童群体,具有僵固型心智的孩子

    就已经有了心理特质、智力是固定不变的想法。他们选择了相对简单而

    又安全的游戏,原因是天生聪明的孩子“是不会犯错误的”。

    而具有成长型心智的孩子认为,选择简单重复的游戏是难以忍受

    的。他们认为自己可以变得更聪明,因此选择了那个相对较难的游戏。

    由此可见,具有僵固型心智的孩子想要确保自己获得成功,他们认

    为聪明的人都应该是常胜将军。而对具有成长型心智的孩子们来说,成

    功意味着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使自己变得更加聪明。

    我在曾经的一篇文章《对于近亲,你只需一个观念的转变》提到了

    两类目标设定:

    绩效目标:展示自己聪明、有才、有能力或业绩优于他人的意愿。

    精熟目标:发展或增强某种技术和能力的意愿。

    不同的目标设定,会对学业和工作绩效造成极大的影响。例如,比

    起绩效目标,持精熟目标的学生成绩会更好,持精熟目标的销售员会有

    更高的销售额。这样看来,这两类目标设定正好恰于僵固——成长型心

    智。

    那么,为什么仅仅一个观念就能对现实造成如此大的影响?

    33

    微信:876679910 微信公众号:seoseeinfo

    SEO观察,每天分享优质电子书:http:www.seosee.info建立在教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基础之上的新学习科学中,五大

    基础概念中有一条为:大脑是高度可塑的(Tokuhama-Espinosa,2008)。在人一生的任何时候,无论幼年还是老年,脑神经都具有极高

    的可塑性。也就是说,大脑并不会限制一个人成长,它生来就有极高的

    可塑性和无限的成长空间,同时也有研究指出,人的长期记忆容量可能

    是无限大,即使我们用不完。

    我由此推论,限制我们成长的并不是大脑的物理特征,而是心理层

    面的观念。

    二、忘掉天赋

    阅读了脑科学的文献后,我无比坚信“大脑一生可塑”这个结论,这

    与卡罗尔·德韦克的僵固——成长型心智的研究相互印证。现实中,那

    些在高龄学习新技能并取得成就的老人就是例证。

    有了以上的知识,现在就来说说天赋是怎么回事。

    首先得承认,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每个人生来具有不同的大脑构

    造,天赋因人而异,但一定存在。但由于大脑可塑性极高,实际上天赋

    本身的价值仅在短期有效,为什么如此推论?打个比方,天赋就像起跑

    线,天赋好的人,起跑线置前;天赋普通的人,起跑线置后。但是大脑

    可塑性极高,意味着这个跑道并没有终点。短期内,天赋会拉开人的差

    距,但是一旦放在更长的时间维度来考量,天赋所带来的差距可以忽略

    不计。

    既然在长期来看,天赋带来的差距可以略去,那持有天赋这个观念

    会带来什么影响吗?这就得回到僵固——成长型心智来谈了。

    如果你认为人存在天赋,其实也就认为人在某些领域并不存在天

    赋。通常来说,持有这样观念的人不仅会如此看待别人,也会如此看待

    自己,其后果是,那些被自己认定没有天赋的事情,恐怕终其一生都不

    会再去尝试,因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比不过在该领域有天赋的人,去努力反而凸显自己的笨拙和平庸。

    一旦认定一个人应该去做自己有天赋的事,不应该做自己无天赋的

    事,实际也是认为人不具备可塑性,这样的表现,实际就是僵固型心

    34智。

    僵固型心智带来的问题,需要多谈几句。根据卡罗尔·德韦克的总

    结,有以下几点:

    1.犯错时,僵固型心智容易停滞不前,并因此错过很多学习成长的

    机会,会感觉被贴上了失败的标签。

    2.遭遇挫折时,僵固型心智者很容易产生抑郁情绪。

    3.僵固型心智者需要不停地去证明自己。大多数情况,他们只是在

    原地踏步,搜集了一大堆的证明,但未必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4.对尝试去努力感到恐惧,因为这让才华本身受到了质疑。

    将僵固型心智与成长型心智对比,有以下这些特征:

    这样看来,是否持有天赋这个观念,就足以成为两种心智模式的分

    水岭。

    那么,我们能否转变自己的心智模式呢?

    35

    微信:876679910 微信公众号:seoseeinfo

    SEO观察,每天分享优质电子书:http:www.seosee.info三、心智转化

    当理解了僵固——成长型心智的含义和利弊,以及基础的脑科学理

    论后,你已经开始用完全不同的视角思考了。但为了实现更彻底的转

    化,用这些问题时刻提醒自己,也许更有用:

    实际上,这种解决方案是一种过程导向而非结果导向的思维方式,任何一本有关工作法的书中都会提到。但在僵固——成长型心智的理解

    之上去实践,效果就完全不同,就像一副扑克牌给普通人只能斗地主,给魔术师就能创造惊喜,因为后者理解更深层次的原理和方法。

    卡罗尔·德韦克在商业领域针对两种心智模式做了大量的研究,他

    在书中说道:“获得成功一直是僵固型心智者的梦想,而成长型心智者

    获得成功却只是因为他们做了自己热衷做的事情所带来的附属品而

    已。”

    一个企业创始人的心智模式,也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思维方式,按此

    推论,自然会有僵固型心智企业和成长型心智企业之分。

    过去的成功学,如“世界上最成功人士的十大秘诀”,给出的都类似

    于“一定相信自己,人要有梦想,敢于冒险去闯”这样无关痛痒的解释,这跟说“成功人士每天都坚持喝一杯水”没什么区别。

    建立在科学方法基础之上的可实现的成功学,则需要给出可清晰定

    义、可操控、可预测的变量。僵固——成长型心智当然可以成为变量之

    一,而且这个内部变量的好处在于可控,而不像运气这样的外部变量,完全不可控。一旦变量可控,我们便可以预测其结果,执行解决方案,完成变量代入转化。

    回到开篇谈到的问题,那些曾经在学校表现优异的学生,进入职场

    36时却遭遇滑铁卢,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种解释,我在《理性与聪明的分野:为什么聪明人会做蠢事?》

    中谈到,是源于理性障碍。越聪明的人,理性障碍造成的伤害越大。

    另外一种解释,可以算是我的一个推论,大部分经历过应试教育的

    人,都会染上并持有僵固型心智,持有成长型心智的人比例较低。一旦

    到更长的时间维度上,僵固型心智者便会踌躇不前,其中,那些曾经表

    现优异的僵固型心智者,在遭遇挫折并陷入僵固型心智的负反馈中时,比起其他人更难重整旗鼓。

    这让我想到反身性原则:当一件事情有人参与时,参与者对世界的

    看法始终是片面的、歪曲的。这些歪曲的观点能反过来影响与该观点有

    联系的事情,因为错误的观点会导致不适当的行动,从而影响事件本

    身。这就是反身性原则。

    天赋这样的观念就具有反身性,你认为人是有天赋的,那么你就只

    能看到人表现优异是因为天赋好,当然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但这却反过

    来印证了天赋论的正确性,并让你继续采用这个观点去行动和观察,如

    此循环下去。僵固型心智,是一个负循环的死局。

    僵固——成长型心智的价值远被低估,知晓的人甚少,也有人并不

    认同这个概念,但至少对我来说,今年我的个人认知迭代中,它必须有

    一个位置。

    本文开篇的选择题源自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1.你的做事方式不同,但是决定你个性特点的主要因素却无法

    改变。

    2.不管你目前的水平如何,你都能或多或少地改变它。

    3.你天生就是某种类型的人,而且没什么能改变这一状况。

    4.你总能使自己的智商水平发生较大的改变。

    同意1和3,代表你当前倾向于僵固型心智;同意2和4,代表你

    当前倾向于成长型心智。

    37

    微信:876679910 微信公众号:seoseeinfo

    SEO观察,每天分享优质电子书:http:www.seosee.info你只是假装很勤奋

    如果一个人愿意去健身房锻炼,那么相较于其他人来说,他是否具

    有一些不一样的特质?由于长辈从事健美行业,从11岁开始我就长期出

    没于健身房,至今依然保持着有规律的训练。

    我观察得出的结论就是勤奋。

    基因对于人的要求是:能不动就不动,节省能量。一个人坚持去健

    身房运动,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这要对抗基因的本性。如果说这群人

    不勤奋,我肯定是不同意的。

    然而,大部分人在健身上的勤奋是完全无效的。

    衡量健身是否有效的标准,就是身材。如果你常去健身房,可以观

    察到一些现象,身材健硕的男生通常训练时间不会超过1个小时,一次

    训练只练一个大肌群,一个肌群做3个动作,一个动作重复4组,一组8

    ~12个,练完就走。身材差一点的男生,胖人和瘦人,训练时间很长,一次练很多肌群,很多组,次数也很多。

    我经常看见一些大个子男生做10kg的卧推,一躺上去就做30个,做

    累了躺着不起来,恢复一会儿又来,15分钟过去了还没练完。

    我也经常看到一些胖胖的女生在跑步机快走1小时,或者慢跑40分

    钟,边跑边聊天,聊完再做上半个小时的仰卧起坐,前前后后两个小

    时,不做无氧运动。

    大部分人的训练都是以上两种情况,不好意思,这都是无效的。

    作为对比,观察那些有好身材的训练者,他们训练时从不闲聊,组

    间休息间隙基本在30~60秒,每个动作都不晃悠,做到最标准。他们表

    情沉稳,每一口气都会喘得实在,动作不拖拉,部位不多练,练完即

    走。相比之下,这群人反而是不勤奋的。

    为什么说大部分人的训练无效?得先说说健身理论。

    38肌肉的增长原理简单来说就是:拆迁——重建。每举起一次哑铃,肌纤维都会撕裂一次,训练后再摄入蛋白质修复肌肉。训练重量不达

    标、组数不够,都无法有效刺激肌肉生长。上文提到的那一位男生做卧

    推,因为重量不够,实际上是在做有氧训练,无法增肌。后面这位女生

    选择慢跑和仰卧起坐,慢跑能起到一定减脂效果,但只做有氧运动的问

    题是,运动不仅消耗脂肪,还消耗肌肉,肌肉率下降会导致基础代谢降

    低,从而使每日(能量输入-能量输出=净热量)的平衡被打破,长期来

    看,不仅瘦不下去,还很有可能反弹。另外,仰卧起坐无法减掉肚子上

    的肉,局部减脂不可行。如果她还同时选择了节食,那么会让大脑提高

    体重设定点,造成不可逆的体重反弹。

    健身房的固定成本极高,容量有限,但依然能盈利,因为90%的会

    员付完费后,坚持一段时间就不会来了。在这段时间内,他们发了不少

    健身照片到朋友圈,做了严密的健身计划,严格控制饮食甚至节食,训

    练时间长达两个小时,一段时间后无论是体重还是身材都没有变化,还

    扭伤了腰,磨损了膝盖。

    天道不酬勤,勤奋而无效,在健身房铩羽而归的人都是如此。如果

    把视野放开,我发现这样的现象随处可见。

    李笑来从学生身上发现了这样的矛盾。他说,很多学生“既勤奋又

    懒惰”的怪异现象来自他们对“时间压力”的感受。“没时间了”或“时间不

    够了”的恐慌,使他们超乎寻常地勤奋。哪怕只是虚假的“勤奋”,一样

    能让他们恨不得废寝忘食。而同样的感受,也使他们终日不忘寻找捷

    径,美其名曰“提高效率”,而实际上却想着“最好不费吹灰之力”。

    我在公司做过大量的营销培训,也发现了这样的现象,有些同事入

    职晚、经验少,但仅仅听过一两次培训,策划案水平就逼近甚至超过了

    老同事。老同事并非不勤奋,他们参与了每一次培训,完成了每一次课

    后的案例拆解、知识梳理,但结果依然“天道不酬勤”。

    再来看看勤奋的重灾区——创业圈。打开任何一个CEO的朋友圈,你会发现他们无一例外地失眠、加班、见人、开会、晒合照、思考。创

    业者的勤奋毋庸置疑,但当我看到《去年A轮融资的846家创业公司,现在快倒闭完了》中的“阵亡”名单时,还是被吓得一愣一愣的。

    我想起雷军说的话,“不要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被战术

    勤奋坑得最惨的冤大头就是诺基亚了。以至于CEO约玛·奥利拉只能发

    39

    微信:876679910 微信公众号:seoseeinfo

    SEO观察,每天分享优质电子书:http:www.seosee.info出这样的感叹:“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

    我开始反思,为什么我们会把勤奋当作默认选项,即使这个默认选

    项明显有边界?

