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说长道短
编号:10719291
中医人员必须学好中医理论
http://www.100md.com 2005年9月1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410期
     作为一位中医大夫,我在长期的临床中发现,现在老百姓不仅要求医生会治病,而且要善于运用中医理论辨证,给患者讲清楚病因病机,明明白白看病。那么怎样才能让病人明明白白看病呢?我的体会是:医家要具备高超的中医学理论水平、丰富的临床经验、精湛的医疗技术三大基本素质。其中最重要的是应有很高的中医学理论素养。中医学理论是中医临床的行动指南、操作技术的纲领。理论上精通,临床上才能清醒,技术上才能高超。理论上不通,临床上必然糊涂,技术上必然后进。

    中医怎样才能具有很高的理论素养呢?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提高、提高、再提高。

    一、要学好四大经典,博览古典中医文献。勤习医理求古训,悬壶济世著春秋。中医大夫必须熟读以《内经》为核心的《伤寒杂病论》、《难经》、《神农本草经》四大经典以及《金匮要略》、《温病条辨》、《诸病源候论》、《本草纲目》、《千金要方》、《名医类案》、《医宗金鉴》、《景岳全书》等其他中医经典。还应博览历代流传下来的诊断治疗类、病源藏象类、方书类、内科类、外科类、妇产科类、儿科类、伤科类、口腔耳鼻喉科类、针灸类、医论医话类、丛书全书类等多种中医文献典籍。中医经典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源泉,是中医学思维方法形成的理论基础,是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的法宝,而古代中医学文献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临床经验的总结与传承。纵观中国医学史,不“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就不能成为医学大家;不懂经方,就不能治大病。扁鹊学经典、用经典,成为起死回生的一代神医。张仲景谙熟经典而成为“上救君亲,下救贫贱之厄”的医圣。他在《伤寒论·序》中指出:“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唐代著名中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大医习业》中强调:“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十二经脉,三部九侯……张仲景、王叔和……”。历代医学大师的辉煌成就和学术观点,无不受到《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的深刻启迪,并加以发扬光大,自成一家。黎忐坤曾在《中国医药报》上发表文章,做过一个比喻:“如果把中医药比作一棵硕果累累的大树,那么传统的文化与科学是其根,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基础医学为基本,临床医学为其主干,方药与疗效则是其花、叶与果实。”
, 百拇医药
    二、学好中医学基础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中医学基础理论全面阐述祖国医学对人的生命活动客观规律的理性认识,提示了生命的奥秘,指导人们通过调整机体使生命处于最佳状态,是中医学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中医基础理论的范畴包括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病机、养生、五运六气等概念。由此可见,中医学基础理论是多学科组成的,医家一定要学好藏象学、中医心理学、病因病机学、中医养生学、中医诊断学、中医治疗学、中医康复学等理论。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临床实践是中医学的命脉,因而—定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基础理论指导下加强临床实践,在科学总结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完善和丰富基础理论。

    三、学好当代中医学新理论,适应中医发展新要求。如同其他科学一样,中医学永远处在与进俱进、不断创新的发展变化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当代中医学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激烈的医疗卫生竞争中,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推出新成果,临床实践范围扩大,诊疗技术推陈出新,中草药品牌猛增。传统中医学理论注入了现代高科技生物技术的新鲜血液,出现许多新突破、新概念、新知识,开辟了中医学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必将根据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科学内涵,逐步形成当代中医学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医家一定要紧跟时代步伐,适应中医学发展的新要求,站在新时期生命科学的理论前沿,努力学习高科技生物技术条件下的中医学新理论,要学会引进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运用行为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理论,多视角深入研究中医的相关理论,推出像荣获2004年中华医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清开灵注射液多环节阻抑脑缺血及联反应药效物质与作用机理研究》那样的重大成果。要认真学习现代基因工程技术、生命学、基因组学、信息学、系统论以及中药指纹图谱技术、现代化中医制药工程技术理论等,踏着时代的鼓点前进。, 百拇医药(赵秉理)