    心理学家对于人们面对难题时的“变”与“不变”的态度,以及问题是

    如何形成、为何会持续存在、如何又被突破解决的过程做了深入的研

    究,提出了两个概念。

    第一序改变:发生在某一系统之内的改变,系统本身维持不变。例

    如,做噩梦的人,在梦中可以做许多事——跑、躲、打、喊,等等——

    但无论怎么变换这些行为,都无法停止噩梦。

    第二序改变:改变发生在系统之外,控制系统整体的前提改变,使

    系统转换到完全不同的状态,也即改变之改变,简直就像量子跃迁。例

    如,从梦中醒来。

    第二序改变,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以上文提到的健身问题为例,来分析一下问题形成,以及解决方

    案。

    问题1:如何长胸肌

    案例1:大个子男生做10kg的卧推,一躺上去就做30个,做累了躺

    着不起来,恢复一会儿又来,15分钟过去了还没练完。

    显然大个子男生是希望长胸肌,他采取的思考路径为:长胸肌——

    肯定要练胸——卧推好学,就用卧推——胸肌要大,当然要练得多——

    每天坚持练,要比那些大块头更努力。

    这样的思考路径,自然导致勤奋地训练,属于第一序改变。

    问题2:如何减肥

    案例2:胖胖的女生在跑步机快走1小时,或者慢跑40分钟,边跑边

    聊天,聊完再做上半个小时的仰卧起坐,前前后后两个小时,不做无氧

    运动。

    40胖女生希望瘦,她的思考路径为:我要瘦——迈开腿——跑步减肥

    ——跑得越多,脂肪消耗越多——多做仰卧起坐应该可以瘦肚子——节

    食,这样脂肪消耗更快。

    同样地,这也属于第一序改变。

    那如何找到第二序改变?

    第二序改变的一个原则:第二序改变的应用范畴,针对的正是那些

    第一序改变中的问题解决方案,因为从第二序改变的观点来看,这些解

    决方案正是问题无法解决的关键之处。

    对于上述两个案例,他们都用勤奋去解决问题(不够壮,不够

    瘦),勤奋锻炼是他们的解决方案,勤奋需要做第二序改变。

    促成改变的4个步骤:

    1.以具体的词语清楚地界定问题。

    2.探究目前为止已企图运用过的解决对策。

    3.对想要达成的具体改变有一个清晰的定义。

    4.形成与执行一个能产生这一改变的计划。

    按以上4个步骤来做一次推导。

    问题1:如何长胸肌?

    第一步,以具体的词语清楚地界定问题:胸肌是如何增长的?什么

    情况下增长?什么情况下不增长?

    第二步,目前用过的解决方案——勤奋锻炼,正是问题所在,要果

    断抛弃。

    第三步,对想要达成的具体改变有一个清晰的定义:我想要胸部肌

    肉的维度和密度增加。

    第四步,要达到“我想要胸部肌肉的维度和密度增加”,我必须知

    41

    微信:876679910 微信公众号:seoseeinfo

    SEO观察,每天分享优质电子书:http:www.seosee.info道“胸肌是如何增长的?什么情况下增长?什么情况下不增长”。

    那么执行计划有两个:1.请健身教练教。2.自学健身理论。

    这两个方案,可以说是第二序改变。

    很有趣,勤奋确实是大部分人遭遇问题时第一个想到的解决方案。

    坚持就能成功,多做事少说话,执行力大于一切,这是正确的常态,但

    得有前提。

    根据第二序改变的理论,我个人对勤奋做一个适用范畴划分:解决

    问题时,勤奋仅在第二序改变的指导下才有效。

    暗合了认知心理学家斯坦诺维奇的结论:聪明人只有在被告知要怎

    么做的情况下,才会表现优异。

    今天的勤奋变得很廉价,在朋友圈证明勤奋不需要什么成本,晒加

    班、晒辛苦、晒不容易、晒用功、晒计划、晒鸡汤感悟。朋友圈随处都

    是勤奋,勤奋的正确姿势却少之又少。

    别只在朋友圈勤奋过。

    42

    SEO观察,每天分享优质电子书:http:www.seosee.info

    站长QQ微信:876679910(添加站长不迷路)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幸运的人

    你一定见过这样的人。

    他不仅学业有成,谈了一个很优秀的对象,职场上备受重视,进股

    市还总能遇上涨停板,做生意财源广进。几年不见,此人已财富自由。

    由于存在社交距离,这种人便会成为大家口中的幸运儿。也正是这

    种社交距离,幸运的本质我们便无从知晓。可惜的是,一旦打上“幸

    运”这样的标签,认知成本就大幅降低,我们便只会通过标签来识别此

    类现象,自然没了追问。

    我一向喜欢保持一种认知习惯,就是对常识追问到底,于是我发现

    幸运是可以当作技能来习得的。

    一、为什么你不幸运

    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Richard Wiseman)发起了一项跨时多年

    的实验,参与者共有400人。他询问这些人是否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并

    按此将他们分成两组。

    其中有一次很有趣的对照实验,他给了两组参与者一份报纸,并要

    求他们数出报纸上有多少张照片。不幸组花了两分钟,而幸运组却只花

    了几秒钟,为什么?因为报纸第二页上写着一个黑色加粗大标题:不要

    数了,报纸一共有43张照片。

    Richard重复了一次这个实验,不过这一次大标题改为:不要数了,告诉研究人员你看到了这个标题,就能获得250欧元。不幸组再一次错

    过了这个机会,因为他们忙于去数照片数量。

    性格测试显示,这些不幸运的人比起幸运的人更容易紧张,而紧张

    产生的焦虑会扰乱人们对机会的判断能力。

    在接下来的实验中,研究人员也证明了这一点。实验中,参与者被

    43

    微信:876679910 微信公众号:seoseeinfo

    SEO观察,每天分享优质电子书:http:www.seosee.info要求盯着屏幕中间的一个移动点。在没有提醒的情况下,屏幕的边缘会

    出现一些大的移动点,几乎所有参与者都注意到了。

    对照组重复该实验,但不同的是,研究人员提供了高额的现金奖

    励,奖赏能准确盯着移动点的参与者。

    这一变量给参与者制造了很大的焦虑,使他们不得不集中注意力盯

    着移动点。结果是,有三分之一的人都没有看到屏幕边缘出现的移动

    点。

    Richard给的结论是:人们之所以错失良机,是因为他们过于关注某

    些事物。

    那么,什么样的人会陷入不幸运的窘境呢?

    我想起塞德希尔·穆来纳森(Sendhil Mullainathan)的《稀缺》中谈

    到的一个实证结论:穷人和过于忙碌的人有一个共同的思维特质,即注

    意力被稀缺资源过分占据,引起认知和判断力的全面下降。

    穷人缺少金钱、忙碌的人缺少时间,两者内在的一致性在于,即便

    给穷人一笔钱、给拖延症者一些时间,他们也无法很好地利用。

    在长期资源(钱、时间、有效信息)匮乏的状态下,人们对这些稀

    缺资源的追逐,已经垄断了这些人的注意力,以至于忽视了更重要、更

    有价值的因素,造成心理的焦虑和资源管理困难。

    这几乎合乎Richard的结论,我做一个这样的推演:太穷或太忙,会

    导致注意力被稀缺资源过分占据,引发心理焦虑,降低了你判断并抓住

    机遇的能力,使得你错失幸运。

    再做一个二阶推导:你不幸运,总是错过各种机会或机遇,通常这

    使你的财务状况和工作状态没有改善,于是你不得不更加忙碌,去弥补

    各种不幸埋下的坑。

    看来,这又是一个让人陷入困境的负反馈。

    那么,这样的负反馈如何破局呢?

    44二、如何变成幸运儿

    负反馈模型中,事情造成的影响为“负”,如果我们用“正”的行动去

    改善它,结果通常是原状态不变,就像天气热了,我们会开空调,室内

    温度不变。这就是行动科学中的“第一序改变”。

    如果想通过减少忙碌,或者忽然获取大笔现金来改变幸运状况,最

    终结果通常是你仍然不幸。而我们需要的是系统状态改变,即从不幸运

    到幸运,我们需要“第二序改变”,即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维度去解决这个

    问题。

    我时常用比较抽象的模型来拆解一个简单问题,这样做有两个好

    处:训练自己抽象表征的能力;在更高纬度上解决问题通常更有效。

    在这种背景下,说说我总结的关于如何变成幸运儿的解决方案。

    1.广泛的知识领域

    我发现,大部分幸运会发生在特定专业领域。

    例如,一个幻灯片做得很出彩的人,就会比不会做幻灯片的人在该

    领域有更多幸运。这人有机会通过猪八戒网接到客户的服务订单,有可

    能被请到云课堂上课,有机会在“在行”中被约见,有可能因出彩的设计

    吸引大量的粉丝。

    如果要列,我可以列出一百种幸运的可能。但对于一个不会做幻灯

    片的人,这些幸运在他身上发生的概率为零。

    这个道理也适用于其他技能领域。如果你不会乐器,能获得跟乐器

    相关的幸运吗?以此类推,能得出一个结论:技能越多样,越幸运。

    同样地,是否拥有财务知识和概念,也会影响你的“财缘”,例如,房子是资产还是负债?光这一观念的区分就足以造成贫富差距。

    富人买入资产,穷人买入负债。买入资产更容易拥有幸运,买入负

    债则可能会遭遇厄运。可以说,财务的知识和概念,本身就是贫富差

    距。

    45

    微信:876679910 微信公众号:seoseeinfo

    SEO观察,每天分享优质电子书:http:www.seosee.info所以,知识越广越深,越幸运。

    2.自由切换的思考频道

    能自由切换思考的频道,当然是得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基础之上。思

    考的频道越多,看到的可能性就越多。

    我长期为品牌做策划,日常的工作主要是想各种创意。对我来说,一个难题就是,如何保持源源不断的创意输出能力。

    很多人以为,创意是刷牙洗澡时突如其来的灵感,实际上这通常是

    不懂创意原理的人所持有的看法。

    表面上看,很多创意确实是由灵感带来的。但你看不到的是,创意

    人在思考创意时,头脑中已经做了多种思考的切换,当信息密度到达一

    个临界点,创意自然就诞生了。我为了训练自己思考频道的切换能力,不得不全面丰富自己的个性和人格。

    我本质上是一个内向的人,但经过长期有意识的训练,逐渐掌握了

    我称为“按需外向”的技能。这样的技能弥补了我的短板,尤其是在内向

    者较为恐惧的社交场合。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思考频道,对于同样一件

    事能站在两种性格的视角思考。

    看故事或电影,我也尝试将自己与主人公融为一体。

    看到一则车祸或意外事故的报道,我会假设自己是受害者,想象在

    那一刻我会想什么。

    看到人贩子被当街殴打示众,我尝试进入到人贩子和打人者的视

    角,去想象一些非常规的前因后果。

    以上这些事件,都是获得更多思考频道的训练素材,任何一个人都

    会经历。唯一的差别就是,你是否有意识地刻意练习。

    多样的思考频道能让你体会不同人的需求。从商业上来看,如果我

    能通过切换思考频道,比其他人先理解某一类人的需求,自然我会有更

    多商业上的幸运。

    所以,思考频道越多,幸运越多。

    463.多样的生活状态和兴趣爱好

    Richard的幸运研究中有一个结论:不幸的人往往是墨守成规的产

    物。

    这些不幸运的人通常追求稳定、一成不变。他们的生活状态较为固

    定,只结交固定的几个朋友,只做几件自己擅长的事。对于新奇未知的

    事物,他们缺乏好奇心,而且恐惧改变。

    追求稳定就像只拥有一条跑道,追求变化则是拥有多条跑道。如果

    说每一条跑道发生幸运的概率是恒定的,自然是跑道越多,越容易成为

    幸运儿。

    所以,变化越多,幸运越多。

    4.心智模式的转变

    Richard认为,幸运的人更倾向于看到事物积极的一面,不幸运的人

    则相反。

    例如,你若看到一款喜欢的商品,但很昂贵,这时有两种思考方

    式:我付不起或者我怎样才能付得起。

    选择前者说明你倾向于消极思考,原因可能是因为没钱。

    选择后者说明你倾向于积极思考,但你未必有钱。

    这至少为你打开一扇大门,你接下来需要做的是解决路上的障碍。

    这样的倾向已经提高了幸运发生的概率。如果将思考方式再做改变,幸

    运概率将会更高:我如何通过资产获得的利息收入而不是主动收入来买

    下这款商品。

    这样思考不仅能指引我们想方设法翻越障碍,还额外训练了理财技

    能,这个新技能又将提高我们获得幸运的概率。

    对很多人来说,一旦被提醒要如此思考,他们就知道该做什么了。

    但是他们不知道如何让自己在无人提醒的情况下,自发自动地去这样思

    考。

    47

    微信:876679910 微信公众号:seoseeinfo

    SEO观察,每天分享优质电子书:http:www.seosee.info这需要理解“僵固型心智”和“成长型心智”两种心智模式,以及“绩

    效目标”和“精熟目标”两种目标设定。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曾提到:在一

    件困难的事物面前,选择成长型心智和精熟目标设定,能避免自己陷

    入“这我可不行”的认知偏见,从而自动自发地看到事物积极的一面。

    越渴望学习和成长,越幸运。

    48

    SEO观察,每天分享优质电子书:http:www.seosee.info

    站长QQ微信:876679910(添加站长不迷路)自带接口,让你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一、自带接口的知识

    首先,针对知识的学习而言,一定要学自带接口的知识,千万别碰

    那些不带接口的知识。

    所谓知识自带接口,就是说这个知识模块能够给你“开门”,它自带

    的接口能让你通向其他知识模块。而不自带接口的知识,就是在给

    你“关门”。

    我们的知识结构就像拼图一样,但区别是知识要无限延展出去,不

    能有边界。不带接口的知识,就像拼图的边角模块,一旦接上就意味着

    延展终止。

    什么样的知识不自带接口?给你一种感觉掌握了世界真理的知识。

    你说,这样的知识不正好吗?我们不就是要去掌握真理吗?这也有错?

    首先,没有任何人能证实或证伪一个抽象的知识是否符合世界的本

    来面目。人类的知识是在主观的思想通道上运行的,而不是在客观世

    界。任何人声称自己掌握所有真理的知识,都是值得怀疑的。那你问,知识又是如何得到发展的呢?

    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这样阐述,人类文明得以缔造的整个通

    道,不是因为我们有知识,而是因为我们无知。针对知识的这种态度,叫作知识观念。

    不带接口的知识,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古代中国文化的基础知

    识观念是什么呢?我什么都知道,没有疑问。中国两千多年科举考试全

    部重复孔子,大家认为孔子把世界上所有的学问穷尽了。为什么欧洲曾

    经进入一千多年黑暗的中世纪,是因为基督教在中世纪时期,人们认为

    《圣经》这一本书已经把世界所有的知识包揽。

    49

    微信:876679910 微信公众号:seoseeinfo

    SEO观察,每天分享优质电子书:http:www.seosee.info当我们陷入一种“全都知道”的状态,知识也就不再发展了。让你陷

    入“全都知道”状态的知识,就是不带接口的。

    相反地,自带接口的知识学习后,会让你感受到强烈的无知感。换

    句话说,它会给你的思维和知识体系挖很多坑,让你有继续学习研究的

    欲望,去弥补这样的坑。古希腊哲学思想的第一特点叫无知,所有的知

    识都是不确定的,有待讨论。这是后来的科学得以诞生的基础。

    回到我们的学习上,看自带接口的书,听自带接口的课,写自带接

    口的文,等等,一切你所能想到的学习活动,你应懂得学会找到接口。

    二、自带接口的人

    “接口”这个概念,仅仅用来探讨学习太大材小用了,我发现人也是

    如此。在一个团队中,多重接口总是比单一接口有更多机会。

    最近看到一个说法很有意思,评判一个人在团队中的做事能力,有

    一个终极指标可以作为参考,就是问题是不是到此人这里为止。注

    意,“问题到你为止”这个概念听上去很简单,但背后考察的范围非常

    广。

    因为——

    1.问题可能是任何专业的问题。

    2.可能是专业度很深的问题。

    3.可能是跨多个专业的问题。

    4.可能只是表象问题,根本问题还需要深挖。……

    这些不确定性如此大的问题,是否能到你为止呢?

    至少你得是具有多重接口的人,你即便不能通过自己的专业解决问

    题,也能通过多重接口连接到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员。这背后,还得要求

    50你有极强的资源调动能力、协调沟通能力、逻辑分析能力……

    你看,仅仅一个“问题到你为止”,就能考察这么多的能力,以及你

    是否自带多重接口。

    商业的分工协作中,自带接口会让你拥有更多的可能性。以拼图打

    比方你会发现,接口越多越位于中心,接口越少越处于边缘。如果这个

    网络中有价值流通,那么中心处的价值流通率当然是最高的。对于组织

    来说,不正是这样子吗?

    三、自带接口的事

    不做无接口的事,做自带接口的事。

    什么样的事情没有接口呢?那些结果无法形成叠加效应的事情。

    广告公司就是一种典型的无接口模式,因为是一个接一个的单子,每单的需求都不一样,每天都要有新的想法,这一单做完对于下一单来

    说,没有多大叠加效应。

    所以广告公司要赚钱,基本就看每个单子能否卖得出好价钱。而能

    把单子的质量做得很好的广告公司,通常也具有很强的内容创作能力,最后可能就变成了内容公司,而做内容就变成一件自带接口的事了。万

    合天宜就是先从广告单子开始,慢慢转变成一家内容公司。

    自带接口的事是每做一次,产生的效应可以长期持续。就像做视频

    节目,第一期的内容吸引的受众,会叠加到后面的节目受众之中。

    针对个人来说也是如此,无论是知识的增长还是能力背书,只要事

    情能给自身带来更多的接口,就值得尝试。

    什么样的事情没有接口呢?很多大学生朋友去做兼职,目的仅仅是

    赚一点生活费,这样的兼职没有任何意义。除去确实有经济困难的同学

    不说,可以问一下,这笔生活费真的能改善你的生活吗?能带来能力上

    的增长吗?这个兼职对于以后的职业有什么帮助?

    赚的这点零花钱,肯定不能让你实现财务自由,连交朋友的成本恐

    51

    微信:876679910 微信公众号:seoseeinfo

    SEO观察,每天分享优质电子书:http:www.seosee.info怕都不够。而且,你把最宝贵的注意力浪费在一件没有长期效应的事情

    上。

    我大一的时候,听了老师的建议,去德克士打杂兼职,目的是亲身

    体验商业中的社会化分工。好了,干了一个月下来,除了证明自己能吃

    苦之外,其实没有任何收获,赚的零花钱也就几顿饭钱。我想,毕竟还

    是亲身体验了一下基层员工的生活和心理状态。但是这件事对于我后面

    的成长接口在哪儿?由于做这件事之前没想清楚,以至于目前看来这是

    浪费我注意力的事情。

    决定做一件事之前,先想清楚这件事往后的接口,以及长期的叠加

    效应是什么。随着时间推移,这样的叠加效应是会带来复利的。

    总而言之,学习、做人、做事,你都要不断创造新的接口,以塑造

    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收获叠加效应带来的复利。

    52别让健身目标成为空口号

    我发现健身房在春节期间有一个现象:春节之前,健身房里只有三

    三两两的人在健身,器材空置情况严重。但春节一过,健身房瞬间人满

    为患。今年也是如此,春节前几个月我发现人数开始递减,在春节过后

    的一个月,人数会再次爆满。

    这不奇怪,人们习惯在新年定目标——赚钱、健身、读书三大目

    标,必有其一。在年末,清点未完成的目标——赚钱、健身、读书三大

    目标,也必有其一。

    大部分人都不能坚持健身,所以健身房积极推行年卡优惠。其实如

    果所有去健身房的人都能坚持下来,以健身场地人均使用面积来计算,健身房是一定会亏损的。

    为什么健身房有这样的底气推行年卡,难道大部分人都一定没有办

    法坚持完成健身目标吗?

    一、制定适合自己的目标

    我观察了很多人定健身目标,大都是一个具体的里程碑结果,例如

    减肥多少斤。这种制定目标的方式被称为目标意图。无论你是自我暗示

    还是明确地记录下来,这种制定目标的方式都在大脑上造成一个奇怪的

    认知现象:大脑会误以为这事完成了。

    大脑有一套高于自由意志的决策权限,它不会百分之百地按你的意

    志去执行,而有一套自我判断标准。比如,如果你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节

    食减肥,用不了多久大脑判断你进入饥荒状态,潜意识会自动帮助你提

    高身体对碳水化合物、脂肪的吸收率,这导致几乎所有节食减肥都避免

    不了的代价——反弹。

    制定健身目标的时候也是一样,大脑的高层管理团队也会这样“搞

    事情”。于是,很多人在健身房前台办完卡的那一瞬间,大脑就已经默

    认为已经完成预定目标了。你有没有发现花钱办健身卡时特兴奋?可你

    53

    微信:876679910 微信公众号:seoseeinfo

    SEO观察,每天分享优质电子书:http:www.seosee.info有没有想过,这种兴奋不本该是健身目标完成后才有的吗?为了和大脑

    的潜意识做斗争,以期实现最佳的健身效果,我们需要先从制定正确的

    健身目标开始做起。

    那该如何制定正确的健身目标呢?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美国纽约大学及德国汉堡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布

    里埃尔·厄廷根(Gabriele Oettingen),以20余年的科学研究为基础,提

    出著名的WOOP思维理论,该理论在不同的年龄段与生活领域之中,都

    被证明是卓有成效的。这套目标的制定流程是:W(愿望,wish)

    →O(结果,outcome)→O(障碍,obstacle)→P(计划,plan)。具

    体执行方式如图:

    通过WOOP流程制定一个为时24小时的健身愿望,以及一个“克服

    障碍计划”。

    克服障碍计划,这一计划的基本形式是——“如果(A),那么

    (B)”。其中,A要包含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因素,B要包含具体的行动

    步骤。

    你也许会问,如果我完成它了,这么做了之后会发生什么呢?真的

    有效吗?很多人都有这方面的忧虑,因此,研究员在WOOP理论的基础

    上进行了一组对照实验,结果如下:

    54通过对WOOP组和对照组两组实验对象进行为期4个月的锻炼时长

    监控,得到的反馈是,WOOP组的实验对象每周的锻炼时间比自身参加

    实验前增加了大约一个小时,也比同期参与实验的对照组实验对象锻炼

    时间多了大约一个小时。这个情况在WOOP介入之后很短时间就显现出

    来了,并一直持续到实验结束(即实验开始4个月后)。

    执行WOOP的实验组比没有执行的对照组,坚持的时间显著增加。

    这是为什么?

    打个比方,平时你常睡到9点才能起床,如果第二天早上7点要赶一

    趟很重要的航班,你会不会发现这种情况下,第二天一听到闹钟,非常

    容易在7点醒来?这是因为前一天你的大脑里会埋下一个具体的执行意

    图,第二天听到闹钟,大脑会自动按这个执行意图行动。

    大脑会把这种目标设定为未完成状态,当时间、地点因素被触发,行动步骤就被唤醒。这就是为什么A要包含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因素,B

    要包含具体的行动步骤。

    这个高于自由意志的大脑决策层就像公司的高层一样不在一线工

    作,它依赖于各种客观的数据决策。血糖下降,它就提高对碳水化合物

    的吸收;血糖升高,它就命令胰腺工作;体重下降过快,它就拉响警

    报,要求所有能量转化部门日夜不停工作。

    WOOP之所以有用,恰恰是因为它通过传递给大脑一个数据信号,55

    微信:876679910 微信公众号:seoseeinfo

    SEO观察,每天分享优质电子书:http:www.seosee.info促使大脑根据这个信号调动各个部门行动,即便这个信号描述的是为获

    得结果的过程,不直接描述你想要的结果。

    这种制定健身目标的方式也叫作执行意图,它在乎的是过程,而目

    标意图在乎的是结果。这与心智模式中的两种分类类似,对于成长型心

    智和僵固型心智,前者在乎过程、享受过程,收获好结果只是顺带的,后者在乎绩效结果,不看重过程。

    二、仅有目标还不够,还要有方法

    实际上,有过健身经验的朋友都会知道,有效的健身不只是制定正

    确的目标那么简单。以我自身的经验而言,我认为至少得有以下5个步

    骤:

    1.正确的健身目标制定法。

    2.正确的健身理念。

    3.基本的健身理论。

    4.正确的训练动作。

    5.合理的饮食作息规划。

    健身是一项技能,需要投入精力学习。很多朋友把健身等同于“迈

    开腿,管住嘴”,这跟把股市当提款机的散户思维类似,认为这事简

    单,不需要学习,脑袋一拍就能掌握,如此健身的后果通常以身体损伤

    收场(股市上则是以亏损出局)。即使是最简单的跑步,如果没有掌握

    正确的姿势,不加入臀腿力量辅助训练,磨伤膝盖十字韧带或者半月板

    只是时间问题。

    李笑来老师曾指出投资背后需要三项要素:智慧、时间、资金。

    其中资金是最不重要的,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智慧则是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练习提高的。

    健身完全一样,背后需要三项要素:知识、时间、资金。时间和资

    56金是最不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知识。只有掌握了健身知识,你才知道如

    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和资金达到最好的健身效果。对此,尝试过多种减肥

    方法的我深有体会。

    高中时我考了跆拳道黑带一段,兼职做跆拳道教练。为参加跆拳道

    锦标赛,我1个月内从145斤暴减到120斤,那时我的身高跟现在没什么

    差别,1.78米。比赛是按公斤级来分组的,70公斤级的身高都在1.85米

    左右,所以我不得不减肥。那时我并没有学习健身理论,减重纯粹靠每

    天跑步和节食,虽然体重下来了,但发现训练效果大幅下滑。现在我才

    知道,当时这种减肥方式减掉的60%都是肌肉,这导致我身体素质大幅

    下降。比赛后,体重快速反弹,即便我只是恢复正常饮食而已。

    第二次减肥是在大一。高三营养补充太好,我体重飙升到了160多

    斤。大一开始减肥的我还是没有意识到要学习健身理论。用1个月时

    间,我通过跑步减到了145斤,但后来无论如何运动,体重再也没有变

    化,在跑马拉松时还磨伤了左膝。由于长期没有正向反馈,我渐渐坚持

    不下去了。停止运动后,体重迅速反弹。

    后来创业不久就产生了过劳肥,体重直逼170斤,这次我踏踏实实

    地开始学习健身理论,发现任何能让人短时间体重猛降的方法,都会让

    大脑做出应急反应,拔高人的体重设定点,极易反弹。

    同时我还发现——真正健康的健身方法,给身体带来的改变是缓

    慢的,大脑在温水煮青蛙的过程中逐渐调节身体的代谢水平,由此获

    得的健身效果很难反弹。

    于是,我找到一套最偷懒、最小成本、最小限度控制食欲能获得最

    好健身效果的训练方法。由于我做过教练,对身体控制还是有很好的本

    体感,自学完健身理论后,在没人辅导的情况下也能快速上手。一年时

    间内减掉25斤,肌肉含量增加,线条也变得更为分明,胸围涨了6cm,翘臀都练出来了。恢复正常饮食,体脂、体重几乎不再有大幅度变化。

    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半夜11点到家,没办法去健身房,于是到家后花

    20分钟做一组HIIT,再花5分钟煎一块鸡胸肉补充蛋白质,洗完澡上床

    再看书1~2小时,这段时间体脂依然在下降。

    我花了很长时间学习健身理论,最终却发现:掌握20分的健身理

    论,就能有80分的健身效果。

    57

    微信:876679910 微信公众号:seoseeinfo

    SEO观察,每天分享优质电子书:http:www.seosee.info20分之后的健身理论基本属于进阶了,那是为了增加肌肉、雕塑线

    条、冲击大重量而准备的,而普通人的需求不过是穿衣好看,身体健

    康,并且吃得开心。20分的健身理论足矣。

    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每个人花一点时间掌握20分的健身理论是非常

    经济的。但这20分的健身理论包含目标规划、基础原理、执行规划,得

    有一个体系,不仅有健身知识,还得结合认知科学、心理学来重塑目标

    和健身计划。总结一下,这个能达到80分效果的有效健身至少包括上文

    提到的能够制定正确的健身目标、正确的健身理念、基本的健身理论、正确的训练动作、合理的饮食作息规划这五个方面。

    这当中除了正确的训练动作大部分人初次尝试健身时需要有专业人

    士或有经验的人士辅导外,其他部分都是可以通过自学掌握。

    行动起来吧,别让健身目标成为空口号。

    58读书与健身,一定要坚持的两件事

    对于多数人来说,读书就是读书,健身就是健身,这应该是两件

    事。关于读书,通常大家会问,如何读书才有效?如何正确地读书?关

    于健身,也是如此,如何健身才有效果?如何健身才能减脂?

    我在工作生活中有一个习惯,就是尝试将看似不相关的事物,用同

    一个理论框架理解、简化,再通过反复的思想实验,在记忆中固化这个

    理论框架。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每次处理看似不相关的事物时,帮我

    省下了不少时间,减少了认知压力,仅凭经验就能处理大部分问题,效

    率自然就提高了。

    所以,在一年瘦了25斤,以及用认知科学完成几次思维系统升级

    后,我也尝试用同一套方法论去整合读书和健身,来衡量和提升这两项

    行为的有效性。这个方法论一共有5个部分:强度(strength)、组合

    (combination)、节奏(rhythm)、力竭(exhausted)、反馈

    (feedback)。为了方便记忆,我将之简称为SCREF原则。

    一、强度(strength)

    光就强度这一项,就让大部分人的健身和读书丧失了有效性。

    健身时,强度是影响有效性的变量中权重最高的。训练强度不够,训练时间再长、吃得再营养,都没有效果。

    例如,就很多人喜欢的跑步而言,慢跑消耗的热量就是比快走多,因为慢跑身体落地时,股四头肌,也就是我们大腿前部的肌肉,会做离

    心收缩。股二头肌,也即大腿后侧肌肉,会做向心收缩。这两种收缩在

    我们落地时帮助我们缓冲体重带来的冲击,自然做功更多,而快走缓冲

    时做功较少。即便是同样的速度,慢跑消耗的热量也比快走多。

    另外一点,做功的强度直接影响你的心率,健康人群的最大心率计

    算公式为:HRmax(最大心率)=208-0.7×年龄。适宜健康人群的中等

    强度运动心率是60%~90%HRmax。提这个健身理论的原因在这里:低

    59

    微信:876679910 微信公众号:seoseeinfo

    SEO观察,每天分享优质电子书:http:www.seosee.info于60%HRmax的有氧运动,基本跟没做差不多。

    会有人说,有些人快走也能瘦下来。我相信,只要你每天快走两个

    小时,并控制饮食,当然能瘦。还有一种可能是,你的快走并没有让你

    瘦,是你的饮食控制让你瘦。但是,这比起让我自己瘦25斤的训练方法

    ——“抗阻+HIIT+每天烤肉烤鱼吃得欢”来说,显然是一种低效的训练方

    式。

    心率是反映训练强度的一个可测量的指标。如何直观评估心率是否

    达标?我自己一边运动,一边对照Apple Watch测出的心率,评测了运

    动达到有效心率时的感受:猛烈而急促地喘息,强烈需要氧气。健身房

    很多选择快走的人,运动都不喘,实际上这并非身体健康的表现,而是

    运动强度太低。我自己训练时,要求自己的感受必须保持一种“缺一口

    氧气都要死”的状态。这就是健身对强度的要求。那么强度之于读书又

    是怎么回事?

    我个人认为,读书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学习,一种是娱乐。当我们

    问到如何读书才有效时,我相信大家都默认,该语境下读书指的是学习

    而非娱乐。学习状态的读书,最终目标是完成认知迭代,不以认知迭代

    为目标的读书,都是娱乐。

    对于这样的读书,与健身一样,强度不够,学不到知识。很多人喜

    欢选择难度较低,读起来较轻松的书籍,读完后总能感同身受,体会

    是“说得太对了,我也是这么思考的”。欸,这可就有问题了,如果一本

    书你从头读到尾,满是赞成和同意,只能说明你的认知中已经有了本书

    的知识和观点,换句话说,这本书实际没有给你带来任何新知,更不要

    谈认知迭代了。

    通常来说,一本能让你完成认知迭代的书,读的时候你能感受到认

    知上的压力,而且不得不大量动用你的认知资源去思考,否则无法跟上

    作者的思路。

    我第一次读《超越智商》时,还没有足够的认知科学的背景知识,这时就感受到了极大的认知压力。在理解工具理性、三重心智加工模型

    时,我不得不拿出笔记本,自己尝试着画模型图,然后假设自己面前坐

    着一个人,尝试用自己的理解向他讲述这个知识的由来和含义。

    读这本书用了一周时间,每晚熬到3点。虽然辛苦,但后面阅读其

    60他认知科学的书籍时,理解速度提高了不少,感知到的强度也逐渐降

    低。

    一段时间后,我将认知科学的阅读材料切换到了英文原版,刚开始

    有一些不适,这种不适更多来自语言差异,而非理解。通过这种逐渐提

    高强度的方法,我目前在阅读该学科相关书籍时的效率大幅提高。即使

    我不搞学术研究,我也会偶尔找几篇认知科学最前沿的论文来读一读,给自己的大脑施压。

    所以会有读者问我,你是如何写出这样的文章的?就像健身一样,我的训练强度大,当肌肉能负载大重量时,举起一个小重量哑铃毫无压

    力。阅读和写作也是同样的道理,你的输出能力一定在你的认知范畴之

    下。

    训练强度,是健身和阅读有效性的最大保障。

    二、组合(combination)

    健身时,训练方式单一,很难带来理想的效果。

    如果你总是跑步,也许瘦了,但是也有可能把膝盖给弄伤了。健身

    房的很多男生特别喜欢做卧推,但除了胸之外,背、臀、腿都不练。这

    样的后果是,缺乏其他部位的肌肉支撑,胸很难练大。或者由于胸部肌

    肉过强,背部肌肉虚弱,导致肌力不平衡,诱发骨骼问题。

    健身训练需要合适的组合才能带来不错的效果。

    我个人训练的组合是抗阻和HIIT,不跑步。抗阻训练中,我会照顾

    到全身肌肉。每个部位的肌肉,至少需要4个动作连番轰炸。肌肉需要

    不同动作刺激的原因是,肌肉每次发力收缩,实际上只有部分肌纤维参

    与供能,下一次收缩,又会多一些肌纤维供能。动作不同,对肌肉刺激

    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同,多组动作能让绝大多数的肌纤维撕裂。而肌纤维

    的撕裂重建是肌肉增长的基本原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用多种动作

    组合来训练肌肉。

    读书为什么需要组合?学习科学中有一个理论叫作交叉效应

    (interleaving effect)。

    61

    微信:876679910 微信公众号:seoseeinfo

    SEO观察,每天分享优质电子书:http:www.seosee.info举例来说,学习三个技能A、B和C,大部分人采用的方式是

    AAABBBCCC,这种方式被称为blocking,而interleaving采用的方式是

    ABCABCABC。就像你学习弹一首钢琴曲,blocking的学习方式是,先

    把右手练习完,再练习左手,而interleaving的方式是左手、右手交叉训

    练。研究中提到,在大部分知识技能中,交叉训练会带来更好的知识回

    忆、问题处理能力。

    我目前的读书组合主要以认知科学、商业经管为主,工作台上放经

    管书籍,床边放认知科学书籍。交叉阅读时,认知科学能帮助我去解构

    商业背后人的行为,商业案例能帮我印证决策理论,同时训练从认知科

    学中习得的学习方法。合理的组合,能让健身和读书效果倍增。

    三、节奏(rhythm)

    大部分人健身的节奏安排都是有问题的,要么每天去,恨不得一周

    内暴瘦,要么去很少,一次练两个小时。这两种方式都很容易让人放弃

    健身。前者会让身体过于疲惫,人在运动后,肌肉、脏器、神经恢复时

    间都较长,得不到合适的休息,很容易消磨意志力。后者训练时间又过

    长、休息太多,也很难获得很好的效果,没有效果就很难坚持下去。

    从我个人经验来看,适合大部分人的健身节奏是一周3次,一次1个

    小时。次数不宜过多,因为要有时间间隔让肌肉休息。时间不宜过长,太长会让人厌倦。

    训练时的节奏也很重要,抗阻训练组间休息时间控制在30~90秒最

    合适,这个时间内ATP和磷酸需要再合成,太短了疲劳未消除,太长了

    神经兴奋容易消退,很难获得泵感。

    每组动作的重量选择,通常有递增、递减、不变三种。我一般采用

    递增组和递减组,这样能让肌肉适应不同重量的刺激,有助于肌肉生

    长。所以,做一组再玩5分钟手机还霸占器材的哥们儿,说他们的勤奋

    无效,都怕他们骄傲。

    读书的节奏是什么?能每天坚持读书,是一种基础的节奏。

    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能促进我们认知增长的节奏。例如,当你尝试阅

    读一本完全陌生的学科书籍时,你是不可能做到一天或者几天读完的。

    62对于这样的阅读,你需要的是一种爬楼梯的节奏,每天的阅读都能让你

    的认知爬上一个小台阶,爬完就可以结束今天的阅读,第二天再重复。

    在这样的阅读下,我是反对快速阅读的。当我看到《我是如何一天

    读一本书》或《如何在一天看8本书》这样的文章,只能认为作者读的

    书在他的认知范畴之内过于简单。这样的阅读就像在地面平移,而不是

    爬楼梯。前者还容易造成能力幻觉(illusions of competence),误以为

    自己在学习,实际并没有认知增长。

    读书的节奏也存在递增组或递减组,这种做法实际就是把认知看作

    肌肉。你可以从一本较难的书开始阅读,然后逐渐降低难度,反之亦

    然。这也是我在阅读认知科学和哲学书籍时使用的方法。

    四、力竭(exhausted)

    抗阻训练时,肌肉是否训练到位的标志就是力竭。简单来说,每组

    动作做到不能再做下一个,就是力竭的表现,这说明肌肉的供能系统已

    经消耗完能量,需要休息重新储能。一场训练下来,我通常用这些直观

    标准评估自己是否力竭:

    胸:双肘无法靠拢。

    背:无法做引体向上。

    腿:走路腿发颤。

    通常来说,这得是自虐式的训练才能达到的效果。我多次看到,很

    多男生做5公斤的卧推,一做就累。我家的蓝猫都6公斤了,来健身房还

    不如在家举猫。更别提那些做10公斤的深蹲、10公斤高位下拉、5公斤

    腿举的哥们儿,健身房老板可喜欢他们了,因为这样的锻炼没有效果,他们很快就会放弃去健身房,空出的人均面积又能吸纳新的会员。

    类比到读书上,我将这种力竭称为认知力竭。我回顾每一次思想系

    统升级,都会伴随一次认知力竭的发生。从学习科学的角度上来讲,认

    知力竭可解释为,你的工作记忆全部用于构建新组块而导致的心智疲

    惫。

    63

    微信:876679910 微信公众号:seoseeinfo

    SEO观察,每天分享优质电子书:http:www.seosee.info结合上一部分说的节奏,可以回答一个很多人都会问到的问题,我

    怎么才能知道我的学习是否有效?我真的学习到东西了吗?这里给出的

    衡量标准是,阅读时每爬一个台阶,是否感觉到认知力竭?

    五、反馈(feedback)

    强度、组合、节奏、力竭四个步骤做完了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反馈

    来评估有效性。我买了一个体脂秤,每天固定在早上测量身体数据,这

    样我能很清晰地看到每一次训练调整带来的影响。例如,我两次经历平

    台期,都通过调整训练组合和饮食成功突破。有了数据,我就能总结出

    真正有效的训练方法,这篇文章的方法论也是由此得来。

    怎样评估自己读书效果的好坏呢?通过写作自我检查,再分享给读

    者,从读者那儿收集反馈。如果你对于一个知识点或理论理解透彻,无

    论是写作还是口述,你一定能向他人以简单易懂的方式转述。

    收集反馈是基于精益创业的思想,即行动——反馈——迭代的循

    环,不断去优化自己的行动,从而提高行动的表现。

    以上就是SCREF原则的阐述,这套方法论也是我目前正在使用,且

    能带来效果的方法论。

    会有一些朋友认为,你这样做,反而把事情搞得很复杂,我没有用

    你这套方法论,读书和健身依然有效。当然,即便不整合在一起,读书

    方法和健身方法各自使用肯定能带来效果。我尝试去总结的缘由在于,将知识在抽象层面表达本身可以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这也是一种进行

    认知迭代的方法,而这并不会花费多余的时间。

    实际上,我们生活中很多看似不相关的事物,都可以用同一套方法

    论整合在一起。我自己曾将营销理论和恋爱、求职、演讲结合在一起,归纳出同一套方法,谈恋爱的时候这套方法论极其有效。不断地去做这

    样的总结,会大大降低我们面前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降低,便少了很多焦虑与担忧,这是我的个人感受。

    一句话总结SCREF原则的好处: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

    64第三章 学会学习,拒绝无效努力

    大脑是用来思考的,从小我们都被如此教育,以至于这条准则

    近乎常识。然而,一旦脱离教育体系,无人指导,需要靠自己去甄

    别信息、学习知识的时候,这种常识却成了思维底层最大的盲区。

    65

    微信:876679910 微信公众号:seoseeinfo

    SEO观察,每天分享优质电子书:http:www.seosee.info在学习之前,先学会学习

    先来看一道小题:

    杰克正看着安妮,而安妮正看着乔治。杰克已婚,乔治未婚。

    请问是否有一位已婚人士正在看着一位未婚人士?

    A.是

    B.不是

    C.无法确定

    你的答案是哪个?

    调查发现,人们在这道题目上的错误率高达80%。很多人选择了

    C,而正确答案应该是A。回答本题,需要对所有可能性进行分析排

    除。这种析取推理是系统性且速度较慢的处理方式。

    有趣的是,当被告知需要用这种方法去解题时,绝大部分人都可以

    答对,但是很多人在遇到问题时都不会自动进行析取处理。

    心理学家苏珊·菲斯克(Susan Fiske)和谢利·泰勒(Shelley

    Taylor)将这种思考方式称为认知吝啬鬼(cognitive miser),指经常依

    赖简单有效的策略评估信息并做出决策的个体,即利用直觉判断系统,以减轻认知的负担。大卫·赫尔在《科学与选择:生物进化与科学哲学

    论文集》写道:“人类大脑所遵循的准则是:能不用,则不用,该用脑

    时也不用。”现实生活中,除非认知环境符合一定的要求,否则我们会

    尽可能地避免思考。

    大脑是用来思考的,从小我们都被如此教育,以至于这条准则近乎

    常识。然而,一旦脱离教育体系,无人指导,需要靠自己去甄别信息、学习知识的时候,这种常识却成了思维底层最大的盲区。

    比如,对于一个经验丰富的汽车司机,驾驶中的动作几乎不需要思

    66考,开车的同时还能聊天、听音乐、思考工作。再比如,你去一家餐

    厅,你不会这样对自己说:“那个穿制服的人是服务员吗?”

    我们生活中有大量的问题,看上去是在思考,实际是在做记忆检

    索。我们会优先在记忆中寻找解决方法,很多时候这样做很有效,比起

    思考来说更省力。

    事实上,人们利用记忆解决问题的次数比你预期的要多。研究发

    现,世界上最好的象棋选手之间的差距,其实并不是他们思考能力的差

    异或能否走出一着妙棋,而是他们熟悉的棋局多寡。

    大脑总是避免思考的。大脑运行往往遵循最小行动、最经济的原

    则。

    那么,这样的一个大脑,记忆工作的方式是什么呢?

    我认为,大脑记忆主要分为两种形式,分别是工作记忆和长期记

    忆。

    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当前正在意

    识、思考的区域,比如你正在看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信息以及你正在

    思考的内容,都在你的工作记忆中。

    长期记忆(long-term memory),顾名思义。我问你,你的初吻给

    了谁?你头脑中立马出现的那个人(搞不好是条哈士奇),这个过程就

    是信息从长期记忆提取到工作记忆的过程。在我问这个问题之前,这个

    信息没有在你的工作记忆中,它在你的长期记忆里。

    我们的工作记忆容量有限,只能同时容纳7±2个有意义的信息组

    块。前文中我们举过一个实验例子,现在我们可以再来看一下,同样

    地,你可以尝试用5秒记忆这一串字母,然后遮住尝试复述:

    XCN,NPH,DFB,ICI,AMC,AAX

    大部分人能记住7个左右的字母。

    换一组试试:

    X,CNN,PHD,FBI,CIA,NCAA,X

    67

    微信:876679910 微信公众号:seoseeinfo

    SEO观察,每天分享优质电子书:http:www.seosee.info相信这一次你能记得更多,因为出现了CNN、FBI等有意义的组

    块。

    那么,我们的记忆模型如此工作,对于学习有哪些有价值的启发

    呢?

    一、事实性知识先于技能

    根据工作记忆的原理,我们很容易发现,事实性知识是多么重要。

    以上述的字母表为例,如果你的事实性知识中没有CNN、FBI、CIA这

    样的概念,你无法对信息进行组块。

    一些研究者认为“四年级掉队”现象的原因在此。这一现象指的是一

    项关于学生阅读能力的社会调查。调查显示社会经济背景较差的学生,在学前班到四年级之前阅读能力均表现正常,但在四年级后突然无法跟

    上同龄人,之后几年愈加严重。一些结果表明这是因为四年级前的阅读

    指导重在发音,而四年级之后则转向理解。

    这时,社会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反而具有了极大的优势。相比其他

    孩子,他们的家庭条件让他们有更广的视野和知识面,根据工作记忆的

    原理,他们在学习新事物时,能更好地识别有意义的组块,学习记忆的

    能力当然更强。

    事实性知识使得信息组块成为可能,换一句话说,事实性知识实际

    上扩大了我们的工作记忆容量。

    假设A有10000个事实性知识,B有9000个事实性知识。两人每个月

    同样学习500个新知识,由于A背景知识充足,A能记住10%,B只能记

    住9%。10个月后,知识差距就从1000扩大到1047。照这个趋势下去,A

    的知识储量只会越来越多,B很难追上,这就是知识的马太效应。

    这也就意味着,只要坚持学习,一旦知识储量过了某一个拐点,知

    识将会爆发式地增长。比起技能来说,事实性知识作为知识增长的基

    础,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

    68根据大脑记忆的简化模型,信息必须先进入工作记忆才有机会进入

    长期记忆。你的记忆不是你想要记住或你尝试记住的事情,而是你所思

    考的事情。大脑总是避免思考,而学习是要对抗这个趋势。

    “必要难度”理论指出:记忆的存储与提取呈负相关。存入记忆容

    易,提取出来会不容易;反之,如果你有些吃力地存入,那么,提取会

    更容易拖拉。这也证明了只有在工作记忆中进行深度加工过的知识,才

    能有效存储在长期记忆。

    于我的切身经验而言,我认为学习与健身相同,是否真正地有收

    获,是看训练后有没有这种状态:力竭。

    在健身过程中,肌肉的增长是肌纤维的撕裂与重建,撕裂的典型特

    征就是力竭。如果没有,说明运动不到位,强度不够。同样地,学习后

    若出现“认知力竭”的状态,就说明你是在学习区学习,知识在工作记忆

    中进行了深度加工。

    前面我们提到过,工作记忆容量有限,知识进行深度加工时,会耗

    费你的所有心智资源。出现认知力竭,恰好证明你动用了所有的工作记

    忆资源,这是有效学习的典型标志。否则,你的学习仅仅是停留在舒适

    区。

    我们生活中有不少人看书只是消遣娱乐,当然这无可厚非,但冠

    以“学习”名义,就名不副实。如果明白认知力竭这个道理,并且能恰当

    运用,即便是看电影、打德扑游戏,都是在学习。

    三、学习是原有经验的迁移

    学习科学中,迁移的定义是,把一个情境中学到的东西迁移到新情

    境的能力。

    特斯拉的CEO马斯克将物理学的第一性原理,用于思考商业问题,就是一种迁移能力。

    查理·芒格一直推崇跨学科的学习方式,将各个学科的理论框架混

    合应用处理投资问题,是一种迁移能力。

    69

    微信:876679910 微信公众号:seoseeinfo

    SEO观察,每天分享优质电子书:http:www.seosee.info我学过一个TTPPRC商业分析理论,是风尘棋客从泡学理论中迁移

    出来的。

    无论是学术中还是商业中的牛人或专家,无一不具有极强的知识迁

    移能力。

    不少文章曾提到新手与专家的差距,取决于刻意练习的程度。此话

    虽然听起来正确,但我却不敢苟同,因为缺少条件的限制。我认为,当

    一个科目在单一而非复合情景中传授时,情境间的迁移就相当困难,知

    识尤其容易受情境限制。

    对自学者来说,同样的情况也会发生,如果长期在单一情景中进行

    刻意练习,该情景下的知识技能当然会极其熟练,但其迁移能力被极大

    地限制。

    例如,一个理论实战知识极其丰富的营销人,如果从来没有在谈恋

    爱中有意识地使用营销理论,他恐怕很难将谈恋爱和营销理解为同一件

    事。同理,如果他的营销理论学习和练习,没有在恋爱、求职、工作等

    情景中进行,他也很难将这些事情用一个视角看待。

    那么,如何促进大范围的学习迁移呢?我提供三种方法:

    1.解决具体案例,然后搜集其他相似的案例,目的是抽象出能

    帮助我们进行弹性迁移的一般性原理。这可以理解为归纳法。

    2.在具体情境中学习,然后加入到“如果……怎么办”类问题

    解决中来,或者问自己:“如果改变问题的这一部分,怎么办?”

    3.尝试思考不仅能解决单一问题,而且能解决整个相关类群问

    题的方法。例如,思考如何做好自己的公司,不如思考如何同时做

    好10家公司。

    总之,要使知识产生大范围迁移,必须在更高的抽象层面上表征问

    题。

    查理·芒格在近期最新的问答中谈到了如何减少错误,他是这样说

    的:“我和巴菲特做了两件事(去减少错误)。第一,我们花很多时间

    思考。我的日程安排并不满,我们坐下来不停地思考。从某种意义上

    70说,我们更像学者而不是生意人。我总是坐下来静静地思考几个小时。

    我不介意在很长的时间里没有任何事情发生。巴菲特也是如此。”这给

    了我很大的启发。

    当我们持续不断地进行思考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思考错误。

    这时,需要停下来,思考自己如何思考,这是为了避免生活中出错的二

    阶操作。

    学习如何学习亦是如此,学习的目的是减少不确定性,如果学习方

    法本身不对,再怎么勤奋都是浪费。

    这就是为什么我很喜欢李笑来老师的理念——“学习学习,再学

    习”,第一个学习是动词,第二个学习是名词,第三个学习是动词。

    我们必须先学习如何学习,然后再去学习。

    71

    微信:876679910 微信公众号:seoseeinfo

    SEO观察,每天分享优质电子书:http:www.seosee.info量化读书是一种有限的勤奋

    一年到头,不少人会晒这一年读了多少本书。目前我见过最多的是

    一年读1000本,少则也得200本起,读100本的话,你是真不好意思发朋

    友圈。

    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读书量成了一个可比拼的数值。在执行

    过读书量计划后,我感到深深的困惑:一是,由于创业原因,我接触过

    一些牛人,发现其读书量和成就间存在一定显著性的正相关;二是,我

    也发现不少人虽执行书海战术,却并没有获得跟牛人一样的认知。[书

    籍分 享V信zmxsh998]

    这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引发我们思考,高阅读量是否能真正提升自己

    的认知,让自己成为牛人呢?

    一、为什么要规划读书量

    我也制订过读书量计划,后来我反思,为什么要制定读书量?基于

    什么原因,我要规划一年读200本书这样的计划?这个问题,也抛给做

    过同样计划的你。

    说说我自己的结论,也许大部分做过类似计划的人会这么想:因为

    别人一年读200本书,自己很着急被落下。

    此处的“别人”,也许是一位知名的企业家,也许是你身边的一位学

    霸,也许是一个你很钦佩的作者,他们在某些场合展示了读书量计划,并谈到读书对他们的影响、如何让他们成长。读书量最大的例子,非俞

    敏洪老师说大学要读600本书莫属。

    当看着我们对标的人物通过读书这个方法获得成就时,难免会产生

    一种幻觉:如果我也这样读书,我也可以像他们一样厉害。既然他们一

    年读上百本书,那我也读上百本书。

    关于读书量计划,问到解决方案的思考路径大抵如此,简单直接。

    72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简单直接的问题——解决方案思考路径,会带

    来懒惰的勤奋。例如,我之前谈改变理论与减肥时提到一个思考路径。

    问题:太胖——解决方案:多跑、少吃。

    付出了勤奋,通常带来的结果是,没瘦、体重反弹、膝盖磨损、绝

    食引发胃病等。原因在于,并未理解体重增减、胖瘦变化的生理学基础

    原理,而执行了违背原理的解决方案。

    读书量计划也是基于同样的思考路径。

    问题:我不牛——解决方案:多读书。

    执行一遍这样的解决方案,很多人又产生一个新的疑问:读了很多

    书,但是都忘掉了,读书的意义在哪里?

    于是我看到了这样一个类比回答:就像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

    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

    中的一部分已经长为我的骨头和肉。

    这样的答案很容易让人接受,但仔细一想又仿佛是一种道不明说不

    清的模棱两可。事实上,简单的思考路径得出的解决方案,通常是维持

    原系统不变。

    保罗·瓦兹拉威克、约翰·威克兰德、理查德·菲什三位心理学家共同

    提出一个“改变理论”,其中有一个概念,即第一序改变:发生在某一系

    统之内的改变,系统本身维持不变。例如,做噩梦的人,在梦中可以做

    许多事——跑、躲、打、喊,等等——但无论怎么变换这些行为,都无

    法停止噩梦。

    简而言之,“第一序改变”就是说,凡事变得愈多,愈是不变。

    那么,什么样的改变会维持原系统不变?当事件A造成原系统状态

    偏离,我们引入其对立者非A,并持续加强这一行动,就能维持原系统

    不变。执行非A,就是第一序改变。例如,天气太热(事件A),我们

    开空调(非A),维持室温不变。反之亦然。

    改变理论最早应用于人际、婚姻、精神治疗领域,后逐步扩展适用

    于人类、事务的方方面面。以改变理论的视角来看,上述减肥计划实际

    73

    微信:876679910 微信公众号:seoseeinfo

    SEO观察,每天分享优质电子书:http:www.seosee.info上就是典型的“第一序改变”,胖瘦维持不变。同样地,我们会发现制订

    读书量计划也是典型的“第一序改变”,原认知水平维持不变。

    “第一序改变”是一种生活中普遍适用的问题处理方式。除了天热开

    空调,还有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寂寞了就找人聊天等。

    这样的处理方式还会让人给自己制定一系列KPI,去考核结果。减

    肥时,你最关注的KPI是体重。读书,你关注的KPI是读多少本书。于

    是,为了完成心中的KPI,人都会开启“绩效致死”模式。减肥的人磨损

    了膝盖、伤了胃,体重反弹。读书人拼命追赶KPI,竟说不出学过哪些

    知识。运动照和书籍封面晒朋友圈,只不过是完成KPI时的例行打卡。

    变得愈多(越勤奋越努力),愈是不变(原认知水平越是不变)。

    还有人会问,也有很多人这样去减肥、读书,真正地获得了改变,这如何解释?

    表面上看,他们做的事情是一样的,但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一些人

    产生了巨大改变,因为他们无意中触发了“第二序改变”。

    二、如何迭代读书量计划

    当我们不是要维持系统不变,而是要系统A转换到系统B时,就需

    要“第二序改变”。

    第二序改变:改变发生在系统之外,控制系统整体的前提改变,使

    系统转换到完全不同的状态,也即改变之改变,简直就像量子跃迁。例

    如,从梦中醒来。在我们生活中,“第二序改变”真实发生着。

    减肥的“第二序改变”是从系统A(高体脂)到系统B(低体脂),那么旧思考路径的解决方案(多跑、少吃)显然无法与这类改变建立直

    接的因果关系,降低体脂就只是多跑少吃,怎么跑,怎么吃。请先把体

    脂降低的原理搞清楚。所以,那些同样是“多跑、少吃”而减肥成功的人

    (没学过健身理论、没教练带),只是他们的训练饮食方法刚好符合生

    理学原理,例如高强度间歇跑、高蛋白低脂饮食等。

    制订过读书量计划的人,实际上所期望的“第二序改变”是从系统

    74A(低认知)到系统B(高认知)。所以,基于以上分析,我提出的解

    决方案是:不要制订读书量计划,要制订认知迭代计划。

    提高读书量仅仅是“第一序改变”,它与认知迭代之间并非直接相

    关。那些通过大量读书并引发认知升级的人,正好无意中触发了“第二

    序改变”,开启了认知迭代,虽然在表面上看来,大家确实都是以读书

    量为目标。如果你没有如此幸运,那么,读书量就不应该是你关注的

    KPI,认知迭代多少次才是。

    1.认知迭代的标准是什么

    人类智识的增长,源于对“概念”的掌握。抽象的概念,是人对世界

    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概念并不都能带来认知迭代,能带来迭代感的概

    念,需要有这些特征:精深你对某一事物的认知,拓宽你对某一事物的

    认知,颠覆你对某一事物的认知。

    2.哪些学习渠道有助于认知迭代

    书籍,真正能帮助你完成认知迭代的是非虚构类书籍,如经济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物理学、商业理论等。而虚构类书籍的主要功能

    是,影响一个人的审美、情趣、品位,但你看上1000本名著甚至画册,也无法获得诸如边际效益递减、机会成本、工具理性、第二序改变、递

    弱代偿这样能重塑认知能力的概念。

    另外,能达到同样目标的还有多种学习方式。例如与牛人聊天、看

    视频、碎片化阅读等。在这种学习视角下,只要能完成认知迭代,学习

    方式完全可以多样化。我个人多次从朋友圈碎片化阅读中获得了新认

    知。

    3.如何制订认知迭代计划

    大计划关注个人感兴趣的学科领域。我制作了两份思维导图,一份

    叫作我的知识体系,记录我喜爱的学科中经典的陈述性知识和概念;另

    一份叫作万物疑问,提出一个问题,然后筛选知识体系中的概念知识来

    回答。由于我关注的是认知迭代,并且不断地做剔除、融合的工作,所

    以这两份思维导图的内容数量是动态增减的。

    小计划记录每一天的认知吸收。我的日记做了这样的分类:

    75

    微信:876679910 微信公众号:seoseeinfo

    SEO观察,每天分享优质电子书:http:www.seosee.info由于我仅关注认知迭代,所以记录无须复杂,只需记录新概念。例

    如,我学了改变理论后,就如此记录:

    真正有用的新概念未必多,如果今天没有新的,就记上没有。坚持

    这样记录,一年下来,你就能清晰地回顾过去所学,也能看到这些概念

    给你带来的认知增长,自然也不会出现“读了很多书,但是都忘掉了,读书的意义在哪里?”这类问题。例如改变理论,就让我重新开始审视

    创业、管理、营销、阅读、学习;例如递弱代偿,给了我一个看待整个

    世界的新视角。

    三、认知迭代才是你要制定的KPI

    当你真正关注认知迭代计划时,读书多少便显得毫无意义。如果你

    有认知科学和演化论的知识基础,3小时能看完《机器人叛乱》。若没

    有,读这本书味同嚼蜡。《皮囊》这类书籍你一年凭兴趣就能看上百

    本,但《物演通论》《21世纪资本论》也许你花上一年都啃不下一本。

    一定比例消磨时间(kill time)的阅读当然得有,但若是期望通过

    阅读升级思维系统,那么以“成为我的骨头和肉”而非实际的陈述性认知

    去诠释阅读所得,难免有懒惰的勤奋后又施以鸡汤式自我安慰的嫌疑。

    76读过的好书,忘不掉。真正获取到的新认知,一定记得住、讲得

    出。

    小调查,你买的书中,看了的占多少?(单选)

    10%以下

    10%~30%

    30%~50%

    50%~80%

    80%以上

    我有一个方法,让你书架上没时间看的书增长你的知识。

    77

    微信:876679910 微信公众号:seoseeinfo

    SEO观察,每天分享优质电子书:http:www.seosee.info锚定读书法

    我曾站在书架前,看着满架的书想这样一件事:买了这么多书,怎

    样才能看完?一种解释是,没时间。但我意识到这个解释不够彻底。没

    时间的原因是看书速度赶不上买书速度,于是我把思考焦点放在了看书

    速度和买书速度上。

    买书速度无非是用买书数量除以时间的方式计算,但看书速度这个

    说法就有点蹊跷了。

    看书速度该如何衡量?我能一个上午读完一本《如何高效学习》,但《物演通论》买了一年多,至今很难读懂,更不要提读完。

    于是我在《量化读书是一种有限的勤奋》中提出,用认知迭代这个

    概念来替代看书速度,从关注单位时间看了多少本书,到关注单位时间

    完成多少次认知迭代。

    认知迭代是靠知识点或概念来完成的,迭代发生时通常会有一

    种“我要是早几年知道就好了”的遗憾,以及“啊哈”的快感和“幸好我现

    在知道了”的窃喜。如此看来,看书速度反而不重要。

    现在我读书时,只要发现其内容无法让我产生认知迭代,我就会开

    始泛读和跳读。这样的内容通常是在我认知范畴之中,并不能给我带来

    新知。

    有一次,我一天“读”完了5本经管书籍,但这5本书没有给我带来任

    何新知,只是旧知识的重复。但我不会写一篇《我是如何一天读完5本

    经管书》,一本正经地列出操作步骤,然后一本正经地去发布吸引眼

    球。这是一种自我欺骗的行为。

    每个人的背景知识结构完全不同,对一个程序员来说,让他一天读

    完5本财务管理的书籍是不可能的,反之亦然。对你来说是蜂蜜的书,对别人来说兴许是毒药。

    有了认知迭代这个概念,解决书看不完的问题,就得跳出“看书速

    78度大于买书速度”这个维度,到另一个维度上思考。

    我带着认知迭代这个概念,站在书架前看着那些买了但一直没有看

    的书,想到一个很管用的阅读方法,让我不用花额外的时间,也能掌握

    这些书中所讲的内容。

    首先,我得向各位阐述一个心理学上的概念: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

    一、什么是锚定

    锚定效应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

    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在做决策的时候,会

    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的重视。

    如果没理解上述定义,可以来看这几个例子。

    例如,你今天买了一件红色的新衣服,开心地上街遛弯儿去。奇怪

    的是,接下来几天你会发现怎么会有这么多人穿红色的衣服;你买了一

    辆大众汽车上街,然后会发现路上怎么会有这么多人跟你开同款大众汽

    车。

    实际上,这些事件的客观发生概率基本恒定。

    我们觉察到系列事件的连续发生,是因为一个早先的事件A开启了

    我们的视角,让我们主动观察到了类似事件。

    这个事件A,可以称为锚(anchor)。

    上述例子中,你生活中看到A款大众汽车的概率基本恒定,你每天

    都能遇上N辆,但你却视而不见,对你来说,这个事件就像从来没发生

    过一样。后来,你之所以会发现这么多人开A款大众汽车,是因为你自

    己购买了A款汽车,才让你有意识地去关注和觉察,并非此车出现的次

    数变多。

    很多人可能会将这理解为第一印象,我们都知道,对一个人所产生

    的第一印象,会一直影响其他人对他的评价。

    79

    微信:876679910 微信公众号:seoseeinfo

    SEO观察,每天分享优质电子书:http:www.seosee.info第一印象只能说是锚定效应在人际印象上的一种体现,是锚定效应

    的子集。

    在我的老本行市场营销专业中,锚定效应的使用极广,尤其是在定

    价上。

    例如,你会见到有的餐厅推出138元一个汉堡,现场吃完可以免

    单。但大部分人到这个餐厅并不会去吃这个汉堡,而是会去点38元一份

    的汉堡,因为看上去更便宜。

    便宜?38元的汉堡便宜吗?你会不自觉地这样思考,并不是有人给

    你下了迷幻药,你是被138元这个数字锚定了,从而抬高了你的消费金

    额。这还只是价格锚定应用的冰山一角。

    锚定效应的应用范围极广,甚至概念本身也可以用来做锚定。同

    时,认知迭代的载体是概念,这两者之间似乎存在一个共同的支点,我

    们可以将它撬动起来。

    二、我是如何在阅读中应用锚定的

    以《穷爸爸富爸爸》一书为例。

    我先应用检视阅读,将这本书的目录和主要章节的开头结尾过了一

    遍,然后上豆瓣简单看了下书评,前后花费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这点

    时间只为搞清楚一件事,作者想与读者达成的共识是什么。

    我通过检视阅读获得了《穷爸爸富爸爸》最核心的观点:富人买入

    资产,穷人买入负债。

    但此时,我并没有读书的内容,也并不理解作者如此推论的缘由是

    什么,作者对资产和负债的定义是什么。然后我将这个观点变成一个

    锚,开始在日常生活捕捉相关的现象。

    举个例子,周末我去参加研习社的收费课程,发现到场的均为企业

    创始人,他们不去娱乐,将闲暇投入到学习中。我再观察多家公司的普

    通员工,他们通常将周末闲暇用于娱乐和放松。无论是学习还是放松,都需要花钱。从这样的客观现象,自然可以看到两类人群的现金流去

    80向。

    有一次听芬尼CEO宗毅的演讲,他提到,他买了一辆特斯拉就是资

    产,而普通白领买特斯拉就是负债。为什么?他说,他开着特斯拉去打

    通南北充电线,一路有媒体报道和资源赞助,不仅让他自己获得了更大

    的知名度,也让他的公司被更多人知道,吸附而来的资源所产生的价

    值,早已填平买特斯拉的支出。而普通白领,分期贷款买车,主要用途

    是作为交通工具和交友,带来的价值填不平支出,这就是负债。

    这些不断积累的案例和背景知识,让我后来真正开始阅读《穷爸爸

    富爸爸》时效率很高,理解更深。

    受益于此,我将这种方法论用在了想读但没读的书上。例如,两年

    前对我来说是天书一般的《失控》,现在读起来却很合适。如果没有采

    用这种方法论,即便当时我花几周看完了《失控》,无非是完成了心中

    的KPI,实际没有理解其核心思想,无法获得新知。

    总结一下这个方法论的流程:

    1.通过检视阅读获取书籍核心观点,形成锚定。

    2.带着锚去观察生活中相关的现象。

    3.尝试自我解释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

    4.读原书,将自己的思考与书本内容相互印证、调整。

    我给这种方法起了一个名字:锚定阅读法。

    由于是在认知迭代的思想下实践,我并不关注读了多少本书,我只

    关注获得了多少新认知,所以采用锚定阅读法后你会发现,很多书甚至

    不用读原书,你就慢慢懂了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其实也就是读完了这一

    本书。我就是这样读完大部分买了但没时间看的书的。

    有了这个方法论,我反而觉得自己的书不是买太多了,而是买太少

    了。

    世界读书日,我又买了一大箱书。现在仍有人会看着我的书架说,书买这么多,看完了吗?我说,看完的不到20%吧。

    81

    微信:876679910 微信公众号:seoseeinfo

    SEO观察,每天分享优质电子书:http:www.seosee.info他说,那不挺浪费钱的。我只能笑笑不作回答。

    很多书我正在“读”,只是表面上看不见。我也很清楚什么是资产、什么是负债。

    谁会嫌资产多呢?

    82游戏模型下的有效学习

    我之前一直在想,为什么我在小时候仅用两年时间就考上了电子琴

    十级,而当时的同学一般都要4~5年时间?相比之下,我这的确算速成

    了。

    后来当我接触了认知科学后,结合其中的一些原理再回过头去想,我就可以给出解释了——小时候学电子琴,老师从不让我学音乐理论。

    注意,是“从不”。

    本篇文章,我简单讲述三个自身的学习经历,再用认知科学和游戏

    化理论解释,最后给出一个解决方案。

    一、不讲理论的速成之法

    经历一:速成的琴艺

    直到现在,我的音乐理论知识可以说几乎为零。这就搞笑了,我学

    了这么久音乐,竟然不懂乐理,连音节、音程等很多音乐概念都模糊不

    清,甚至都没训练过绝对音准。这是因为,当初练琴时的所有练习,都

    指向唯一一个目标:弹会这首曲子。

    记得当年学琴,只做一件事情,就是练。具体一点,就是练会这周

    定下的曲子。

    老师先示范左手,再示范右手,再合起来弹一遍,让我大概知道这

    一首曲子弹出来是什么样子。接下来一周我就要努力练成这样子,周末

    的时候验收。不通过,继续练;通过,再到下一首曲子。如此循环两

    年,最后练成的曲子直接考到10级。在学习过程当中,完全不接触音乐

    理论。

    于是,一开始学习弹琴,就进入了打怪升级模式。打怪升级模式的

    内在机制就是游戏化,目标——规则——反馈的正循环很快就能让人上

    83

    微信:876679910 微信公众号:seoseeinfo

    SEO观察,每天分享优质电子书:http:www.seosee.info瘾。小孩可不懂什么游戏化理论,进入这种机制后,言语表达仅为:我

    喜欢。

    虽然打怪训练的过程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但每周的任务不会太难

    也不会太简单,总之只要付出一周14个小时以上的练习就能搞定。

    在当时的学习中,我从来没有像很多小孩那样对弹琴产生极度厌恶

    的情绪。这我真得感谢我的音乐启蒙老师,如果一开始就让我去学乐

    理,我估计也会和其他小孩一样坚持不下去。

    即便没有乐理知识,完全不影响我练习任何想弹的歌曲,也完全不

    影响我在中学时的歌曲创作。

    当然,到了进阶水平,这种经验型的学习方法就暴露出了缺点。比

    如,我的创作完全靠灵感,没有方法论,灵感只能靠等。我的大脑处理

    同一组和弦在不同调之间的迁移能力很差,同样的和弦,换一组调我就

    不知道怎么弹了。

    可是,要知道,我仅用两年时间就达到60分了,很多人在60分之前

    就被枯燥的乐理给搞到从入门到放弃了。即便我不学乐理,我60分的琴

    艺应付日常生活中的需要毫无问题,我不需要跟郎朗比。

    经历二:哑巴英语

    我的英语是哑巴英语。这是说,我的口语极其烂。但是,我的英文

    阅读水平让我在英文世界里能畅行无阻地学习。

    学习十几年英语,却落个哑巴英语的下场,这事给了我一些启示。

    为什么口语无药可救?因为没有场景和机会去用它。

    在学校怎么学口语的,书上列出几个场景,这个场景怎么讲,那个

    场景怎么讲。仔细想想,这是不是很像口语理论?学理论能把语言说好

    吗?

    直接到国外去生活,不到一年,你自然就会讲了。这就像学琴一

    样,不要学什么乐理,我直接弹练习曲,练完一首,难度增大一点,再

    到下一首。提高口语水平,别学什么使用规则,直接置身于真实的场景

    下去说,很快你就会了。这不就是所谓速成吗?

    84为什么我的阅读水平能提高?说实话,我的阅读水平,在有阅读英

    文文献的强烈需求前一直很烂。直到后来学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兴趣

    大增,找到很多很厉害的原版文献,津津有味地啃了起来。那时候,我

    根本不认为自己在学英语,而是在用英语。区别在哪儿?

    比如,一篇讲考古学的英文文章,你当作阅读理解来做题,这就是

    在学英语。你对性学兴趣极大,好奇到去翻最新的性学文献,还要去搞

    懂它,想用它来提升自己的性生活体验,这时,你是在用英语。你在用

    英语的时候,你关心的是概念、推论、问题等,而不是语言本身。

    用英语而不是学英语,能快速地提升你的英语水平。在听说读写四

    个类别均是如此。

    想清楚了这一点,我就不再为自己的哑巴英语感到自卑了。即便我

    现在去练,没有真实使用场景,学习性价比极低。我还不如用这个时间

    多读读文献。

    最近搬完新家,合租的室友是一位保加利亚人,在北京教英语。这

    逼着我只能用蹩脚的口语跟对方交流,不过我感到很兴奋,因为这直接

    让我的口语进入了打怪升级的模式,我有了用口语的刚需。仅仅两三

    周,我明显感觉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日常口语心理表征。

    经历三:营销

    在创业初期,我们在学校寝室里办公。第一个客户愿意跟我们合作

    时,团队都是茅庐未出的学生,任何人都没写过一个完整的新媒体营销

    策划PPT。离提案还有5天,怎么办?没办法,为了赚够这个月的生活

    费,我硬着头皮顶了上去。

    所以,我学策划的开端就是直接干。第一份边学边做出来的营销策

    划,卖了4000块。

    为了把策划卖得更值钱,我想把PPT做得更高端大气。看了很多

    PPT的课程,总觉得不够惊艳。PPT如果仅要界面好看,本质上是需要

    设计的能力。所以,我为了把PPT做好看,开始学习平面设计,只看国

    外的平面教程,学习方法是模仿加复制。

    85

    微信:876679910 微信公众号:seoseeinfo

    SEO观察,每天分享优质电子书:http:www.seosee.info掌握以上这些卖钱的技能,我都不是从原理开始的。

    二、学习的游戏模型

    仔细观察一下小孩,他们蹒跚学步,以及学习语言,从来不会从规

    则和原理出发,几乎都是模仿大人的套路。回想一下我们自己那些误打

    误撞掌握的技能,很多都是这样习得的。什么原因呢?

    可以用游戏模型来理解。试想一下,有谁玩游戏是要先学习里面的

    规则和理论的?都是上来就玩。

    玩《王者荣耀》,新手指引就是一个模板和套路,你照着做就行,不要问为什么。事实上,也没有人去问为什么。跟着套路走一遍,然后

    直接开始实战。

    所以,在新手低端局,大家都知道那些基本的玩则(中单、打

    野),一片惨不忍睹。熟练玩家最怕遇到这种队友,最希望遇见这样的

    对手。不过,即便你完全不知道多人在线战术竞技游戏的高阶玩法,在

    新手局你也依然玩得很嗨,不是吗?

    假设游戏这么设计,上来带你学习高阶玩家才需要学习的作战套

    路、英雄特征、整备特性、配合技巧,恐怕留存率得大大下降了。

    在全栈营,我用三天时间把基本的博客网站模型重复练习了三遍。

    这个网站具有完整的论坛模块、文章模块、会员系统以及

    CRUD(creat read update destroy),相当于简书这样的博客网站的基本

    模型。

    在学习过程中,我完全不去钻研原理,那不重要。重要的是熟悉这

    个套路,尽快练习至形成肌肉记忆,再找下一个有一定难度的任务练

    习。

    如果你学编程,上来第一件事是学习底层的计算机原理,你大有可

    能从入门到放弃。我曾多次入门编程失败,就是犯了这个错误。

    86三、游戏模型:就是要速成

    同样的时间,可以精通一项技能至100分;也可以学习4~5个技

    能,个个60分。单维度比的是长度,两维度比的是面积,三维度比的是

    体积。一个维度上是10米和三个维度各6米,前者仅有10米长度,后者

    则是216立方米的体积,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把一个技能训练至100分,难度极高,搞不好真得拼基因和天赋

    了。但是,要把一个技能磨炼至60分,只要套路正确,任何人都可以。

    60分的技能够用了,就像你小时候要学走路,绝不是为了参加竞走比

    赛。60分的走路技能,让你生活无障碍,足矣。100分的竞走能力,普

    通人需要吗?

    达到60分,就是可以速成。速成的奥义,记住了,就是这个极其简

    单的游戏模型——

    1.最小套路重复练。

    2.打怪升级模式。

    3.不问为什么。

    所谓最小套路,就是用技能中最简单的方法,输出完整的作品。例

    如学UI设计,第一节课直接学怎么做日历icon;例如学营销策划,直接

    开始给客户写PPT。

    所谓打怪升级,就是最小套路练习到熟悉后,寻找下一个难一点的

    套路,继续模仿练习。

    不要问为什么,因为你快速地走完整个套路,你头脑中才能更早形

    成清晰的心理表征。

    什么是心理表征?例如画作《蒙娜丽莎》,在你头脑中回忆时,细

    节是模糊的。而对画家来说,每个细节都是具体以及有作画方法的。例

    如跆拳道的后旋踢,在普通人头脑毫无心理表征,在黑带段位的头脑

    中,能清晰地感知该动作的每一个细节。

    这事有多重要?我在认知学习法中,多次提到人类绕不开的大脑设

    87

    微信:876679910 微信公众号:seoseeinfo

    SEO观察,每天分享优质电子书:http:www.seosee.info定——人类只能用旧事物理解新事物。

    要理解新技能后面的原理,必须有一个与之类似、相关的心理表

    征。有了这个心理表征,再去学习背后的原理,你才能用旧事物理解新

    事物,才能瞬间理解。

    拥有成熟培训体系的技能知识领域,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跟着已有

    的套路走。如果面对一个你还没有掌握成熟套路的新技能,你自学的第

    一件事就应该是通过洞察和归纳,去寻找它背后的基本套路,然后加以

    刻意练习,再打怪升级。

    原理和理论在什么时候最有用呢?60分之后的熟练玩家对决。当

    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以后再谈。

    88低水平的勤奋又怎么了

    我在讨论游戏与学习关系的文章中,曾给出了一个60分前后不同的

    学习原则和方法。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来谈一个几乎其他所有泛成长

    类平台都谈及的话题:低水平勤奋。

    之前我就写过一篇文章《勤奋是最猛的毒药》,讨论了健身中的低

    水平勤奋。比如,靠节食来减肥,去健身房只跑步,在没有基本知识时

    做无氧抗阻。确实,在缺乏健身的基本原理下去健身,投入了时间,收

    获效果极差,可谓低水平勤奋。[书 籍分 享V信zmxsh998]

    我在文章中,指出了这个现象,并给出了能改善健身效率的方法。

    不过,问题来了,如果没经历过低水平勤奋,如何才能明白这个原理的

    重要性呢?

    我在“一块听听”上有一门健身基础知识系列课,列举健身小白会踩

    到的20多个坑。这里面所有的坑,我都踩了一遍。于是,我就想,要把

    它总结出来,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在去健身之前就能明白一些基本原

    则,少踩或尽量不踩这些坑。可是我后来发现,最有收获的人,实际上

    都是已经踩过坑的人。实际上,这分享真正的目标群体,是零基础准备

    入门的人。但是,这些原理对他们来说,只是空洞、无意义、不知道有

    啥用的理论而已。

    一、60分前的阶段,必然是低水平勤奋

    所谓低水平勤奋,指的是不懂得如何聪明、有效地勤奋。例如,在

    办公室天天加班,实际产出却低于有方法论的人半天的产出。这样看

    来,低水平勤奋不是什么好事,咱们得批判、抵制它。

    通常,能看出低水平勤奋行为的人,已经历过该阶段,掌握了更高

    阶的方法论。在他看来,这种效率极低的行为实在是难以忍受。于是,如果是在办公室,他就得出面了,要么把你的活抢来干,要么给你讲方

    法论。如果在网上,他就得写文章了,举很多例子、讲很多方法,让你

    意识到自己目前弱爆了。这就是泛成长类博主的套路。但是呢,无数实

    89

    微信:876679910 微信公众号:seoseeinfo

    SEO观察,每天分享优质电子书:http:www.seosee.info例表明,60分之前的勤奋,没有方法论、没有原理,必定是低水平勤

    奋。

    即便很多企业家和投资人,不断强调他们用真金白银换来的血泪教

    训,比如合伙人不能超过3个、一定要有大股东、一定要有退出协议,不然就会掉入大坑。我们团队掉入这个大坑之前,也学了、听了这些建

    议,为啥还是掉进坑了呢?因为有这个想法——这个坑,至少不会明天

    就踩。集体拖延症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3264KB,2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